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就說了這次法國要奪冠,沒錯吧」---事後諸葛亮效應

剛結束了NBA總決賽,緊接著歐洲杯決賽也要在這周末上演,每當有這些重大的比賽,球迷們自然會對比賽結果進行各種預測。倘若做出雷霆會被勇士逆轉,勇士會被騎士翻盤,或是冰島會淘汰英格蘭,威爾士會進八強等預測,自然會在比賽結果出來之後被詡為「明燈」。如我的標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1天後的結果預測,不過難度太低,有50%的幾率預測準確,所以我需要加大難度,比如法葡兩隊上半場僵持,下半場法國在60分鐘左右率先破門,保持領先,以1:0的比分奪冠(好吧,結果是兩個雞血門將阻擋了我的明燈之路),那麼假設結果如我所說,我也可能成為短暫的「明燈」,在朋友圈中吹一陣子。即使預測失敗,也有無數的台階給我下,不會顏面掃地。

同理,如果我對決賽結果做出很多不同的預測,自然也加大了我預測準確的幾率,到賽後只需拿出我預測準確的聊天記錄,就能體現自己的「懂球帝」本色。亦或是我預測了整個賽程,之前的所有預測全錯,結果卻瞎貓撞上死耗子,蒙對了最終冠軍的歸屬,那麼我同樣能說自己是「明燈」。

再舉個例子:大頭兒子一家出門旅行,在路上小頭爸爸說:」我肯定我們中會有人忘帶一些東西。「到達目的地後發現大頭兒子忘帶了王叔叔給他們的野餐點心,這時小頭爸爸自然會說:「我就知道一定有人忘帶東西。」

這些現象,在生活中數不勝數,我們在一些事情發生後往往會覺得自己事先的判斷是準確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事後諸葛亮。在心理學中,叫做hindsight bias,我百度了一下,翻成中文的話就是後視偏差/事後聰明偏差,反而不如事後諸葛亮來的簡單易懂。

這種現象太常見,我們每個人都時常經歷這種「先見之明」,但是實際上卻不一定如此,因為我們只會記住或想起我們預測準確的時候,而忘記了自己無數預測失敗的。簡單地說,在一件事發生前,我們可能認為這件事發生的可能性為60%,而在這個事發生後,我們卻會覺得自己當初的預測幾率是80%。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這跟賭徒效應有很大的共通之處。

2012年,兩個研究者回顧了從70年代以來大約800篇關於這個效應的所有研究,想要探索是什麼因素導致我們對這個現象如此敏感,以及找到一些可行的應對這個現象的方法。研究者們提出這個現象有3個層級,從最初的記憶到最高級的推論和信念。最初級的後視偏差,也就是記憶偏差(失真),包含了我們對自己先前觀點和判斷的錯誤記憶,從而產生「我之前就說過會有這個結果」。因為每當我們得到一些新的信息,我們很自然地會立即將這些信息與自己之前所擁有的知識儲備相聯繫,這種聯繫越多,我們就越感到」自己早就知道這個結果「。第二級則是必然性,在我們的信念中會開始產生一種「這件事一定會發生」的想法,就像是我們玩牌或者麻將,不免會有「下一把我手氣肯定會變好,肯定會摸到王或者財神」。而第三級,就是預見性,我們個人已經產生了一種自己具有預見能力的信念,比如在一或幾次賭球成功後,覺得自己完全有能力以此為生,因為自己有能力「預測」結果。

因此,類似於賭徒效應,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其實只是選擇性地回想起那些能證實自己正確的記憶而已。而這些讓自己「正確」的想法,也是我們自身的需求之一,讓我們得以用」可預見「的視角去看我們所處的世界,從而提升對自己的積極性看法,比如」我有能力「,」我很聰明「等等,同時也避免因為一些事物的發生而受到責備,因為」我們早就知道這個事成不了「。

這個現象看似無傷大雅,但事實上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卻非常大。心理學家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這個現象,正是因為它實際上對我們的有效決策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這種後視偏差會讓我們過度自信,短視,將一些問題簡單化而忽略了大局。一個過度自信的投資者/領導人,就會更容易將資金投向債務不明朗,沒有良好收益的企業中。同理,這種偏差也影響著我們的法律系統,醫療事故,產品質量等等。回想一下那些看過的影視劇,不難發現,很多錯案冤案就是因為執法者過度相信自己的直覺或固執導致的,醫療事故也是一樣,醫生由於過於駕輕就熟而忽視掉一些細微的癥狀,導致悲劇發生。也有一些劇情包含了航海事故,比如一艘輪船出現故障停在海中,機械師在簡單地檢查之後根據以往的長期經驗認為沒什麼大礙,要求繼續啟動航行,結果引擎著火,全員喪生。在市場銷售中也是如此,假設一個經理在研究財務報表時發現銷售業績出現下降,他可能會認為是某個銷售人員的業務能力有問題。在之後的檢測中,如果這個」能力問題「的觀點得到證實,他自然會將公司業績下滑的所有責任都歸咎於這個苦逼的銷售人員,而忽視了其他因素,比如市場競爭,成本增加等等。

而我們現在高速發展的科技更是加劇了這個現象,因為越來越多的高級程序/軟體使我們能輕易地」理解「原本複雜事物的內容,比如金融模型,犯罪信息網路等等。但是實際上我們並沒有完全理解其方程原理,所以也就更容易產生偏差,影響判斷。

對於應對方法,相關研究很多,但是都發現這種偏差很難解決。不過,雖然我們很難將自己從思維定式中解脫出來,但是最起碼,我們可以多注意這些現象,避免這種錯誤頻繁發生。不過,一些小方法可能也有一定效果,就是反向思考。比如一些事如我們」預測「的一樣時,我們可以思考是自己的」預測「導致這個結果,還是其他的因素導致這個結果。反之也同理,如果一些原本應該發生的事最終沒有發生時,我們也可以思考什麼因素能導致這些事的發生。

Roese, N. J., & Vohs, K. D. (2012). Hindsight bia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7(5), 411-426.

-------

推薦閱讀:

以德報怨是不是一種心理扭曲?
如何破解qq匿名消息嗎?
感到痛苦?你可能幹了假工作
我現在的生活覺得好大壓力,很想一死了知,看不到未來一點希望,感覺自己越過越糟?

TAG:日常心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