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科普?如何讀?我們諮詢了一圈知乎上的科學博士

我們從小就被告知要多讀科普,好像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套書叫做《十萬個為什麼》,長輩們也特別偏愛挑選這類科普系列寫上「好好學習」的祝福作為生日禮物。有些人很幸運,他們從那時開始就對科學知識產生了興趣,一路走上科研道路。即便叫喚著有多苦,學科間互黑或自黑,但總的來說他們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是認可的。他們最喜歡在朋友圈裡留言「好羨慕啊。我還得做實驗。」但更多時候能感受到,從他們身上散發出的那種喜悅感,就算我在他們面前連吃 5 頓火鍋、曬 5 次海天 Spa,也有種完全比不過的感覺。且這種喜悅,不會因潮水般的朋友圈信息而被吞噬,相反,會隨著時間的堆積變得越來越有力。

有時我不禁會想,科學知識到底能給我這樣的普通人帶來什麼?

腦神經領域的博士@趙思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對我來說,宇航員是很厲害的人。倒不是說因為他們上過天,他們就厲害,而是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那是一件多麼危險的事情,有多少未知的情況會發生,他們也能夠鎮定地去完成。譬如說,在太空中哭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兒,因為眼淚不會下落,而是會聚集在眼睛周圍,甚至會導致暫時性眼盲。在太空中行走時,突然瞎了,你和地球聯繫的唯一鏈接就是一個手臂,怎麼辦?加拿大航空員 Chris Hadfield 就遇到過這個事情。他說,那應該是最令人恐懼的一件事情了。但,不用著急,不用害怕,因為他知道這是因為眼淚的原因,只要回到太空艙之內就好了。看不到?同伴通過音頻給他嚮導,告訴他哪裡是欄杆、哪裡有障礙物。為什麼會這麼鎮定呢,因為他「知道」即使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也有好多種方法去解決它。

關於為什麼要讀科普,@趙思家還說:

科學首先教給我們的,是我們的無知。然後再是訓練我們如何面對無知,一點點地撥開迷霧。 它不僅讓你知道,生病去吃廟裡的香灰是沒有意義的;孩子長了虎牙,找巫女敲掉她的虎牙,是令人悲哀的;還可以幫你在了解到自己得了某某腫瘤後,知道去責怪醫生是沒有意義的,應該迅速地接受檢查治療。更重要的是,它能訓練你,冷靜地面對無知,甚至直面無知所帶來的恐懼。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讀科普呢?

首先我問了一下@狐狸先生(天文領域博士,知乎電子書作者,當然,他也是教博士的),他說:

我自己讀科普書的經驗是:1、選擇一本好書。最好選擇第一線科學家寫的。國外的書還要看翻譯者是否有經驗。2、以看故事的心態讀,「不求甚解」也沒關係。遇到不懂的詞、不懂的段落就往後跳,不糾結。3、最有意思的是看的時候在腦子裡慢慢繪製這個領域的大圖像。看能否從概況的層面貫通書里寫的知識。

科普的種類那麼多,應該如何入手呢?@傅渥成 (物理領域博士,知乎電子書作者)給出了一些建議:

我覺得首先是沒有必要一開始去讀那些非常出名的書,比如《時間簡史》,很可能就不是一本適合初學者的科普書,如果從這種書開始,可能會感覺很挫敗。科普書也不只是關於數理化生,其實還有更廣的領域,醫學、地質、氣候、人類學、法醫、語言、心理、經濟等等,各領域都有很好的科普書。

各個學科和領域都是交叉成網路的,例如氣候變化可能造成生物的滅絕和遷移,在地層留下化石證據,人類在冰河期生存適應度的提高可能會與當代人的糖尿病有關。在更短的時間尺度上,這些氣候變化也可能在人類的歷史中造成影響。現在我們面臨氣候變化的問題,各類新能源以及環境保護有關的議題(例如電動車)可能會是我們都很感興趣的問題,而這又不只是一個科學問題,還有政治和經濟問題。我們的環境可能是一個公地悲劇,而堅信市場經濟的經濟學家可能會對環境保護有不同的看法,為什麼???

以上一環扣一環的問題,所涉及的科普領域有很多,我們很難一下子就學習完整,所以我覺得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切入點,從最感興趣的領域開始讀,然後慢慢延伸。比如有計算機背景的,想讀物理科普書,可以從演算法和量子計算的角度切入,然後再了解量子力學的基本規則和各種量子現象。又如文科背景的朋友想讀生物學的書籍,也可以從語言學開始,首先了解世界各地的語言之間的關係,然後可以開始讀人類學的書以及人類進化有關的書,然後再回過頭來理解染色體和線粒體基因的遺傳規則等等,這時候讀有關基因和進化的生物科普書就可能已經帶著一些成熟的問題了,讀起來也比較輕鬆。

在讀不同領域科普的時候,應該如何去分配精力呢?@劉巍然-學酥 (信息安全與密碼學博士)的經驗是:

個人認為,人的知識體系有兩個方向,深度和廣度。深度需要自身長時間在某一領域的沉浸;而廣度需要多方面了解各個行業的知識。知識是可以互相借鑒和映射的。深度決定了知識體系能到達多麼深刻的層次,而廣度增加了發散性思維,可以起到借鑒和啟發的作用。我比較認同「28 理論」,花費 20% 的時間就可以了解某領域 80% 的知識,而剩下的知識需要花費 80% 的時間去深入理解。在廣度方面,科普就是用來花費 20% 的時間了解 80% 知識的絕佳方法,所以沒必要怕。

最後我去請教了@趙思家,她直接寫了一大篇:《為什麼不該看科普?》。

非常感謝他們給的建議。但這並不代表閱讀科普就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依然是有難度的,也正因如此,我們能從中獲得的價值是遠遠大於那些輕鬆付出的東西。它一定會有論說性的、枯燥的內容在裡面,它要求我們清晰地知道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通過閱讀,我們便可以與科學們一起去參與人類的理性活動:找出事實、假定、原理與證據之間的相互關聯,同時消除一些對科學的誤解。重要的是,那是與教育根本相關的腦力活動,也是從蘇格拉底到我們以來的中心目標:透過懷疑的訓練,釋放出一個自由開放的心靈。

本周日(6 月 19 日)我們組織了一場科普讀書會,邀請了@狐狸先生 和化學領域的@孫亞飛 來和我們一起分享。也許在現場,你可以進一步諮詢他們學習科普的事。詳情請點擊:你們要的讀書會來了,從宇宙中第一個化學元素開始(附書單) - 知乎電子書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地礦:礦石家族中的玫瑰花 - 鈾礦
如何評價丁香醫生在知乎的回答風格?
中國是否在很多學科上缺少科普人士?

TAG:科普 | 科学 |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