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細數羊城風雅而有趣的地名

寫在前面:

令我印象深刻的路名,不止於風雅好聽,還在於有趣可愛,值得讓人仔細咀嚼其中的韻味。本文根據我在日常生活里熟悉到骨子裡,或是在外遊玩時無意間遇見的名字,摘錄了一些來給大家分享。

文中照片除部分有水印註明來源外,其餘均為實地到訪拍攝。我將根據文中出現的廣州地名,引申該地的周邊作介紹,並鋪展開本人的理解和聯想。由於時間精力所限,未及一一追尋路名準確由來,因此多為個人闡釋,待今後有更多時間再找來《廣州市地名志》翻檢。

楔子——道德品行類

早幾年,廣州電視台曾推出過一個以「和諧廣州,文明城市」為主題的公益廣告,拍得挺不錯,廣告詞也新穎有味:「大德,不止大德路。孝道,不止光孝路。童真,不止童心路。信諾,不止執信路。

大德路,自西向東橫跨于越秀區的西部,西端與荔灣區的上九路接壤。廣告詞中以「大」這一字來囊括,折射出大恩大德的寓意。

光孝路,位於光孝寺門前的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光孝寺是一座千年禪寺,乃廣州佛教四大叢林之一,寺廟內有始建於五代十國中定都廣州的南漢王朝時的光孝東鐵塔,為國內現存最古老且最完整的鐵塔。

童心路,位於如今小北地鐵站一帶。小北之名源於此處為古時廣州通往北面城郊的小北門,民國時期為修築馬路而被拆除。今日之小北,更因作為廣州黑人聚集區而聞名。

執信路,位於執信中學和中山醫一帶。校名和路名皆源自朱執信,為中國近代民主理論家,孫大炮的好基友之一。字執信,本身亦有執行諾言、恪守誠信之意。

而我覺得還應該添補上一句廣告詞:「文明,不止文明路。」文明路也是越秀老城區里我尤為喜歡的一段,那裡生活氣息濃厚,吃的話這裡有達楊椰子燉湯(特別推薦)、才福麵店、百花甜品等老字號。

除了吃,文明路這裡還有不少政治相關的痕迹。中共廣東省委舊址,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舊址,省立中山圖書館以及與之相鄰的國民黨一大舊址都位於這裡一帶。

旁邊還有文德路,附近一帶主要售賣文房四寶,氤氳著一股書香氣息。在文德六巷有一間浩天書屋,巷口打起繁體字招牌曰「舊書店」,裡面有著一位老人的堅守。

店主是廣州「土著」,二十年來一直經營著這家二手書店。書店門口有老舊而褪了色的革命時期宣傳畫,店裡有好幾排的「公仔書」(連環畫),也有大部頭的世界名著舊版、舊詞典,還有黑白老照片,趣味無窮。書籍的紙頁大多經已泛黃,翻起來時聲音脆得令人不由小心翼翼。

主題——轄區、生活圈類:

探討完品德類的路名,我們按行政區域來切入和歸納。

一、越秀區

詩書路:毗鄰前文所提及的大德路,與其垂直。「詩書傳家遠,忠厚繼世長。」這路名一聽便能讓人感到濃厚的書香氣息。恰巧的是,《廣州日報》在這一帶有設置辦公點,不知道寫新聞的人在各種壓力底下,能否腹有詩書氣自華?

紙行路:乍聽名字,讓人馬上聯想到陸放翁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首尾呼應的兩字。實則上是源於古時此處以經營紙業聞名,紙行林立,因此得名。紙行路南接詩書路,值得一提的是,在文革時期,紙行路、詩書路被命名為紅書中路,把這裡的書本紙張都染上了社會主義的顏色。

觀綠路:原名官祿路,與詩書路垂直,解放後改稱觀綠路。當中最為著名的,是位於觀綠路和詩書路交界的兩座極具歷史價值的民國建築——金陵台和妙高台,可惜在幾年前被開發商強行拆毀部分,後來雖經修復但也難復原貌,著實為文物保護者和歷史愛好者心頭之痛。

