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馬爾薩斯——馬爾薩斯時代的增長動態與停滯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並不是稀鬆平常自古有之的?這個單子的頭一項一定會是人類社會快速的技術進步和穩步的增長。直到十八世紀後半期開始,人類社會才有了穩定快速的生產力進步(每年1%-2%),而在此之前的幾千年里,不看短時期內的波動,人類社會的生活水平與人均收入基本沒有任何變化。

也許習慣了無法預知科學進步在十年後將給人類社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和衝擊,會很難感同身受一個「停滯」的社會:技術和生產力的進步並不是不存在,而是極其緩慢,在個人的一生中甚至無法被感知。一個嬰兒在出生後,基本就可以知道自己死亡時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馬爾薩斯理論闡釋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前工業化時期世界範圍內人均收入的停滯,體現的是基於資源擴張的人口增長。也就是說在這樣一個環境里,任何的一點緩慢的技術進步或者新增的土地資源都會被隨之而來增長的人口消耗掉,最終導致的是更多而不是更富的人。不同地方的技術發展水平會存在差異,但這種差異也只會反應在人口密度而不是生活水平上。

本回顧總結的就是檢驗馬爾薩斯理論的一篇文章: "Dynamics and Stagnation in the Malthusian Epoch"

Source: Ashraf & Galor (2011)

  • 假設

Ashraf 與nGalor 2011年發表在The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的文章使用跨國數據,第一次實證檢驗了這個理論。馬爾薩斯理論可以得出的兩個可檢驗的假設是:

  1. 在一個國家範圍里,生產力的增長(在短期內可能帶來生活水平的增長)在長期會導致更大的人口規模,但不會影響長期人均收入水平。

  2. 在跨國家的樣本里,那些生產力和技術水平較高的地區,長期內會有更高的人口密度,但不會有更高的收入水平。

這兩個假設基於的是馬爾薩斯模型中兩個根本的特徵:1.n短時期的生活水平的增長會帶來相應的人口增長;2. 由於馬爾薩斯時代基於土地的回報是一定的,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只會帶來邊際收益的遞減。在這篇研究里,作者們主要使用了跨國數據檢驗了第二個假設。

  • 實證

很多研究已經對1 CE-1500 CE的人口密度與人均收入做了估算和測量,而在這裡進行量化檢測的難點在於:1.n如何定義和測量各個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技術發展水平;2.n如何解決人口增長與技術發展之間的內生性問題。

對於第一個問題,作者們使用了兩種辦法測量各國歷史時期上的技術發展水平:1.n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時間,根於Diamond的理論,更早的進入新石器時代意味著在後續的發展中搶得先機,更早出現不需要從事農業生產的階層,而這個階層對技術和文化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2.n在Peregrines的Atlasnof Cultural Evolution的基礎上,從農業技術,交通技術,工業技術(主要是冶陶業與冶金業),和通訊技術四個方面建立了跨國家各個歷史階段的直接地區技術水平指標(Direct Measure of Technology Sophistication)

對於第二個問題,內生性問題可能有很多來源:比如進入新時期時代的時間可能與人口密度的關係是內生的,可能有潛在的其它變數同時影響了這兩者,比如人力資本(omittednvariable)。再比如使用直接的技術發展指標時,有嚴重的反向因果的問題,即不是技術進步影響了人口密度而是高密度的人口催發了技術進步(reversencausality)。因此作者們使用了史前不同地區的生物地理稟賦作為進入新石器時代時間的工具變數。其背後的邏輯是:史前時期的生物地理稟賦只會通過影響進入新石器時代時間而影響後來的人口密度,而不會對人口密度產生直接的影響。因為儘管農業社會最早產生於易馴化的動植物更多的地方,但農業生產模式一旦傳播開來,更適宜的卻是土壤肥沃氣候適宜的地區(也就是說存在兩個影響渠道:分別是技術水平和土地生產力)。

作者們首先分別檢驗了1nCE, 1000 CE, 1500 CE三個時期技術發展水平在OLS模型和IV模型里對人口密度的作用,發現進入新石器時代越早的地區,人口密度越高,並且在加入工具變數後係數依然穩定。同時,在使用直接地區技術水平測量中,該結果也沒有發生改變。

Source: Ashraf & Galor (2011)

然而在對人均收入的影響上則看不到類似的作用:

Source: Ashraf & Galor (2011)

隨後作者們對這個結果進行了針對樣本質量,排除其他可能解釋的穩健性檢驗。

  • 結論

實證結果與馬爾薩斯的理論一致,即在農業生產主導的社會,由於技術進步帶來的短時間的收入增長確是導致人口增長的渠道,因此技術水平更高的社會,人口密度更大,且沒有帶來更高的人均收入。

另外三個本回顧沒有提到的有趣結論是:1.n 與我們現在的發展情況相反,在工業革命之前,緯度越低越靠近赤道的地區發展更好; 2. 不僅是本地區的技術進步會帶來人口增長,靠近技術發展前沿地區帶來的技術擴散也會帶來周圍地區的人口增長。3.n這個研究也第一次實證檢驗了Diamond關於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時間對後續技術進步和人口密度影響的假設。

Reference: Ashraf, Quamrul, and Oded Galor. "Dynamics and Stagnation in the Malthusian Epoc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1, no. 5 (2011): 2003-41.


推薦閱讀:

知識精英在推動歷史發展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無論生在漢朝還是唐朝,同一階層的人生活水平是一樣的嗎?古代的物質生活水平是如何被量化的?

TAG:计量史学 | 经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