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不止眼前的需要,還有愛與享受

標題山寨了時下的名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是個我花了大約十秒鐘,想出來的敷衍之作——反正重點不在於此,本文的中心一定會結合到「學箏」這個我最擅長的話題上來——括弧笑。

常常在現實中遇到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最近也常常在網上看到這個同樣的問題。

「年紀大了,學箏晚不晚?」

這個「年紀大了」,很多時候,其實是相對而言的。十幾歲的孩子,看到只有幾歲的孩子在學,內心會有這樣的疑惑;二十多歲的成年人,看到十幾歲的孩子在學,內心也會有這樣的疑惑。和我年紀差不多的妹子們,內心會有這樣的疑惑,比我大很多的阿姨們,內心也會有這樣的疑惑。

然而,只有在學習的人,才不會有這樣的疑惑。

教了多年啟蒙古箏之後,我越來越認定當初的觀點是正確的:

1、大多數人在音樂上的能力,其實都差不多;

2、初級階段的器樂練習,並不需要太多的天賦才能,只要肯勤學苦練;

3、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而言,真的達不到拼天賦的程度。

而以上的內容,對很多人來說,換成特別直白的文字來解釋:

「如果不是出於以此為專業的想法,什麼時候學都可以是不晚的。」

這個觀點顯得非常高大上,特別偉光正,還有點心靈雞湯。

雖然我承認自己比較刻奇(Kitsch),經常神經質地莫名自我感動,但我從來不是個喜歡給別人餵雞湯的人。

嗯,姐姐我不喜歡給你們鼓吹理想,我們先來談談現實的情況。

現實一定是越早學越好,但是很多人因為種種原因未必能夠在小時候有機會學習。

【中學】

我們就從中學階段開始談好了,畢竟逐漸進入到青春期的孩子們,已經開始有了獨立自主的意識了。

初中和高中階段的孩子,尤其是初三和高三的學生,雖然我沒有遇到過,但如果遇到了我一定會勸退。

知乎上有個回答總結的特別好:因為學箏而沒考上的話,這個鍋,古箏不背。

同理可推:當人生面臨重大考驗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什麼「放鬆心情」這種扯淡的理由,而跑去學箏。想要學好古箏,還是要付出相當多的努力和時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倘若是真愛,做完現實中更重要的事情之後,再拿起來也不遲呀。

中學階段的孩子,說實話,如果想要追求專業的話,我個人感覺有點晚了,也不太值得。在當下,如果想要培養孩子向著專業方向去發展,家長多半是早就有所準備了。而到了這個階段的家長,與其再花成本去培養孩子學習器樂,還是會更傾向於把重心放在孩子的文化學業上。

畢竟即使孩子主觀想學,最終付學費的人,還是家長。

但是,作為一個興趣愛好的話,不妨找個老師指導學習一下。甚至,如果想要試試自己的水平,參加一下考級也無妨。雖然現在沒什麼很大的作用,但從某種意義上,能夠去參加考級,也是對孩子平時努力的認可。

【大學-工作】

中國的國情很有意思。即使大家都覺得不合理,但大多數人總更覺得完成了中考、高考以後,還是可以稍稍鬆一口氣。

而事實上,在大學裡,忙碌的學生反而會比高三的時候更忙碌。這些執著於各自的絕對領域的學霸們,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我之所以會把大學和參加工作的人劃分在一類中,是因為他們的相似之處很多。

首先,有或者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學習。

其次,基本上都是出於對音樂或者民樂或者樂器本身的喜愛。

再次,有些小時候有學過,有些是沒學過,多多少少都有個「童年補償」心理在。

這個階段的學生,只要自己願意,是可以有大量的時間來練習器樂的。

不過參加工作的學生,會有「因為工作太多沒空練琴」以及「臨時加班不能按時來上課」的情況。

而這些原因,最終都會導致一個結果:學不下去。

所以,我從前很不喜歡教成年的學生。因為教學中的成就感太低。

【家長-祖輩】

有個非常詭異的情況,30歲以上來學古箏的幾乎都是女性。也許是我從教時間太短,也許是教的學生不夠多,反正我是沒見過一把年紀的漢子來學古箏的。

年輕的媽媽一般是不會來學古箏的,因為她們會讓孩子來學。會自己來學古箏的年輕媽媽,要麼是準備將來送孩子來學,要麼是「當孩子在學別的東西時,自己也順便來上個古箏課」——這種情況會出現在琴行或者類似的教育培訓機構。

