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王悲歌:大順政權興亡錄
天下亂,英雄出
天啟七年,陝西大旱,赤地千里。勞苦可憐的秦民,並沒有等來救濟,卻等來的了繁重的壓榨。那年的天空,陰暗無光,髓干血盡的百姓,再也受不壓迫,澄縣農民各持利器,闖進公堂,將知縣亂刀砍死。一場燎原的火勢,就此點燃!
專制黯淡的大明帝國氣數將盡,混沌的時代即將裂變!蒼茫的大地,又一次呼喚著那個時代的英豪:英雄的時代,你們的時代!就要來了!
崇禎二年(1629年),明廷下令裁減驛站經費,23歲的李自成丟掉了工作,隨後加入農民起義軍,投靠了他舅父闖王高迎祥。李自成稱闖將,威猛有膽略,帶兵嚴明,在軍中甚有威望。
崇禎八年(1635年),各路起義軍會師於河南滎陽商議大計,共13家,72營。除高迎祥和李自成外,而後的叱吒風雲的八大王張獻忠、曹操羅汝才,也盡在其列。明末農民起義篇章,已經由他們緩緩開啟。
這個時期的起義軍,無論是兵力還是裝備,都難以和明軍抗衡。戰術上流動走敵,明軍對起義軍幾乎是剿不盡,掃不滅。此時明軍和起義軍的關係,和而復叛,叛而復和。起義軍多次靠詐降躲過明軍生死截殺,明軍也多次假借招降名義,幕前安撫,幕後屠殺。滎陽大會後,起義軍攻破中都鳳陽,掘明皇室祖墳。明廷大驚,崇禎下罪己詔。自此,起義軍和明廷間愈演愈烈的仇恨和敵視,為今後南明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闖王的冬天
這個時候的明廷,依然有可畏的軍事實力,在剿敵將領中,孫傳庭、洪承疇,都是當世一等一的軍事將領。崇禎十一年,兩人合力圍剿李自成,在絕對的優勢兵力下,幾近全滅闖王。李自成僅帶不到一千人,躲入了商洛深山老林。由於史料的焚毀,我們至今已經無法知曉,這段黯淡歲月里,李自成做了什麼。後世之人,也只能對著燭光,遙想這段屈辱:一無所有的闖王,在月光下一遍又一遍地練著自家劍法,剛毅威嚴,沉鈍寡言。世人也知道的他在等待,等待英雄的再出山!
這個時候的張獻忠,也在谷城受降明軍。起義浪潮由此進入了低谷。崇禎十二年(1639年),在預感明廷要對自己下手之後,張獻忠率先反叛,以走制敵,甩敵於後方。
崇禎十三年(1640年),災害再度襲來,河南赤地千里。張獻忠的反叛,吸引糾纏著明軍大量軍力。
李自成寶劍一揮,帶領一千老營弟兄,出山河南!當地百姓踴躍相應,轉瞬發展有數萬之眾。真可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沉默已久的闖王,以極快的速度東山再起,回到了時代的巔峰。
據河洛,取天下
隨著起義軍的壯大,李自成開始不再滿足於軍事上的勝利。要圖霸業,顯然離不開智囊謀臣,他急切需要那個時代的劉伯溫。文人牛金星和宋獻策,就是在這個時代來到了他的身邊。大順政權的政治走向,大抵都是在他們這群文官建議下執行的。
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大軍抵達洛陽,佔據洛陽的福王不得人心,守城總部倒戈義軍,城破,福王被殺,起義軍沒收大量糧食錢財並救濟鄉民。自此所過無堅城,所遇無勁敵。
九月,在孟家莊,起義軍佯退,引誘陝西總督傅宗龍四萬兵馬前來,起義軍在樹林間設伏,明軍急追至此,李自成乘其不備,突然襲擊,明軍大亂。賀人龍、虎大威等部逃跑,楊文岳、傅宗龍退囤火燒店,李自成將其圍困至糧盡。傅宗龍在突圍過程中被俘,後被殺。這是李自成進入河南之後的首次勝利,也是農民義軍在戰場上首次俘獲明王朝總督,聲勢大振!這時候的起義軍已不再是挨打到處跑的農民武裝,殺氣陣陣,烈焰蕭蕭,已然有了王者之師的風範!
在孟家莊之戰後的一年半中,李自成先後在襄城、朱仙鎮、郟縣和汝寧與明軍4次大戰,李自成每戰必勝,酣暢淋漓,全盤消滅了明軍在河洛地區的軍力。
進入河南以後的這五次戰鬥,一掃商洛深山的隱忍晦氣,昭示著一個李自成軍事生涯的巔峰時代!
