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間擇善惡
昨天去電影院看了《美國隊長3》,當一開始3D效果呈現的史詩般畫面出現時,我的心中湧起了一種感動。我覺得必須要用感動這樣的詞來形容當時的感受,我被人類能做到這樣的事感動。我不由自主的感謝為技術發展做出貢獻的所有人 ,感謝他們讓我有機會享受這種視覺盛宴。
不是只有視覺效果能讓我感動,在我看過的電影中,《肖申克的救贖》讓我產生過「偉大」的感覺,《十二怒漢》讓我產生過「無懈可擊」的感覺。也不是很優秀的電影才能讓我感動,有時候,動畫片或新聞中也有不少感動我的片段。
有人說我是花了錢看的啊,這只不過是場交換而已,有什麼好感激的。我當然也是買了票看的,而且看情況這部電影的票房也低不了,拍這部片子的人搞不好也會因此賺的盆滿缽滿。但這和我的感動和感謝並不矛盾,當有人付出了有價值的東西換來足夠回報後,我仍然會對他們創造了這些有價值的東西表達敬意。
一、人由一個個或善或惡的行為組成
我認為當有人獲得巨大的收益時,一定是因為他做了「對」甚至是「善」的東西;同樣的,當有人收穫「惡」時,也一定是因為他做了錯誤的事。
可能有人會說這種想法並不新鮮,不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世界觀。事實上,這兩種說法是有區別的。我不知道最初說出善惡有報的人是什麼意思,但至少現在,這個觀點已經被摻雜了不少錯誤的東西。
比如這句話常被誤解為「善人有善報,惡人有惡報」。這使得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為什麼那個惡人不僅沒有惡報,還升官發財了」「為什麼我工作努力卻得不到提拔,那個弔兒郎當的馬屁精卻連連晉陞」。現實中也確實有這樣的情況,有的親戚尖酸刻薄一毛不拔卻成了有錢人,有的人心地善良親切待人卻總被欺負。這樣的反差讓人們不再相信善人有善報,甚至有了極端的「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鋪路無屍骸」的心理逆反。
其實問題就出在善人、惡人這樣的劃分。人是不能簡單劃分為善人、惡人的,一個為了救生病的孩子而去搶劫的窮人算不算惡人,一個讓自己的女兒頂替別人的大學名額的父親算不算惡人?對那個被搶劫的人和被頂替大學學籍的人而言,他們當然是足夠的惡人。但對他們的兒女而言呢,為了自己的前途和生命冒著巨大風險違法犯罪的父親是壞人嗎。
大多數成年人都不會用非善即惡的方式簡單劃分一個人,描述人的善惡共存也成了很多戲劇作品中的常見橋段。當一個人即是善人又是惡人,或有時候是善人有時候是惡人的時候,用善人有善報這樣的解釋就難免混亂了。
因此,善有善報中的「善」應該是善事的善,我們至少需要把這句話理解成「行善事有善報,行惡事有惡報」,當我們把一個人從或善或惡兩種判斷改為對這個人無數行為善、惡的具體評價後,他會有什麼樣的「報」才有說服力。
二、每個行為都會產生相應結果
舉個例子,一個業務水平很差的馬屁精獲得了提拔。從常見的評價標準看,晉陞當然是好事,是他獲得了善報。這個結果讓很多人誤以為只要一個人會拍馬屁,不需要什麼業務能力也能獲得事業的成就。做出這種判斷的人至少忽視了三件事。
1:拍馬屁不是一個行為,而是很多行為的組合。這些行為的總體結果是讓擁有晉陞權力的領導愉悅。顯然,讓領導愉悅到願意承擔馬屁精業務能力不強可能出事的後果,還要選擇讓他晉陞的條件是苛刻的。他必須做出很多讓領導覺得對的事。包括察言觀色的能力、活躍氣氛的能力、必要的時候背黑鍋或放棄尊嚴的勇氣,這真不容易做到。
我有個當小領導的親戚說,他至少有三次在酒後吐到虛脫後發誓,再也不喝酒了。可是每一次都沒有堅持下來,因為要獲得進入「利益交換圈子」的機會,他就必須遵循那個圈子的規則——用酒精活躍氣氛、用酒精化解利益交換時的尷尬、用醉酒後赤裸裸的狀態交出投名狀卸下別人的心防。
