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乾貨:這篇把美國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國際貿易都說透了
撲克投資家,最具影響力的大宗商品產業和金融服務業智庫,每天都在增加中……歡迎移步微信公眾平台:puoketrader
原文鏈接:重磅乾貨:這篇把美國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國際貿易都說透了
來自商務部網站
導語:美國是糧油作物、動物產品生產和貿易大國,每年近50%的糧油作物和40%的動物產品用於出口。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耕地逐年減少,糧油和畜產品需求逐步擴大,中美兩國農產品貿易會進一步發展。全面了解美國糧油作物和主要動物產品生產和分布的基本情況,對促進兩國經貿往來有所裨益。本文簡要介紹美國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糧油作物和牛肉、豬肉、禽肉、禽蛋、奶類等動物產品的生產和貿易情況,供參考。
第一部分美國糧油作物生產和國際貿易情況
一、小麥生產
美國是小麥生產和出口大國,小麥年產量約為6000萬噸,出口量占其年產量的一半左右。所產小麥的大致使用去向是近50%出口海外,30%以上用於國內食品消費,近10%用作牲畜飼料,5%作為種子。
(一)美國小麥的基本分類和用途
美國小麥按硬度、顏色和播種季節的不同,分為硬紅冬(HardRedWinter,HRW)、硬紅春(HardRedSpring,HRS)、硬白麥(HardWhite,HW)、軟白麥(SoftWhite,SW)、軟紅冬(SoftRedWinter,SRW)和硬質麥(Durum)等6個基本類別,每類小麥都有其特定的加工、烘烤和食用特性。
硬紅冬播於秋季,其蛋白質含量較高,平均在11-12%,具備良好的加工和烘烤特性,主要用於製作麵包。
硬紅春播於春季,除具備良好的加工和烘烤特性外,蛋白質含量最高,平均在13-14%。根據色度、硬度和透明度(DHV,即Dark,HardandVitreous)的不同,進一步細分為深北春(DarkNorthernSpring)、北春(NorthernSpring)和紅春(RedSpring)等三類。硬紅春主要用於磨製麵包和餅乾所需的高等級麵粉。
硬白麥用於麵條、發酵麵包(yeastbread)和普通麵包(flatbread),是從美國白麥類新分出的種類。
軟白麥的蛋白質含較低,通常只有10%左右,並進一步細分為軟白(SoftWhite)、白棒(WhiteClub)和西部白(WesternWhite)三類。
軟紅冬的蛋白質含量相對較低,也只有10%左右。軟麥主要用於製作蛋糕、糕餅(pastries)、普通麵包、鬆脆和快餐食品。
硬質麥主要播於春季,也有少量播於冬季。硬質麥是美國小麥中硬度最高的品種,主要用於製作義大利麵條和空心粉。
(二)美國小麥的生產情況
1、美國小麥生產的地域分布
美國小麥分類種植地域分布的大致情況為,硬紅冬的種植量佔全美總量的近40%,分布於美大平原地區,即從密西西比河向西到落基山,從南北達科他和蒙大拿向南至得克薩斯;硬紅春主要分布於南北達科他、蒙大拿和明尼蘇達等中北部地區;硬白麥產於加州、愛達荷、堪薩斯和蒙大拿等地;軟白麥主產區是美太平洋沿岸北部地區(PacificNorthern);軟紅冬產於美東部,從得克薩斯中部向北到大湖區,向東到大西洋沿岸,集中產於伊利諾伊、印地安那和俄亥俄,該品種產量較高;硬質麥產區與硬紅春產區大致相同,但有一小部分冬播麥產於亞利桑納和加州。
美國小麥主產區大致有兩大一小共三個三角地帶。一是以北達科他為主,連帶蒙大拿、明尼蘇達和南達科他所形成的大三角地帶;二是以堪薩斯為主,連帶俄克拉荷馬、科羅拉多、內布拉斯加和得克薩斯所形成的大三角地帶;三是以華盛頓州為主,連帶愛達荷和俄勒岡一部形成的小三角地帶。該圖還列出了位居美國小麥產量前10位的州及產量,其中北達科他排在首位,堪薩斯其次,華盛頓列第三,蒙大拿第四,南達科他第五,愛達荷第六,明尼蘇達第七,俄克拉荷馬第八,科羅拉多第九,內布拉斯加第十。上述10個州的小麥產量佔美國小麥總產量的70%。(1公頃=2.47英畝)
