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專輯:佛祖在菩提樹下悟到了什麼

第一段:菩提樹下證道

佛祖釋迦牟尼在樹林裡面經過了六年的苦修。在這六年的苦修當中,他每一天只吃一粒麥子,穿著用樹皮做的衣服,以及睡在亂草之中,甚至於睡在墓地之中。那麼在這六年的苦修當中,他沒有找到能夠讓他解脫的終極之道!所以最後佛祖反省到,像這樣的苦修是毫無益處的。最終佛祖決定放棄苦修。

在佛祖放棄苦修以後,他就來到了尼連禪河裡邊,然後他洗去了身上塵垢。他在接受了一位牧羊女所給的一碗乳糜以後,他的體力得到了恢復。那麼什麼是乳糜呢?乳糜就是用羊奶和米飯攪和在一起這樣的食物。今天是臘月初八,我們都有吃臘八粥的習慣。什麼是臘八粥?臘八粥的典故就來自於這碗乳糜。

那麼記得當年我在修定的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就把牛奶和米飯攪和在一起,這樣的吃法還是很好吃的。今天大家也可以這樣去吃一次,信仰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佛祖在吃過了這碗乳糜之後,他就來到了一棵菩提樹下,佛祖就在這棵菩提樹下鋪上了吉祥草,然後佛祖就禪坐在了這上面。在這上面,佛祖發下了一個誓願:「今若不證無上菩提,寧碎此身,終不起此座!」n

由此佛祖就進入到了禪定之中。就這樣,佛祖禪定了七七四十九天。在四十九天的早上,睹明星而悟道,徹悟到了的生命宇宙的真相,得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說,證悟到了解脫一切苦的終極大道。這個終極大道用梵文來發音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成中文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因為這種證悟,佛來到了人間。什麼叫佛呢?佛就是覺悟了的人。那麼下面我們就來問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佛祖悟道他究竟悟到了什麼?

第002段:什麼是性空緣起?

那麼下面,我們就看一下,佛祖在菩提樹下到底悟到了什麼?佛祖悟到的這個大智慧如果用文字表達的話,只有四個字,就叫做「性空緣起」。性空緣起奧妙而不可思議。到底是如何奧妙的?到底是如何不可思議的?下面我們就看一下什麼是性空緣起?實際上你要想真正理解性空緣起,你就要看佛祖悟道後說的第一句是什麼?佛祖在悟道後說的第一句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執著妄想而不能證得。」

好!那麼什麼是智慧德相?智慧德相是一切眾生無論高貴貧賤,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覺悟成佛。任何一個眾生都具有成佛的根本。在從實相的角度來說,任何眾生實際上本來就是佛。只不過是沒有悟到自己是佛而已。那麼下面就是「只因執著妄想而不能證得」。好!那麼什麼是執著妄想?要想理解什麼是執著妄想,我們就要看一下,在佛祖那個年代,在當時都有什麼樣的修道方法?或者說在當時一切眾生都執著於什麼方面?

第003段:眾生都執著在什麼上面?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在佛祖的那個年代,眾生都執著在什麼上面?實際上在佛祖那個時候,有很多人都在尋找一種解脫大道。當然就出現了很多流派。比如說,當時被分為了「六派哲學」。有數論派、瑜伽派、勝論派、正理派、彌(mi)曼差派、吠(fei)檀多派。

在這些派別當中,每一個流派都有各自的理論以及各自的修道的方法。比如說,各種各樣的冥想的方法,各種各樣的禪定的方法,以及苦修的方法。在佛祖六年的苦修當中,所修習的方法就包含在其中。後期的佛學把這些流派當中的見解歸結為六十二種見解。這六十二種見解就是邪見。為了讓大家明白什麼是邪見?邪見為什麼是錯誤的?那麼下面我們來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認識。這個例子就是當時存在的斷滅見和常見。

斷滅見又被稱之為斷滅論。什麼是斷滅論呢?實際上,在今天也有人有這樣的認識。斷滅論就是認為,一個人死後一切都斷滅了,什麼都沒有了。什麼是常見呢?常見就是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恆常存在的,存在一個人死以後不死的這麼一個狀態。

佛法是什麼?佛法是非常非斷。斷滅見和常見就是邪見。非常非斷就是正見。那麼為什麼是這樣的?如果我們通過一些佛學名稱去解釋的話,就變得很複雜了,也很難以理解。那麼我們用一個比喻,你就很容易理解了。

第004段:為什麼斷滅見是錯誤的?

