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 表面上看,如果說儒家這東西後來發展成自強不息仁義禮智的「正能量」(雖然極度厭惡這個辭彙),那麼道德經里的東西簡直就是一盤大份的毒雞湯,名字叫做道德經,結果人家老子上來就來了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字面意思:最吊的德其實就是缺德),所以說乍一看這東西一點都不「道德」。但是實際上的老子的道德經呢,我就用孔子評價老子的一句話作為開頭吧——
鳥,吾知其能飛;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曾。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記得因為過早的進入高中導致了奇奇怪怪的心理煩惱,還真是道德經成為了我那時候最好的支柱之一,來說說道德經吧,我覺得要想實現什麼XX夢,弘揚XX文化,以道德經作為切入點的話,個人認為,不知道比董朱的儒學高到哪裡去了。道德經(不按照馬王堆出土帛書的說法),顧名思義,就是「道」經和「德」經上下兩部分組成的,很多人認為道德經這個作為道家學說至高至大經典的東西,肯定也是個鴻篇巨製吧。實際上一個X度百科的詞條就能貼完整個道德經原文——5000來字,還沒有小時代的幾篇口水段落字數多,玄乎點說,老子到了晚年覺得自己實在是通透一切覺得這世界的眾生實在是無聊得很,於是騎著一個青牛(就是當時把孫悟空金箍棒套走那哥們)出函谷關想去西方的國家看一看,沒準見的多了就能開心點,函谷關令尹喜覺得你這麼牛X結果什麼東西都不留下就想跑路,就各種求其寫點東西。最後老子沒轍,洋洋洒洒5000字,對付了一本書(霧),也就是我們的道德經。
- 就是這麼一個短短的《道德經》又叫《五千言》的東西,承載著太多這個民族最開始,最寶貴的智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音較)。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老子上來就來了一個最基本的世界觀定義,這一章就這麼幾句話,一直在翻來覆去來會說。如果按照現代的眼光來說「道」這玩意就是什麼世界本源,什麼客觀規律。但是實際上有些時候用西方哲學的思維來看道德經簡直就是耍流氓,其實老子也算說的很明白了,看一下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這東西,要是能總結出一套普適性的規律,一個固定的定義,那也配稱作「道」?其實這算是貫穿老子世界觀的一個核心問題了,就是一套不停變換充滿矛盾的思維,我們從第二句就看到了貫穿整個道德經主體的一個概念,無和有的這兩個概念,這兩個字以極其高的頻率出現在了後面的部分,這也造就了現在一個非常有名的成語「無中生有」。
前面正好像我前面說的,我們都認為美的東西是美的,那是因為有格力,啊不是。我們都認為美的東西是美的,那是因為有惡(這裡讀成霧),反之亦然。同等時代這樣思維其實還是很閃亮的,尤其是當時西邊的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們,還自得其樂的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水或者是火什麼的。(所以雖然我總黑自認為我們一直領先西方的皇漢,但是不得不說老子的思維在那個時代還是很逆天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那麼下一句,就更是進一步說了,難易、長短(污)、前後等等,全部都是這種矛盾中又不可或缺的存在,這種「有無相生」的特性是貫穿在自然界所有物質里的。
——所以一個老子最特有的一個結論出來了,所以說有無相生的話,那麼真正的「聖人」,是應該用「無為」這個態度來處理難以控制的「有為」的,應該行不言之教,也就是某些東西,既然有「道」存在,那我就什麼也不說,這是XX的。這也就是某X說過也一句中國後來出現的一句至理名言「X聲XXX」.
