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嗩吶,變革,手藝人

《百鳥朝鳳》挺不錯,但有些問題可以摳一摳。片中說,吹嗩吶,比四台好的是八台,比八台好的是《百鳥朝鳳》。我不大信。因為他們平時根本不吹《百鳥朝鳳》。村民十多年聽不上一次。要是偷偷練習,也不現實,嗩吶那麼響,隔牆有耳還聽不見嗎。要是長久不練,就生疏了。如果今天的小孩報個嗩吶班天天練百鳥朝鳳,和影片里十年才吹一次的老藝人比,誰吹得好很難說吧。

還有,游天鳴初拜師,師父不讓他碰嗩吶,給他一根蘆桿,讓他天天到河裡吸水。吸上來之後,師父又換一根比他個頭還高的。若究其細節,有個問題:從河中吸水的難度並不取決於蘆桿的長度,而取決於嘴和水面之間的豎直高度差,這是個物理問題,起作用的是大氣壓。所以,雖然拿根長桿,只要一屁股坐在河邊吸,也很容易。蘆桿的長度超過身高就沒有意義了。

不過,這個細節精準地詮釋了傳統藝人對待手藝的態度,以及學習手藝的方法論。這非常值得琢磨,裡面有很精彩的地方。傳統手藝人理解內功的重要,知道花里胡哨的招數都是建立在內功的基礎上。

假如我開班教三四歲的小朋友學書法,入學篩選,我不會讓他們拿毛筆比誰寫得好,而會讓他們比賽「連連看」和「找茬」,以及穿針引線。這是為了了解小孩的稟賦。稟賦決定他在這條路上的第一個天花板在哪裡。對十之八九的人來說,第一個天花板就是他在這個領域最終的天花板,極少的天才可以突破。

玩連連看出色,表示觀察能力好,那樣在臨帖中就比較容易記住重要的細節。許多練書法的人,臨帖臨到七成像就不能再進步,總以為是手的問題,其實不一定,去跟人比比連連看就知道了。

手藝人不僅靠手吃飯,更靠腦子吃飯。腦子好使,手藝不一定好使,但腦子不好使,手藝一定不會太好使。假如這些孩子學到十歲,又要篩選掉一批,我就不會再測試連連看,而是會讓他們作一首五言絕句。這是為了考察審美稟賦。當你在一樣手藝上,熟悉了基本的技巧之後,就不太會犯大的錯誤,但難以免除的是俗氣。俗氣是時代流風所被,別人「嚇死寶寶了」,你也「嚇死寶寶了」,就俗氣。想跨過這道坎,需要審美品位。

《百鳥朝鳳》里,焦三爺從師父師爺那兒學會了這些校驗弟子稟賦的招數,但他似乎對招數背後的心法似懂非懂。他收徒弟,入學測試雖然五花八門:吸干一瓢水啊、吹倒磚頭啊、吹羽毛啊,但所有這些都只考察了一個方面:肺活量。另一個至少應該與之並列的稟賦則完全沒有考察:手指的靈巧度。

嗩吶吹得好不僅要肺活量大,還要手指巧。這是最基本層面的要求。此外,還需要耳朵的辨聲功夫。更高的層次上,是對音樂的審美理解。另一層,才是堅忍、勤奮、專註等性格素質。任何一門手藝,之所以成為手藝,都是對很多方面的稟賦和學力有要求,在某一方面卓然特出並不夠,關鍵要在各個方面都沒有短板。

焦三爺之所以選擇游天鳴接班正是如此。游天鳴不是最聰明的弟子,但他是在手藝到達每個層次後都沒有大缺陷以至觸碰到稟賦天花板的弟子。有些人上手很快,再學下去就沒進步了,有些人上手不咋的,但總能進步。就好比外國的老頭在五六十歲時,總比中國的老頭顯老,但他們老到一定歲數就不再老了,九十多歲看上去跟七十多歲差別不大,中國的老頭則會一直老下去。

孔子說,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千里馬未必爆發力強,但跑了幾百里,還能有勁。藍玉不是接班人的料,因為藍玉心思太活絡。心思活絡,到哪都餓不死,都有一口飯吃,那麼手藝就羈縻不住你。