為什麼斷滅見和常見是錯誤的?我們用一個比喻來說明一下。

用什麼比喻呢?佛祖在《金剛經》的末尾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的意思是,世間上的一切事、一切理、一切萬事萬物,都如同是夢象一樣,是假象的。所以我們就用夢象來做一個比喻。比如說,你在夜晚做了一個夢。那麼在夢境當中,你的肉身是假的,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是假的,所面對的色聲香味觸法也是假的。實際上在夢境中的一切事物,包括你本身都是幻有,都是假象。這一點在佛學當中被表達為「無我」。就是我是假的。假設我是假的話,那麼你在夢境裡面死了,那麼死了這個「事」也是假的。因為你的肉身是假的,就不可能存在於你的肉身死了以後還存在的一個實有的這麼一個什麼都沒有了的狀態。也不可能存在於一個這麼一個事。所以如果說一個人在夢境裡面夢到自己死了,那麼實際上那是什麼?那是一個夢象,他是真的不會死去的。那麼我們來問,假設一個人在夢境裡面,他夢到自己死了,然後他問:「他死了以後是否存在於一個一切都斷滅的狀態呢?」這麼這種問題,提問本身是錯誤的,那麼就不用提答案了,也根本不可能有答案。因為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

同樣道理,那麼在佛經當中表達這個世界是「五陰本空,六塵非有」。那麼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包括你的身體,也包括你所看到的一切景象,你的六根,所有的一切,注意:我說的是所有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如果這個世界是虛幻不實的,那麼就不存在於一個人死亡以後所存在的「斷滅狀態」。如果問某個人死了,那麼他死了以後,一切都斷滅了嗎?那麼這種提問本身是錯誤的,也不可能有答案的。用另一句話來說,這就好像是在幻象之中去問一個實有的東西一樣。那麼在佛學當中表達這個事就是「空花求空果」。

什麼叫空花求空果?就是你捏一下眼睛,看到虛空當中升起了一個幻花,然後你去問,這個幻花什麼時候會在虛空當中結出一個實有的果實呢?那麼我們都知道,這種提問本身是錯誤的,也不可能有答案的。因此,你們可以看到斷滅論是錯誤的。

下面我們在看一下常見。為什麼常見也是錯誤的?就是說,如果你認為斷滅是錯誤的,那麼就應該說,一切都是恆常的是對的,或者說,應該存在一個恆常的東西。實際上這種認識也是錯誤的。下面我們再看為什麼是錯誤的?

第005段:為什麼常見是錯誤的?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為什麼說常見也是錯誤的?首先,什麼是常見,常見就是認為一切的事物會恆常地存在下去,或者說,在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一個恆常不動的東西。也就是說,認為存在一個恆常不死的東西。再用另一句話來說,就是認為在人死之後,存在一個不死的東西。那麼,為什麼這種常見也是錯誤的呢?下面我們還是用夢境做比喻來說明一下。我們知道在夢境之中,一切的事物都是無常變化的。比如說,你的身體,你所看到的山河虛空大地,你的任何想法,你在世界上所能找到的一切的事物,都是處在生滅生滅不斷變化之中的。在這一切變化之中,你是否可以找到一個不死的,恆常不動的,不變的東西呢?答案是找不到。

在一切的無常變化之中,沒有一個不變的、不動的東西的存在。當然,如果你的身體是一個幻象的話,那麼也不存在於一個,一個人死了以後所單獨存在的一個不死的東西。為什麼呢?還是那句話,如果你的身體是幻象的話,在你的身體裡邊就不存在一個非幻的東西。如果你試圖去找一個非幻的東西,或者去試圖去找一個你認為的死後所存在的非幻的東西,這都是執著妄想。

