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硬低能搞不好真的沒救了:低能與不自知的循環

作者:Justin Kruger, David Dunning

不知道各位看官有沒有一種這樣的感覺:馬太效應才是掌管這個世界運作方式的真理?簡單來說,就是好的會更好,壞的會更壞,富的會更富,窮的會更窮,聰明的會更聰明,愚蠢的會更愚蠢。

而不是否極泰來、樂極生悲這種運動路線。

這樣說來目測會很抽象也不好理解,畢竟為什麼馬太效應會作用的如此順暢呢?金錢方面也許還好理解,那麼智力和認知方面是不是也存在這種規律?Kruger和Dunning這次告訴你,愚蠢的馬太效應在於愚蠢的人確實不自知,因為他們缺乏識別優秀和低劣的能力。

He who knows best best knows how little he knows it.— Thomas Jefferson

核心問題

1.在某方面能力較差的人相較於水平較高的人是否更容易高估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自我感知和實際結果之間的差距更大?

2.元認知能力的缺乏是不是導致以上這種結果的原因?即能力較差的人對自身能力的判斷失誤是因為他們缺少對某領域優劣標準的認知,無法判斷孰好孰壞?

3.通過提升能力,某領域的新手是否能增強自己對該領域的元認知能力,即認識到這個領域的優劣分別?

核心概念

1.元認知(metacognition):元,即本。元認知也即是關於認知的認知。具體來說就是對自己的認知是對是錯的判斷,對他人的認知或表現是優是劣的判斷。Metacognition, metamemory, metacomprehension, or self-monitoring skills, all refer to the ability to know how well one is performing, when one is likely to be accurate in judgement, and when one is likely to be in error (Kruger et al, 2009).

2.虛假共識效應(the false-consensus effect):人們傾向於高估自己與他人觀念的同質性,即認為自己的認知是和大家差不多的,是「正常」的。我這麼想,大家也都這麼想。This term refers to a cognitive bias whereby a person tends to overestimat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ir beliefs or opinions are typical of those of others (wikipedia, last edit on July 28, 2015).

研究假設

1.能力差的人相對於更高水平的人來說更容易高估自己的水平和表現(與實際表現相比)。

2.能力較差的人缺少元認知能力,因此他們更難識別高水平的表現或認知。

3.能力較差的人會相對更難認識到自己水平差,尤其難以從與他人的比較中獲取信息給自己定位。

4.能力較差的人可以通過提升某一領域的表現來增強元認知能力,從而讓他們知道自己在這方面的表現還很差。

研究方法

實驗法,四個實驗,實驗一關於幽默,實驗二和四關於邏輯分析,實驗三關於英語語法。被試均為康奈爾大學的學生(心理學常見方法槽點)。每個實驗中,被試都會被要求估計自己在以上這些領域的能力,然後做測試或者填問卷,來考察認知與實際之間的差距。而假設4的驗證在實驗4中完成,參與過實驗2的被試在幾周的訓練後被邀請回來進行第二輪測試,以比對元認知能力水平的變化,當然,該組實驗中存在控制組以比對結果。

研究結果

直接甩圖真的不是偷懶。

正方形曲線代表預估能力,三角曲線代表預估得分,圓點曲線代表實際測試或問卷得分。圖標橫坐標從左至右表示能力水平的遞增。圓點曲線與另兩個曲線之間的差距即表示認知失誤的程度。低能力者存在著正失誤,即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有著明顯的高估;而極高能力者則有些許負失誤,即可能低估自己的真實實力。而後者,作者們認為並不代表極高能力這缺少元認知能力,而是受到了虛假共識效應的影響,產生的認知偏差(不過這一點在文中並沒有經過嚴格的驗證,所以還待考)。

而表格中的數據表明,在經過邏輯分析能力的訓練後,低能力者的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升,不僅邏輯分析能力變強了,元認知能力也有所增強,認知失誤減少。而未經過訓練的親就沒有這種福利了。

綜合討論

1.高能力者也存在認知失誤,不過這很可能是虛假共識效應的錯,不是元認知能力缺失的錯。

2.除了元認知能力缺失,作者們還在想有沒有其他因素使得低能力者無法有效感知自己的缺陷,反饋缺失和無效反饋即是其中一個原因。他們認為日常生活中,人們本來就不喜歡提供負面反饋(除非關係到自身利益了),同時部分場景還可能組織反饋信息的傳達。缺少這些信息,低能力者也就更難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不過,即使成功獲取了信息,低能力者在元認知能力方面的缺陷也無法讓他們有效利用它們,因為這些人無法判斷好壞,尤其不能從社會比較中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能力差距。

3.研究不足:作者們指出本研究的結論下得比較早,也過於簡單。單純將低能力者的對自身能力判斷的失誤歸結於元認知能力的缺失是不合理的。在個體進行判斷的過程中可能還有很多因素會對其造成影響,比如motivation bias (Alicke, 1985 etc.), self-serving trait definitions (Dunning and Cohen, 1992 etc.), selective recall of past behaviour (Sanitioso et al, 1990), the tendency to ignore the proficiencies of others (Klar et al, 1996) (對這些概念有興趣的親請移步百度或從原文中查找相關文獻閱讀,推薦第二種)。除了這些因素,文章中的實驗也只考察了部分領域的能力或知識,而在其他領域內,能力並不能單純與知識和智慧劃等號。因此,這一因果關係的存在還需要在其他領域內進行驗證。

研究結論某一領域的低能力者不僅對自己的能力有著錯誤的認知並可能做出後悔的選擇,他們的元認知能力的缺失還會讓他們無法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小雨說:看著這篇文章是不是又有一丟丟的失落感呢?雖然驗證的是句老話,但讓人吃驚的是,有時候人們的不自知並不是一種自我選擇而是缺乏自知的能力,無法自知。在此默默地為自己的智硬問題多加一個側面。在方法上,作者們力求嚴謹,單就這一個問題上邏輯鏈連接的是比較緊密 的。不過,確實也如他們所說,人們在進行認知判斷的過程中所受的干擾會有很多,已被驗證的自身認知偏差就有那麼些了,更何況可能存在的環境因素。所以不管是從現有研究的踏實方面還是對問題認識的全面度上,小雨都覺得可以給作者們打個贊。(總感覺兩位作者是以這篇文章演示了下傑斐遜的那句話。)小雨今天的梳理就是按照作者的寫作思路來的,這也是基本的行文規範。有希望投身學術界的親可以參考這種標準模板來組織文章,然後抄著抄著就進步了。

猛戳原文


推薦閱讀:

TAG:小雨一日谈 | 猛戳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