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上路 ? 這城市車水馬龍(下)

聲明:本文主觀,或有不妥,接受溫柔的指正。本人熱愛舉報,轉載請先私信聯繫。

上半部分點這裡:好上路 ? 這城市車水馬龍(上)

五、羅馬

這個城市很特別,大概是因為兩個原因:一是這裡生長出的燦爛文明,二是因為它的城裡還有個國家。

要詳寫古羅馬文明,幾十本書都不一定夠。羅馬和希臘文明中的的建築,藝術,宗教,法律以及自然科學等各個學科,通過帝國的版圖擴張,影響覆蓋幾乎整個歐洲,再隨著殖民歷史,延伸到全世界。凱撒大帝的正史野史,也足夠研究好一陣子。

說起歐洲美食,言必稱西班牙和義大利。亞平寧半島的食物也是早就是名聲在外。義大利通心粉,千層面,意式炸點心,托斯卡納的火腿,墨魚面,Gelato(意式冰淇淋),刺激味蕾的能力不容小覷。在羅馬,吃到美食實在容易,但要成為一個資深吃貨,也得花上不少時間。除了為大眾熟知的足球之外,體育運動可選擇的項目也很多,也不細表。就算你不愛運動,城市裡里散落的建築和古迹實在太多,哪怕就是大街小巷的穿行,也是一件頗費體力的事兒。

這座城市的標題照片,是聖彼得大教堂前剛剛完成的宗教活動,還沒來得及清理場地的一個晚上。作為私貨推薦,我想說的是還是偏重於人文,關於天主教,關於梵蒂岡。2009年羅伯特蘭登教授從達芬奇密碼的密碼中脫身,到梵蒂岡追尋《天使與魔鬼》的線索。在羅馬城的四方穿梭中抽絲剝繭,一步一步破解謎題的故事,著實讓人印象深刻。劇本表演是好是壞,自有專業人評判,而我卻在那些後來親身探尋過的神廟、街道、教堂和雕塑中,突然對「宗教信仰」這件事產生了些興趣。

我一直覺得宗教是個很重要的「存在」,它幫助一個人設立目標或者提供糾偏的底線。當然不是說無神論不好,但是現實是挺殘酷的:相對於道德驅使而言,有些行為底線已經下探到了「不做法律禁止做的事情」。當然違法就是一層窗戶紙,捅破也很容易。所以不少缺乏道德的事情,每天變著花樣在門戶網站的頭條中反覆上演。

有宗教信仰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在旅行中也與有信仰的朋友同路過,在與她的交談中,有了一些粗淺的體會。宗教,打個比方像是行為準則,是根植於生活中,教育之外約束自己的一根準繩。雖然中國人本來也有,但在這個應試教育橫行,碎片化閱讀流行的時代,好像更偏重於思想教育。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比如「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些句子能脫口而出的人想必不在少數。但又有多少人真正認同其含義,並用以拿來指導自己的行為的?

當然,宗教也不是沒有負面。近如剛發生的敘利亞3歲小難民事件,和宗教萬萬脫不了干係。所以比起去探尋歷史文化,我更願意在這裡接觸一些關於宗教的東西。長住羅馬,成體系的認真學習一次天主教知識,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當然,或許有人覺得宗教知識在家也能學,我卻認為它和學英語是一個道理。有些內容,脫離了環境,就像是閉門造車,出門卻合不了轍。沒有與人的交流,共同學習和進步,那知曉的永遠都只是一些皮毛。

六、 伊斯坦布爾

亞細亞,寓意日出之地;歐羅巴,寓意日落之地。日出日落交匯之間有一座城市,古稱君士坦丁堡,如今叫做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文化,關鍵詞是「交匯」。

博斯普魯斯海峽隔開的是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但是文明隔不開,這裡你能感受到是文化的交匯和互相衝擊。因為這裡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終點,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從這裡流入歐洲富貴人家,而西方的香料和藥材從這裡進入東方。

但如果你以為這裡只是地域交匯,那還不止。這裡還有一個交匯,是羅馬文明和拜占庭文明的交匯,文藝復興,十字軍東征的那些事兒,和這裡多多少少能貼點邊。奧斯曼帝國攻陷伊斯坦布爾,拜占庭帝國至此衰落,又是值得花上無數筆墨的歷史材料。

