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起義經略:大順興亡評說

闖王李自成,作為中華歷史上偉大的農民起義領袖,舉義旗,破明廷,親手締造大順政權。「三年不征」的口號,讓所有農民百姓重新燃起了太平盛世的渴望。然而清軍入關之後,中原政權如望風披靡一般倒下。闖王也在逃亡過程中,極其不幸地在九宮山被當地武裝殺害。

勢如破竹進京,倉皇落魄逃亡。起伏之大,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翻閱史書著作,關於大順政權的評論浩多繁雜。諸如以下:

農民政權內部矛盾,表現在殺羅汝才等;

牛金星心胸狹隘,向李自成進讒言殺害李岩;

大順軍入京後腐化,失去民心;

對地主官紳階級打壓過重,導致其聯合大清反抗大順;

襄陽建立政權後,應該南下取金陵,再圖北伐;

起義軍戰鬥力弱,難以和八旗軍抗衡;

忽視了清軍的存在,導致山海關失敗……

如上言論不一而足。但單憑一兩個結論,很容易盲人摸象,難以得出客觀全貌的理論評價。而且就算全局羅列了所有問題,其中根源主次是怎樣的,又是在怎樣的決策點做出了錯誤的行動?就如說起義軍戰鬥力弱,從軍事角度如何分析,難道弱就不能戰勝八旗了嗎?亦如普遍提及的忽視清軍存在,李自成當真不知道多爾袞這人嗎,他是為何不重視近在咫尺的清軍?

在試圖解開層層迷霧前,全局預覽農民起義的經略要素,有助於我們分析其中奧義。

(圖中顏色越重,表示在其時期越重要,起義軍需要在不同時期完成轉型和調整)

一、論大順領袖:李自成乃當世英豪,不遜努爾哈赤

對於起義軍而言,能揭竿起事者多如牛毛,他們有反抗的勇氣,也有基本的軍事才能,但這個過程中,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等人更能召聚人才,團結群眾,他們成了起義運動的核心。他們擁有數萬部眾,他們是那個時代的梟雄。但僅僅此般,依舊不夠。一代雄主,需要在壯大的過程中,懂得克己:剋制聲色犬馬,剋制好大喜功,剋制暴戾獨斷。身懷利器,卻能掌控自如,做到這點,極難。

李自成能起事,能聚召人才,在克己和軍紀方面也做得極好(參考顧誠《南明史》對大順軍進京的事實的澄清,大順軍進京並沒有大肆屠殺,反而是軍紀嚴明);在個人韜略方面,李自成也是極富雄主氣質,及時處理了潛在危險羅汝才。

明末崇禎,多疑吝嗇,多次自毀長城,從領袖各個方面都無法和李自成多爾袞相比。而李自成在領袖層面最大的缺陷在於自身農民的階級性,再者他的戰略布局,無法和多爾袞較量,這個在下文˙政治軍事關係中會細緻討論。

二、論大順軍將:硬實力無法和清抗衡

軍將包括軍隊和將領。

李自成和明朝的較量,以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河南復出為分水嶺。之在這之前,起義軍被明軍鎮壓陷入低谷。在這之後,嚴重的災害,深化的壓迫,讓起義運動迅速進入高潮。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大軍抵達洛陽,佔據洛陽的福王不得人心,守城總部倒戈義軍,城破,福王被殺,九月,在孟家莊,起義軍佯退引誘陝西總督傅宗龍,大破明軍。

在孟家莊之戰後的一年半中,李自成先後在襄城、朱仙鎮、郟縣和汝寧與明軍4次大戰,李自成每戰必勝,酣暢淋漓,全盤消滅了明軍在河洛地區的軍力。這時候明軍的潰敗,一方面在於農民軍戰術和兵力的增長;也在於明軍的離心離德,大廈將傾,明廷已然難有賣命之徒守護疆土。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李自成在潼關大敗孫傳庭。這時整個北方几乎沒有阻力。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王,二月拿下太原,三月抵達昌平。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大順軍。從西安稱王到進京,只有三個月。幾乎沒有硬仗。

而和滿清較量,一切都不是這個風格。山海關戰役中,兵力對比眾說紛紜,比較可靠的說法,吳三桂5萬,大順軍10萬,清軍8萬。大順軍和吳三桂交戰一日後,大順軍開始超佔上風。可見這時候的吳三桂和大順軍的作戰能力在一比一到一比二之間。而吳三桂軍隊長期和清軍鬥爭,雖然實力稍弱,但是尤有一拼。這時候的8萬清軍,是多爾袞下令全民動員,舉國之力徵調上來,我們姑且推測,要對此清軍抗衡,需要大順軍至少20-25萬人馬。