那麼,同樣道理,如果你用你假象存在的幻身,試圖去修出一個在幻境中所存在的一個涅槃境界,這個涅槃境界只是你的大腦幻想出來的一個東西而已。執著在這個所謂的涅槃境界裡邊,這都是眾生的執著妄想。為什麼呢?還是剛才那個道理,因為你的身體是幻像的,在你的身體裡邊,還是在身體外邊,不可能存在一個不死的涅槃狀態的。這一點在《圓覺經》中,佛祖做了清楚說明,原話是這樣的:「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做夢。」就是說,你應該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就是佛,只不過眾生沒有認識到自己是佛而已。那麼這就如同是演若達多,在用自己的頭在四處的找自己的頭,那麼這是錯誤的,這是無法找到自己的頭的。所以,你應該知道,眾生本來就是佛,所謂「狂性頓歇,歇即菩提。」什麼叫狂性頓歇,就是不要四處找了,當你悟到,自己的頭正在找自己的頭,那麼在這個時候,也就是狂性頓歇了。

也就是說,一個人去修佛悟道,當你悟到當下就是佛,此心就是佛,在這個時候,就是狂性頓歇,歇即菩提了,得到了最高覺悟。因此下面這句話「生死涅槃,猶如做夢」,在《圓覺經》裡邊,佛祖清楚地用夢象來做比喻。就是說,一切的生死包括以前所講的涅槃的境界,都好像是昨晚所做的夢象一樣,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我們來進一步來說,由於你的大腦是一種幻象,由你的腦中所產生出的任何思想,任何認識,也都是假象,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的認知,一切的理解,一切的一切,它都是建立在一個假象存在的大腦之中的,所以,一切都是假象。

當你執著於任何一個修道的方法,執著於任何一種事物為實有,這些都是執著妄想。什麼叫作不是執著妄想?正如佛經當中所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就是說,只有認識到一切都是心生幻象,這樣就認識到了如來。為了能夠更加清楚地理解,我們再說假設你是在夢境之中,你在夢境當中,所體驗到的一切感覺,一切的境界體驗,這一切都是夢中事,是夢中的事情。那麼你在夢境之中,去尋找一個真心自性,去找一個涅槃狀態,這一切,都是夢境當中的事情。所有的一切認識,都是夢中事。如果你認為在夢境之中,可以通過一個邏輯分別認識到,存在一個恆久存在的東西,這些都是執著妄想。那麼你會說,這一切在夢境之中的現象都是虛幻的,那麼,「做夢者」應該都是恆常的吧?答案:你是對的。那麼下面我們就進入到第一義不可說的境界。什麼叫做第一義不可說呢?或者為什麼「佛法是非常非斷」的?我們應該如何證明以上的這種方法是正確的呢?

我們下一集再繼續。

第006段:什麼叫作第一義不可說?

這一段話是在《壇經》當中的第一品中,下面我通過白話和原文綜合起來進行解釋。說六祖有一日想,我應該出來弘揚佛法了,不應該一直隱遁下去。因此,六祖來到了廣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在法會的現場有風將旛吹動了,那麼在現場有一位僧人說「這是風在動」,另外一位僧人呢說「是旛在動」。由此兩位僧人議論不已,這時惠能站出來說:「不是風動,也不是旛動,是您的心在動」。大家聽到這麼一說,都感到非常的驚訝,這時印宗將六祖請到上席,詢問佛法要義,只見六祖應答起來語言簡單而直達實相,而不執著在文字上面。這時印宗說:「您一定不是平常的人,我一直以來聽聞黃梅衣法向南而來,難道是您嗎?」六祖回答說:「不敢!」不敢的意識就是「是的,是在下」。那麼在這個時候印宗再次向六祖做禮,然後請六祖拿出衣缽出示給大眾,印宗接著又問:「黃梅五祖傳法給您的時候,有什麼傳授和指導嗎?」接著惠能回答說:「傳授倒沒有什麼(也就是說沒什麼傳授),只論見性,而不論禪定和解脫的方法。」印宗接著問:「為什麼不論禪定和解脫?」惠能說:「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什麼意思?就是有所造作,有所修為是二法。什麼是二法呢?就是禪定和解脫是二法,有相對、有對立,那麼這是二法。那麼佛法是不二之法。什麼叫做不二之法呢?不二之法就是見性。為什麼說見性是不二之法呢?見性是離一切相、離一切分別之法。能夠見性也就不執著於一切相、不再執著於一切分別上面。因此,最高實相義是不二之法。

第007段:為什麼佛性是不斷的?

