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原之死-鮑信逃亡
接著來分析,董卓在28至29日「吞併二何」及「呂布殺丁原」這兩件事。
「吞併二何」這件事很容易分析。何進部曲將領吳匡、張璋遷怒於何苗,聯合董旻將其攻殺。
政變結束後,吳匡等人就要面對自己去留問題。首先,故主何進已死,何氏已經沒有任何可以仰仗的實力;其次,舞陽君還活著,何苗也是皇帝劉辨舅舅,也是何太后的哥哥,吳、張二人為了自保,只能投入汝南袁氏的庇護,而董卓就是汝南袁氏認可的軍權代理人。
袁隗為何不使吳匡等人投袁紹?依我看,第一,袁紹身為司隸校尉,非軍職不便領兵;第二,董旻從中撮合也未可知;第三,論年齡資質,董卓在軍中的威名比袁紹高,政變結束後,袁隗認為,從資歷上董卓比袁紹更適合收編其他軍隊。
再來說「呂布殺丁原」,這件事非常著名。呂布為何要背叛丁原,投入董卓帳下?史書上說是「利誘」,具體什麼「利」,沒說。《三國演義》則繪神繪色說是董卓拿出「赤兔馬和金銀珠寶」把呂布「說服」的。
我們先來看看丁原的履歷吧。丁原在史書上沒有傳記,只能從其他人的傳記中將他的若干事迹摘錄出來分析。
中平五年(188年)三月,并州刺史張懿被匈奴叛軍所殺,丁原大概就是此時接任的。
十月,朝廷在平樂觀舉行閱兵儀式,徵調外兵進京,丁原派了張楊、張遼兩位下屬率兵進京。張楊被蹇碩收為部下。
中平六年(189年)三月,董卓被任命為并州牧,丁原大概是此時卸任,擔任官職不詳,聯繫後來擔任武猛都尉,懷疑這是并州的地方武職。
四月,靈帝駕崩。
五月,何進除掉蹇碩,張楊、張遼部歸何進。
六月,何進派張楊、張遼去外地徵兵。在何進的授意下,丁原率軍在河內郡作亂,火燒孟津,並上書彈劾宦官。
七月,丁原進京,拜執金吾。
我們可以看到三路調動的外地軍隊:橋瑁屯兵成皋縣,並無史料記載;董卓被何進拒絕進京;只有丁原得到何進信任,甚至能進京封官,擔任雒陽城內要職,大概也是張楊、張遼這兩位舊吏的關係使然。
八月,政變發生。史書上並未明確記載丁原有無參與戰鬥,以其職責推知,丁原大概只負責雒陽城內及皇宮之外的安全事務。
以二十八日董卓進京時,何氏兄弟已死;張楊尚在并州上黨郡討伐山賊[1];張遼有千餘人,已至雒陽;「并州幫」只有丁原、張遼二人。
陳志《張楊傳》:(張楊)因留上黨,擊山賊。
再看董卓,如果沒有袁隗做後台,僅靠弟弟奉車都尉董旻,董卓並不比「并州幫」強多少。呂布又怎麼會背負「殺主求榮」的惡名去投奔董卓呢?
