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人為什麼嚮往遠方
02-03
遷徙與探索可能並不是人類最初的本性,但卻一定是其在自然中得以生存的條件。對未知世界最初的探索混合著恐懼、緊張與好奇、興奮的情緒,以及如果幸運,還可以感受到的隨之而來的收穫與滿足。所有這一切隨著時間逐漸浸入到我們的血脈之中,驅使我們戰勝恐懼,去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山,跨越一條又一條河流。像布恩迪亞一樣在崇山峻岭間尋找未知的馬孔多,像哥倫布一樣在無邊的海洋中遙望想像中的新大陸。
在今天,人類的足跡已經遍及幾乎所有的已知世界,除非主動涉險,旅行已經不再是一件需要冒著生命危險去完成的事業,也就不需要極大地好奇心去克服對未知的恐懼。然而,旅行的初衷與人類之處或許並沒有太大改變,我們出發,有很大程度,還是因為對當下的厭倦。如今的人們或許不會像先祖一樣,因為遇到食物匱乏、水源乾涸的絕境才出發遠行,但我們仍然被新的無法根除的處境所困擾。當人被無形的繩索在同一個地方束縛的太久,精神會開始變得匱乏乃至乾涸,需要新的食物與水源。但遠方或許並沒有什麼不同。你嚮往的遠方,只是別人的家鄉,而你腳下的土地,也是他人心裡的遠方。人的生活有貧窮、富裕、忙碌、悠閑等種種不同,但就本質而言,並無太多不同,以大仲馬的話來說「人世間無所謂幸福與不幸福,只有一種境況與另一種境況相比較,僅此而已。」被束縛的往往並非我們的肉體而是精神。短暫的旅行或許可以讓人們的身體與精神充滿新鮮感,但這種新鮮感並非持久的力量。曾經讀過的一篇研究里提到,環境轉換帶來的新鮮感最多只能持續一周。
與人類最初的旅行另一個差別在於,如今我們在出發前往往已經訂好了返程的機票。我們沒有辦法在水草豐美、落英繽紛的地方紮下根來,建造自己的馬孔多。當然更沒有辦法在新大陸肆虐地掠奪。因此遠方的世界對我們自身無法產生根本的影響。如果我們對新世界的喜愛超過家鄉,那麼返回的時候勢必帶回落差與不滿,而倘若我們前往的地方貧瘠而且落後,那麼在當時我們可能就已經開始後悔遠行了。 然而,如果人們開始意識到貧瘠與乾涸實際上是由內而外的,精神的豐富比身體的安逸更加珍貴持久,那麼當他無法讓身體一直在路上的時候,他也可以通過豐富的內在世界而獲得滿足。而如果一個人可以讓他的靈魂始終在探索的旅程中,那麼即使他被囚禁在斗室之中,他也比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要自由。 旅行是人類生命力的重要源泉,因此,無論是身體或者靈魂,都不要急於停下你探索的步伐!「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羅曼·羅蘭
推薦閱讀:
※是不是得過精神病,吃了葯,很多能力就會下降?
※幾乎不出門,生活作息極不規律。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為什麼我可以控制自己打寒顫,起雞皮疙瘩?
※請問大量注射維生素K可以導致死亡嗎?另外:我的朋友是不是精神出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