手藝人之所以愛一門手藝,不單因為他在這門手藝上能發揮創造力,得到尊重。還有一重不便聲張的原因是,離開這門手藝他就餓死了。就像我喜歡寫作這一行,也是因為離開這行我就成了廢柴,到哪兒都不受待見,端茶倒水都干不好。現在搞紙媒的紛紛改行,留下還沒改行的,不一定是堅守,也很可能是他的手藝只能附著在紙媒上,他的文章只有發在報紙上才有人看,換個地方就沒人看了。

傳統社會的手藝人,有個可憐的地方就是,學手藝是為了掙命。不是說對手藝有多高的追求,多高的審美,那些人可能三傳四傳才出一個,絕大多數人是不得不如此,你不這麼玩命,就餓死了,沒命了。

古代有一種縮骨功,練成的人,一米七的身高,可以穿上嬰兒肚兜。練這種功夫要吃極大的苦,從三四歲開始,一直到成年。其實就是逼著身體發育成畸形,同時又要提防死掉。要在畸形發育和存活之間的一道窄縫裡討生活。近百年來,他們有飯吃了,不忍心再讓自己的孩子受那個罪,功夫就失傳了。

過去的手藝人,之所以毒打弟子,也是傳承手藝的必要。用今天的話說,是為了「增強用戶粘性」。如果一個人把一輩子都浸淫在某樣事物上,就很難離開它。一旦離開,他就一無所有,在別的事情上再也找不回自身存在的價值。

挨一頓打,就相當於投入一些成本。挨打越多,投入的成本就越多,離開它就越不捨得。除非在剛學徒時,受不了挨打跑了,越往後,就越不肯走,一走,之前的打都白挨了。出師了,就全扳回來了。

傳統社會的手藝人,一生都泡在手藝上,所有心血和才智,最好的年華,一切美好的不美好的記憶,全都鐫刻在這上面,你就知道他為什麼不能捨棄。

「打是親罵是愛」在傳統的學徒模式中是成立的。越打你,就是越要拴住你。當然,前提是剛來學徒的頭幾年不要撂挑子溜掉,那時候年紀還小,還有可塑性,容易改行。所以,有經驗的師父會把握住打徒弟的規律,先不要打太厲害,要把弟子打得在跑與不跑的臨界點上,只要他沒跑,下次就可以再打狠點兒,打得越狠,拴得越緊。一直打到出師,不用再打了,他死都不會跑。而且他會理解這套用心,並用同樣地對待自己的弟子。

一樣手藝越是變態,越是匪夷所思,就越需要這樣的教學傳承手段。這種手藝就像吸血鬼,借著一代又一代的手藝人來還自己的魂。不是人在學手藝,而是手藝在吸人。手藝就像寄生動物,一定要找到合適的宿主,才能存在繁衍。焦三爺這樣的人,是手藝的軀殼,是手藝借屍還魂的工具。這種比喻並非貶斥,實際上,不僅手藝,三觀也是如此。文天祥臨終前講「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就是一樣的情況。

當環境的變遷不再適合一樣手藝,物候的變化使手藝的宿主越來越稀少乃至瀕於滅絕,手藝就到了失傳的臨界點。所以,游家班的垮掉,並不是游天鳴的錯,只能說游天鳴還是個平凡的人。有沒有不平庸的手藝人足以挽狂瀾於既倒呢?有,但極少極少。比如唐朝的百丈懷海,近代的太虛大師,都是這樣的英才。

但要知道,他們是非常有文化的。要想成為這樣的人,光有手藝遠遠不夠,比手藝要緊得多的是文化。需要文化不是文化本身重要,而是文化背後的見地重要。

游天鳴沒有帶好班子,不是游天鳴嗩吶吹得不好,而是游天鳴文化上欠缺了些。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老藝人愛強調讀書,讀書長見識。碰到大的瓶頸,力量不足以突破,得靠見識去突破。

