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大廚的做菜日記

偽大廚的做菜日記

我並不是一個大廚,雖然腦袋大脖子粗,可我既不是大款也不是伙夫。在這個塑造形象極其容易的年代,幾個朋友圈就可以賺來大廚的美稱,而且這個稱呼早已淪為禮貌性用語,我也經常叫服務員美女或者帥哥來著,好聽卻不能當真。

下廚最辛苦的其實是最開始的那段時間,不只是要忍受自己的手忙腳亂,更要忍受周圍人的嫌棄,就像一個用慣Windows的人突然轉到了Mac平台,連複製粘貼都不會,鄙視在其他人眼裡是油然而生的。

為什麼要做菜?

出發點是為了成就感,也是為了掌控感,想起那個著名的「哲學問題」,為什麼很多小孩都愛挑食?因為吃什麼都是爸媽做決定的,還未真正離家時,菜的美還未產生距離美,小孩只能順著父母的意願來。而現在,如果是自己做飯,我都會就著自己喜歡的味道來嘗試,一盤粵式清蒸魚,一份漢味剁椒魚頭,或者區別於北京嫩豆腐的紅燒老豆腐,抑或在「嫌棄」北京麻辣燙式的清湯涮鍋後,跟著老媽的指導做一次熟悉的帶底菜的湖北燉鍋,濃湯重味,合乎味蕾。

下廚與菜譜的解構

雖然有人和我說過,不要太在意菜譜,彷彿是帶著深深誠意來勸誡一個執拗的書獃子,但是我依然堅持,菜譜是目前大部分情形下唯一可以依賴的東西,比起那些聊天時玄而上學的做菜理論,菜譜更靠譜。不過,網上的菜譜不能直接就用,用之前確實都需要品一品,琢磨琢磨每一步的操作,鹽適量到底是多少量?花椒少許,幾顆才算多呢!

之前我曾誇下海口要寫一個關於做菜的「新舊經驗主義」,大概就是以此來對比家鄉長輩們的學做菜與我們現在的區別,目前來說,下廚房已經成為了我的必備,但是我也會打電話給朋友Grace諮詢秘方,一些菜譜在筆記中都會存一份,每做一次也都會適度改一下,直到這個菜譜成為自己的菜譜,這個過程就像一次又一次菜譜的解構和重構,只有自己能理解的菜譜才真正稱作心中有譜,換句話說,對於我這樣的理科生思維,做菜就是aX+bY+cZ……=^_^ 的矢量求和,有量有順序,也有有火候,否則就是玄學。

父母的廚藝是經驗的積累,在傳承一個地區的廚藝之後,通過試錯而不斷在內心修改,直到成為肌肉行為的一部分,他們很難描述鹽到底要怎麼放,大概「適量」吧,follow your heart!如果一定要對比兩種不同的方法形式的話,我的猜測是,這真的是由於傳統國人的思維和年輕人思維西化的衝突,西化的思維嚴謹有邏輯,抽象出可傳承的「大道理」,將知識顯性化,而傳統的思維是不斷試錯,熟能生巧,將技能內化,就像師傅帶徒弟。當然,我沒有偏向哪一方,只是好奇。

老家的味道和傳承

新舊做菜的區別還在於眼界,父母做菜絕大部分的情形下都是用自己了解的調料,熟悉的做法來烹飪不同的食材,直到到了大城市的超市,我才被南南北北的調味品震撼到。而現在,我自己做的菜雖然還有老家味道的偏好,但已經越來越淡。沒有了家鄉賦予的味蕾的鞭策,菜式更廣泛,越來越沒有地域的印記,與大城市本身一樣,成為了很多人的大都市,包羅萬象。

不過,在這裡,「眼界」也不是什麼褒義詞,因為父母才是真正傳承了一個地區味蕾的一份子,味道更有辨識度,這種強而有力的味道組成了家鄉記憶的一部分,悠遠而深厚。

暫時先寫到這裡,菜還會繼續做,不過,我的疑問是,如果說一個人廚藝好,是指這個菜譜好還是這個人的什麼好呢?

---4月1日,寫於去朝鮮的火車上,移動城堡


推薦閱讀:

各大菜系中有哪些特別難做的菜?
菜刀,是快刀容易切到手還是鈍刀容易切到手?
多事之冬,給自己煲鍋湯
歐包有沒有什麼美味吃法?特別的搭配?
如何做好紅燒帶魚?

TAG:烹饪 | 北漂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