崇禎十五年(1642年)夏秋,在攻破襄陽城後,李自成對軍隊進行整治,建立大順政權。提出三年不征,一民不殺的口號。久經苦難,人民再難忍受了。闖王的政治口號,給所有農民,一劑強心針,讓所有絕望之人,重新對太平世道有了祈盼!
在京都的另一頭,崇禎皇帝並不是這麼想的。大廈將傾,連年征戰,他手上能調動的軍隊只剩下三處;遼東吳三桂5萬精兵,防守北邊清軍,他不敢輕易調動;長江流域是左良玉部眾,他們此時正在和張獻忠作戰;唯一可以對付只有陝西的孫傳庭。孫傳庭何許人也。在熊廷弼傳首九邊,袁崇煥離間生死,洪承疇被俘降清之後,孫傳庭,已然成為大明最後的名將!
就在這時,牛金星等人提出了當時局勢戰略方針。一是先取河北,直走京師;考慮到陝西還有孫傳庭,這招略顯激進;二是南下金陵,截斷明朝漕運糧道,再尋機北伐;這招相當穩健,耗時較久;三是取關中,旁略三邊,清掃陝北明軍軍力,再取京師。李自成考慮再三,決定採用第三個策略。和陝西的孫傳庭,來場生死較量。當年幾近覆沒的恥辱,而今猶記。這一戰,久等了!
傳庭死而明亡
八月,在崇禎一再督促下,孫傳庭出潼關,率10萬人馬出站李自成,此時的左良玉被調去與張獻忠作戰,孫傳庭乃是孤軍,求勝心切,被誘至郟縣,李自成令人馬切斷其糧道,傳庭率部撤退打通糧道,郟縣余部見主帥撤退,開始潰敗;起義軍乘勝追擊,在南陽重挫明軍;孫傳庭退守潼關。十月,在前後夾擊之下,潼關失守。一代戰將孫傳庭,此時已無臉面逃離,悲憤絕望的他,血戰到底,以死殉國!
"傳庭死而明亡"這是世人對他的讚美,以告慰他在天之靈!
隨後大順軍佔領西安。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在西安稱王,號稱百萬之兵,改西安為西京,定國號大順。文化上開科取士,軍事上建立爵位制,同時為了保證軍需,大順軍開展強迫巨紳助餉的活動。
北京已經近在咫尺!北方已然沒有任何阻力,一個屬於闖王的時代,即將開啟!二月,大順軍勢如破竹,拿下太原,三月抵達昌平。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京師正陽門,大順軍二號人物,位居文武之首的劉宗敏率部進京!想當年,他不過是李自成老家的一名鍛工,追隨闖王至今,驍勇善戰,豪爽仗義,深受將士愛戴。如今浩蕩進京,意氣風發!此般榮耀豪邁,生有幾次啊!
絕望的崇禎,在一根吊繩上,結束了他絕望無助的一生。
(李自成攻破北京)李自成進京後,並不是像清朝污衊那樣燒殺擄掠,而是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對地主官僚,實行追贓助餉。原本只是明末舉人的牛金星,負責接管安排明朝的官僚階層。面對殿堂跪下的全體明朝官員,此時的大學士牛金星,是怎樣的一份感慨情懷。
闖王悲歌
在祥和之下,一場危機正在的悄無聲息地醞釀。大順軍在北京對官僚追贓助餉過於猛烈,冒犯到了吳三桂家庭,原本被招降的吳三桂誤聽流言,以為其父被殺,擔心回京是一場陰謀。遂反叛,攻下山海關,誓與大順軍死戰。早在大順軍進京,多爾袞就徵調所有兵力,"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準備趁李自成立足未穩,趁亂奔襲。得知吳三桂反叛,多爾袞決定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他不同意吳三桂向借兵,除非吳三桂剃髮投降,吳三桂走投無路,只好降清。吳三桂以5萬精銳對抗李自成親率的10萬大軍。戰鬥異常慘烈,第二天吳三桂漸漸不支,這時候多爾袞才令兩萬八旗精銳從左右兩翼突出,李自成大驚失色!絕對的力量傾倒,大順軍已然毫無勝算,一路潰敗。李自成衰殘部回京。在草草進行完登基儀式之後,李自成判斷京師難保,遂率大軍返回西京西安。在吳三桂的帶領下,清軍進京!在飽受農民軍欺壓之後,官紳階層表示出了對大清的極大好感。在對待地主官僚上,清軍顯然更加溫和。不僅原先官職不動,如果投降的同時願意剃髮,反而加升一級。畿輔地區、山東、山西全省在不久全部易幟。其他地區的官紳,見勢紛紛反抗。大順在北方建立起的政權,已然搖搖欲墜。