在這個時候,印宗又問:「那麼,什麼是佛法的不二之法呢?」惠能(也就是六祖)曰:「法師講《涅槃經》,其中分明說了佛性是不二之法。比如說,高貴德王菩薩曾經向佛提問說「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罪大惡極的人是否是斷滅了自己的佛性呢?也就是說,那些罪大惡極的人是否無法成佛呢?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那麼,什麼叫作非常非無常呢?

所謂常、所謂無常,都是心所顯現出的幻象。心即是佛,佛不在一切幻象之中。因此,佛性是不二的。

緊接著,佛又說:「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也就是說,一切善、一切不善,這叫二,為什麼是二?有相對就叫二。這裡的善與不善,是指的一切相對的事物,好與壞,多與少…這一切相對的事物。佛、佛性不在這相對的事物之中,也就是不在一切對立之中。因此,佛性是不二的。

佛又說:蘊之與界(即五蘊十八界),凡夫見二(凡夫認為是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也就是,智慧的人了達五蘊、十八界,實質上都是佛性,即心性所顯現出來的幻象。佛性是不在一切幻想之中的,佛性是不在一切蘊與界之中的。因此無二之性,即是佛性。這個不可說的,就是佛性;凡是有所說、有所造作、有所修為的,都是二,因為都有對立、都有邏輯分別,這些都是二。二的意思是,執虛幻為實有。通過一個道理去理解那個非道理,通過一個邏輯去理解那個非邏輯性的第一義,這就叫凡夫。而佛性不在一切分別、不在一切執著妄想之中。為什麼?因為一切分別、一切善與不善、一切常與無常、一切五蘊十八界…都是佛性所顯現出的幻象。這就叫不二。不二的意思就是:「不在一切分別之中」。

好,我們回過頭來再問,為什麼那些罪大惡極的人不斷善根佛性呢?原因是,一切的常、一切的無常、一切的善、一切的不善,以及一切五蘊與十八界都是你的心生幻象,都如同是你的夢中象。外在無有眾生,也沒有「斷與不斷佛性」的這個事兒與這個說法,只有你的心性才是佛性。只有你認識到了這一切都是由你的心所顯現出來的,這是真正的不斷佛性。也就是說,不存在一個外在眾生是否斷或者不斷佛性的這麼一個說法,只有你是不斷佛性的。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然後說到:「我講經,就像石頭、瓦礫一樣;您論佛法奧義,就像真金一樣。」

第008段:為什麼六祖會說「法無所傳」?

好,下面我們再把《壇經》中的這段話綜合起來解釋一下。我們先看第一段,在第一段中,為什麼在法會現場,六祖說「是仁者心動」會一語驚人呢?原因是這樣的:在現場的兩位僧人還是執著在心外有法上,在心外有法上去論述是幡動還是風動。沒有明白心外無法,一切皆是心所顯現。在心外去分別一切道理,都是執著妄想。因此,法實無外,一切皆是心所顯現出的幻象,一切皆是心的妄想分別。因此,六祖說「是仁者心動」,可以說是一語驚人。

下面我們再來看第二段,在第二段當中,印宗問六祖說:「黃梅五祖有什麼法傳授給你嗎?」六祖說:「沒有什麼傳授,只論見性!」(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我們現在來問,為什麼六祖會說沒有什麼傳授呢?為了能夠明確的理解這個問題,我先做一個比喻:比如說,在非洲有一種水果,有一個人從非洲回到中國,他吃了這種水果,在吃過這種水果之後他向你描述這種水果的大小、味道、顏色、開花期以及這種水果的硬度等等。那麼,在他向你描述的時候,以什麼方式去描述呢?很簡單,他會拿出你曾經吃過的水果,曾經體驗過的味道,來做出比喻。但是無論他怎麼形容,怎麼比喻,那都是一個比喻而不是那個水果的真實情況。也就是說,你除了通過這個比喻去理解那個水果以外,你無法真正的去體驗到那個水果的味道、顏色、大小!那麼假設這個人去了另外一個國家,當他向另外一個國家的人去形容非洲這個水果的時候,他的比喻就會發生變化,他會以另外一個國家所存在的水果來做出比喻。所以比喻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種,也可以有很多個變化,但是非洲的水果只有那麼一個。