美國小麥中冬麥種植面積佔70-80%。以下介紹前述6類小麥的種植地域分布情況。
硬紅冬生產佔全美的近35%,是美國種植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小麥種類。2001-2002年,硬紅冬的種植面積為2900萬英畝,收穫面積為2090萬英畝,畝產36.7蒲式耳。硬紅冬分布於美大平原地區,即從密西西比河向西到落基山,從南北達科他和蒙大拿向南至得克薩斯,其中華盛頓州也有一部分。硬紅冬的主產區是以堪薩斯為主的中部大三角地帶。
硬紅春生產佔全美的近30%,居全美小麥生產的第二位。2001-2002年,硬紅春的種植面積為1480萬英畝,收穫面積為1370萬英畝,畝產34.7蒲式耳。硬紅春產地主要分布於南北達科他、蒙大拿和明尼蘇達等北部地區;華盛頓、俄勒岡、加州和科羅拉多也出產一部分。
白麥生產約佔全美的17%,其中硬白麥佔3%,軟白麥佔14%。2001-2002年,白麥的種植面積為430萬英畝,收穫面積為410萬英畝,畝產57蒲式耳。美國硬白麥主要產於加州、亞利桑那和堪薩斯。軟白麥主產區是太平洋沿岸北部地區,包括俄勒岡、愛達荷、蒙大拿等西北幾個州;東部的密執根和紐約兩州也出產此類小麥。
軟紅冬生產佔全美的16%左右。2001-2002年,軟紅冬的種植面積為860萬英畝,收穫面積為720萬英畝,畝產55.7蒲式耳。軟紅冬主產於美國東部地區,即南從得克薩斯中部向北到大湖區,西從堪薩斯中西部向東到大西洋沿岸的廣大地區,集中產於伊利諾伊、印地安那和俄亥俄三州。
硬質麥生產佔全美的5%,2001-2002年硬質麥的種植面積為290萬英畝,收穫面積為280萬英畝,畝產30蒲式耳。主產於美國北部地區,包括南北達科他、蒙大拿和明尼蘇達四州,也有一小部分冬播麥產於亞利桑納和加州。
2、美國小麥的種植與收穫面積
美國農業部國家農業統計司(USDA-NationalAgriculturalStatisticsService,NASS)的資料顯示,80年代初以來,美國小麥種植面積呈下降趨勢。從1982年的8600多萬英畝降至2003年的6170萬英畝。
2004年,美國冬小麥的總種植面積為4346萬英畝,比上年減少1.4萬英畝。
2003年美國小麥收穫面積為5284萬英畝,比上年增加了700萬英畝,增長15.%。主要原因是小麥主產區的收穫面積大量增加。
3、美國小麥產量變動
美國小麥生產規模列在中國、獨聯體和歐盟之後,是世界第四大小麥產區。從近幾年小麥產量的變動情況看,美國小麥佔世界的比重約為9-10%,而消費量只佔世界總消費量的近6%。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小麥產量呈波動狀變動趨勢,產量變動幅度相當大。1998年產量達到25.4億蒲式耳的峰值,2002年跌至16.2億蒲式耳,跌幅高達36%。2003年又升至23.4億蒲式耳,在上年基礎上大漲25%。(1蒲式耳小麥=60磅=27.24公斤)
(三)美國小麥的倉儲情況
美國小麥倉儲大致分為兩級。第一級是鄉村倉儲(countryelevator)。全美有1000多個鄉村倉儲點,其中很多歸屬麥農合作協會(farmercooperativeassociations),另一些歸大型穀物出口公司,還有一些歸穀物公司、麵粉廠或本地商人。第二級是終端倉儲(terminalelevator)。終端倉儲商從鄉村倉儲商那裡收購小麥,經定級後一般是進行分級存儲。終端倉儲一般坐落在小麥交易中心和港口,有些終端倉容量可達百萬噸以上。
2001年美國小麥倉儲佔世界倉儲量的比重為12.4%,2002年下降到11.6%,目前保持在12%左右。
美國小麥倉儲絕大部分是出於商業目的私人倉儲,政府部門只保持很小一部分倉儲小麥,主要用於國際糧食援助。
(四)美國小麥的貿易情況
1、美國小麥的貿易過程和交易方式
麥農是小麥貿易的起始點。小麥收穫後,麥農有多種選擇,一是直接按市場現價賣給鄉村倉儲商,二是自儲或是由鄉村倉儲商代儲,待價而沽;三是賣小麥期貨。鄉村倉儲商的小麥一般面向麵粉或食品加工廠,或是賣給終端倉儲商。大型小麥加工企業小麥用量大,一般從終端倉儲商處購買小麥,不從鄉村倉儲商直接採購。