但如果你以為這裡只有文明的交匯,那又不止。這裡還有一個交匯,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交匯。在這裡我是第一次學到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同源不同流的概念,在這裡你可以見到變成了清真寺的教堂。你可以在城市的任何角落聽到宣禮塔中的吟唱,但是女士在公眾場合中戴頭巾的要求又不如伊朗那麼嚴格,這就是文化交匯中的一些進步。除了伊斯蘭教,土耳其還發現有「伊甸園遺址」,「諾亞方舟殘骸」這樣的「聖跡」,又看了看新聞,似乎離伊斯坦布爾並不遠。說實話,單是這兩個標題,也足夠吸引我再做探尋。

商業,戰爭,宗教,哪個不是人為活動?這座城市的人文內涵,認真鑽研起來,大得嚇人。

儘管前不久一些小群體發生了針對中國的抗議遊行,但那也僅僅是別有用心的策劃而已。在我的旅行所見中,儘管留大鬍子的男人們看起來凶神惡煞,但是對中國人都很友好。更不用說大街上年輕的小鮮肉,有著地中海式的漂亮輪廓,多看兩眼且無妨。澡堂里搓澡的大叔據說手藝好,可惜我沒敢試。去一趟傳統的土耳其浴,在肚皮石上躺著看透過星空的穹頂,再用體溫略低的大水淋浴,帶來的是夏日運動後站在溪流瀑布里的愉悅感。洗完了再點上一杯鮮榨水果汁,補充流失的水份,絕對能夠讓你欲罷不能。至於土耳其大肉串子,以及輸出到全世界的kebab,不算有太多亮點,做好健胃消食的準備,來一趟饕餮全肉宴的旅行就好。

我也去過附近如德黑蘭和迪拜這樣的大城市,但就文化而言,完全不如這座城市那麼吸引我想長住。伊斯坦布爾,足夠迷人。

七、 香港

我有個好朋友在這個城市工作。我在間隔年開始的時候先去拜訪了她,也體會到了這個城市一些獨特的魅力。有典型熱帶的翠綠山川,也有美輪美奐的藍海夕陽,有保持著獨特人文風貌的離島,也有十足摩登的維多利亞灣。有叉燒雙拼,有港式早茶,有少婦偶像謝霆鋒,也有瘋癲吹神陳奕迅。這樣一個城市,有足夠多的理由讓人留下。

這裡可能是我見過的中西文化融合最獨特的地方。我記得在灣仔往銅鑼灣的路上有個賣場,門口一名西裝革履的黑人賣力招攬遊客,白得發亮的牙齒中蹦出的是一口流利的廣東話。

靚仔,好犀利啊~~~

不過香港畢竟被英國殖民了這麼久,我還是傾向於感受那些東方面孔下的西方思維。在與當地人交流的過程中,催生了要衝出亞洲看一看的願望(那時我還並沒有去倫敦)。不光是我,就連我媽去了趟香港也感觸頗多,看到了好多上了年紀或者身體有殘疾的社會服務人員,她說她感覺到那裡的公平,或者說是某種角度的人文關懷。

而我去的時候剛好是「七 · 一」,恰逢大批人在軒尼詩道上「散步」。這是我人生第一次看見那麼大的陣仗。除了湊熱鬧,還鑽到天橋上去拍攝,假裝過一回「現場記者」的乾癮。那時候對他們還算是欣賞的,多是關於他們知道如何自由表達自己,並有能力和意願去做。2014年「佔中」事件之後,我開始不那麼認同了,一些人的行為看起來把歐洲教育體系里最重要的「批判性思維」忘得一乾二淨。但事實是,他們也不能代表所有的香港人。朋友和知乎都告訴我,三觀正的人還是占絕大多數。

港片算是香港文化符號之一,比如警匪,殭屍,文藝片。值得單獨提出來的,王家衛算一個,連翻拍都能拿4項奧斯卡的神片《無間道》也必須算一個。香港樂壇,更是獨領風騷好多年,雖然感覺粵語歌已不如往日輝煌,但是近年各種選秀節目里被挖掘出的經典沒少驚艷。世界級的巨星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也不少,我也有不少朋友會專程飛去香港,只為見一見偶像從CD里跳出,在舞台上閃耀的那短暫的兩個小時。當然大片里香港的出鏡率也開始越來越高,《黑暗騎士》、《環太平洋》、《變形金剛》。而相比之下,大陸似乎還沒有哪個城市如此受好萊塢青睞,香港的吸引力,可見一斑。