同樣道理,佛法的實相是「實相無相」,也就是一切皆是心生幻象。為了能夠讓眾生證悟到這一點,佛祖釋迦牟尼在49年的弘法當中,都是隨機緣而做出種種的比喻說明,由此建立出八萬四千種法門。所以佛法能傳的是一種方向,而不是一種方法或者是一種比喻。因為比喻是變動的、是變化的,比喻是因為人而存在、而有的。遇到不同的人就會樹立出不同的比喻,但是方向卻不會因為比喻而改變。比喻可以隨機緣而隨機創建出來。

那麼什麼方向呢?方向就是悟到實相,這個方向用語言來表達,就是「唯論見性」,見性是一個方向,能夠見性也就覺悟成佛。因此佛法能傳的是見性,而不是種種比喻。因為一切法、一切事、一切理、一切外在的世間的人,都如同是夢中相一樣,是幻象。所以實相是自悟自得,實相又怎麼能夠傳呢?因此不但六祖在這裡說沒有什麼傳授,實際上在《金剛經》中佛祖也明確地說明了這一點。《金剛經》當中是如何說的呢?在《金剛經》中佛祖對須菩提說:「須菩提,你是怎麼認為的?當年我在燃燈佛那裡得到了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嗎?」須菩提回答說:「沒有得到,按照我所理解的您之前所說的佛法義理,您在燃燈佛那裡沒有得到一個實有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回答說:「是的是的,須菩提,實際上沒有一個實有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有一個實有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的存在的話,燃燈佛當時就不會給我授記說:你在來世當得做佛,號釋迦牟尼。恰恰是因為沒有一個實有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所以燃燈佛當時給我授記說:汝於來世,當得做佛,號釋迦牟尼。」因此佛法的實相第一義只能是證悟,只能是以心印心。用一個例子來說,當時在靈山法會上,佛祖與大伽葉之間是以拈花微笑來以心印心的;達摩與二祖之間是以「覓心了不可得」來以心印心的;五祖與六祖之間是以「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以此來印心的。

最終就是說,如果在當時,六祖說五祖傳給我什麼法了,五祖就不會印證六祖。也可以說,六祖就不具備被印證的資格。因此,「法無所傳」是真傳,「法無所傳」是真法。

我們以《金剛經》中的一句話來總結本段: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做是言「汝於來世,當得做佛,號釋迦牟尼。」這是真傳法。

第009段:什麼是不二法?

下面,我們再看一下第三段。在第三段當中,印宗問「什麼是不二之法」?然後六祖舉了《涅槃經》當中的一段話,來說明最大惡極的人是不斷佛性的。那麼為什麼是不斷佛性的呢?從實相義的角度來說,這種提問本身是錯誤的。為什麼是錯誤的?原因是這樣的:如果你去問一個罪大惡極的人是否斷佛性的,那麼你還是執虛幻為實有。認為這個最大惡極的人是實際存在的,那麼這樣你還是在心在求法,心外分別於法。實際上是心外無法。一切的罪大惡極的人、一切的萬事萬物都是你的心生幻象。如果你去問一個你心中所生出幻象是否是有佛性的,以及是否是斷佛性的,那麼這還是執虛幻為實有。

因此,真正的答案,可以說讓你成佛悟道的答案是,一切對斷與不斷的分別,以及一切對善與不善、常與無常、五蘊與十八界,對這一切的分別都是執著妄想,都是執虛幻為實有。n如果你能悟到這一點:一切都是你的心生幻象象,那麼你就是佛了。所以真正不斷的不是外在眾生佛性,而是你如果認識到,這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那麼你就是佛了。也就是說,不斷的是你的佛性。

