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憲宗朱見深一開始到底知不知道兒子朱祐樘的存在?

前幾天看到溫閣老的一個回答,涉及到了成化朝萬貴妃暗害紀妃一事,也就是相當著名的孝宗皇帝的身世問題。我在這裡,也給閣老的答案補充一點資料。

按照《明史》和《谷山筆麈》的說法,萬貴妃禍亂宮闈、戕害「龍種」,在得知紀氏懷孕後,她就派人去暗害紀氏和朱祐樘。幸好,宮女及太監們否認紀氏懷孕一事,並守住了朱祐樘還活著的秘密,甚至連憲宗皇帝本人都不知道他還有這麼一個兒子。在以宦官張敏為代表的太監宮女們的保護下,明孝宗最終躲過一劫。後來,張敏在為朱見深梳頭時透露了此事,朱祐樘隨即被立為太子,而張敏卻因此得罪了萬貴妃,不得不自殺身亡。

明憲宗真的不知道這個兒子的存在嗎?僅憑一群太監宮女和一個廢后,竟能在宮中藏住一個大活人長達數年之久,這事實在匪夷所思,而且明朝人對這件事也有不同的看法。

尹直(謚號文和)在《謇齋瑣綴錄》中曰:「紀後有娠,萬妃恚而苦之,上令託病處安樂堂,以痞報,而屬門官照管。既誕皇子,密令內侍謹護。」也就是說,明憲宗朱見深打一開始就知道紀氏懷孕產子一事,只是不願傷了萬貴妃的心,才謊稱她已流產,並親自授意太監們照顧紀氏和朱祐樘。整件事都在朱見深的掌控之下,直到時機成熟,他才將朱祐樘立為太子,昭告天下。既然萬貴妃從頭到尾都被蒙在鼓裡,她又怎麼可能再去謀害朱祐樘呢?

陳洪謨的《治世餘聞》中,寫的也與尹直類似:「初,成化中皇妣紀氏得幸,有娠。萬貴妃既覺,恚而苦楚之。憲廟乃密令託病,出之安樂堂,以痞報,而屬門官照管。既誕,密令內侍近臣,謹護視之。及悼恭薨後,內庭漸傳西宮有一皇子,一二近臣,嘗請賜名付玉牒,或訪其外家,略加表異,使外庭曉然知之,不然,他日何以信服於天下?……又有太監張敏,固厚結貴妃主宮太監段英,乘間說之。貴妃驚云:「何獨不令我知!」遂具服進賀,厚賜紀氏母子,擇吉日請入宮。

在陳洪謨的筆下,已經出現了張敏這個人物,不過他的形象與《明史》所述大相徑庭,他不僅沒有得罪萬貴妃,反而是促使萬貴妃轉變態度的關鍵人物。

《萬曆野獲編》的作者沈德符也覺得有關記載頗多自相矛盾之處:「予每聞此輩談朝家故事,十無一實者,最可笑也」,他同樣認為憲宗朱見深是知道真相的,只是「蓋慮傷萬妃之心」,才對此事秘而不宣。因此萬貴妃並未謀害過朱祐樘,唯有真相大白後涉嫌毒害紀氏一事,還算比較有可能。但對於此事,朱祐樘即位後並沒有繼續追查下去,那麼,真相也就不得而知了。

而之前提到的重要人物太監張敏,事實上他的身份與結局與《明史》所說也有許多不同。《玉堂叢語》中提到(這個溫閣老也說了):「御馬監張敏……持疏謁懷恩。恩大言曰:「……今甫欲正法,汝又壞之,他日天雷擊汝首矣。」敏素驕貴,又老輩也,聞其言,不敢吐氣,歸家憤恨死。」按照這種說法,張敏是因為與另一位太監懷恩的矛盾而氣死的。而玉堂叢語中的這段故事也不是他自己編的,而是來源於王鏊的《王文恪公筆記》。王鏊,還有上文提到的尹直,他們所處的年代與此事發生的年代非常接近,所以其說法肯定比後來的什麼《谷山筆麈》更為可信。王鏊的筆記中,懷恩對張敏說:「汝兄弟一家徧居權要,又欲居我位乎?」而查明憲宗實錄,有一左參將都指揮使田廣,正是「太監張敏之親」,與筆記中的說法相合,側面證明了王鏊的這段記載有一定的事實根據。

張敏是金門人,據《金門縣誌》記載(感謝微博上的妹子提供的這段史料),張敏一直很受憲宗皇帝信任,「成化二十一年,敏疾,帝遣太醫診視。訃聞,震悼,遣司禮、御馬二監治喪,賜寶鈔二萬貫、冠帽、牙牌、玉帶。」可見朱見深一直在關注張敏的病情。且張敏的病革是一個逐漸的過程,而非自殺暴死。最重要的是,他死在成化二十一年,而非如《明史》所言,死在成化十一年。

無論以上哪一種說法(氣死還是病死)成立,張敏之死都與萬貴妃毫無關係,這也側面證明《明史》的記載並不靠譜。而且張敏根本不是什麼身份低微的門監,恰恰相反,他有親戚身居高位,自己頗受明憲宗信任,和萬貴妃也有聯繫,甚至曾經威脅到了懷恩的地位,以他在朱祐樘身世中起的作用來看,「吞金而死」的結局,完全是無稽之談。退一步講,就算《明史》說的不錯,張敏確是門監,那麼,一個微不足道的門監,怎麼就跑去給皇上梳頭了呢?

更有趣的是,《明史》的記載本身也存在兩個重大的漏洞。

首先,當萬貴妃指示張敏去毒殺朱祐樘時,張敏大驚失色的說:「上未有子,奈何棄之」,於是沒有下手。但事實上此時應當是成化六年,朱見深的次子朱祐極還未夭折,張敏怎麼可能說出「上未有子」這種話來?這是個很明顯的問題。

第二個漏洞,出在「孝宗之生,頂寸許無發,或曰葯所中也」這句話里,這句話在《谷山筆麈》里出現,然後被《明史》照抄下來,同樣廣為傳播,但問題就出在這裡。按照《明史》自己的說法,萬貴妃雖然多次派人向朱祐樘和紀妃下毒,但那些宮女太監都沒有從命,反而竭力保護朱祐樘,那麼,朱祐樘又怎麼會服下萬貴妃下的毒藥呢?

以上。

推薦閱讀:

【史圖館】中國歷代疆域變化53 萬曆改革 抗倭援朝
如何評價朱見深?
從法理上講,如果鄭成功比永曆帝死的晚,他有沒有資格稱帝?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TAG:明朝 | 明代历史人物 | 明朝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