就是因為有了太傅袁隗做董卓的後台,董卓一下子成了三公(司空),地位遠勝於執金吾丁原。理所當然,董卓背後的實力比「并州幫」強,這才會讓呂布有了背叛的動力。
另外董卓進京後就吞併了二何的部曲(吳匡等人),正是如此,呂布才看到,朝政已為汝南袁氏所掌控,背棄丁原,投奔董卓,才是加官進爵的捷徑。
二十九日,呂布殺掉丁原,率部曲投奔效忠董卓,官拜騎都尉。張遼也一併入伙。
約此時,董卓接替劉弘擔任司空。自此,朝廷儼然就是袁隗、董卓、何太后三人有發言權了【按范書《靈帝紀》,司徒丁宮在七月就被免職,且太尉劉虞遙在幽州。】。
鮑信逃亡
在陳志和范書的《袁紹傳》都提及鮑信勸袁紹除掉董卓這件事。
陳志《鮑勛傳》裴注引《魏書》介紹:鮑信至兗州泰山郡徵兵千餘人,再返回雒陽,二十五日何進被害時,鮑信至成皋縣(曾為橋瑁軍駐地),二十八日,鮑信進雒陽城時,董卓也剛好抵達。
陳志《鮑勛傳》裴注引《魏書》:(鮑信)還到成皋而(何)進已遇害。信至京師,董卓亦始到。
鮑信認為董卓必為禍害,於是向袁紹提議將董卓除掉,而袁紹「畏」董卓,不敢動。鮑信見計不成,便返回泰山郡,繼續招兵買馬,隊伍壯大到「徒眾二萬,騎七百,輜重五千餘乘」。
結合前文分析的內容,從這裡可以解讀出來新的信息:
在二十八至二十九日,袁紹並不是真的「畏」董卓,而是朝政為叔父袁隗所掌控,袁紹不想破壞叔父的政治布局罷了。
至於鮑信為何沒有選擇如吳匡、張遼那樣歸附董卓,以求自保,而是選擇離開,原因就是:
① 鮑信獻計之時可能並未看清楚局勢,作為何進幕僚以為袁紹仍然是盟友,等遭到袁紹拒絕之後,鮑信才發現董卓原來是汝南袁氏的同黨;
② 此事如韓約獻計給何進,何進不從,韓約也趕緊離開雒陽一樣。鮑信若不走,日後走漏了風聲,自己被出賣也未可知。
③ 鮑信離京後,執意反董,其心態應該是出自於「對袁隗的憤恨」及「對何進的報恩」。
我來腦補一下鮑信的心理活動:我們大將軍府一大幫人為何進策劃剷除宦官,這兩個月來在內如履薄冰,在外風餐露宿。結果現在何進死了,我們這幫人沒有得到封賞,卻讓汝南袁氏得了便宜,現在還把軍權分給外來的董卓,我們不服!
鮑信的執意反董的念頭可以從張楊、王匡的身上得到印證。
張楊被派到并州徵兵得千餘人,隨後留在上黨郡討伐山賊,因此錯過了政變。等他得知政變時何進被害,進而董卓入京後又殺丁原。張楊作為何進、丁原故吏,便興兵作亂,攻打壺關不克,再轉而攻略周圍縣城,招兵買馬,發展軍隊有數千人。
王匡則是和鮑信一樣,一走了之。而後又加入反董聯軍。
陳志《張楊傳》:(何)進敗,董卓作亂。(張)楊遂以所將攻上黨太守於壺關,不下,略諸縣,眾至數千人。
陳志《武帝紀》裴注引《英雄記》:會(何)進敗,(王)匡還州里。
橋瑁在政變前後,史書上並無記載。我們可以通過鮑信途徑「成皋縣」這個細節,雖然我們沒有史料可以確定此時橋瑁仍然在成皋縣,但可以大膽推測一下:鮑信率軍離開雒陽後,應該有和橋瑁串通過的,兩人均返回兗州,策劃並實施「反董」計劃。
再有按《英雄記》(陳志《武帝紀》裴注引)中記載,橋瑁也有策劃「反董」的事迹。他詐稱朝廷三公【此時三公為:司徒楊彪、司空荀爽、太尉黃琬。】下發公文給各地州郡政府,陳說董卓的罪惡,說「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這件事也是發生在初平元年(190年)之前,此時袁紹還在勃海郡被冀州刺史韓馥派人監控。
曹操是於中平六年(189年)十二月,在兗州陳留郡己吾縣起兵反董,曹操則可能是得到橋瑁的「偽書」而響應起兵的。
陳志《武帝紀》:冬十二月,(曹操)始起兵於己吾。
袁紀載荀彧說是曹操「首倡義兵」,只可能是勉勵稱讚之辭,並非歷史真相。綜合看來:
張楊才是第一個起兵,把「反董」付諸於行動的人;
鮑信和橋瑁則是「反董」事業的先驅,是他們兩人造聲勢,才有了後來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各地方政府起兵反董的事;
曹操是在中平六年(189年)就已起兵,他們都是第一批反董的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