七株榕:舊時因街內有七株古榕而得名,如今僅剩一兩株,其中一株位於七株榕小學內。現在作為七株榕小區,古榕難復全,空餘下風雅的街名。

玉帶濠:起初只是經過覺得特別,三點水的「濠」,周邊卻未曾見過水。從「玉帶」聯想到「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有一種纖細而華貴的美感。後來方知道,此處為古時廣州的護城河,因如玉帶般縈繞廣州城南而得名。因河涌日漸堵塞且水質欠佳,解放初期被改建為暗渠。曾經是清代廣州工商業最為繁華的地段,而今遍地皮革、五金小店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相公巷:玉帶濠一帶的街區名叫濠畔街,當中有一條原本很少人留意到的小巷子,直到有天低頭走路時發現石板路上的字——相公巷。置身於喧鬧的人潮之中,頗有種跨越時代的恍惚感。

高第街:讓人聯想到高中科舉、狀元及第之意。作為八九十年代廣州著名的服裝批發商業中心,卻甚少人知曉高第街內的許地是近代廣州第一家族許氏一脈的聚居之地,魯迅的夫人許廣平在這裡度過了童年時光。

西湖路:毗鄰北京路一帶,因此地有一湖泊名曰西湖而得名,與杭州西湖重名。現在西湖路一帶還保留有葯洲遺址,是五代時期南漢國皇帝劉龑(注意了,這是該皇帝自己造出來的字,不過他原名劉巖也經已夠複雜的了)集方士在西湖上的沙洲煉丹,故名葯洲。

東山口:所謂東山,即廣州城東郊外的崗地,位於舊時廣州大東門以東。直到清末民初,外國人前來傳教辦學,華僑歸來置地建屋,這裡才逐漸成為新興起的富人區,一幢幢日後成為東山口名片的洋樓拔地而起。東山口的繁盛始於來自美國南方浸信會傳教士在此處購買了大片土地,興建起福音堂、恤孤院、培道女子學堂、安老院、醫院等與宗教、教育和慈善相關的機構。

煙墩路:煙墩意即古代之烽火台,可想像出前文所提及的山崗地形。傳教士創立的培道中學屢經變遷,後來分為煙墩路上的廣州七中及培正中學。兩所同根源的兄弟學校隔街而立,皆為紅磚綠瓦。上學路上,往往左邊一側走著七中的學生,右邊一側走著培正的學生,甚是奇妙。

署前路:民國建路時,因路旁有警察公署而得名,這裡有著名的東山百貨大樓。如今警察公署已不復存在,但記得有一點很有意思的是,前不久招商銀行在署前路新開支行時的宣傳,使用諧音把這裡稱為」數錢路「,一語雙關。

龜崗大馬路:公交東山總站的所在地,此處地勢傾斜,有一定坡度,不禁讓人聯想到龜崗,是不是指像烏龜殼一樣拱起的小山崗?

恤孤院路:這個路名之所以讓人感到特別,是因為傳教士為這裡的慈善機構命名並非叫孤兒院、福利院,而是叫恤孤院,有體恤、憐憫孤兒的意味。作為路名起源的那個恤孤院,如今也不復存在了。比較知名的洋樓逵園就位於這條路上,如今常用來開設藝術展覽。

廟前直街:「廟」指的是東山寺,始建於明代,現已不存,獨留下廟前直街、廟前西街這樣的名字,來讓大家意淫寺廟舊址在哪個方位。

寺貝通津:第一次看這個路名時,不知為何我總覺得帶有點日本的風格。「寺」指的是方才提到的東山寺;「貝」通「背」,背面之意;「津」指碼頭,在古時廣州特指珠江邊的碼頭。因此整個地名連起來的意思便是:在東山寺的背後,通往海邊碼頭的那條路。

提到「通津」,廣州的老城區還有荷溪通津、雲海通津這些同樣很美的路名。通往之處,不知可有人問津?

