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和外國茶(二)
中國人的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所以中國人對於茶的情感更為真摯,這種情感融入於中國人的平常生活里,也融入於中國文化中。「柴米油鹽醬醋茶」,從最原始的茶食同源,到如今發展成七大類茶,開發出不同滋味不同香氣的茶,滿足不同人的喜好,成就了世界種值品種、茶葉製作工藝的奇蹟;「琴棋書畫詩酒茶」,從最為質樸,解渴的一碗茶,到與茶相連的種種文化現象,催生了中國人對茶與品味的不懈追求,融合在中國文化里,沉浸在人文印象中。
中國人對茶的理解,從最初的苦盡甘來,到蕩氣迴腸凝神悠然,茶的滋味變化很難用語言來詳細描述,能用的只有體驗。似乎更容易接近於茶的本質。所以,中國人能接受綠茶清新清爽的口感,雖然茶味帶澀,卻淡雅脫俗。這是中國人心念不離茶的根本。在中國人的眼中,綠茶有著茶最原始的味道,它來自於山間,來自於荒野,與茶親近留下了名傳千古的中國茶文化。雖然中國茶文化發展不斷改變著中國人的飲茶習慣,從最初的點茶,到泡茶茶,任何一種茶都隨著茶心中國人對茶品味的需求,在茶發展史上划出一道最美的曲線。
西方歐美國家對茶的理解卻不同。在西方,最早從中國傳入茶葉的是俄羅斯。茶葉從中國穿過蒙古草原,進入俄羅斯。在俄羅斯,飲茶有了改革。俄羅斯人發明了煮茶的「茶炊」,類似一個小鍋爐,一般用銅製,中間生炭火,上面有一個煮茶的茶壺,下面有一個龍頭,煮好的濃茶用龍頭中的水沖稀,加糖和檸檬汁飲用,即檸檬茶。其後,英國、美國、德國、土耳其、阿根廷……茶所經過的地方,落地生根,與當地文化相融形成了與眾不同的飲茶形式。就如同中國人對茶所追求的感覺因人而異一樣,國外的茶文化也隨著地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氛圍。可以看到的是,因為西方對於茶的種植,茶研製離得較遠,他們眼中的茶有著完不同的意義。他們會拿茶與咖啡、可可對比,因此香氣、調配口感成為了他們品飲的習慣。
的確,在西方的茶飲習慣中,注意茶的香氣、口感與傳統中國茶文化有著非常大的差別。窨茶、碎茶等等,多是為了擁有複合濃郁的香氣,也是為了適合調配改善茶的口感。其實,老外也明白,茶的基底是有苦味的,只是不太理解所謂苦與甘的轉化而已。他們的文化里更多的進入了想要什麼即要得到什麼,就如同我們的中醫講究的是調養,起到凈化的作用;而西醫則是哪裡不行了治哪裡。「快」文化與茶的結合,成就了調配茶,成就了袋泡茶,成就了方便茶,也成就了茶飲。開啟了茶的世界裡,另一面的不同。
所以,很多人在那裡說,中國的茶葉為什麼不能做成方便茶?為什麼不能做成統一品質的茶?我覺得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飲的習慣,對茶葉的理解。「快」文化里需要更多的形成一種風格和味道,所以,會追求方便和普遍的接受度;「慢」文化里需要更多的形成一種生活品質和歸於本真的品味,所以會追求極致和方式。因而,便捷、接受度催生了品牌和統一的味道;極致、方式催生了制茶和茶文化。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沒有哪一點是對的或者是錯的,因為茶就是茶,只要有一日它就是那杯中的飲料,就不在意人家對它的評價。只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茶有了不一樣的衍生,有了不同的延伸而已。
當然,這些年,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有越來越多的茶農茶商開始注重品牌的包裝、茶葉品質質量和茶文化、茶概念的推廣,但是在與茶無限親近的土地上,忠於茶的口味和品質是無法動搖的根本,因此,口感品質第一,品牌包裝第二無法動搖。形成了今天,中國茶形成不了類似於像川寧、立頓之類的品牌,都是自己家人做自家茶的狀態。一方面,要確保品質,土地的局限性成為了品質獨特的先決條件;另一方面,茶農式的經營方式,自我的富足已經綽綽有餘,既不需要融資做大品牌,為融來的資交投資分紅,也不需要擔心有品質的茶賣不出去。因此,品牌的概念對於中國的茶業發展來說是雞肋,正所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所以,中國人的茶不用太去刻意的計較茶的品牌,也不用拿中國人的茶與歐美地區的茶相比,沒有可比性,也不存在參考價值。因為,那是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營造出來的對茶的認識,也是兩種欣賞角度下,對茶不一樣的追求。「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欣賞的是茶如畫的氣質,而不是茶有多少逼格,品牌價值有幾何。
http://weixin.qq.com/r/0eepsdnEj4TwrZ3S97LD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