全球視野下的醫藥投資-日本篇:獨立自主的老齡化之路
之前的文章提起醫藥行業,美國是有錢任性的創新路,印度是在政府保護下全力發展仿製葯,接下來切換視角,來看看對中國醫藥行業背景最為相近,最有借鑒意義:日本。
一、日本醫療體系
日本實施全面強制醫療保險制度。
日本的健康保險有兩種,一種是面向企業職工的企業健康保險(含公務員,一般按行業協會加入,如自動車健康組合,公務員健康組合等),另一種是國民健康保險。在職職工的扶養親屬都要加入企業健康保險,個體戶或無職業者(含退休者)等,則要加入國民健康保險。國民健康保險是日本醫療保險的核心險種,沒有收入的人可以通過減免保險費來解決。
從理論上說,日本不存在沒有醫療保險的人,一般來說,很少存在看不起病的情況。按照相關規定,未滿3歲的嬰兒只需支付20%的醫療費,3至69歲的人支付30%,70歲以上的老人只需支付10%。
日本以OECD加盟國排名第十六的醫療總費用佔比和排名第十九的人均醫療費用,支撐著老齡化率排名第一的人口結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更是排名全球第一。
日本當年經濟的兇殘程度就不再複述,即使到現在也是全球第三大單一經濟團體,通過全面強制的醫療保險,集合全國之力建立了一套覆蓋全民的80分的體系,然後在經濟下行和人口老齡化的壓力下,高舉價格屠刀,把葯企屠得滿地找牙,最後普葯類的熬過去了實現了食屍性增長,也逼出了若干個創新葯企業,從發展路徑來看,日本的發展路徑實際上更有借鑒意義,畢竟美國只有一個...
二、日本醫藥股歷史
回溯歷史才發現,當年的日本股市的泡沫兇殘起來也真是夠可以的,醫藥行業的行業估值最高居然能殺到100倍...下圖的基準值是40倍PE...
1、70年代,內資的盛宴
通過多種途徑限制跨國企業進入本國市場,幫助日本葯企完成原始積累階段。1976年以前,日本只保護藥品的工藝專利,不保護化合物專利,這給國內企業仿製國外藥品,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國外製葯企業不允許單獨在日本國內申請藥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也不允許單獨進行新葯臨床試驗。如果要進行這些研究,必須有日本企業的參與。由於有行政保護,外資代理業務已經很滋潤,日本醫藥行業整體水平相對落後,在研發和技術上也鮮有積累,藥品市場主要依賴跨國公司的進口產品,行業對國外的依存度較高。
坦白講,這個階段屬於給你仿都不知道怎麼仿的階段,同時利用行政壟斷的牌照資源來做代理的錢太好賺了,沒人願意花心思去折騰吃力不討好的研發,當短期利益足夠大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放棄長期利益...PS:想想當年山西煤炭風光的時候,是不會有任何人想做其他行業的...
2、80年代,偽創新
日本特色「本土新葯」,1981年日本厚生勞動省開始削減醫療支出,控制藥品價格,即新葯上市第一年定高價,以後每年平均遞減5%,加上新葯審核制度上的差異,FDA更偏向於有效性(II期、III期臨床主要考察新葯的有效性),有效性研究也是新葯臨床中最困難,花費最高的環節;而MHW則更偏向於安全性,有效性只需要很少的試驗,新葯上市的門檻很低。兩者疊加導致了葯企有極強的新葯開發動力,但是底子又不夠,那怎麼辦?改劑型,漢方,辦法總比困難多(是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當時有一款神葯雲芝多糖K(Krestin),是從多孔菌科植物——雲芝的菌絲體中提取的高分子糖肽聚合物,它是一種化學惰性物質,對人體幾乎沒有作用。在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雲芝多糖K由於缺乏有效性,未能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准。然而在日本,該產品由於絕對的安全性成功上市,臨床應用於抗腫瘤,1986年成為最暢銷的藥品,銷售額高達500億日元(2.96億美元)。像雲芝多糖K這樣安全無效的抗腫瘤葯,80年代每年的銷售額可以達到10億美元,佔據20%左右的腫瘤葯市場規模(是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由於日本MWH特殊的新葯審批政策,過於重視新葯的安全性而忽視有效性,所以日本製藥企業研發的新葯往往只能在日本上市,稱之為「本土新葯」。據統計,在日本市場上市的新葯中,「本土新葯」的比例一度超過40%,遠高於歐美企業(是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巨大的利益下,也有人點對了技能樹,大量的公司進行Me-too藥物的開發,雖然相對於歐美製葯企業,日本Me-too新葯數量多,質量低,但日本企業的研發水平大有進展,大大縮小與歐美之間的差距。
這段歷史看得是在是太有代入感了,政府一廂情願的希望鼓勵創新葯,但是配套的監管政策沒跟上,大量打擦邊球,利用偽創新刷政策漏洞,大賺特賺,但是漏洞遲早都會補上的,潮水褪去,裸泳的人從哪裡來,回哪裡去...