竹絲崗:毗鄰中國電信廣東省公司一帶,名字起源於此處本是一個遍布竹樹的山崗。如今為居民小區,亦有洋樓散布其中。

較場東/西路:名字源於東較場,一個與體育緊密聯繫的地方。從唐時開始這裡便是閱兵和開展武科舉、軍事體育訓練的地方,到清康熙年間正式改名為」東較場「。清光緒年間廢止延續了千餘年的武科舉制度,便把東較場易名為」廣東省運動場」。後多次更名,直到解放後最終命名為「廣東省人民體育場」至今,所幸的是較場東路、較場西路依舊把昔日「東較場」之名保留了下來。

梅花村:位於今日楊箕地鐵站一帶,因馬路兩旁多植梅花而得名,上世紀20年代曾稱模範村。陳濟棠主政廣東時曾在此建造官邸,廣東省委大院亦位於梅花村小區,裡面還保留著一些歷史建築。小區裡面目之所及都是老人家,讓人感覺隨便一個都是以前省委裡面的大官。

在越秀區的尾巴,來列舉一下二沙島這些特意起的名字:大通路、煙雨路、晴波路等等。當初路過時便覺得這些街道有種與眾不同的雅緻,經查閱後方知這一批街道命名是在開發二沙島時廢除了比較「土」的舊街道名稱,而融入了舊「羊城八景」的典故而來,如「大通煙雨」、「珠水晴波」等。

二、荔灣

西門口:位於中山六、七路的交界處,名字來源於廣州舊時的西城門。如同前文提及過的大東門、小北門一樣,都在民國擴建馬路時遭到拆除,如今的西門口瓮城在高樓林立的城市當中只殘餘下一點痕迹。西門口以西,是為西關,即狹義上的老荔灣區。

第一津街:「津」字很特別,讓人想到渡水的地方,而它還是首屈一指的「第一津」。也讓人想到「津津有味」,附近的西華路上遍布著老西關美食,令人食指大動。值得玩味的是,西關街區共有十八甫,其中第二甫到第十八甫都名為「甫」,偏偏沒有第一甫,取而代之的是第一津。

金花街:乍看之下很是尋常,實則藏著悠久的傳說故事。金花娘娘,是民間信奉的生育女神,相當於送子娘娘。這裡曾有過金花廟,而今僅存碑廊,留下金花廟后街等傳承其名,無聲地述說著它曾經存在過。附近有帶著古時南海縣烙印的廣州南海中學,還有在廣州相當出名的金花牛羊雜湯。

金花直街在前幾年建成了全國首個愛國衛生運動文化長廊,有次在西華路一帶抄小路時無意中闖入。後來才得知原來早在解放初期的愛國衛生運動之中,金花街就被評為全國衛生模範單位,還得到了毛主席題詞的錦旗。

丰采壁:在看到路牌指引出現「丰采壁」時,我腦海中對這名字充滿了各種美好的聯想與期待。直到看到了何為「丰采」——為紀念當初金花街的光輝歷程及所獲殊榮,金花人民建造了一幅《金花丰采》壁畫,讓後人更努力地建設宜居城區。壁畫在熙熙攘攘的菜市場周遭,看到有光著膀子的大漢腳踩著文字介紹的碑石在抽著煙,昔日的全國衛生模範單位,如今並沒有比其他地方乾淨多少。

蘆荻街:橫亘於金花社區的一條街,蘆荻是生長在水邊的一種極似蘆葦的草本植物。從街名聯想到劉禹錫《西塞山懷古》:「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當中蘆荻渲染的悲涼氛圍,令人扼腕嘆息。

