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食粽者說

當別人都在吸OW的時候,我一整天都泡在HOI4當中,晚上只吃了倆粽子。吃完,剛好來說點粽子的話題。

中國人對飲食的態度都附有一種實用的意義於其中。這種飲食的態度,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的確非常長久而突出,我們可以說在中國不管喝酒或吃東西,都是一種表達行為。換而言之,中國人一飲一食都含有其特殊的內在意義。當然中國人吃東西不能說沒有工具性意義在內,吃東西還是要吃飽,但吃飽的意義不如表達的意義重要。

因為對大自然神秘力量的原始崇拜,再加上中國本以農立國,需要看天吃飯,所以許多節日活動對應了季節與氣候的變化。人們希望藉由祭祀活動祈求上蒼保佑,達到五穀豐登的榮景;而在面對無法解釋的神祕力量,則是希望能從犧牲獻祭中進行驅邪、避禍。這個概念古今中外皆同,表示人們渴望禳災避禍、趨吉避凶的心愿。順應炎熱的夏日季節,配合歲時祭典—夏至端午而生的代表性的食品便是——粽。

粽子(角黍),文獻典籍中指出粽子是配合季節時令而產生的食品,《禮記》〈月令〉篇「仲夏之月,農乃登黍,是月也,天子乃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文中認為「角黍」是仲夏時節的祭品,為了要感謝上天、祈求豐衣足食,便將農作物拿來祭祀。所以〈王制〉篇記錄「天子社稷皆大牢,諸侯社稷皆少牢,大夫士宗廟之祭有田則祭,無田則薦,庶人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韭以卵,麥以魚,黍以豚,稻以鴈……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而「角黍」之所以為「角」,是取牛角的形狀來代替祭祀,不隨便宰殺牛羊。之後的《汜勝之書》也指出「黍者,暑也,種必除暑,先夏至三十日。」古人認為黍是炎熱夏日的作物,若能在此時節種植,必可避免暑氣的迫害,達成養身的功效。

至於為何要採用葉子包裹黍米,《爾雅翼》中指出了古人的想法。「黍之秀特舒散,故說者以其象火為南方之谷。」先祖認為黍屬火,代表陽性。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先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粟、棗,以灰汁煮令熟……蓋取陰陽包裹未分散之象也。」所以菰葉裹米即為陰陽相合之象。食用此物,便可達到天地均衡、陰陽合一的目的。

除此之外,《荊楚歲時記》謂「夏至節日,食粽。按周處風土記謂為角黍。人並以新竹為筒稯……」此外,范汪《祠制》中也有「仲夏薦角黍」一說。白居易《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一詩中也提到:「憶在蘇州日,常憶夏至筵,粽香筒作嫩,炙脆子鵝鮮。」之後,蘇宋的《圖經本草》也記錄安徽地區「池陽風俗,不喜端午,而重夏至,以角黍舒雁往返,為之朝節。」《吳江縣誌》:「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姑蘇志》也說:「夏至作角黍,食李以解注夏疾。」

可以得知,粽子最初應是夏至時節的食品。在當時粽子是為了敬拜上天、感謝上天的恩德,同時也提醒先人夏至時節即將來臨,藉由吃粽子的儀式來迎接炎熱仲夏的來臨。

不過,現在食粽風俗的時間點通常被認為是在端午節,而不是原先史書上記載的夏至。為什麼會選擇端午節來吃粽子?聞一多曾經在《端午考》中所提出的看法,他認為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跟龍有關。根據他的研究,遠古時期的吳越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所以在每年的端午時節進行祭龍神的習俗活動。當然,這些祭祀活動,不外乎是為了祈求農作豐收、生活順遂。根據他的考證,當時的吳越人會在每年的端午節舉行盛大的圖騰祭祀活動。「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或裹在樹葉里,一面往水裡扔,獻給圖騰神吃,一面也自己吃。」這些裝在竹筒里或是用葉子包裹的食物,經過長久下來才演變出現在的粽子。

但是,聞先生的一個重要理由是競渡與粽子的先決條件,顯然是多河港與產稻米,而這二者恰好都是南方的特色。而角黍中所使用的黍米,應是北方作物,所以粽子(角黍)的起源應來自北方,而非如聞一多所說的南方(吳越地區)。總而言之,聞一多的說法,需要有更多證據,否則稍嫌薄弱。

我們最為熟知的說法,自然是紀念屈原,這一記載,首見於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忽見一士人,自雲三閭大夫,謂曲曰:「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樹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並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

