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菜是怎樣煉成的?
梳理本幫菜的歷史,我大概翻了小半部近代史,發現本幫菜的發展史簡直就是創業者的奮鬥史!
所以,珍惜像企鵝這樣的創業者吧,或許今後他們將書寫歷史!認識一座城
上海,東臨大海,北靠長江,南依杭州灣,西接壤蘇浙,境內河道縱橫、水產豐富、禽畜肥美、時蔬繁多。自古上海市郊就有三個廚師之鄉:三林、川沙和吳淞,當地廚子因地制宜,烹飪本地農家菜肴。宋末元初,黃浦江邊的十六鋪碼頭逐漸出現酒肆。
明代,縣城以北的蘇州河邊有了小菜館。清初,城隍廟、十六鋪經營飯菜店、點心店百餘家,這就說到了本幫菜的第一波創業者。第一波創業者:廚師走出了鄉間
話說市郊廚師中,以浦東三林塘的「鏟刀幫」最為勇猛,當時農家都用大灶頭,廚師揮鏟刀燒菜,由此得名鏟刀幫。
這個幫派頗古老,大致可以追溯到元朝,明清發展尤勝。
昔時鄉里逢紅白喜事、過年過節都要請鏟刀幫上門操辦宴席,這期間浦東「老八樣」逐漸成型,聲名遠播。(老八樣:走油肉 鹹肉扣水筍 扣雞 本幫蒸三鮮 紅燒鯿魚 扣三絲 小蔥肉皮 扣蛋卷)清末民初,一批身懷絕技的鄉村廚師紛紛走出鄉下頭,搶灘大上海,第一批創業者為本幫菜奠定江山。
這其中,有三林人李林根創設的德興館,川沙人張煥英開的「三張半桌子」的榮順館,還有人和館、泰和館、鴻運樓、一家春……廚師們對選址都有著靈敏的嗅覺,紛紛把餐館開在城東南角最熱鬧的城隍廟附近。這些由本地人經營的館子價廉物美、賓客如雲,漸漸的,質粗味重的農家菜演變為講求精細、醇厚鮮美的市井菜,本幫菜由此草創。舉個栗子:本幫名菜扣三絲就發源於農家婚宴菜。
火腿、雞肉與筍做原材料,橫劈36刀,豎切72刀切成絲,堆砌如小山,寓意金山銀山、財源廣進。
本幫菜泰斗李伯榮將倒扣的容器從粗大的飯碗改為精細的茶盅,從幾百根絲進階到2000根左右,什麼概念呢?就是從牙籤般粗細切到棉線般粗細。三種極鮮的食材鋪排成絲,倒扣出來,輔以老母雞清高湯,氣韻非凡。第二波創業者:十六幫別鬧申城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上海開埠,一時商賈雲集、華洋雜處,隨著工商業和港口貿易的繁榮,上海迎來了第二波創業者——來自全國各地的餐飲精英!
各地菜館相繼入滬,搶灘大上海,申城一時菜館林立、名廚雲集、名菜薈萃、百味飄香,史稱:十六幫別鬧申城。為了表達當時的盛況,我選擇以圖表的形式呈現,有些店只有老上海才記得,可否勾起你的童年記憶?這其中,徽菜入滬最早,淮揚菜和京菜逐漸興盛,川菜曾執牛耳,蘇錫幫則佔據半壁江山,而廣東菜新穎富麗,成為了高檔宴席的代名詞……開枝散葉的故事,我們日後細說。
第三波創業者:冒險家的樂園
上海是中國最洋氣的城市,也是西餐水準最高的城市,這句話,一百年前敢說,至今依然成立。
西菜舊稱番菜,1860年,滬上第一家英式菜館禮查飯店在外白渡橋落成(今浦江飯店),傳說當時的大菜是紅燴牛肉加甘薯,國人實在難以接受。
隨著西風東漸,海外冒險家紛紛登陸上海灘:
番菜館先在虹口繁盛起來,這恐怕是由於外輪碼頭停靠於此的緣故。19世紀80年代,番菜館開到了繁華的霞飛路(今淮海路)和四馬路(今福州路)。隨著十里洋場的興盛,外國洋行和貿易機構駐紮外灘,大量西餐在黃浦江畔湧現——時至今日,外灘仍站在上海西餐的最前沿,想必也是米其林上海指南出版後星光最閃耀的地界。如果說「中菜按幫列系」,那麼「西菜以式為籍」。到上世紀三十年代,西菜風行上海灘,形成了「英、美、法、德、意、俄」六大派系。