一路上還匆匆瞥到有蟠龍上街、太保直街、居心裡等街巷名,也頗有意思。

「居心裡,我居住在你的心裡。」

彩虹橋:連接西華路西端的一條老橋,與荔灣路垂直交錯。如今橋身已翻修了大部分,只餘下局部紋飾保留舊時風貌,只是沒想到一條老橋,也有個如此夢幻的名字。

荔枝灣:位於西關泮塘,有著逾千年的歷史,「荔灣漁唱」曾是明代羊城八景之一。所謂「一灣江水綠,兩岸荔枝紅」,荔灣區亦是因此得名。歷經興衰更迭,如今重新整治和包裝的荔枝灣涌更像是打造起來的旅遊景區。

恩寧路:非常好聽的一個路名,與上下九步行街相鄰,是廣州最長且最完整的一段騎樓街。金聲電影院、八和會館、詹天佑故居,以及無數的銅器鋪等等,都散落在這段長街上。

逢源路:同樣毗鄰上下九步行街,路名讓人想到左右逢源。這一帶是西關繁盛的商業區和住宅區,走兩步又是一間西關大屋,讓人不禁想走進去問問屋主:住在掛牌文物保護單位裡面是怎樣的一番體驗?

沙基:毗鄰珠江邊,隔沙基涌與沙面相望。沙面、沙基、黃沙大道,這一帶的名字都讓人聯想到珠江河岸的泥沙沖積,沙進江退而形成新河堤。1925年6月23日的省港大罷工當中發生了著名的沙基慘案,附近的一條馬路從此得名」六二三路「。

如意坊:名字很美,讓人聯想到古人為這片坊間市集改名時,寄託吉祥如意的美好祝願。曾帶著美好憧憬踏足過如意坊一次,那邊有輪渡碼頭和許多破落的舊房屋,周遭儘是一派拆遷和待拆遷的模樣,對比名字和現實讓人心理落差極大,可以入選我心中最讓人失望的地名之一。

明心路:第一反應聯想到「明心見性」,然而這裡是廣州市腦科醫院(芳村精神病院)的所在地,讓人不禁浮想聯翩。查資料後方知,這裡有華裔傳教士馮西創立的明心書院,是廣州第一所盲人教養所,收錄失明兒童學習技藝,助他們走向社會,由此亦有」目瞎心明「之意。

信義路:位於白鵝潭沿岸,有基督教芳村堂,我猜路名是緣於「因信稱義」這條基督教義。附近有信義會館,前身是廣東水利水電廠,而今被改造成算是創意產業園,但如同紅磚廠、TIT創意園等,都令人感覺「麻麻地」。

陸居路:位於芳村地鐵站一帶,路名由來亦有點意思:解放後周總理曾指示,要儘快幫助世代苦困於「浮家浮宅」的珠江水上居民遷居陸地——於是,芳村大建安置疍家人的陸上屋宇,紀此功德的陸居路也修成了。陸居市場有聲名遠播的阿婆牛雜,但可遇不可求,我至今還沒吃上。

花地灣:位於芳村花地河畔,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獨特的韻味。花地灣地鐵站一出來便是越和花鳥魚藝大世界,我偶爾便會到那邊看看小動物,遇上喜歡的就買回去養。

白鶴洞:又稱鶴洞,小時候就覺得這個地名帶著一股神話傳說般的美感。後來查閱資料後得知,果然是來源於一個有點俗套的老漢救鵝、然後鵝化作少女幫助病重老漢的民間故事。

鶴洞大橋位於白鵝潭南端,自西向東橫跨芳村和海珠。下圖為我坐巴士路過鶴洞大橋時,拍下了醜斃了的廣州圓。

三、黃埔區

廟頭村:廟,指的是聞名遐邇的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廟頭村就位於南海神廟周邊,而廟頭路則是通往神廟入口的道路。

皆佳街、履理里:這兩個地方都位於黃埔區的南灣古村,地名的趣味在於用粵語來讀的話,前後三個字都是一樣的,朗朗上口。皆佳街給人一種這地方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感覺;而履理里,我最初以為是在這裡整理鞋子的意思,後經查閱方知道指一個大家都講道理的地方。可惜我去南灣的時候都沒能遇到這些地方,回來後查找資料才知道,有點遺憾。

