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英劇《真實的人類》的幾點感想,以及"人工愚蠢"
抽時間看了幾集《真實的人類》(Humans),一部描繪AI普及後可能會引發的種種社會矛盾的電視劇。
可能是因為這方面的題材比較多了,看這部劇時感覺沒有什麼新意,也並不很深刻,但還是有一些引人深思的內容。來談一點感想(含劇透)。
也許是為了強調機器人與人類的矛盾,這部劇里出現的機器人都是擬人形,這肯定是不科學的。例如,在第一集開頭,女主人公 Laura 回家的途中所展現的幾個場景:
有人路過會微笑著發傳單的機器人
手拿著袋子撿垃圾的機器人
甚至還有機器人在用雙手一點點捧起落在地上的樹葉(那得有多低的工作效率)。
編劇確實是智商偷懶了……
總之,機器人已替代了很多沒有技術含量只是簡單重複操作場景下的勞動力(並由此造成更多的人失業),也被很多家庭買回作為家庭僕人。Laura起初並不贊成在家裡添置這樣一個機器人,她的理由是會讓人變得越來越懶惰(有點牽強),但是她長期在外出差,家務活沒人願做,於是男主便自作主張買回了 Mia。
而 Mia 其實是僅有的幾個具備情感、意識和思考能力的「強人工智慧」之一,後來被一夥盜賊擄走,然後經過改裝重新放到了市場。(這裡其實我是有疑惑的,因為知道這幾個強人工智慧機器人存在的只是極個別少數的人,而且 Mia 他們幾乎與人類無異,這伙盜賊究竟是如何得知他們是機器人的?)
Mia 的出現開始在家庭中引起微妙的變化,小女兒開始極度依賴她的關愛,而Laura這個母親的角色在很多方面都在被逐漸替代。出於對機器人的不信任感,Laura 一直在時刻觀察著 Mia,終於在一次覺察到異常行為之後與她有了一次對話,這段對話大概也是人工智慧威脅論的其中一個依據:
的確,這樣的機器人不會受情緒的擾動,會忠實地按照程序的指引做事,但人的思維並不只是幾行代碼就能摸透的,何況程序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無法預知的錯誤,比如劇中這一幕:正在開車的機器人聽到主人說想吃冰淇淋便馬上要下車去買,結果差點釀成車禍。
讓機器人具備情感是人工智慧的一大目標,但人們真的會接受嗎?會像劇中展現的那樣、更多的人開始打著「我們才是真正的人類」的標語流行?起碼,「但我不能愛他們」這樣一句嘆息讓 Laura 驚出了一身汗。
這句話使我想到了斯皮爾伯格導演的《人工智慧》(AI)里那個渴望像真實的人類孩子一樣享受母愛的智能機器人。機器人有了情感,那麼嫉妒、愛恨這些情緒都應該會有吧,這將會發生什麼更加讓人難以想像。
養老,會是人工智慧很重要的一個應用場景。劇中一個曾參與研發「合成人」的教授在老去之後,像其他的老年人一樣,被「社區居委會」強制安排了一款機器僕人。這個僕人會定時地提醒他吃藥,告訴他必須在幾點上床睡覺,由隨時偵測到的身體指標為依據而拒絕他想吃甜食的要求,還會把他的日常表現報告給居委會。
有了程序控制的智能僕人,人的生活也變得像被代碼控制了一樣嚴格按照數據按照流程生活。這個老人的感受是像被看管在監獄。機器學習可以了解到你的個人喜好,但有一個清楚地知道你喜歡吃什麼、喜歡聽什麼音樂的機器人整天對著你念叨,你大概也會受不了。
《奇點臨近》的作者 Ray Kurzweil 認為,科技一直在處於指數式增長階段,比如,電視機、收音機的普及都在幾十年上下,而最近的科技,電腦、網路、手機都在十年以下,並預測到2045年會是人工智慧超越人類智慧的奇點。
對於這樣的學者論斷,真正在一步步探索人工智慧領域的技術大神們多數是不以為然的。因為就目前的技術來看,我們離這一目標還很遙遠。也許真的要擔心的大概是已經或者即將大範圍應用的工業機器人引起失業的社會問題吧。相較於日本石墨浩教授研發的超模擬機器人,我們可以期待的將會是更多「非人類外形」而承擔具體功能的機器助手,像《星際穿越》里的塔斯,或者是已經問世的Jibo。
有人思考前瞻性的願景,考慮可能會出現的道德、社會問題;有人在技術方面一步步努力著往前推進,各有分工其實挺好。
無論人工智慧對人類是災難還是福星,這一天都將如約而至,因為技術的發展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止的。
推薦閱讀:
※什麼時候使用PCA和LDA?
※AI在閱讀理解領域開始「跑分」,這個「人類好幫手」還能去哪炫技
※破除對人工智慧的常見誤解 | 袁嵐峰
※DQN實戰篇1 從零開始安裝Ubuntu, Cuda, Cudnn, Tensorflow, OpenAI Gym
※AliOS的2017:人工智慧和消失的邊界
TAG:人工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