3、90年代,真創新
在Me-too抄多了,經驗積累上去之後,必然會走向Me-Better的發展階段,90年代初,日本經濟陷入了低谷,政府承擔鼓勵外商投資,復甦國內經濟的重任;同時歐美製葯企業對日本政府施壓,要求開放醫藥市場,日本政府廢除了一些保護性的條約:
1.新葯臨床研究通過後審批時間由2~3年縮短為1個月。
2.1993年日本宣布在5年內消除藥品和醫療器械等產品的關稅及非關稅的壁壘。
3.1998年日本開始採用IC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Harmonization)國際通用臨床規則,這對於跨國製藥企業進入日本市場,又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開放醫藥市場對於日本製藥企業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挑戰。一方面政府縮減財政支出,控制國內藥品價格(1996年藥品的平均價格下調了6.8%,1997年又削減了10%~20%);另一方面,國內市場份額又受到跨國製藥巨頭的侵蝕(1990年,跨國醫藥企業在日本的市場份額已經佔到25%,如果算上授權日本企業代理的那一部分,市場份額約為45%),這使得日本製藥企業的處境雪上加霜。自此,醫藥行業相對大盤的估值開始進入長期的估值折價...這一波是在是殺得太慘了...有機會單獨一篇來展開吧...
萎靡的國內市場逼迫日本的葯企走出國門進入全球市場,日本四大製藥公司90年代新葯數量與80年代相當,但是「跨國新葯」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每個公司都有若干個新葯在歐美市場上市,研發水平有了明顯的升級。在控費的背景下,有地方特色大的「本土新葯」市場份額收到巨大的打擊。
這就是美國式創新和日本式創新的核心動力的差異,美國是老子大把錢,有本事就來賺;日本是老子沒錢,沒新東西就別來了...直接的體現就是美帝是全民多點開花,霓虹國是大財團圈養創新。
窮則思變,做葯的,始終還是要與世界接軌,真正的做好葯~
4、2000年後,勝利的凱歌
日本四大葯企都積极參与了大規模的併購之中,累計耗資200億美元。為了彌補新葯創新方面的不足,達到多元化發展以及快速進入新興市場的戰略目標,日本葯企在堅守本土市場的同時,也在不斷擴張海外市場,拓展業務領域,並開始涉足仿製葯領域。逐步收回了一些產品在海外的銷售授權,並開始建立自己的營銷機構,以減少對歐美製葯企業的依賴,提高自身在歐美市場的盈利水平。
本土業務,在一致性評審+控費屠刀下,大量的中小公司退出了市場,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大型公司的盈利開始觸底反彈,廠商的規模性經濟性+老齡化帶來的自然增長,醫藥公司開始慢慢走出了行情。
日本這個獨立自主的醫藥行業發展路徑實在是太有意思了,同樣的高速發展的經濟突然失速,同樣數錢數到手抽筋的「本土新葯」,同樣高舉價格屠刀不講道理的控費,同樣的從零開始,到Me-Too,再到Me-Better,同樣的立足本土,放眼全球,日本這條獨立自主的老齡化之路實在是有太多的相似...
日本政府刀下,有無數控費的亡魂...日本的歷史指出在老齡化壓力下,政府不要臉的情況下,只且只有兩條路:
1)要麼就是規模最大,成本最低的普葯;
2)要麼就是真創新,走出去,全球化。
此外再無中間路線...
結語:
美國、日本、印度這三個國家的醫藥行業就恰恰與其國情一致:
土豪(美國)有錢任性日子各種瀟洒;
窮人(印度)我窮我有理強行抱大腿日子也還不錯;
中產(日本)夾在中間,兩頭不到岸,高不成低不就…
《全球視野下的醫藥投資-美國篇:有錢任性的創新路》:https://zhuanlan.zhihu.com/p/21525713?refer=Madrabbit
《全球視野下的醫藥投資-印度篇:我窮我有理的仿製葯之路》:https://zhuanlan.zhihu.com/p/21536608?refer=Madrabbit
推薦閱讀:
※日本自由行,到底有多少種周遊券可以買?
※日本的留學生活是怎麼樣的?
※《陰陽師》文化小講堂第十一期——海坊主
※日本核泄漏,當時參與核電站救援的人現在怎麼樣了?
※日本主婦做的給孩子帶去學校的便當是如何保證到吃的時候不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