魚珠:初次聽聞的時候,立馬聯想到「魚目混珠」。實際上,魚珠街區得名自「魚珠石」——古時廣州城東的珠江航道上一塊由礫岩構成的巨型礁石,因長期受水流沖刷呈圓珠狀,與北岸上的崗地魚山相對,如鰲魚吐珠狀,因此得名。清代羊城八景中的「東海魚珠」便是此石(珠江的黃埔段古稱東海),滄海桑田,現已併入珠江北岸。

蟹山西路:通往魚珠碼頭的一條公路,沿途看到蟹山公園,還有母校暨大的一間附屬醫院。此處山地為丹霞地貌,山石宛若大紅蟹,因而得名蟹山。珠江河邊的這一帶,有魚又有蟹。

深井村:原名金鼎鄉,有著七百多年的歷史,是廣東為數不多的、保存有較多古迹的真·古村。後改深井之名,是因為村中有一口深井,跟香港的深井重名。凌氏為深井村中的名門望族,出過「文壇三才女」之一的凌叔華,雖蜚聲海外,但國人對其卻知之甚少。

安來市:明清時因作為對外通商口岸而繁盛一時,曾遍布米鋪布店、醫館藥店、煙館、當鋪等。而今的安來市,不同於深井村中其他舊屋老宅備受新房擠壓的亂象,這裡街道寬敞,樓宇整齊,也算適得其所,如名字般安樂往來。

居安里:同樣位於深井村中,和前文提及的西華路一帶的居心裡很像,居住在安心的地方,心便能安。此心安處是吾鄉。

無獨有偶,在途經番禺區南村鎮市頭村(餘蔭山房附近)的時候,我們也發現了一模一樣叫居安里的地方。要是住在這兩處的人有一天碰面,自我介紹時說起所居住的地方名字,那該多巧呀。

集賢里:彙集賢能之人,來到這裡。拍到路牌旁邊還有專屬於八九十年代的文明衛生標兵的小牌子,再過一些歲月後,這些都會成為珍貴歷史的一部分。

一直路:位於地鐵三溪站附近,行至此處時定位,驚喜地發現了這個有趣的名字——可惜原來僅僅是一個規劃的路名,有一直路還有二直路,三直路……也有一橫路,二橫路諸如此類的。這裡吸引我前往,是因為在一直路盡頭的河堤邊有一塊標註天河、黃埔、海珠三區劃治的界碑,我是界碑控……

想到這裡,忍不住腦補了段對話:

——「你在哪?」

——「一直路上。」

——「我問你到哪了?」

——「都說了一直路上。」

四、番禺區

新造:最初留意到這個地方,是因為母校暨南大學在這裡開闢了新校區,師弟師妹以後將長駐於此。所以當我看到宣傳講新校區靠近地鐵新造站,並配有地鐵站周邊甚是荒涼的圖片時,我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這裡居然還為新校區而新造了一個地鐵站?請告訴我不只我一個人這麼想……

而新造鎮的起源始於明景泰年間,人們在河灘造地,築堤建圩,故名新造。

超明裡:位於南村鎮市頭村中,這巷名給人產生一種「雖然看不懂,但看上去很厲害的樣子」的感覺。

同前文深井村中的集賢里重名,市頭村中的許多街巷名總讓人感覺在之前遊玩過的別的地方都看見過,或許是取了一個大眾名吧。

彩雲巷:望見市頭村中的這塊路牌,不禁想起晏幾道的一句詞:「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大坑渠:再分享村裡一個很接地氣的路名,這可是真的地氣啊……

里仁洞村:同樣位於番禺南村鎮,一個很特別的村落名。細思便想起村名源自於《論語》,《論語》的第四篇篇名即「里仁」——「里仁為美」,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事實卻是,里仁洞乃廣州著名的「淘寶村」所在,電商集聚地帶。相形之下,名與實之間斷裂甚遠。