2:在一個官員胃出血後仍被勸酒醉死酒桌的新聞背後,大家能感受到我們鄙視的馬屁精付出的代價嗎。就像一個人在不同人眼裡有不同的評價一樣,一種行為在不同的人那裡也有不同結果,不能只看到賊吃肉,也要看到賊挨揍。拍馬屁行為在領導那裡是對的行為,因此獲得了增加好感的結果;在因此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同事那裡,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因此他也會受到敵視等後果;在他自己的身體那裡,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因此他遭受了胃出血等後果;在他自己的潛意識那裡,卑躬屈膝等行為會和尊嚴、優越等自我認知衝突,所以是錯誤的行為,因此會遭受價值感下降、人格成長停止等代價。
「看到同一行為可能在不同方面產生不同影響」的人會更慎重的衡量利弊,所以成熟的人會做出一些短視的人無法理解的事——撿到巨款居然歸還,有機會當官居然推辭,為了救人居然付出生命等。
3:除了不要將同一行為在不同方面的後果混淆外,最重要的是釐清導致各種結果的因分別是什麼。比如被喜歡他的領導提拔這件事,拍馬屁是因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讓領導舒坦的人並沒有被提拔,那顯然是有更多因素影響提拔這件事。
同時也要注意,業務能力不強絕不是被提拔的因,而只起到負面作用,並將在之後導致壞的結果。讀書無用論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泛起一次,之所以這樣的觀點有點迷惑性,是因為總有人會舉一些讀書少但獲得成功的人作為例子。當然,只看特例不看比例的錯誤先不說了,收入水平和學歷的相關數據也不說了。僅僅在歸因上,這種論調就沒有看到「讀書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不是唯一因素也非必要因素」「不讀書是成功的負面因素而非不相容因素」這樣的因果聯繫。
當有人說美國是個偉大的國家時,總有人說難道它沒有殺人放火?當有人讚美中國的某些行為時,總有人說難道它沒有做壞事?這些人總是搞不懂,偉大的評價是對美國做過的對的事的結果,比如科技、醫療、環保、人文等方面的成就。它做過的壞事仍然會導致壞的結果,引來種族衝突和宗教敵視;有人讚美中國也是它做過的對的事的結果,這並不妨礙它做過的錯的事產生壞的結果,比如有人謾罵。
三、看到的因果聯繫越多,我們就越不會找借口
我之所以詳細解釋善行有善報的具體涵義,是因為在心理治癒或完善的過程中,我們太容易尋找一些似是而非的俗語、名言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找借口。「我的錯誤永遠有理由」是阻礙心理成長的嚴重阻礙。
誰會信奉殺人放火金腰帶的俗語呢,一個想要去博取金腰帶卻受到道德阻礙的人;誰會堅信「做得多不如拍馬屁」是真理呢,不想辛苦的提高業務水平但又無法接受職場生涯平庸的人。他的潛意識邏輯是,我做的再多也不如捨棄臉皮沒尊嚴的人,但我是個有尊嚴的人,我不會放棄尊嚴去換取職場成就的。你看,他簡單的將自己的失敗歸結為道德高尚,用這種臆想出來的精神優越抵消了挫敗感。似乎他從來不知道他的平庸來自沒有努力付出,而勤奮是一種更穩妥的晉陞方式一樣。
「我的父母毀了我一生」「那個男人讓我失去了愛的能力」「沒有家庭的支持,我根本不可能成功」「父母的逼婚讓我的婚姻像一場醒不來的噩夢」。這些話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因為別人,我才會失敗,因為別人,我才永遠不會成功。當他們將果的某個因無限制誇大後,所有的失敗都可以找到責任人了,他們也永遠不需要為自己的失敗負責,不需要付出努力走出泥潭了。