- 所以老子最後又概括了一下,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所有的東西都是一種變化辯證的狀態,所以很多東西的發展也不會是為了達到某一種固定狀態(生而不有),也不可能停留在某一個狀態(為而不恃)。
- 所以最後呢,一旦達到某一種成就,那麼環境、條件都已發生改變,最好的方法,還是回歸到無這個狀態比較好,這個在那個時代,和以建功立業、等級秩序為基礎的很多學說包括儒家,都是很對立的。
所以前兩章我們就已經看出來,老子的一個最基本的世界觀了。
我們再看下一個很有名的,被很多人曲解用爛了的一章。道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音駝悅,一種燒火用的鼓風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不仁,拿萬物都像那種祭祀用的草狗一樣,聖人不仁,拿百姓也就當成這玩意。這個其實被很多人用來去反儒家,或者用這東西來把老子批判一番,大肆宣傳其「不仁」「消極」。其實老子這邊基本就沒怎麼理儒家那套東西,可以說儒家的仁,更多是當他們那套很難調和矛盾的等級制度中,一個增加的妥協的因子,那就是我讓你世世代代臣服於我,那我也就大發慈悲一下的感覺。- 這一章本質上來說,這和前面說的區別還是不大,還是一種無為,在老子看來,所謂的「仁」實在是太低級,這東西僅僅是道的一個分支,聖人之道,其實是不需要刻意塑造階級以及「仁」的,相比之下,看清這個變化不斷的世界其實往往更重要。
所以下一句里也出現了那個詭異的名詞「橐龠」,然後最後就解釋了下,這東西就類似個氣球——「虛而不屈」,也就是說雖然裡面空無一物,但是卻有著躁動的力量,所以說老子的思想也並不是什麼「消極」,而是一種看清變化後,利用變化去處理變化,世界很複雜,抓住複雜的最有效方式就是這種「積極無為」,否則每個計程車司機大叔都可以去中南海當參謀了,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也很棒,但是比較污,所以先不說了。再說一個道經裡面的吧,也是很有名的,第十八章。哇呀,這一章我發現是個地方都願意拽一下以顯示自己的姿勢水平高,而且也很好理解,用現在的語法都可以。最棒的善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處在萬物之下。但是就這東西其實是最接近——道。在這裡老子又一次解釋了下自己的這個理論「道」,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不爭,看似沒什麼存在感,但是確是這個世界上誰都離不開的東西,不多說,再給大家看一個最近在一個回答中很火的一句話,我真心覺得那個答主好像用錯了地方。道經第十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冷不丁一看,一大堆政治不正確,完全就是個反社會的玩意。
其實這話真沒有很多人曲解的那麼高大上,本質上還是老子那變動為基礎的世界觀,道經更多強調世界觀,我總覺得盲目的把道經的東西用來描述政治有點不妥。- 前面也說了,仁義這東西在老子看來只不過是維護一種等級制度強加下來的很低級的東西,這東西是在和天地大道出現BUG的時候才會大行其道的,而這種BUG恰恰不是我們認為的民不聊生的時代,而更是社會財富大大增加時候產生的紊亂,才會出現「大道廢」這種情況,其實老子更推崇的是一種「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一種原始狀態,但是從現在來看,這何嘗不是一種最高狀態呢。
後面幾句話的意思也差不多,老子認為儒家很提倡的「智慧」這東西,其實是一種最嚴重的「偽」,是在混亂的時候的一種內部消耗和勾心鬥角,而真正最高的智慧其實還是「無為」,這東西早就超出了「智慧」這種低級的東西。
後面兩句,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就更好理解了,如果一切都可以按照道去平穩運行,哪回出來什麼所謂的CCAV報導的「孝順」和那些歌頌萬世的「忠臣」呢?在老子看來,正是因為昏君佞臣的存在,才顯現出了所謂「忠臣」。總之就是個辯證法,別亂。我知道再說道經就真的玄之又玄了,其實道經裡面有很多喜聞樂見的類比,而且核心也脫離不了上面說的東西,所以說剩下的,就希望大家去挖掘了,我們來看看更著重描寫社會和方法論的——德經。德經第一章,也是整本書的第三十八章,有一句我開頭也提到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來就直接來了一句顛覆性的話,就像前面說的,你總想塑造的所謂德行,其實是很偽很低級的,這東西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德,真正的德其實,是無為但是什麼都能做到,而下德才是儘力為之卻有很多紕漏,然後老子基本就把儒家的仁義禮全都批判了一番。
-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德這個東西本身就是建立在和道契合的比較薄弱的情況下才有的,所以整篇關於德的方法論,其實更多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真正和道契合的話早就無為卻無所不能為了。那麼德都被老子看的這麼低,那麼仁、義、禮這東西在老子眼裡看來就更不值一提了。尤其是儒家賴以生存的禮,在老子看來其實是混亂的開始。- 所以禮這種東西,在老子看來就是個花花綠綠的外殼,實際上和道這個本質已經相差很遠了,一味維持這種帶有穩定等級狀態的「禮」,實際上是最愚蠢的。