而山海關戰役以及之後,李自成無法調動如此大批軍隊,在軍事硬實力上無法和滿清抗衡。這是軍事失敗最核心的因素。

三、論大順文臣:大順敗亡重大短板

文臣包括智囊謀臣和治國文官。

關於大順軍的文臣集團,智囊謀臣主要是牛金星、宋獻策,廣為人熟知的李岩,明史專家顧誠在其代表作《李岩質疑》中指出其子虛烏有;那自然也不會存在相關提及牛金星心胸狹隘,讒言陷害李岩一說。但是牛金星和宋獻策的謀略水準,和同代的清軍智囊范文程、明朝開國謀臣劉伯溫,都是無法比較。其推薦的軍師宋獻策,對他普遍評價不過是精通占撲術數、奇淫技巧之人。在大順軍進京之前,大順軍的戰略和政策,差強人意。進京之後,失誤頻現,其中的文官謀臣,難辭其咎。誠然,這些決策都是需要李自成拍板,如果牛金星能盡全力扭轉李自成農民階層過強的革命意識,對官紳階級採取更為緩和的政策,那麼北京局勢將大不一樣。

從這個角度,牛金星之流,可以幫助大順政權興起,但他無法承擔一個開國謀臣的重任。

四、論大順根據地:本該經營根據地卻錯誤延續了流動作戰方針

農民起義軍很容易被扣上流寇的帽子。這件事還需要全面來看待。在初期和明軍較量,起義軍流動作戰是極其有效正確的戰術。李自成在消滅北方明軍主力之前,攻下一城後,往往平城,毀壞城牆等防禦工事,因為這時候明軍力量仍然佔上風,城池易手十分常見。當年蒙古軍南下滅宋,亦是攻一城,隳一城。大順軍採用平城的方式是正確合理的。襄陽政權以後,大順軍都有意識在管轄區建立起當地政府進行管理。這也是值得肯定的。涉及到根據地的守棄,主要集中在北京、西安和襄荊三地的決策,大順軍都選擇了棄城。北京放棄尚且情有可原,畢竟大順軍兵力不足,但是西安、襄荊,如果事先決意死守,提前調動援兵,仍然有很大勝算。

我們揣測其中原因,在李自成思維里,十餘年的戰鬥中,從來不會在一座城上弔死,這城不克下一城。流動作戰的思維,適合破壞,對付明朝,猶且有效。但是建立政權後,急需穩定經營,藉此對付滿清,就是極大的決策失誤。

五、論軍事關係和政治關係:長於戰術,疏於謀略,由此鑄成大錯!

軍事關係分為戰術和戰略。政治關係是指政治角色之間的相互關係,政治角色可以劃分為敵對,盟友和中立三方勢力。

戰術方面。在多年的戰鬥磨練下,大順軍軍事戰術運用十分嫻熟。前期的流動作戰,車箱峽詐降逃脫,孟家莊的誘敵深入,柿園之役丟棄戰利品拖延明軍進而反殺……諸如此類戰術,不一而足。

李自成最大的失敗在於其軍事關係和政治關係的巨大失誤。

1、襄陽政權確立到攻破北京:準確把握機遇攻破京城

李自成在襄陽建立大順政權,軍事上亦達到巔峰,人民歸附,捷報連連。這時候的戰略決策點在於攻破大明的戰略路線圖。當時的謀臣提出了三類策略,一是先取河北,直走京師;二是南下金陵,截斷明朝漕運糧道,再尋機北伐;三是取關中,旁略三邊,清掃陝北明軍軍力,再取京師。李自成選取了第三種策略。

事實上,策略三對付明朝是極有效的。只要孫傳庭一敗,取京城之路幾乎沒有阻力。如果李自成計劃襄陽政權後直接南下取南京,留孫傳庭在西安必然是養虎為患。孫傳庭兵敗身亡,有一定因素是軍隊新招募,素養低(柿園之役軍隊貪戀戰利品就可以窺探一二),加以時日,孫傳庭在北方的威脅將遠大於左良玉。所以崇禎督促孫傳庭草率征戰,實屬狗急跳牆放手一搏,結果輸了。傳庭死,而明亡。崇禎的覆滅至此已經倒計時了。

2、大順軍入京到撤離:錯誤判斷了敵我關係

大順軍進京後,在陝北、襄荊等地都部署了軍隊守衛邊防。進入北京,號召力可謂一步登天,進京之前不過是「流寇」;進京之後,已然是未來之帝王。舉國民眾、地主官紳,在不被傷害的情況下,必然是俯首帖耳,誠心歸附。所以這時候對李自成而言,猶如一塊大餅擺在面前,無法一口吃下。這時候的他必然是興奮且焦慮的。而潛在的風險,就藏在這般焦慮的興奮之中。世人多評說此時的李自成完全忽視了清軍的存在。多爾袞尚且在他進京之前,與他書信要戮力攻明,難道一代豪傑李自成真的是傻到不知清軍戰鬥力強嗎,不知道其在北方的威脅嗎?我們試著分析李自成當時的決策考量。(下圖左側是李自成謀劃的時局圖,右側是實際的)