也就是說,端午節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使得「粽」應運而生。而且必須要使用五色絲線綁縛,才能避開蛟龍。唐宋之後,粽子與屈原聯想在一起的作品俯拾皆是。宋朝陳宓的「雨淬菖蒲劍,雲榮角黍絲……讒口千年恨,懷賢一日思。」;張榘的「楚湘舊俗,記包黍沈流,緬懷忠節。誰挽汨羅千丈雪……」以及虞儔的「角黍堆盤何處奠,沉湘千古使人悲。」這些詩句均是將食粽的習俗與屈原做聯想。

但是現代的學者早已推翻此一說法,屈原死日適逢端午,於史無據;吳均解釋筒粽或角黍以楝葉與五色絲製作,始於東漢初,與吳均所身處的梁朝差距五百年,皆說明屈原之說不可信。

事實上,端午節也是在漢時確立時間,只是為了記憶方便,所以六朝之後,才改為五月五日。端午雖非節氣,但與夏至相近,而夏至太陽高懸天中,日晷最長,威炎尤以正午最為甚。所以周年節期都以一日為芳辰,唯獨端午以午時為焦點。節氣中,夏至的「日照」距地面最短,是一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也正是如同端午所指:「陽氣極於上」的一天。

午月午日午時的端午代表陽氣的顛峰之時,所以必須利用這一天進行避疫養生的活動,來保護自己,防止隨著暑氣而來的蚊蟲瘴癘侵害。另外五月五日既然是個特殊的日子(陽氣最盛),勢必要有不同以往與往常的節日習俗活動來調節生活中的步調。端午節與夏至的內在性質相通,所以兩者便合而為一。

作為特殊的節日,對比於一般的平日,人們必須食用能調和陰陽的食品。《風土記》「取陰陽尚包裹未散之象也……陽內陰外之行,所以贊時也。」按照古人的看法,粽子本身具有陰陽包裹之形,以形補形,所以吃粽子的同時也達到陰陽調和的功效,象徵達成了驅邪保生的目的。

總之,遠古時期,粽子是作為節令食物,提醒人們盛暑將至,需要早做準備;之後雖然歷經改朝換代,但推行忠孝節義的社會風俗未變,於是食俗與傳說故事相結合、彼此相輔相成,讓端午食粽的風俗流傳至今。然而,經過各個朝代的文化洗禮,再加上神話故事與傳說的加持,這個「吃粽子」的民間風俗演化出多元且多樣化的風采。後人添加的神秘色彩讓粽子的起源和意義富有生動的故事情節,讓人們在品嘗美食佳肴之外,也吃進了忠貞愛國。

作為題外話,說一下粽子的品種——

1、四川粽

以成都椒鹽粽為代表,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里便加入花椒,其口味獨特,讓人在食粽的滋味中多了一層花椒味的享受。

2、浙江粽

《越諺》中卷〈名物?飲食篇〉中提到越地(今紹興)的粽子,箬裹糯米為之,尾尖,頭三角。越粽獨與其他粽異樣,配年糕同為犒物。其自食者,糝烏豆、白蓮、紅棗、脩脯不等。而浙江嘉興粽子從明朝起就聞名天下,品項為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等,外型呈長方形。著名的商家「五芳齋」,有「江南粽子大王」的稱號。

3、蘇州粽

《吳郡歲華記麗》曰:吳俗,角黍以篛裹糯米為之,或用菰葉,有三角一角二種,形制甚多。三角者為菱角粽,一角者為秤錐粽,以菰葉裹黍為之者,謂之茭粽。吳門端五節,爭以角黍為節物,巧制各種俱備。又有棗子粽、火肉粽等新制。蘇州粽子的配料有鮮肉、棗泥、豆沙、豆沙加豬油等樣式,包裹成細長的四角形,講究煮熟後軟糯的口感。