- 所以老子的方法論在這裡也算是和道經的本質是一樣的,那就是他認為世界上我們自定的「仁」「義」「禮」實際上僅僅是為了一些眼前利益而不得已而為之的華而不實的東西,而真正的本質「道」卻沒幾個人能把握的到,所以從德經就可以看出來了,老子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去搞一個具有更宏觀的方法論性質的方向了。
那麼既然是方法論,那麼這一章就是必須要看的了。
全書第四十二章,德經第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音古),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很多人看到第一句,這個我熟啊,你看那道士多愛說這東西。
其實前面這個思想也不完全算是老子首創,在更早的《易》裡面這一套就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說《易》這種逆天的書,可以說是諸子百家的諸子百家。- 道出現有和無這兩個對立統一的玩意,有和無產生了天地,和天地之間的靈明也就是人,老子的思想里人的地位還是蠻高的,這是一種調和陽剛的天和厚重的地的居中的存在,這三種東西誰都不是誰,但是誰都包含誰(我在一個關於三原色的回答里也說過這個)。於是「三」就產生了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都是按照這三種東西的特性在運行。
其實聽起來很玄乎,其實這句話本質上宣傳的還是「三」這個概念,其實還是個對立統一,恩格斯有個理論嘛「否定之再否定」,用劉看山舉個栗子,就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圖 劉看山- 所以老子也舉了個例子,你看寡、孤這種非常下賤的辭彙,王公卻以此自稱。所以說啊,用現在的話說,適當的自黑和自我否定其實是最有益的。
- 所以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這才是天之道,我們對待萬事萬物也要用這種方法對待。
所以之後老子又進一步闡述了下,這裡就不多解釋了,本質上還是那種事物本質是變化的,否定之後會再否定。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所以說,大辯若訥也是如此,真正的善於辯論的人,其實往往是靜觀其變找出破綻的,我記得梁邊妖有一個文里說過,對於某些態度惡劣的反論者,我可以去贊你。
第五十八章,也是很有名,和上面的論證差不多,尤其第二句,估計大部分人都耳熟。那麼到了後來的部分,老子也是一再闡述「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這種治世天道論,一再反對一些錯誤的人為干預,而是更多強調自然的調和。等到德經的後面部分,那就更是著重闡述了「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的處世觀念了,整個文章的應用性也越來越強。第七十六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想想也是,一陣颶風,留下來的是柔弱的小草還是強壯的大樹呢?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我們發現老子在這個時候談東西越來越實際了,前面說過天道畢竟還是損有餘補不足來維持一種平衡,也就是說適當自我損耗會帶來一定的成功,但是到了後面老子又狠狠的打了一臉。
人之道,都是損了不足的給了有餘的,這也是一直以來「大道廢」狀態下的一個很明顯的表現,所以老子在這個時候還是奉勸大家,能夠忍住一時的損不足奉有餘這種「剝削」,因為終究還是會陷入反道的深淵,真正的聖人,是很會玩以有餘奉天下這一招的,大肆布施的。但是我們到這裡已經發現了,在一個所有人都急切希望去擴張領土掠奪財富的時代,老子的這一套,肯定是不適用於這個時代的,甚至比孔子更不適合那個時代,所以最後老子發出了這樣的現在看來都飽受討論的言論。第八十章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一種老子的最高理想,還是老子對於自己生不逢時的絕望,誰也說不清。
但是其實如果按照老子的一貫尿性程度來看,這種看來最原始的狀態,也是民眾最快樂的時代,或許就是我們的未來。老子騎著一匹貧瘠的青牛西出函谷,他走了之後,或許沒有料到,這洋洋洒洒的5000個字,給後世帶來了的影響。圖 老子的去向一直是個迷我們總認為我們的古代一直是外儒內法,實際上老子的一系列方法論和世界觀以及極其深刻的影響到每一個階層,都很大程度受到了老子的這種特有辯證法和積極無為概念的影響,西漢初年的黃老治世以及休養生息,直接將一個飽受欺壓的小國漢變成了後來東方的霸主(這個之後會在專欄里寫),唐初的一系列政策基本上也保證了無為而無不為的核心理念(李淵李世民自稱老子「李耳」是他祖宗)造就了一個全盛的時代,尤其是儒家在韓愈的時代曾有著巨大的衰落,最後也搞得韓大文人氣急敗壞的寫了一個《原道》來批判老子。包括後來的理學心學,都很大程度受到了道家的世界觀以及方法論的影響,直接成為了後來影響明清極其深遠的一種概念。道家正如老子全書說的一樣,有無相生,你看不見它,它卻無處不在。如果說中國還有那麼一些永遠無法磨滅的魂,和至今還在的夢的話。道德經就是那重要的核心,老子也在九天之上,守護著我們的夢。這裡不說了,還是希望大家可以更多的了解這本偉大的著作,也歡迎討論以及指正,也歡迎大家關注我和我的專欄「祖先」。推薦閱讀:
※物質和精神是對立的嗎?追求物質的目的不也是為了享用物質後所帶來的精神愉悅嗎?
※西方啟蒙思想的本質|鄧曉芒
※如何理解"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學裡怎麼做到?
※你們在大學期間,有沒有體驗到過所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