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上路 ? 有些空間,收藏定格瞬間(上)

周中接到一個問題,【值得前往的攝影博物館有哪些?】,答案至今也不多。看起來相對於大家對綜合類博物館的嚮往,這種攝影專題類博物館仍然顯得有些「小眾」。於是決定為答案補充一些信息,也算是為以後的參觀做個準備工作。

聲明:本人熱愛舉報,轉載請私信聯繫。

旅行途中偶爾會遇到雨天,博物館控卻從不為此發愁。旅行者雨天出行的首選,多是燈光曼妙的室內空間。但我發現不論是自己,還是身邊的朋友,常常對名氣大的場館趨之若鶩,朋友圈照片一出,也多是那「四大「博物館裡的雕像繪畫,瓶瓶罐罐,或者自然歷史類場館礦石標本,恐龍骨骼。細細想來,大如幾棟幾層的綜合博物館,小如兩間小房的專題博物館,我都逛過不少,但是攝影博物館確實很少涉足,甚至都沒多少人向我推薦這些場館。寫完周中問題的答案之後,自己也有些惋惜錯過了這麼多好場館,但又有些不明白,為什麼當時就沒注意到這些內容呢?

當然,最直接了當的原因,是因為它展品形式單一,展館數量也比較少。但這麼概括又太粗糙。我雖然不是藝術專業,但也就自己的見聞思考了一番,原因大概有幾個,斗膽來拋磚引玉。

攝影技術從起源至今不到200年,攝影藝術創作應當稱之為當代(或現代?)藝術。一般說來,一張攝影照片的價值主要在它傳遞的內容,而載體本身的價值有限,從感官上來講,哪怕你拍一張木乃伊照片,它的歷史感也很弱。而博物館裡的文物種類更多,普遍歷史感強(除了現當代藝術館),往往具有載體和信息的統一性。用白話講,一般人欣賞一副攝影作品,主要是看它所傳遞的故事,而欣賞歷史文物,除了文物上的繪畫刻字信息之外,還可以看文物本身的歷史背景、風格造型、製造手法(燒制、編製、雕塑),名作更多,看點更多。

其次,照片的二維度特性,賜予它的更多複製渠道(實體照片、書本和網路),傳播較為容易,我們似乎不必為了看一張照片而專門去某個博物館。而三維度的博物館藏複製成本相對較高(如果加上時間這一維,那就沒辦法」複製「),更具獨一性。以油畫舉例,我原本以為它也是平面的,後來近距離觀察實物,發現它其實是立體的,顏料顆粒層層疊疊的鋪陳在畫布上,滿滿的都是精氣神。」字如其人「其實講的就是這層意思。典型的如梵高《星夜》,看到它的顏色和筆法,確實會產生那種」和作者神交「的感覺。如果要複製出原畫的那種氣質,估計難度不小。所以我覺得蒙娜麗莎、維納斯面前交織的遊客,不少也都是沖著它的獨一性而來。

第三,攝影照片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信息媒介之一,資源豐富。如今信息科技發達,我們每天都可以獲取大量照片,在信息爆炸的情況下很容易養成一種」瀏覽「的習慣。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能帶來超越肉眼效果的視覺衝擊,似乎都算好照片(看看微博那些泛濫的HDR,鳥瞰,延時,拼接和水下)。除了具備一定的攝影知識的人,大概沒有多少人會盯著一張照片看上幾十秒,去研究它的參數、構圖和布光。就算是配有參數的信息或者是拍攝手法介紹,也需要一定的攝影知識才能理解。而欣賞博物館藏品的門檻相對較低,連我這樣一個走馬觀花級的愛好者,也曾在各種博物館裡細讀小字,為某一幅畫或某座雕塑蹉跎時光。

第四,攝影博物館裡拍照難。我所見過的多數攝影展,因為版權問題,幾乎都不準拍照,偶爾有要求寬鬆的,也只能拍場館內布置,而不能對著照片直接翻拍。不過話又說回來,目標展品就是照片,翻拍沒有多少技術含量,意義也不大。而一般博物館拍照限制沒有那麼多,除了不能用閃光燈(有的還不能用三腳架),有心創作也是還是能拍出不少好照片的。所以,作為遊客,可能會因此而傾向於選擇能夠出片(並在朋友圈裡表示到此一游)的場館。

大概以上幾個原因一起作用,造成了攝影博物館」冷「的現象。所以,我想試著搜集一些值得一去的攝影博物館信息,不管是不是攝影愛好者,都可以有一個簡單的了解,以後若是不小心逛到了,也不會」過其門而不入「,像我一樣留遺憾。

轉下篇:【好上路 ? 有些空間,收藏定格瞬間(下) - 吃?本?道 - 知乎專欄】

——————————我是求賞的小尾巴——————————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不妨點擊鏈接,【釋放或掃描二維碼】對我進行微信打賞:)

推薦閱讀:

加拿大有什麼特色美食?
如果新加坡之旅只能玩一個地方,那必須是這裡!
在Airbnb上出租房子的要求和注意事項有哪些?對自己生活有什麼影響?
如何看待廈門大學限制遊客參觀?

TAG:摄影 | 博物馆 | 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