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擴展內容,BMI、腰臀比和體脂秤(上)

讀完本篇擴展內容,能解決你的以下疑惑:

  • BMI說你胖,就必須減肥嗎?

  • 怎麼判斷內臟脂肪的多少?

  • 體脂秤測出的數據準不準確?

  • 怎麼在家準確的估算體脂率?

  • 腰圍臀圍你量對了嗎?

BMI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所謂「體質指數」。BMI的公式是:體重(kg)/身高(m)2,從公式看,BMI就相當於把人均勻的剁成幾段兒,稱一稱單位身高里人的體重。所以,體重越重,身高越低,BMI也就越高。BMI可以反映了人「橫向發展」的程度,一般來說,越胖的人,BMI肯定越高。

BMI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用。但BMI多少算肥胖,多少算正常,不同的國家和組織,規定都不一樣。後來美國醫學研究所推薦,34歲以下的人,BMI≤25就算健康體重;34歲以上的人,BMI≤27就算健康體重。這是把BMI跟年齡聯繫起來了,因為隨著年齡增大,人總是要胖一點的。

現在用的比較多的標準,是BMI在20-25,算健康體重。超過30算肥胖,超過35,屬於重度肥胖,相關疾病風險也提高了,主要是心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膽囊疾病、個別癌症。

BMI不是「金標準」

BMI「超標」了,就一定要減肥嗎?其實不一定。下面我說說BMI的兩個重要缺陷。

很多人認為BMI很神,絕對的「金標準」,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BMI不是什麼高科技的東西,本身也存在很多缺陷。不了解BMI,很容易被它誤導。我看最近網上經常有專家質疑BMI,其實這種質疑不必來自專家,我們自己也能想明白。

BMI的缺陷,總結下來叫「兩個不區分」。

首先,BMI不區分脂肪和肌肉,有些人超重,是脂肪太多,這沒話說。但也有些人超重,是肌肉比例大,比如力量型運動員,這就很冤枉。有數據稱美國2004-2005賽季的1124名橄欖球運動員,BMI超過30的有43%,超過35的有14%。看起來很可怕,但其實這些運動員身體健康的不得了。

比如上圖,BMI都是30.3,體型和健康程度完全不一樣。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健美運動員,有些優秀的健美運動員BMI賽季時也能超過40,但他們的體脂率卻非常低,一點也不胖。

其次,BMI不區分脂肪的分布位置,這也是個大問題。第二章我講過,從健康的角度講,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前者要比後者危險的多,但BMI可分不出脂肪長在哪兒。兩個身高體重一樣的人,一個胖的很均勻,一個脂肪都集中在內臟處,從健康和審美的角度講,這兩個人完全不同,但BMI都一樣。

所以,BMI高,不一定就是胖,也不一定就不健康。BMI低,不一定就不胖,也不一定絕對健康。因為BMI太粗略,所以這些問題還要具體來看。

那為什麼BMI在全世界被廣泛使用了半個世紀?實際上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準確的測量人的脂肪含量,並且明確脂肪的分布位置,難度很大,只有在實驗室或者醫院才能測出來。絕大多數人,不可能有條件經常去做體成分測試。

BMI最大的好處就是簡單,知道身高體重就能算出來。雖然有誤判,但相對來說,效用價格比還是很高的,適合對大範圍內人群的使用。不用BMI,也確實沒更好的辦法來衡量人的身高體重和健康的關係。

怎麼規避BMI陷阱

BMI太粗放,我們怎麼辦?也有辦法。針對BMI不能區分肌肉和脂肪的問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如果你是肌肉發達的健身愛好者,那就乾脆無視BMI好了。

脂肪比例大,人不健康,也不好看。但對大多數人來說,肌肉多一點,恐怕不是壞事,尤其是對男性來說。過去有個事兒挺有意思,是說有個男想變猛男,就去健身房,練了一年多肌肉塊兒出來了。但一算,發現BMI「超標」了,就不敢繼續練了,打算「減肌肉」。

我就奇怪,這人去健身房幹嘛去了?

這就說明,確實有人容易被檢測數據誤導,老覺得自己的數據,必須在一個「標準」之內才行。BMI高,如果是因為肌肉比例大,完全不必擔心。人的肌肉和脂肪比例,確實有一個參考標準,在兩個百分數範圍內。但別忘了,這是針對普通人的數據,而且這只是個參考標準。只要在審美上不厭惡肌肉,那肌肉就是越多越好。我在前面的章節說了,肌肉是耗能大戶,肌肉組織比例大,唯一的缺點就是費糧食。但從健康的角度來說,肌肉是越多越好。

我打個比方,我們的收入,也有個參考標準,假如城鎮人口是3000-8000塊一個月,但你一個月賺9000,也「超標」了,難道這是壞事?

