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內的「殺氣」是從哪兒來的?

作者:毛志傑

現在,從網路上經常看到某某校園出現了同學之間的鬥毆命案,從大學延伸到中學,犯罪越來越年輕化,看著年輕的生命就此消失,不禁讓人心痛。以至於現在很多畢業的同學見面後都有這麼一句玩笑話「多謝當年不殺之恩」,沉甸甸的玩笑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為什麼如今的校園內頻頻出現惡性事件?

在此,我們試著從幾個角度進行分析,不完整之處希望大家能夠在留言中補充。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常常說「三歲看到老」,在孩子沒有接觸外界之前,所有的感知都來自於父母,因此,家庭環境的影響和教育決定了孩子一生的成長方向。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由此引發的溺愛也十分普遍,並可能發展成社會問題。馬卡連柯說:「過分溺愛會使子女遭到毀滅。」從小順風順水的人,不僅缺少獨立思考、生活、自理各方面的能力,還會由此而滋生和能力不相匹配的「脾氣」。遇到生活的阻力,不是先動腦思考周全,而是以極端、簡單的方式來解決,從而屢屢出現「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情況。

另外,現在的孩子缺乏「苦難」磨練的機會和環境。苦難的教育可以磨練出樂觀的心態,而樂觀的心態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無論是學習,還是今後的工作生活,我們不能保證孩子就能真如我們希望的那樣「一帆風順」。那麼,我們就需要提前給孩子提供苦難磨練的機會,這樣,遇到困難和阻力,孩子就會「三思而後行」,避免激情錯誤。現在的孩子們就是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苦難」,過於脆弱,也就缺少了對事情後果的敬畏之心,遇到阻力,就會出現偏激的行為。

還有就是學校教育環節。我們不能將很多責任都推到學校教育身上,但是,科學的教育可以減少類似事件的發生。以往過度追求分數、升學率的教育制度使得「素質教育」僅僅停留在了口頭上,更加註重技能知識的管束,缺無法將我們的教育深入到學生的心靈部分。就是思想品德課程也作為可有可無的副科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缺少了對心靈的觸動,沒有一顆「與人為善」的心,學生的內心就會被不好的風氣所侵蝕和佔領,自然就會激發一些暴虐之氣。因此,如何通過教育革新,將「素質教育」重視起來,也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之一。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社會影響、不良文化影響等等,歸根到底,如何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培養出學生們具有「與人為善」的強大心靈,才能夠從根本上消除校園中本不該有的「殺氣」。

推薦閱讀:

中國曾經有與《素媛》《熔爐》《韓公主》等類似的事情發生嗎?
如何看待14歲少年捅死同學判17年檢方抗訴後判無期?

TAG:教育 | 青少年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