嗩吶吹得好和班子帶得好,都要求聰明。但這兩種聰明是不一樣的聰明。不過兩種聰明之間,並非沒有絲毫共通之處。共通之處,正在見地的層面。帶班子和吹嗩吶的關係,就像治大國和烹小鮮的關係,解牛和養生的關係。將這些毫不相干的東西聯繫起來的,是《莊子》說的「進乎技矣」的「道」。

談到技藝以上層面的東西,就有些玄乎。因為玄乎,被很多人拿去吹牛裝逼,顯得虛誕不實。但必須打破這重玄關,才有可能讓一門手藝在山窮水盡之後奪胎換骨。這樣的人,韓愈算,杜甫算,顏真卿算,鄧石如算,王鐸勉強也算。

他們都有革故鼎新的大本事。不懂得鼎革的含義,就只能死路一條。《革》卦云: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大火燒遍宇宙,要想脫身,非有通天的手眼不可。

真正懂傳統的人,一定懂時代。不懂時代的人,是不可能懂傳統的。不過,即便完全不懂傳統,只懂時代也未嘗不可。生活在今天的人,只認得吳亦凡小鮮肉,不認得司馬遷王安石依然可以吃飽喝好,活得開心。但只認得王安石、不認得吳亦凡的小夥子,找份工作可能就不很容易,也不那麼擅長跟人相處。你看今天地鐵上的海報,書法那麼丑他還好意思掛,但是不要緊,人家傳播效果棒棒噠。一個未經過系統的科班訓練的人,只要找到投資就可以當導演,你說他拍得不好也無所謂,人家票房高得不要不要的。

這在傳統手藝上是不可以想像的。一個臨帖不到1000小時的人,無論如何不可能寫出一幅像樣的書法。所以,要想在今天當個新晉導演,去琢磨如何設計戲劇衝突和情節張力還不如琢磨如何找投資做宣傳更為當務之急。

要了解古今的變化。並不是說,我們所處的時代就是前所未有獨一無二的。從古到今,幾乎每個時代的人都會這麼覺得。若離了特殊的語境,這麼講就是自戀。任何時代都有常有變。真懂得守舊的人,都是有維新精神的人。不懂維新,是守不住舊的。

上周,有朋友問我如何系統地讀書,希望我能列一部書單。我說,沒辦法開,就像醫生沒法給所有病人開一套葯,每個人要尋找自己的書單。他說,錢穆講可以讀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進而讀姚鼐《古文辭類纂》。我說,千萬不要按照這種思路,一百年前,這樣做還可以,當時經史子集的學問還在整個時代的知識中佔據很大比重。知識分子之間的交流還憑藉這個。但今天,所有經史子集的學問加起來,在時代的生活當中只佔據不到百分之一的位置。

讀古人的書,要緊的是得到古人的精神與見地,乾嘉學派懂得的很多具體知識,我們一輩子可能再也用不到,但他們的精神與識見對這個時代依然可以有啟發。不過前提是得懂文言,如果已經步入中年,又不懂文言,想從古人處討思想就有些不切實際了。就像癌症晚期病人期待從瓜果蔬菜中得到維生素來救命一樣。倒不如從切近自己問題又讀得懂的書中得到啟發。

手藝是器層面的東西,隨著時代的洪流消亡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任何一樣東西,只要鑽研得夠深,都有「進乎技矣」的啟示,這種更深層面的啟示可以遷延到別的事物上,超越手藝本身的壽命。

孔子講過一句振聾發聵的話: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那些玉帛鐘鼓,哪裡就是禮樂呢。在婚喪嫁娶的儀式上吹吹嗩吶,並不是禮,也不是樂。只是在特定的時代,作為軀殼,發揮了禮樂的功用。禮,是社會運轉時代更迭賴以維繫的秩序,樂,是萬類眾生大化流行下各盡其性的井然相諧。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 手藝人寧不於此深思哉!

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 王路

公眾號:i_wanglu

新書《唧唧復唧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女子組合SNH48里的S隊在2017年9月9日晚表演的星夢劇院四周年特別公演?
我國出土過哪些奇葩搞笑的文物?
人們日常轉發的錦鯉是自然演化的產物嗎?
讓你印象最深的聖經對老外們生活方面的影響有些什麼?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