這是說,運動人群,不要太糾結BMI,如果發現自己超了,不一定說明自己胖,或者不健康,很可能跟肌肉比例較大有關。

「體脂秤」就是個玩具

接下來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怎麼知道自己是肌肉多,還是脂肪多?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照鏡子。第一章我們講過怎麼區別肌肉和脂肪,實際上有經驗的話,通過觀察,大致的脂肪比例也能判斷個八九不離十。

網上這類圖很火,雖然不是特別準確,但也能有個直觀的對比。

有人說,我買個體脂秤,測一下不就知道了?其實這不是什麼好辦法。下面我重點說說體脂測量的問題。

體脂秤,準確的叫法應該叫「生物電阻抗體成份分析儀」。這種技術是沒問題,叫「生物電阻抗法」。這種方法分析人的體成份,基本原理是,非脂肪組織和脂肪含水率不一樣,這樣,所含的電解質成份就不一樣,電阻前者小,後者大。給人體通上弱電,測量電阻,就能算出脂肪和非脂肪組織的比例了。

體脂秤的問題是,設備太簡陋,所以準確率非常低,幾乎沒用。但有人說,健身房的設備挺像回事,總可以了吧?其實也不行。

健身房的體成分測量儀,一般是下圖這種。有些使用的是手持型的,就更不用說了,乾脆更不準確。

生物電阻抗分析儀,最準確的下圖是這種。躺著測,手腳接上電極,一般是8個電極觸點。這種設備,一般在醫院或實驗室使用。

健身房站著測,跟實驗室躺著測,區別在哪兒?主要是這麼幾點:

1,電極數量。分析儀上面的金屬部分,就是電極觸點。8個觸覺電極的儀器的測量結果最準確,但健身房的儀器通常只有6或4個電極。家用體脂秤,有些只有2個觸點,準確率可想而知。

2,接觸電極的方法。標準的檢測方式,是受試者平躺在非導電物體表面,電極置於手、腳背部,以及橈骨與尺骨之間和腳踝處。電極是貼在皮膚上,或者用夾子夾在手腳相應位置上的。這樣做,目的是保證正確的接觸壓力。

健身房的設備,是站著使用。接觸電極的方法是踩踏和抓握。踩踏和抓握的力度,都會影響測量結果。有些人測量,生怕測不準,特別賣力氣,恨不能把手柄攥出水來,結果出來的數據更不準確。

3,技術問題。這類儀器測的是人體的電阻,這就跟人體含水量有關,含水量多和少,都會影響測試的準確性。進食和運動,都會影響人體含水量。天熱出一身汗,人體含水量也會下降。所以,標準的測量規範,要求被測量者3-4小時內不能進食和運動。測試間要恆溫,測試者保持穩定一段時間。

連測試間的濕度,也要求保持適中。因為皮膚濕度,也會影響測量結果。再者,你出一手汗一腳汗,測出來的數據就不準,貼片式電極就避免了這種問題。這些技術規範,健身房都很難做到。

健身房搞體測,鬧過不少笑話,我不浪費篇幅講故事,大家心裡有個數,健身房的體成份結果,可以參考,但別太當真。至於家用體脂秤,買了的,當個玩具也好。打算買的,乾脆別買了,沒必要花那個冤枉錢。

有些家用的體脂秤還有內臟脂肪比例,四肢脂肪比例,甚至還有骨密度,這些數據就更不靠譜了。

想知道體脂率怎麼辦?

那想準確了解體脂率怎麼辦?兩個辦法,一個麻煩點,一個簡單點。

麻煩的辦法就是去醫院營養科檢測,一般醫院使用的都是標準的8觸點卧式生物電阻抗設備,還是比較準確的。有些醫院高一個檔次,有「太空艙」,就是Bod Pod儀,這東西是基於人體體積計算人體成分的,也非常準確。

這就是「太空艙」,被測試者把能脫的都脫了,鑽進去蓋上蓋兒,通過檢測排氣量,能測量出人的體積,再計算體成份。

另外,X光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都能測量人體成分,結果非常準確,尤其是能準確描述內臟脂肪的情況。

測量骨密度的「雙能量X光吸收法」,也能準確準確測量人體成分,就是下面這個東西。

以上是複雜的辦法,下面說說簡單的。簡單的辦法,就是用「皮褶厚度法」。也就是用皮褶鉗。皮褶鉗,相當於一個卡尺,夾一下皮下脂肪的厚度,脂肪多少就一目了然了。

這東西感覺挺低科技,但別小看它。皮褶鉗測量人體幾個規定點的皮褶厚度,也能計算出體脂率。這種方法,如果用得好,還是比較準確的。

另外,它最大的好處是直接測量皮脂厚度,簡單明了。話說回來,即便不計算體脂率,單純紀錄固定位置皮褶厚度的變化,也能很好的反映身體胖瘦的變化。很多人抱怨,運動了一段時間,看著好像瘦了,但體重沒有變化,也不知道運動到底有效果沒有。要是有個皮褶鉗,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多簡單。

因為皮褶鉗是人工測量數據,所以怎麼使用,測量哪些位置,都很重要。這部分內容我們在本擴展內容的下篇會詳細介紹。

推薦閱讀:

男人上了年紀該如何做好養腎準備?
面癱患者口角歪斜是因為什麼?
兩歲小孩吞了一個一毛錢硬幣問對身體是否有害嗎?
胃癌的前兆是什麼樣的?

TAG:健身 | 健康 | 运动 | 减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