十月,多爾袞派阿濟格率3萬八旗軍連同5萬明降軍,進攻陝北,追擊李自成;令多鐸率2萬南下剿滅南明弘光政權。
就在這時候,大順軍在懷慶組織了一次反攻,大敗清軍。這次局部戰場的勝利,震驚了多爾袞。他下令南下的多鐸大軍立刻西征,配合阿濟格一同剿滅李自成。
兩路精銳洶湧前來,大順軍由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多鐸大軍很快趕到了潼關,那裡是扼守西安的門戶,一旦失守,大順政權將徹底暴露在清軍馬蹄之下。李自成、劉宗敏,這兩位大順軍團領袖親率大軍前往救援,由於戰力不濟和兵力有限,大順軍和清軍多次死戰,皆不敵。
次年二月,北邊進軍的阿濟格派明降軍牽制大順軍高一功、李過兩部,南下直取西安。最令李自成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已然無奈的他退回西安。潼關隨之失守,但是西安也難保啊!二月十三日,他率主力,連同滿朝文武,撤入河南,並由襄陽,進入武昌。他的目標,是順江而下,直取南京,和滿清劃江而治。在襄陽荊州一帶,有大將白旺七萬左右的主力部隊,配合李自成南下的十三萬人馬,共計二十萬大軍,白旺提議固守反擊。李自成此時取金陵心切,放棄襄荊,直奔武昌而去。而這時,據守武昌的左良玉,聞風而逃。起義軍佔領武昌,隨後又被阿濟格追上,將武昌圍困數重。大順軍不敵,只好再次潰逃。在九江附近,清軍攻破大順軍老營,主將劉宗敏、軍師宋獻策,李自成叔父以及大量家屬被俘,丞相牛金星也在這前後出走離去。原本打算順江南下的近萬隻船也被清軍燒毀,大順軍走投無路,只好南下逃竄。
這時候的李自成幾近無助,這樣的感受,或許能讓他想起七年前,在商洛深山,同樣倉皇落魄,同樣的舉目無親。大男兒,曾經風雲,失敗何足懼啊!大不了再來過!但是蒼天,再也沒有給他再來的機會,兵至湖北九宮山,李自成因前路不明,只帶20餘名親兵前去探路,路遇當地團練武裝,他們不知眼前就是大順皇帝,一擁而上,混戰中,李自成被殺身亡!大順軍隊聞訊,三軍慟哭,悲憤不已!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起義軍領袖,李自成,至此隕落!一時間,百川震動,天地易色,英雄涕淚,壯士悲歌!
從驛夫到闖將,他在亂世中憤然起事,和所有豪傑一起,點燃燎原之火,為天下蒼生,向天請命。大明將滅,英雄當立!兵敗深山,你未曾氣餒,卧薪嘗膽;出山河南,五戰五捷,你也未曾傲慢,治軍嚴明,秋毫無犯。在那個時代義軍將領中,你有著最無與倫比的智謀氣度和膽略。可惜可嘆,你沒能成為朱元璋,隨後滿清一統,剃髮易服,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有多少當世後世人,渴盼大順政權的長治久安啊!
但是歷史是無情的,史書"身敗九宮山",區區五字,足以慨嘆良久。
唯有一句"垂死病中驚坐起",尚可道其中悲慟之萬一!
後記
李自成興亡史,研究已久,其中成敗緣由困擾已久。《李自成》作者姚雪垠、《南明史》作者顧誠等史學家固然給出了諸多答案,但我依然希望能在一個大框架之下,全要素分析成敗得失,不僅知道哪些原因導致了成敗,更知道哪些是關鍵,哪些是次要。只有這樣,看待歷史才不會迷惑,才能儘可能復原成敗背後的真相。
而這些問題,將會在我下一篇文章:農民起義經略——大順興亡評說中,給大家一一道來。
推薦閱讀:
※關於清朝對張獻忠,李自成,三番,太平天國的記錄可信度有多高?
※怎麼評價明末起義領袖張獻忠李自成等人?
※李自成是党項族人的說法可不可信?
※被政治正確逼入人生絕境的亡國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