四、每個行為都可以來自選擇而非慣性
為了防止簡單歸因帶來的後果,我需要介紹一個來自佛學的概念——如理做意。簡單說就是在遇到任何事物時,都要選擇用正確的方式進行解讀。這個概念有個隱藏的前提,就是當每一件事情發生時,其實我們都有選擇。我們可以選擇錯誤的解讀,做出錯誤的反應;也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做出更有效的應對。
佛學中的理指的是像「無常」那樣的佛學觀點,而心理學中的「理」需要在學習心理學知識——在現實生活運用——歸納心得體會——與學到的知識比較、整合的過程中不斷沉澱。
比如心理學其中的一個理是「當我們總是尋找積極的事物後,人生也會變得積極」。那麼應該如果根據這個理做意呢?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在公交車上讓座時,我們可以這麼想「他能體會到別人的需要,為別人的需要作出犧牲,這真是個有教養有道德的人」;我們也可以這麼想「這個傢伙裝什麼啊,不就想顯得自己比別人道德高尚嗎,虛偽」。就是說,當我們看到一件善事後,我們可以選擇相信這件善事來自善心,也可以選擇相信這件善事來自噁心。
當我們看到一起殘忍的殺人案件時,我們可以想這個殺人犯真是喪心病狂,有些人就天生是畜生啊;我們也可以想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人如此殘忍。就是說,當我們看到惡事後,我們可以認為是天生的無可避免的惡導致的,也可以認為是善被抑制被扭曲才出現的。顯然,這兩種不同的想法會導致不同的結果,第一個會選擇消滅出現的惡,另一個會選擇讓惡無法產生。
不像宗教中有明確無誤、只需踐行的「理」,心理學中理沒有絕對標準。你究竟是相信人天生就有惡,還是覺得惡來自匱乏可以預防呢。結論沒有對錯,需要自己實踐才有說服力。總的判斷標準是,如果指導你生活的某些理讓你快樂、感覺富足,受人歡迎,樂觀友善,那麼這樣的理就是適合你的;反之,如果你秉承的理讓你痛苦,感覺匱乏,受人鄙視,悲觀自私,那麼這樣的理就需要改變。還記得之前討論的嗎,錯的結果一定來自做錯或想錯的事。既然如此,當我們感受痛苦時,為什麼不改變一些想法和做法呢。
既然對每一件事都可以做不同的解讀,那麼面對每一件事時就有了做選擇的機會。遇到乞討的人,我們可以選擇認同「他就是個職業乞討的」「這種人有手有腳還乞討不值得同情」這類想法,然後走開;也可以選擇「即使確實存在騙子,我也不想冒讓一個可能需要幫助的人被拒絕的風險」,然後給錢。遇到同事的請求,我們可以選擇「這是你的工作為什麼讓我幫」也可以選擇「他挺著急的,還是幫幫他吧」。遇到孩子表現不如己意,我們可以選擇「都是他老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學校、社會的錯,應該讓他們負責」,然後氣鼓鼓的撒手不管:也可以選擇「我做什麼才有幫助」,耐心的尋找問題的原因。
像疾馳的汽車,現在的方向必然帶來慣性,但每一刻,我們都可以成為命運的司機。如何儘可能地轉動方向盤,讓汽車駛向想去的方向?如何在這個過程中確保不會翻車?每一個動作都需要協調很多,試錯多次,但每一次做出的微小改善都會隨著時間呈現越來越強的效果。
推薦閱讀:
※有哪些善有善報的故事?
※鋼琴家---生命中一閃而逝的流星
※佛法里對善的解讀是怎樣的?
※人善 被人欺?怎麼辦?老實人一個,被人欺負又不會反抗,吃了啞巴虧,又覺得很不爽。怎麼辦?
※宗教是引人向善嗎?----這是對宗教最大的誤解!第二章 <闡明宗旨>第三節 善惡/共十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