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來自於農民和地主的階級矛盾,對大順軍而言,中原政權最明顯的競爭者是大西政權和南明政權,至於北方的滿清,雖然實力雄厚,但在很長時間裡,連其內部都未有佔據全國的野心,在敵對意圖上,很容易讓李自成把滿清放在心上但並不重視,輕視甚至忽略其入主中原的可能。

所以,他在軍事上做了如下部署,派明降將唐通去招降高第、吳三桂,並以8000兵馬守山海關;派畿輔降將馬科率和遼東將領黎玉田去南征四川,李自成這顯然是要和張獻忠搶四川地盤。此外,還抽調了部分軍隊南下,打通漕運。可見此時的大順王的決策重點,在於大西政權和南明政權。

在政治方面,大順政權一直秉承著農民起義的階級性,站在農民的立場對官紳階級進行暴力追餉,早在大順軍進京之前,兩者的矛盾已然火爆勢如水火,只是官紳階級被大順軍所威懾,隱忍不發。根據明清史專家顧誠的考究,李自成進京後對百姓秋毫無犯。然後最大的過錯在於對官僚階層太狠,這也直接觸犯了官僚階級代表吳三桂。這成了山海關戰役的導火索。而這火線一旦引爆,官紳階級立刻倒戈,清軍也撕下了虛偽中立的面孔,舉國出兵。山海關戰役從軍事角度,大順軍10萬人馬,根本敵不過吳三桂5萬軍隊和滿清8萬精銳,也無法後續守住北京。北京一失,畿輔、山西、山東、河南等地官紳紛紛斬殺大順文官,原先受降的明降將唐通等立刻投降清軍,留在北京的大部分文官,都極其情願地歸附了大清。

反觀滿清,在這個時期對時局的謀劃是極其準確的。在大順軍進京之後,多爾袞立刻傾全國之力,上至70,下至10歲的男子,無不上陣。多爾袞極其清楚,這是他唯一的契機,一旦大順軍穩定陣腳,緩和階級關係,開始調動全國的資源,那麼他一個滿族政權根本無法和漢族政權較量。這時候的多爾袞唯有一搏!幸運的是,他遇上了吳三桂偶然中夾雜必然的反叛。極富政治頭腦的他,堅決不借兵,除非吳三桂降清,吳三桂走投無路,只能剃髮歸順。多爾袞在吳三桂和大順軍激戰第二天,才出兵,坐收了漁翁之利。為了降低人民的抵抗情緒,他打出了替明復仇的口號,只要官僚階級歸順,一律加官一級。如上種種,大清軍的軍事政治都是極富謀略極其精妙。

3、大順軍撤離西安前後:戰役勝利換來了戰局的大敗

大順軍在撤離北京之後,多爾袞派兩路大軍分別圍剿大順和南明。李自成在懷慶組織的一次反攻,讓多爾袞改變主意,讓南下伐明的主力軍轉向圍剿李自成。這是李自成又一次軍事戰略失誤,以懷慶局部勝利,換來了陝西兩路夾擊的困局!

大順軍在兩路大軍的圍剿下進退失據,潼關失守。這個時期的大順軍幾乎是孤立無援的。此時的南明政權依然幼稚地把農民軍當成頭號政治對手,對清軍滅順袖手旁觀。而此時大順軍的政治軍事方面的失誤也是極其嚴重的。在和官紳鬧翻之後,大順軍撤離北京尚且是無奈且合理的。但是倉促逃離西安,南取金陵,則是相當失策。這其中的撤退,固然由於由於兵力不足,無法阻擋精銳八旗。但貿然撤退,放棄守地,南下攻取尚有南明軍力的南京政權,無遺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我們在情感上,可以理解李自成等人的心境,一朝登基成帝王,過重的得失心,已經讓決策失去了應有的理性。

但真正從皇帝夢中醒來,逐漸緩和階級矛盾,合理聯合大西政權,收縮管轄區,集中兵力固守要塞,以圖東山再起,則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總述

起義經略圖,描繪了起義全過程要素。起義奪取政權是極高危險的事業,在興亡背後,任何一個要素缺失,都會有致命的可能。失敗有可能是因為一環,而成功,必須面面俱到。縱觀如上,李自成失敗的根本,還在於其農民領袖自身階級的局限性,以及在軍事、政治方面的種種失策。

作為農民領袖,李自成是值得尊敬的。多少人尚且平庸地或者,而他,尚且轟轟烈烈地活過。

刀光劍影,流血漂櫓,已漸漸遠去,黃昏的轉角,英雄落幕……

世間從此,再無闖王。


推薦閱讀:

被政治正確逼入人生絕境的亡國之君
李自成政權的文治與武功究竟如何?
張獻忠的大西政權為何採用李自成的國號大順為年號?
怎麼評價明末起義領袖張獻忠李自成等人?
李自成起兵殺向京師無人能擋,唯獨被他嚇得掉頭跑

TAG:中国历史 | 农民起义 | 战争 | 李自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