1995-2004年美國農民的小麥銷售價格變動幅度相當大,高到每蒲式耳5.7美元,低到每蒲式耳2.2美元,價格走向呈U型變動趨勢。價格變動幅度大,意味著小麥交易的風險也較大。為避免價格風險,小麥交易中一般都採取套期保值(hedge)方式。
小麥交易分為現貨交易(cashgrain)和期貨交易(futures)。現貨交易多數情況下出現在麥農與鄉村倉儲商間。大宗小麥貿易一般都採取套期保值手段,因而與期貨交易密切。美國小麥期貨交易全部通過芝加哥交易所(TheChicagoBoardofTrade,CBOT)、堪薩斯城交易所(KansasCityBoardofTrade)和明尼阿波利斯穀物交易所(MinneapolisGrainExchange)這三家進行。在長期的實際運作中,形成了三家對不同小麥品種期貨交易的自然分工。軟紅冬在芝加哥交易,硬紅冬在堪薩斯城交易,硬紅春和白麥在明尼阿波利斯交易。
2、美國小麥的出口貿易
美國小麥生產量大大高於其國內消費量,有近一半出口國外。2001年美國小麥出口佔世界出口量的比重為26.1%,2002年升至27%,目前處於31.2%的水平上。2001年小麥出口量佔美國生產量的比重為47%,2002年降至46.1%,2003年處於48.7%的水平上,出口量為2443萬噸,出口額占農產品出口額的7%。
從小麥分類出口情況看,硬紅冬出口量佔全美小麥出口的近40%;硬紅春出口量佔全美的20%多;軟白麥出口量佔20%左右,主要出口地區是亞洲和中東;軟紅冬出口佔14%左右;硬質麥出口約佔5%;硬白主要供應美國內市場,出口量很小,但預計今後出口比例會逐漸增大。
小麥出口市場存在公開招標(PublicTender)、私下招標(PrivateTender)、公開市場(OpenMarket)等三種方式。
出口海外的小麥所經港口有四大塊。一是墨西哥灣港口(GulfofMexicoports),美國小麥出口的近一半經由該處的港口。二是西岸的太平洋港口(Pacificports),約44%的出口小麥經此裝船。三是大湖區和聖勞倫斯海道(St.LawrenceSeaway),經此出口的小麥佔全美小麥出口的5%,四是大西洋港口(Atlanticports),經此出口的小麥僅佔全美小麥出口的2%。
美國小麥出口商通常分為三類。一是大型私人跨國公司。此類公司組織形式一般是垂直型的,並在主要小麥進口國都設有代表處。二是中小型私人跨國公司。此類公司並不直接擁有或經營主要的穀物儲運設施,但擁有一個國際性的進口國小麥代理代表網路。三是合作制小麥經銷公司或麥農自己所有的合作社。
在美國有多家經營小麥出口的公司,較大型跨國出口商有嘉吉公司(Cargill)、ADM公司(Archer-Daniels-MidlandCompany)、LDC公司(LouisDreyfusCorporation)和ZEN-NOH(NationalFederationofAgriculturalCo-operativeAssociations)。上述出口商佔據了美國大部分穀物出口市場。嘉吉公司(Cargill)是一家私人公司,從美國出口的穀物量最大,約佔美國穀物總出口量的35%,小麥出口佔美國小麥總出口量的近20%。ADM是一家美國上市公司。LDC是歐洲的私人公司。ZEN-NOH是一家日本合作制公司。
由於小麥黑穗病(TCK)問題,我國一直很少從美進口小麥。<中美農業貿易協議>簽署以後,中美科學家聯合對TCK傳入中國的風險進行了評估。直到2003年我國從美進口小麥的數量也很有限,每年維持在10-20萬噸的水平。2004年初我有關部門派採購團來美,3月簽訂採購80萬噸的合同,預計全年採購量將超過200萬噸。
二、美國的玉米生產
(一)美國玉米種類
美國玉米90%以上用於飼料,分為臼齒玉米(DentCorn)、甜玉米(SweetCorn)和爆花玉米(PopCorn)三類。臼齒玉米即玉米粒的頂部有凹陷的玉米,該種類又細分黃玉米、白玉米和混色玉米三種。黃玉米產量比其他兩種玉米的產量大得多,主要用於飼料和加工甜料(sweetener)、澱粉以及其它民用、工業用產品。白玉米加工成玉米面、玉米粥(hominy)和粗玉米粉(grits)等。混色玉米用於生產飼料。