下面,我在清楚地說一下,佛法是心外無法、心外無物,佛法是心法。因此不斷的不是外在眾生的佛性,而是你的心性,你的心性即是佛性。你的心性是不斷的。

一切的分別執著都是二法。只要你,認識到這一切世間萬物、世間萬象一切都是你的心生幻有,你也就離一切分別、離一起執著,這就是不二法,這是真正的不二法。印宗是一代宗師,雖然在法會上講解涅槃經,但還是執著於文字相之中,還是執著在有一個涅槃的境界之中。當年六祖在五祖那裡,雖然只有24歲,但是,是經過五祖印證過的,因此六祖能夠離一切相,離一切分別,離一切文字相,隨機緣解答第一實相義。

第010段:外在無眾生

對於佛法的第一實相義理解,也許你會說,上面的解釋好像很玄妙,但是還是沒有理解啊?那麼,我們再通過《金剛經》的第三品,來再次深入的解釋一下,這樣我們就理解了。

金剛經的第三品是大乘正宗分。那麼什麼是大乘正宗分呢?佛法分為大中小三乘。這種分法就如同是大學中學小學一樣。大乘正宗就是正宗的佛法最高義理。那麼這個義理是什麼?下面我們就來解釋這一段。首先,我讀一下原文。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那麼我們解釋這一段如下:

諸位菩薩以及一切的大菩薩,都應該這樣降服自己的執著妄想心。首先發心發願,度盡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然後心中不要執著在「有一個眾生被你所度的執著妄想上」。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一個實有的眾生被所真的度了。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的眾生都不是實際存在的,如果存在這種執著,就不是真正的修道者,即不是真正的菩薩。當然,也不會徹悟到佛法第一實相義。

下面,我們來綜合解釋一下這一段。

首先,我們來看,這種降服其心的心是真心還是妄心?答案是:分別時是妄心,不分別時,無所謂真心或妄心。為什麼?因為當下即是,動念即乖。為什麼是這樣的呢?因為妄心生於真心。真心是如如不動的。這種如如不動,我們用一個比喻來說,就好像是放映機相對於它所放映出的一切影像一樣,放映機是如如不動的。因此佛法的實相義是無修無證。那麼什麼叫做有修有證呢?如果你能夠認識到,一切都是你的真心所顯現出來的假象,那麼你也就覺悟成佛了。

通過一個方法,或者通過一個方式去證悟到這一點,就是有修有證。得到這種認識,就如同是演若達多,狂性頓歇,歇即菩提了。

下面,我們再以現代語言,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一下這一點。那麼我先做一個比喻。

那麼在邏輯上,一條蛇是無法通過咬自己的尾巴,然後吞自己的尾巴,一直往下吞下去,最後把自己吃掉的。在邏輯上是無法做到的。在非邏輯上就可以做到。那麼什麼叫做非邏輯呢?就是有眾生可度就是邏輯分別,如果你能夠通過邏輯分別,然後擊穿這個邏輯分別,就如同是一條蛇通過吃自己的尾巴,然後慢慢地把自己吃掉了,然後一切都沒有了,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然後你就會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悟到實相了。什麼是實相?就是一切都是你的夢象。只有你,一切都是穿越一切時間和空間而因果存在著的,這就是第一義不可說。

凡是有所說,都是心外有物,心外有法。都是執著妄想。既然說到,我們要發一個心,去度盡一切眾生,然而一切眾生都是虛幻不實的,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去發這個心呢?下一段,我們在繼續解答。

第011段:度盡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佛祖在《金剛經》當中第三品中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那麼為什麼要這麼說?就是說,既然一切眾生都是虛幻不實的,我們還度一切眾生幹什麼呢?那麼根本原因,也是第三品的究竟奧義,也可以說是第三品的真正的意思是:是要你相信一切的眾生都是你的心生幻象。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眾生都是你的心生出來的因果,只有至善才能得到至善的解脫。因此,「度盡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得度者」的真正意思是:度眾生就是度自己,我們以度眾生的方式度自己。那麼為什麼是這樣的?就是說為什麼我們是以度眾生的方式度自己呢?好,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究竟奧義是什麼。