具體到吃文化,有兩個給我的印象很深的東西。第一是我在索罟灣等船回中環時,在路邊的小店吃的一碗雲吞面。店面簡陋,桌椅都是舊物,只有一台電扇,黑白電視咿咿呀呀放著粵劇。下午兩點,生意高峰期已過,老闆煮好了我的面,就躺在竹椅子休息,聽聽戲,這到現在都是我十分羨慕的生活。一份不用出差的工作,有機會和不同的人交流經歷和愛好,會累,但沒什麼太大壓力。第二是曾經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問題,大概是問某個城市的哪家港茶最地道,而最高票答案來了個全體否決。是因為港茶獨有那種維持不變的精神很難被複制,這樣看,還真有些英國氣質呢。

所以有機會的話,不妨去香港住一段時間吧,看看你從小受到的傳統教育,在這樣的社會裡,到底優勢在哪,劣勢在哪,重新為自己定位。

八、里約熱內盧

2013年8月的諾丁山嘉年華充滿躁動鼓點的南美風情,勾起了我想要去里約的意念。而接近一年之後,全世界電視里那美到窒息的夕陽下的基督像,終於讓我下定決心,要在間隔年結束之前,去這座「上帝之城」看看。

世界盃和奧運會的相繼來臨,讓這座城市近年來頗受世界矚目。這裡有陽光,沙灘,椰子,啤酒,以及滿眼的肉體橫陳,如海岸潮汐一樣緩和的城市節奏,充滿潮濕和自由的空氣,是毋庸置疑的度假聖地。一脈相承的葡萄牙風情,大基督像和通往山頂的舊電車,也讓人很容易就想起大西洋對岸的飄滿蛋撻香味的里斯本。

人文氣息不強的城市,很難吸引我。但恰好這黑白分明的城市裡,有一座舉世聞名的貧民窟。

可能你看過《速度與激情5》,也看過《里約大冒險》,電影里著實有不少貧民窟的鏡頭。但因為舉辦世界盃的原因,近年來貧民窟里的條件有了改善。一些當地居民開始組織貧民窟里的Walking Tour(步行團),網路上能也有不少的遊記和照片。去之前我做了不少心理建設,希望能有機會去一探究竟。但最後還是打了退堂鼓,就連我的民宿房東都告誡我外出走路一定要避開那個區域,特別是獨自旅行,手上還有一套價格不菲的攝影器材。我只在環羅德里格湖徒步的時候往山腰上看了兩眼,但也沒瞄出個所以然。但是我猜這個亂到警察不敢進,政府不想管的地方,絕對是里約人文的關鍵之所在。

當然,里約也並不是像傳說中隨處都有持槍搶劫那麼可怕。麵包山,基督山照樣適合短期遊覽和徒步,教堂、博物館和街道倒沒什麼特別,大抵還是與歐洲形似。但巴西人的熱情是出了名,桑巴,沙灘足球,衝浪,游泳,自行車,登山,慢跑,以及沿海灘的幾公里滿布的吃喝小攤,那簡直就是人間天堂。我住的區域算是富人區沾邊,向南幾步路到依帕內瑪的海灘,向北幾步路到羅德里格湖,晚上夜生活相當豐富,酒吧的節奏比起歐洲來是火熱得多。要說人與人的之間社交,這裡絕對足夠你拼上老命去交流。

假如讓我在里約住一段時間,我想要做的是去慢慢接近貧民窟的生活,也許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建立一個「Humans of Rio Favela」的賬號,探尋那些肖像背後的故事,估計也能拉到不少粉絲。用心去體會這些目前還未消失的文化,別到最後又成了一場失落的《遊園驚夢》。

後記:原本想為成都寫一篇,卻發現自己生活在成都市郊的這些年,越來越覺得自己「只緣身在此山中」,決定放棄。

——————————我是求賞的小尾巴——————————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不妨點擊鏈接,【釋放或掃描二維碼】對我進行微信打賞:)


推薦閱讀:

完全不懂日語的人不帶翻譯到幾乎沒人懂英語的地區旅行是否合適?
很棒的旅遊攻略是如何做出來的?
如何快樂地在希爾頓開房
如何看待2017年1月28日馬來西亞失聯船隻事件?

TAG:旅行 | 城市 | 游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