美國臼齒玉米種植面積佔全美的99%,甜玉米生產面積只佔全美的1%左右,爆花玉米面積占不到0.5%。全部玉米作物的1/3留在農場用於牲畜的飼料,其餘的由農戶售給鄉村倉儲商。
(二)種植分布
玉米是溫帶作物。美全國大部分州都種植玉米,玉米主產區在五大湖的西南部,即美國的心臟地帶(HeartlandRegion),包括伊利諾、衣阿華、印地安那、南達科他和內布拉斯加東部、肯塔基和俄亥俄西部、密蘇里北部。玉米生產依阿華排在首位,伊利諾其次,兩州產量約佔全美的三分之一。位居玉米生產前10位的州還有內布拉斯加列第三,明尼蘇達第四,印地安那第五,南達科他第六,堪薩斯第七,密蘇里第八,威斯康星第九,俄亥俄第十。以上10個州的玉米產量佔美國玉米總產量的近90%。
(三)種植與收穫面積
美國玉米種植直接受國內和國際市場需求驅動,二十世紀80年代以後起伏較大,總趨勢是不斷增長。1983年種植面積5200多萬英畝,1985年猛增到8400多萬英畝,兩年之內增長60%,到1988年又下降到5800萬英畝。此後平穩增長,1994年前後有所起伏,1997年至今每年都維持在8000萬英畝左右。
2004年,美國玉米的總種植面積為7900萬英畝,比2003年略有增長。各州玉米種植面積和變動情況可參見圖13。每個州上面數字表示當年種植面積,下面數字表示在上年基礎上的變動數。標為紅色的州表示其玉米種植面積比上年減少,標為藍色的州表示其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標為白色的州表示其種植面積與上年持平。
2003年美國玉米收穫面積為7114萬英畝,比上年增加了183萬英畝,增長2.6%。近年來美國玉米收穫面積每年都有小幅增長。
(四)美國玉米產量變動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玉米生產國,2003年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佔世界的20%和42%。排在第二到第五位的分別是中國、巴西、墨西哥和印度。從近幾年玉米產量的變動情況看,美國玉米的總產和單產都居世界首位。單產2003年達到8.92噸/公頃,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倍,比我國高1.8倍,所以美國能夠用佔世界20%的種植面積生產出42%的玉米。美國玉米70%用於國內消費,消費量佔世界總消費量的34%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玉米產量呈波動狀變動趨勢,產量變動幅度相當大。1993年產量為63.4億蒲式耳,1994年達到100億蒲式耳的峰值,1995年跌至74億蒲式耳,跌幅26%。1996年回升到92.3億蒲式耳以後未再跌破90億蒲式耳。2003年產量90.1億蒲式耳,合2.288億噸,為近8年最低。(1蒲式耳玉米=39.37公斤)
(五)玉米出口貿易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玉米出口國,近十年出口量佔世界出口總量的50%以上。1995-96年曾佔到80%。1999年出口了5200萬噸,隨後數量有所下降,2003年降至4100萬噸,占當年世界出口量的52%,我國為20%,阿根廷巴西佔16%,四國佔世界出口市場的90%。
俄羅斯曾是美國玉米的最大買主,每年進口量達到800-1000萬噸,現已基本不再大量進口。目前進口美國玉米的主要國家是日本(每年進口1500萬噸),墨西哥和我國的台灣省每年分別進口500萬噸左右。亞洲其它國家如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和東歐國家也是美國玉米出口的重要市場。
我國是美國玉米出口的主要競爭對手,2002年出口玉米1167萬噸,2003年達到1524萬噸。韓國(每年需900-1000萬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是中美玉米出口競爭的市場,向這些國家出口我有地理優勢和價格優勢。美專家預測,隨著中國玉米庫存量的迅速下降,出口將大幅減少。2004年一季度中國僅發出140萬噸的玉米出口配額,而2003年同期是670萬噸,美國玉米將填補空出的市場份額,預計美2004年玉米出口將恢復到5100萬噸的水平,佔世界出口市場的65%。