魚窩頭:從前在珠海校區坐車回廣州本部的路上,途經番禺時偶爾就會看到路牌指示寫著」魚窩頭「,不由想起了魚頭湯。該地名字源於村附近有兩條水坑,多魚聚集,因此得名。

五、海珠區

同福路:路名讓人聯想到有福同享,與鄰近的南華路、洪德路組成了古時相對落後的河南僅有的騎樓街,得益於當年河對岸的地皮飽和後,便決定「要河南一套房」的富商們到此買地建房。這一帶最為知名的,便是廣州佛教四大叢林之一的海幢寺。

寶珠南:位於同福中路一帶。寶珠,有大俗大雅之氣,如珠似寶。被粉刷一新整修過的老房子白牆之上,倖存下來的舊路牌為繁體字,由右至左念,相當罕見。城區當中的石板街如今已越來越少,在這裡,還有。

牛奶廠街:在同福中路的一個路口拐進去,興許是以前這裡曾經有座牛奶廠,故得其名。眼前出現一群很可愛的小學生,一個個手牽著衣角往前走的情景——他們在上學的路上會經過一座牛奶廠,每天喝著這兒出廠的用小瓶子裝著的新鮮又營養的牛奶,茁壯成長,一旁是身上黑白相間的萌萌的奶牛。

居易里:找公廁時的意外發現,請問白居易在裡面嗎?

洲頭咀:位於海珠區西北角,貼近珠江南岸,因當年反帝抗英而在廣州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咀」在粵語中通「嘴」,特別具有嶺南韻味的一個字。

洲咀大街上的波樓,原為粵海關俱樂部及外籍單身員工宿舍,與對岸河北的粵海關大樓相望。主樓旁有一座懸掛颱風信號的預報台,而粵港澳素來習慣用Ball來代稱風球,因此得「波樓」之名。如今此處已成為舊民居,隱藏於一堆現代屋宇之中,不知道誰能講述這裡發生過的故事。

鷺江:一個聽上去很美的名字,僅僅是聽上去……值得一提的是,中大南校區的學生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在鷺江站下地鐵,而不是中大站。

漱珠崗:清道光年間,道士李名徹見此崗「山環水曲,松石清奇」,遂取名為漱珠崗。一個獨特而奇妙的名字,代表著這片小地方。崗上有座純陽觀,供奉著純陽真君呂洞賓,位置並不易找,甚是清幽。

藝苑路:位於客村地鐵站附近,光聽名字總感覺有股濃濃的藝術氣息,其實不然。藝苑路北段位於廣州塔、赤崗塔雙塔輝映處,一旁還有珠江帝景,屬於相對高檔的住宅商業區;但往南走的藝苑南路處於城中村當中,衛生環境不敢恭維,有點對不起這麼好聽的名字。

磨碟沙:很早的時候就被這個地名吸引住了,查閱資料後得知由來:古時珠江江面寬闊,部分地區時常浸入水下,退潮時或枯水期才浮現的稱之為「沙」。磨碟沙古時形如碟片,常年被江水打磨,因此得名。珠江啤酒廠博物館和琶堤位於此處。

坐8號線經過時我們總愛開玩笑說:「你餓唔餓啊,我磨碟沙俾你食啦?」

預告——即將推出由此延伸的《婊一婊廣州地鐵的古怪站名》。

寫在後面:

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方有文化韻味獨特豐厚的道路名稱。以街坊里巷、市井、崗、灣結尾的地名讓人沉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哺育一方文明。

路名體現著文化內涵與城市個性,是這座城曾經存在過的建築物的見證,依稀可窺見其過往繁華。千奇百怪而又趣味無窮的名稱散佚於我們行走的街道之間,值得玩味。留心處處皆風景,處處皆學問。


推薦閱讀:

7000塊左右的預算能出國旅遊嗎?
2月份和兩個閨密準備去台灣,是建議跟團游還是自由行不跟團好啊,那個划算點呢?
陌生人,讓我給你拍張照

TAG: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