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別那些沒營養的「垃圾文章」?(深度爛文)

本文針對營銷廣告從業者,歡迎套用其他行業文章

如果你經常興緻滿滿的看那些教你如何做營銷、做廣告的「深度好文」,感覺自己「又漲姿勢咯」......

那你可要當心了,因為網路上大多數所謂「乾貨」的文章,都是:沒營養的垃圾文

這些「偽乾貨」,其實並不值得你花時間閱讀。這些文章教你咀嚼過100遍的N手知識、傳遞給你可能過時的信息、不時有一些假大空的「招法」....如果每天沉浸在「認真讀文章,我又成長了」的假象里,最終情況就是:「我們聽過了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看過很多乾貨,你也做不好mkt)

其實你也知道很多文章說的不一定對,但問題來了:

作為新人,你沒有時間、經驗去分辨哪些是有用的思考,而哪些只是看上去很厲害的「垃圾文」

所以怡叔今天就介紹幾個自己用的解套方法,幫你快速鑒別「偽乾貨文」。

使用方法:看這篇文章是否符合下述≥3個的特徵

特徵1:標題誇大,自我標榜

簡單點說,就是標題黨。標題黨也有很多種,有的標題黨是編輯對現有標題不滿意而更改,有的則是直接自賣自誇。事實上,真正的好內容因為質量過硬,反倒喜歡用簡單平和的標題。

這些標題黨最常見的如:

①數字+解決方案(教你N招)

如上面這篇文章。喜歡用3招、7招這種說法來起標題的朋友,可能是希望標題給受眾一種「很簡單,幾步就可以做好」的感覺。但實際上,內容往往看上去就像是:「把大象放進冰箱里需要幾步?喔,三步。打開、放進、關上」 —— 內容往往也很虛

②強烈推薦/必看!!/深度好文....系列

看到上圖你懂了。我承認,其實這類標題黨是個概率問題。這裡有點個人偏見:當我看到標題上的「深度好文/必看」時,總聞到一股濃濃的雞湯味兒,避之不及。

「標題黨」就是我的篩選器,愛用標題黨的作者很大概率是心虛。

特徵2:愛用定義不清的概念

有位策略前輩說過一個很贊同的觀點:廣告行業里有許多Jargon(黑話)。

只有黑話就算了,每個公司都還特別愛造概念...愛造概念也就算了,關鍵是各種概念滿天飛的時候,大家的理解都完全不一樣....

想像一下:如果聊天雙方對同一個概念都沒有共識,該怎麼聊下去?

讀文章其實就等於和作者聊天。

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這幾年特別紅的詞兒「內容營銷」,許多文章都愛用這個概念。

上圖裡這段話講了什麼?

好像講了傳統廣告和新時代廣告的區別?又好像說了內容營銷的方法?乍一看很有道理。

但請你仔細理解,這段觀點過於粗暴、且沒有邏輯,隨意濫用「內容營銷」的概念:

①傳統廣告都在砸重金洗腦消費者么?

②消費者對傳統廣告麻痹?還是對傳統媒介麻痹?還是對傳統內容形式麻痹?

③「另闢蹊徑、『以人為本』的初衷」這不是對所有廣告的要求么?

④內容營銷是什麼?電視、海報、報紙、廣播;媒介、內容、明星,凡是信息,什麼不是內容?

⑤任何廣告不都需要「從觀者角度出發,打造有價值、不違和、有傳播性的內容」么?

(內容營銷的定義,見文章尾部)

內容營銷、場景營銷,還有娛樂營銷....類似這樣的概念每天出現在營銷網站、自媒體、還有一些大咖的演講中。

很可惜——全是空的,沒有價值。定義不清的概念,只會造成讀者和作者之間的錯位理解。

特徵3:愛用象徵化和過時的案例

什麼叫象徵化案例呢?舉幾個例子你就懂:

定位必提加多寶

海報必放對不起(這孩子我真看膩了)

微博必提杜蕾斯

這些案例被廣泛運用在各種文章、演講當中。他們好不好?當然好,在特定背景下都是優秀榜樣。

但這些案例有很簡單的缺陷——極為特殊,無法複製。

加多寶有自己的USP,對不起海報有時代背景,杜蕾斯更是如此特殊的性趣行業.....所以拿這些案例教學,只能蒙蒙小朋友。

這些案例已經被象徵化,成為某種特殊營銷手段/策略的代名詞,所以會「言必提XX」。到了這個地步,那麼這個case一定程度上也比較老化,如果你遇到特別喜歡用這些老掉牙案例來支持觀點的文章,也建議你少看為妙。

特徵4:毫無指導意義的總結

愛總結歸納是很多作者的天性。怡叔也是這方面的愛好者,人送外號「一言不合就洞察」。正因為如此,看到文章里毫無意義的總結我也不能忍:

做內容就是要有趣有用!

做品牌其是就是講故事!

新時代營銷關鍵是「場景」!

....................................

上面這段話你是不是很熟悉?

這些總結一般都有一個問題:總結的太大太淺,沒有指導意義。說白了都是行業里稍微資深一點的人大家口頭常說的東西,只有在做的時候才能看出好壞差別。

(這些概念常見於各類演講分享)

「做營銷就是講故事」——這種萬金油式的總結你也聽了N遍可你能將自己的品牌營銷做成「小說般」的故事么?你知道故事指的是品牌故事?創始人故事?還是廣告的敘述邏輯故事化?講故事類比到廣告內容中,又該怎麼應用呢?