首先,佛祖在菩提樹下悟到的是性空緣起。什麼是性空緣起呢?性空是說一切事物都是虛幻不實的。那麼什麼是緣起呢?緣起就是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因果的。因此性空緣起的意思是:一切都是心生幻有,一切都是因果的。所以性空緣起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外在沒有一個實有的眾生,也沒有外在眾生的因果。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眾生都是你的夢中象,一切事物都是你的因果事件。

假設是你證悟到了這一點,你會怎麼做呢?因為是你證悟到了一切都是以因果方式存在的,當然,本質上只存在於你的因果,那麼你就會去除一切讓你感受到苦的惡行,你會行一切讓你解脫一切苦的善行。對於沒有證悟到這一點的眾生,當你要把這種實相告訴給他,那麼你就會告訴他:「因果是存在的,一切呢都是虛幻不實的。你只有以行一切善的方式,才可以解脫一切世間苦。你只有以度盡一切眾生的氣勢和度盡一切眾生的發願的決心,才能夠做到究竟徹底的善。由此才可以得到最就究竟徹底的解脫。」所以,一切都是你的心生幻有,一切都是你的因果。你要發一切究竟徹底的至善的心,才能夠得到究竟徹底的解脫。因此說「度盡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的根本原因是:「一切都是你的心中幻有,一切都是你的因果。只有行最究竟徹底的至善,才能夠得到最究竟徹底的解脫。」

下面,我們再簡單總結一下。

告訴你度盡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的目的是,讓你相信這一切世間所有都是你心生的因果,而只有你以度盡一切眾生的發心發願,才能夠行盡一切至善。也就是說你要秉持一種行盡一切至善的這樣的發願發心,才能夠解脫一切世間苦。如果一個人認為外在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實有的,那麼就會執迷在世間各種各樣的貪執物慾之中,那麼這種貪執就如同是一隻小貓,它以為它自己的尾巴是外在的物象,然後他就不斷地去追咬自己的尾巴,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是說這隻貓怎麼樣?這隻貓瘋了!如果有一天,這隻貓認識到了原來他一直在追的尾巴是自己的。那麼這個時候,他就「狂性頓歇,歇即菩提」了。同樣道理,如果一個人能夠認識到:一切外在世界皆是心所顯現,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果,那麼他也就獲得了大自在,也就解脫了一切苦。這個時候呢,就是「狂性頓歇,歇即菩提」了。當你越是相信這一點的時候,你就會越解脫和越自在。你要記住,法實無外,一切皆是自己的心所幻現出來的。佛法乃心之事也。

第12段: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的終極答案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究竟悟到了什麼?那麼,為了能夠清楚的理解,直達實相,下面以三個層面的方式進行解答。

我們先從第三層面開始。從第三層面來說,佛祖在菩提樹下悟到的是性空緣起。那麼性空緣起是什麼意思呢?「性空」就是指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緣起」就是一切事物都是因果存在的。因此,「性空緣起」是說,一切都是心生幻有,一切都是因果存在的。