4、廣東粽

著名的有肇慶的裹蒸粽以及中山的蘆兜粽,是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之一,巨大的外型是共同特色。《夢梁錄》中即記載: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悞主顧。……又有粉食店,專賣山藥元子……裹蒸粽子、栗粽、金鋌裹蒸茭粽、……及四時糖食點心。及沿街巷磨盤賣點心:饅頭、炊餅……蒸糍、栗粽、裹蒸、米食等點心。從文中就可以看出,在宋代就已經有了裹蒸粽。裹蒸粽的美味,讓清代詩人王仕禎也曾作詩讚美肇慶的裹蒸粽:「除夕濃煙籠紫陌,家家塵甑裹蒸香。 」 其咸粽的內餡除了糯米、鮮肉外,還有加上綠豆仁及鹹蛋黃,包裹成四角型後隔水蒸熟,就可以食用。甜粽則包裹豆沙、蓮蓉、棗泥……等。另外,與其他粽子不同的是,裹蒸採用的是冬葉(柊葉),蘆兜粽使用的是蘆兜葉,有別於一般採用竹葉的粽子。有的地方的裹蒸粽還採用荷葉來包裹。

5、海南粽

糯米中包裹黑豬肉、鹹蛋黃等用料的海南粽子與其他的粽子不同,不只是多了前文所提「文宗粽」的凄美傳說外,海南的定安粽還擁有一套標準作業流程。2013年起,「定安粽子」的選料、生產過程均訂定了嚴格標準。只有合於標準的才可稱為「定安粽」。

6、山東粽

使用黃黏米包裹紅棗做成,沾白糖食用。與春秋時期的粽子都是使用黍米來做成粽子,不同的是內餡加入了紅棗,其形狀也不同。

7、北京粽

北方粽子的代表,外型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大部分是使用糯米作粽,也有使用大黃米製作的。紅棗、豆沙為常見的用料,有時也可以看到使用蜜餞作為餡料的粽子。《紀曉嵐全傳》里就有「金絲小棗」製作的甜粽,「早晨的粽子,特別地好吃,是用上好的糯米摻上糖,加入精選的家鄉特產的金絲小棗做成的。」

8、貴州粽

貴州的灰粽子是先將糯米草燒成灰,再將草灰加入糯米攪拌完畢後加水搓揉,直到糯米染上草灰的顏色,然後洗去草灰就可包裹成粽。至於內餡的材料則可自由選擇,沒有特定用料。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先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粟、棗,以灰汁煮令熟。……依照其做法看來,貴州的灰粽應該是最接近古老製法的粽子。

9、閩南粽

泉州的粽子為燒肉粽與鹼粽。燒肉粽採用鹵過的三層肉(豬肉),佐以香菇、蝦米、蓮子等材料,包裹成四角錐型,下水煮熟後食用,趁熱食用風味較佳。鹼粽則是冷食。此外, 泉州民間還流傳著一個跟肉粽有關的傳說。據說清朝時期,乾隆南下泉州想要品嘗粽子的風味,可是粽子卻早就賣完了。隨從告訴店老闆,如果可以做出最好吃的粽子,價錢不是問題。於是,老闆便在糯米里加上許多的配料,做出用料豐富的新粽子。自此之後,全州的肉粽就聞名天下了。

福建粽子的形制應是傳承自中原地區,並認為有關端午節的風俗活動,在宋代就已經普遍流行於福建地區。梁克家《三山志》卷四〈土俗類二.歲時〉中的紀錄「角黍:今州人以大竹葉裹米為角黍,亦有為方粽,以相饋遺。」而且在文後留下注解:「端午節中競渡、角黍、系五絲線習俗相傳均為紀念楚國偉大詩人屈原,故宋代福建這些習俗均傳自荊楚。」

10、台灣粽

台灣粽分為「焿粽」、「肉粽」、「菜粽」、「粿粽」。焿粽是糯米加上焿油,混合而做成的。沾砂或蜂蜜食用。咸粽則有下列三種:肉粽,北部常見,將糯米用油炒過之後,以肉、香菇、牡蠣干、芋、栗等作為餡料,包裹而成。菜粽,南部人較愛吃,將糯米煮熟之後,以落花生為餡,包裹而成,沾南部特產的濃醬油食用。粿粽,中北部客家人較常包裹,將糯米渣調味,像肉粽一般的綁起來。

中國南方為魚米豐饒之鄉,物產原料豐富,自然粽子的品項也就較為琳瑯滿目;而中國北方粽的式樣則較單純,不是包裹紅棗、赤豆,就是僅包裹一塊鮮肉,不像南方粽子的繽紛多樣化。

最後,你猜猜我吃的粽子是哪裡的?

推薦閱讀:

淡雲出岫刪發何日,也味爭如鄉味醇 是什麼意思?
你知道哪些像「季夏三月 腐草為螢」這樣曼妙典故?
為什麼有一種說法把寮國叫做『尼克松養的婊子』?

TAG: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