類似「講故事」這樣的總結,在社會傳播學書籍中早有說明,建議你不如直接看書去了解「為什麼人更容易被故事吸引?」。

這些教學文章就像是美味湯,每個人都可以做一碗湯,這並不難。難的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出勺子....就像了解現象背後的原理一樣。

特徵5:明明有經典理論,卻寫成了個人經驗

還有一些乾貨文作者很努力。把自己工作中總結出來的一些想法分享給讀者,可惜本質上是傳統理論中非常淺顯的東西。容易誤導讀者。

舉個栗子:

一篇寫《什麼是洞察》的文章里有一個觀點是:溝通時不只要洞察賣點,更應該站在消費者角度上洞察「買點」。這個作者認為,買點就是洞察。

且不論「買點就是洞察」這個表述對不對....這位作者「不只思考賣點,要思考買點」的觀點其實就是營銷學裡的基本概念:Laddering。

什麼是Laddering呢?看下面這張圖:

這張老圖簡單的說明了從功能利益到更高層面利益的分層,像一個梯子一層一層。

上面說的「賣點」就是product benefits,比如手機特別薄。而「買點」就是consumer benefits,如因為薄所以好攜帶。

買點可以是洞察,也可以不是洞察.....完全視情況而定。

這樣的概念在書裡面是較為基礎的內容,而且有詳細的解釋和經典案例,真的比看這些個人經驗總結好多了。

其實還有一個更完整版,我手動做了一張圖給你們看:

(廣告策略的任務之一,就是決定傳遞信息應該在laddering的哪個層次)

上面這六個層次基本就是「階梯」的所有層次,從產品內在到品牌的外在。另外,銷售員培訓中有個術語叫「FAB」,其實也就是特徵→產品利益→消費者利益,是這個梯子的一部分。

知道了這些,你是選擇看個人總結,還是看經典理論?

特徵6:行文過於娛樂化

什麼文章都能塞小S的冷漠臉和GIF圖,這是個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現在已經略low的一個趨勢。

前一陣子,打開個人公眾號文章,逗比一點就算了,結果打開所有廣告圈的公眾號,滿城遍是「冷漠臉」.....只能用無聊來形容那時的心情。

小s冷漠臉之後還有各種gif,有的圖不對文,有的是什麼好玩吸睛就放什麼。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感覺,再有趣的gif看多了也要吐。

(知乎不顯示GIF)

這一特徵背後的道理很簡單:

內涵不夠,GIF來湊

一些對內容信心不是特別足的作者小夥伴們,比較喜歡把時間花在找gif圖上來博觀眾一樂。這些文章一般還有個特徵,圖多廢話也多,我想目的還是要湊字數吧.....

所以,如果你看到談營銷專業話題的文章里也有茫茫多搞笑動圖,建議你也早些關了吧。

到這裡,垃圾文章的六大特徵就揭露完畢!

請注意使用方法,文章是否符合≥3個的特徵?歡迎對號入座。

畢竟作者是人不是神,不能完全避免上述bug(我當然也寫過),所以本文僅為提高你的閱讀質量。

最後,到底什麼樣的文章值得你看呢?

個人更推薦下面三種類型的文章:

1.直接源自經典書籍的文

經典書籍的讀後感或摘錄,以及有書籍為論據的文章。讀書更加。

2.全面詳盡的case的文

如果有詳盡介紹案例的文章,讀者可查閱資料仔細分析節點。

3.非常私人的經驗經歷文

怡叔也喜歡那些非常帶有個人想法甚至偏見的公眾號/文章。他們往往是在某個領域真刀真槍的做過事兒的人。文字偶有偏激,但更有精彩的思考和人生經歷,值得學習。(本周末特別推薦)

當然,再好的文章和思考, 也得看讀者是否和作者真正契合。

但願垃圾文章越來越少,

希望有幫到你

補充:內容營銷的定義

1.內容營銷是一個umbrella term (雨傘術語)——它是個概括性的詞語。因為內容形式廣泛,所以任何涉及到產生及分享內容,以吸引消費者而產生利潤的行為都算是內容營銷。

2.精確定義:創造與產品無直接相關的內容,讓這些內容具有資訊性、教育性、娛樂性等吸引目標人群的特質,並展示在消費者的面前以吸引注意力,讓他們更加了解你併產生利潤的營銷手段。

往期市場營銷文章:

BMW H5刷屏啟示:比創意更重要的是執行

優衣庫的Heattech、耐克的Air Max、SK-II的Pitera....這些不明覺厲的單詞為啥看上去那麼有道理?

今日頭條 vs Uber,品牌如何在【做戶外廣告時】保持優雅?

來自Y&R、JWT、DDB、LeoBurnett、BBDO、FCB、奧美、Chiat/Day的「策略」秘籍

往期學習成長相關文章:

年輕人,請勿「快」讀書

「吐槽大師」叔本華,及他的《人生的智慧》

怎麼把「拍腦袋」變成有收穫的事情?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白落梅 ?
如何保持精力寫作?
持續寫作兩個月,我發現了9個秘密。
閱讀、思考與寫作
如何寫出一個令人討厭的角色?

TAG:市场营销 | 文章 | 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