下面我們再從第二個層面來回答。如果從第二個層面來回答,答案就是:沒有答案。為什麼是沒有答案的呢?那麼我先用一個比喻來說,就比如說,你用你的手,在虛空之中能不能抓住你的手?那麼答案大家都知道,我們是無法抓住自己的手的。那麼這種道理,在《楞嚴經》中,佛祖是這樣表達的,佛祖表達為「自心取自心」。什麼是自心取自心呢?就是我們的如來本心啊,在他所創造出的一切事物之中去尋找自己,那麼能找到嗎?答案是:第一,在一切幻象之中,你是永遠無法找到一個如來本心的。如果說能夠找到如來本心,那麼只能用另一句話來說就是《金剛經》中佛祖說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第二,任何的分別,包括任何的尋找方法,也就是說,任何的修道的方法都是執著妄想。所以,「如來本心」不可說。凡事說出來的都是執著妄想。而真正的,能夠說出來的解脫大道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為什麼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呢?因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悟道後的結果,然而真正的「道」是永遠不可說的。凡事說出來的都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所以,佛祖在菩提樹下悟到了什麼,從第二個層面來回答就是「沒有答案」。為什麼說沒有答案?《楞嚴經》中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在《金剛經》中佛祖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所以說「沒有答案就是答案」的目的是要讓你「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上面是從第二層面給出的答案,那麼,第一層面的核心答案是什麼呢?答案是:如果一切都是你的心生幻象,那麼第一點,如果一切都是你的心生幻象,就一定存在一個非幻,即存在一個不死的本心。為什麼呢?用個比喻來說,這就好像是,你在鏡子之中看到了一個影像是虛幻的,那麼就一定存在一個映照出這幻象的鏡子的存在。那麼同樣道理,如果這個世界是幻象的,就一定存在一個非幻,即存在一個不死的本心。否則,「幻」又相對於誰而存在呢?所以,如果一切都是心生幻象,就一定存在一個非幻。第二點,第二層面的答案是「有相對」「有所說」,有相對有所說的意思就是「有」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到了什麼。而第一層面的終極答案就是「無相對」「無所說」。那麼什麼叫作無相對無所說呢?無相對無所說就是「不是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到了什麼」,而是「你」,注意,我現在說的是「你」現在悟到了什麼?這是究竟徹底的第一義答案。一切都是你的心生幻象,「你」本來就是佛。只因執著妄想,而不能證得。證得什麼呢?證得一切都是虛幻的不實的,一切都是穿越一切時間、一切空間存在的因果事件。

下面回答一位同學提出的一個問題,他是這樣問的:如果一切都是心生幻象,那麼那些曾經聽說過的各種神通境界、各種神奇現象,也都是虛幻不實的了。那麼,學佛就好像是缺乏了吸引力,學佛,還有什麼神奇奧秘可言呢?

那麼對這個問題,我給出的回答如下:

首先,在《壇經》中五祖弘忍對大眾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是:生死的事情才是最大的事情,世人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修道的方法,去種自己的福田,也就是種自己的福德,實際上,如果能夠認識到自己的真心自性,能夠出離生死苦海,也就是能夠解脫生死,才是終極的大道。因此,那些所謂的神奇神秘的境界,以及一些說法,是佛祖開演出的度一切眾生的善巧方便,也可以說是度人的「船」,是度人的工具。那麼這些工具佛祖在佛經中已經明確的表達為「空拳黃葉」。因為眾生的慧根有百千萬種,因此佛祖開演出了百千萬種的法門,用來度一切的眾生。最終工具只是一個工具,工具真正所起到的作用,是將一切不同慧根的人,都度入到實相門中。實相門是最不可思議的,是最神奇奧妙的。那麼到底有多麼的神奇奧妙呢?下面就來一同感受一下:當你徹悟到實相時,你就解脫了生死苦。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一切都是你的心生幻象,你就真的不會死去。為什麼呢?因為在幻象中,你是不會真的死去的。這就像是像夢境中你是永遠不會死去的一樣。對於沒有證悟實相的人來說,這句話不可被理解,只能被相信。如果你能夠證悟到實相,你也就解脫了生死苦,也就是說,你永遠不會在幻象中死去。那麼,證得這種認識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那麼用這種最高的證悟與那些所謂的神通神秘的現象來做一個對比說,那些神秘的說法,就如同是夢中的現象,是眾生的妄想執著。而真正的大智慧,是證悟到這一切的現象,一切的世間所有都是你的心生幻象。所以對比來說,對那些所謂的神秘的說法,簡直就不值一提了

然而,最為關鍵的是,那些所謂的神秘的事情,只是度人的空拳黃葉,而實相則是真實的真相。什麼樣的真實的真相呢?就是生命宇宙存在的真象。而這是最奧義的!最不可思議的!!!

推薦閱讀:

如何用佛法升顏值?
為什麼好像知曉佛經之後卻沒有功德了?
請問如何如法的供養佛?
《金剛經》生活 - 第十二品

TAG:金刚经佛学 | 佛法 | 科学禅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