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正解依附感和安全感

是什麼會讓人過的快樂?現在社會越來越發達,經濟越來越好了,但是很多人卻在安逸的生活環境里卻有很多人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回答這個問題,可以說能從方方面面來解釋,但是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有健康的心理。而在這個成長經歷過程中,孩子的和父母,或者其他撫養的關係,很大程度上覺得了一個孩子成年後的心理健康。

本期公眾號,我們講講嬰兒對母親或者撫養這的依附感,和這種依附感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早期研究嬰兒和撫養著之間依附感的心理學家叫做安沃斯(Aiinsworth), 在70年代陌生情景實驗,研究發現了2-18個月大的嬰兒和他們的母親以及撫養著之間的不同類型依附關係,和每種依附關係對孩子的影響。她安排母親或者孩子的撫養著帶著的孩子到一個孩子從未去過的屋子裡,屋裡有各種玩具供孩子玩耍。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有一個陌生人進入屋子,與孩子的母親交談後陪孩子玩玩具。在這期間,母親會離開房間,之後陌生人也會離開房間,只留下孩子自己。在母親和陌生人走後,孩子往往會表現出來焦慮緊張,甚至胡鬧。之後,陌生人返回房間安慰孩子,最後母親再返回房間。通過觀察,安沃斯得出了小孩子的3種依附行為,分別是安全型依附,抵抗型依附,和逃避型依附。在1990年,另外兩個心理學家Main 和 Solomon發現了第四種依附行為,就是絮亂型依附。下面就一一介紹一下這幾種依附類型,和簡單說一下每種依附類型對孩子成人以後的影響吧。

安全型依附

安全型依附的小孩在陌生情景中,當媽媽在身邊的時候 , 他們會自由地去嘗試探索環境,願意與陌生人互動,當媽媽離開,他們就會不開心甚至哭泣而當媽媽回來時,他們就會重新親近媽媽。這類孩子把母親視作「安全基地」,然後可以以母親為中心,積極的探索周圍的環境。他們會擁有更多的回應,順從,而且更容易得到滿足。這些孩子長大後,安全型依附的孩子的社交能力普遍比較好,在同年人中較為出眾。

抵抗型依附

這一類型的孩子即使是母親(或其他照顧者)在身邊,面對新的環境和陌生人也是會感到焦慮。母親離開後,孩子會沮喪,不開心。但是當母親回來後,孩子的表現似乎很矛盾,一方面想向母親尋求安撫,但是當媽媽接近他們,他們又會表現出拒絕媽媽。這些孩子長大後,可能不太懂得表達自己的感情,也許會出現行為和想法不一致的情況,而且自理能力較差。

逃避型依附

這類孩子會迴避和忽視母親的存在,對母親的離開或歸來沒有明顯的情緒表現。也就是說,即使母親離開也不會顯出焦慮,更不會哭泣;當母親回來時,也不會表現出高興,反而迴避或者很遲緩地去迎接迎接母親;對陌生人的出現沒有什麼特殊的反應,也不會主動的去探索新的環境。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普遍對學習沒有興趣,相對比較孤立,缺乏沒耐心,遇到困難容易退縮,做事情缺乏動力。他們可能不太容易交到朋友,甚至對待事物表現得很冷漠。

絮亂型依附

這類難以分辨出清晰地依附行為。他們有時會願意與媽媽親近,但有時又會拒絕媽媽。這些孩子可能經歷過驚嚇或他們的照顧者傷害過甚至虐待過他們。這類孩子長後可能很難和他人建立人際關係,甚至有意疏遠他人。這些人更願意遇凡是都是依靠自己來完成,即便遇到困難也不願意接受幫助或者尋求幫助。由於他們遇到困難後不願意接受和尋求幫助,很容易陷入困難而無法自拔,甚至進入惡性循環。

根據安沃斯依附實驗的延伸以及後來的心理學家幾十年的不斷學習和探索,心理學家對孩子和母親或者孩子的撫養著之間的依附關係有了很深的認識,也逐漸發現,兒童在成長時所經歷的依附關係,會影響到一個人的一生,而且這種中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尤其是是在社交關係,戀愛關係有這很深遠的影響。最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在戀愛時可能用同一中依附方式來對待他們的愛侶。比如說抵抗型依附的這類人,他們在戀愛中會顯得很焦慮,可能因為自己的愛侶有些時候忽略了一些小細節的問題,就會坐立不安。有時候情緒會突然大幅度的變化,讓愛侶不知所措。以至於時間久了,很容易造成嚴重的感情問題。

推薦閱讀:

什麼是所謂的安全感?
看知乎情感版塊,大多是女人在尋求安全感,請問安全感對男人來說是什麼?怎樣會讓男友沒有安全感?
怎樣才能給男人安全感?
如何看待男票說「安全感是自己給的,沒人能給你安全感」?
怎樣理解「安全感最大時,危險最大」?

TAG: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