總之,當孩子年幼時,很少會有母親有時間來學古箏——我覺得,我們得面對這個現實:大部分女性往往更願意把時間花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

不過,當孩子足夠獨立的時候,也會有母親願意來學一下。

同理可推,老年大學的阿姨媽媽們基本上也是一樣的。只不過,在這裡年幼的孩子,已經從自己的下一代換成了自己的孫輩。

(寫到這裡,對那些願意為家庭和子女犧牲自我的中國女性們,表示一下致敬和嘆息。)

事實上,除了中學階段開始學的學生之外,之後幾個階段開始學的學生,主觀上就已經放棄了「走向專業」的這個宏偉目標,更多的還是出於自我愛好。

他們的想法也會比較單純:能夠在力所能及地範圍內,彈奏出自己喜愛的樂曲即可。

但即使如此,大家還是希望能夠遇到一個專業性比較強的老師,來解決她們那些業餘的問題。

(岔開一點說,有相當一部分的琴童學箏,大多是因為有個喜歡古箏的母親。其實有時候我很擔心這些孩子長大以後,會反問一句話:為什麼你喜歡古箏,要我去學習?)

另外,還有一種成人學習古箏,是我不太願意接受的。就是自己並沒有很紮實的基礎,或者說幾乎不會,卻認定這是一片藍海,硬要投身在古箏教育事業上。這種自己邊學邊教的情況,在極大程度上造成了器樂培訓這個行業總體上的混亂。所以這種在我看來目的有點問題的學習,並沒有被我歸納在以上的內容中。

幾天前,我在一個初中生的提問下,列舉案例,詳細而具體地回答了「晚不晚」的問題。

其實,在不少同類型問題下,也看到了差不多的觀點:

1、想要追求專業的話,晚了。

2、想要當做興趣的話,不晚,永遠都不晚。

是的,你們大多數人,真的是想當做興趣,所以沒有什麼晚不晚的問題。

以我個人而言,我是十分羨慕那些主動要來學習彈箏的人,無論這些人最終能練成怎樣,他們在日復一日地練習中,最終能獲得許多樂趣。

而我這個自小學了十年的人,從小几乎沒體驗到多少樂趣。這麼說,真是有點對不起教我彈箏的老先生,不過這一點也不影響我很感激他,畢竟他默默忍受我這個學渣練了那麼多年。

在古箏上獲得最大的樂趣,大概是看到學生因為古箏獲得樂趣的時候,作為教師的成就感吧。

我很感謝這個時代。因為只有解決了溫飽的太平盛世,人們才會更多地把關注放在精神需求上;也只有在物質豐富的時代,人們才會將「學習一門樂器」作為一種興趣愛好,甚至作為一種休閑娛樂的方式。

從小,我們就被灌輸一種觀點:認為「學習」應該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是要付出巨大的辛勞才能獲得回報的一件重要的事情。而許多成年人,更是出於「工作需要」才去學習這個學習那個。

然而,我們的時代,已經是「學習」也可以作為一種休閑的方式了。

所以,就不能當做玩遊戲一樣的,去學習一門樂器嗎?

雜七雜八說了一堆有的沒的,最後回到本文的標題上。

當一個人對古箏非常熱愛,只要有能力(時間與精力),就去學吧。

因為人生那麼短暫,能做的事情很有限,能自己培養一個興趣愛好,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我在前文中說過,正在學習的學生,是不會問晚不晚的問題。即使不能踏足專業的領域,也能夠看到了自己從前未能想像的風景。

因為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釋放了自己對古箏的熱愛,也可以享受到了其中的樂趣。

推薦閱讀:

sting 的 Live -- 激發孩子熱愛奧數和編程的興趣
一個對所有事情都興趣乏乏的人怎麼才能找到自己的愛好?或者說怎麼找到人生目標?
二十幾歲的男生,沒有什麼愛好,籃球都不會打,該怎麼去改變?
大學剛畢業,很迷茫。自我感覺現階段讀書沒辦法投入,心境也不穩定,有哪些方法可以改變?

TAG:古筝 | 音乐 | 兴趣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