20世紀初出版的《海上竹枝詞》中,對於上海人吃西餐有生動描述: 大菜先來一碗湯, 中間肴饌難敘詳。 布丁代飯休嫌少, 吃過咖啡即散場。 縱飲休雲力不勝。 勸君且慢點香檳。 白蘭地本高粱味, 紅酒何妨代紹興。至此,上海本地廚師的戮力同心、五湖四海同胞的開拓進取、全球野心家的遠東冒險,共同夯實了本幫菜的基石,塑造了本幫菜包容並蓄、海納百川的氣質。
2015年12月9日,上海老飯店的「本幫菜肴傳統烹飪技藝」正式獲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官方總結了本幫菜的十六字特色:四季分明、選料精細、講究火功、粗細兼長。
那就這四點,繼續舉好吃的栗子:
四季分明
春季,鮮蔬正嫩煸草頭,春筍冒尖腌篤鮮,紅燒塘鱧魚。清明前刀魚最金貴,端午前後大蒜頭肥,到了六月河蝦抱籽。
夏季輪到香糟登場:糟雞、糟豬肚、糟門腔、糟毛豆、糟素雞……配著弄堂納涼的晚風最佳。由秋入冬,菜式日趨濃郁肥美:八寶鴨、大閘蟹、蝦子大烏參、紅燒肚檔划水、草頭圈子、糟缽頭,直到春節一隻全家福砂鍋,周而復始又一年。選料精細
上海人精明,也善用食材,大腸的哪一段燒圈子最糯?紅燒肉取哪塊五花腩肉?青魚怎麼取材做划水、肚檔?廚師心中自有分寸。
這裡說一道不大為人所知的經典菜:青魚禿肺。做這道菜,需活殺成熟烏青十二條,取其魚肝,炒成一盤,「壯如黃金,嫩如腦髓」。
這道菜,幾乎都不印在菜單上,只要老吃客才曉得,即使像上海老飯店這樣的大館子,每天也只限量供應兩份,還需提前預定。
講究火功
急火攻,慢火燉,大火快炒小火煨,該長則長,該短就短。
油爆蝦,300℃左右的油溫,爆炒幾十秒就要出鍋,一斷生立即裝盆,蝦殼脆,蝦肉嫩,蝦殼可以一起嚼哦!紅燒河鰻,需由「大、中、小、文」四種火候伺候,使魚體膠質溶於湯汁,形成「自來芡」,最後大火收汁,河鰻外皮不破,內中軟爛,入口即化。粗細兼長
糟缽頭,原本是一道川沙農家菜,將廢棄的豬下水(順風、豬肚、豬肝、豬肺……)放到砂鍋里跟糟鹵一起篤。
後來,德興館大廚楊和生著手改良:用「老大同」的香糟調和花雕,吊出和順清澈的糟鹵——一道粗鄙的農家菜被調理得風雅有韻味,糟缽頭也登堂入室,成為本幫名菜,據傳當年是上海灘大佬杜月笙的最愛。
八寶辣醬,是本幫必點招牌菜,其實最初的雛形只是肉丁炒豆乾,加上辣醬和郫縣豆瓣醬,便宜又下飯,是老城廂勞動階層的最愛。
隨著城市的富裕,這道菜也逐漸改良,愈發精緻,最終演進到了當下的貴氣版本:加入雞胗、豬肚、鮮筍、白果等貴价食材,出鍋的時候還要加個蝦仁炒青豆的「帽子」,菜色紅里透亮,上桌體面過人。跟中國其他地方菜式相比,本幫菜的歷史不算悠久,出身也只在鄉野,但是,這是一個隨著城市的發展而壯大繁榮的菜系,它的詞典里沒有抱殘守缺、止步不前,所有在上海奮鬥的餐飲業者、每一個追求美味的食客,都在不斷地豐富著本幫菜的內涵……
本幫菜的美味傳奇還有很多,下一篇再敘!
更多上海美食,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一片吃心!
推薦閱讀:
※上海有哪些好吃的辣肉面?
※#開始記日記#2 打飛的去上海,就是為了一頓蔬食盛宴
※上海哪家烤鴨比較好吃?
※最短命的米其林?這是我們排查餐廳營業資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