美國每年從鄰國進口少量玉米調劑品種,數量在30-40萬噸。
三、美國大豆生產與貿易
大豆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美國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每年生產大豆約25億蒲式耳,佔全球生產的一半以上。所產大豆達150多種,62%用於國內消費,33%用於出口,5%用於種子、飼料等,其餘的用於儲備。美國大豆生產主要是黃豆,此外還有綠豆、棕豆和黑豆品類。
(一)種植分布
美國大豆主產區正好涵蓋其玉米主產區的中南部分,大豆與玉米產區重疊的原因在於玉米與大豆輪作。美國大豆主產區在大湖區西南部及周圍地區(衣阿華、伊利諾、明尼蘇達、印地安那、俄亥俄、威斯康星)、中西部(內布拉斯加、南達科他、堪薩斯)和東南部(阿肯色、田納西、左治亞)。2003年位居美國大豆生產前10位的州是,伊利諾、衣阿華、明尼蘇達、印地安納、內布拉斯加、俄亥俄、密蘇里、南達科他、阿肯色和堪薩斯。以上10個州的大豆生產佔全美的95%。
(二)種植與收穫面積
美國大豆種植面積從1992年開始持續穩步增長,當年種植面積為5800多萬英畝,到2000年增長到7400多萬英畝,八年中增長27%。2002-2003年略有下降,種植面積為7300萬英畝。
2004年美國大豆的總種植面積達到創記錄的7540萬英畝,比2003年增長3.2%。美國各州大豆種植面積和變動情況可參見圖。每個州上面數字表示當年種植面積,下面數字表示在上年基礎上的變動數。標為紅色的州表示其大豆種植面積比上年減少,標為藍色的州表示其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標為白色的州表示其種植面積與上年持平。
(三)美國大豆單產與總產
美國大豆在不同的種植區域內其單產變化很大。中西部和大湖地區單產最高,2002年平均單產超過40蒲式耳/英畝,最高的衣阿華州達到48蒲式耳。東南部地區大豆單產較低,2000年以前平均不到20蒲式耳/英畝,近年來由於生物技術的應用,平均單產已經提高到30蒲式耳以上。美國大豆單產高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這些地區光熱條件得天獨厚,特別適合大豆生長。二是生物基因工程技術的應用。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將轉基因技術應用於大豆生產的國家,推廣面積佔90%以上,主要是抗雜草轉基因大豆。轉基因技術的應用雖然減少了除草劑的使用,增加了產量,但其對環境和人類產生的影響在短期內仍無法確定,許多國家持謹慎態度。
美國大豆種植面積近10年來穩步增長,但總產量在2001年達到28.9億蒲式耳後有所下降。2002年為27.5億蒲式耳(8873萬噸),2003年進一步下降到24.2億蒲式耳(7500萬噸),為1995年以來最低水平。
美國大豆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52%,其次是巴西和阿根廷,分別佔20%和14%。我國排在第四位,約佔世界總產量的10%。
(四)美國大豆貿易情況
1、大豆國內貿易
美國大豆農場主和農民合作組織都建有自己的倉儲設施,大糧商在各州也建立自己的倉儲和收購站。收穫大豆後農場主或是自儲或是交由鄉村倉儲商代儲,或是直接賣給大糧商。大豆價格是根據芝加哥期貨交易市場(CMOT)價格加上一定貼水(基差)確定的。農場主根據價格的高低決定是自儲還是代儲,或直接出售。大糧商往往根據要貨的緊急程度、收購的不同地點制定不同的市場價格。同一地點有多家公司和倉儲商的收購站,形成收購過程的競爭局面,其結果是農民得到最好的服務和最合理的價格。
美國農場主出售大豆帶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在收購後的6個月內70%以上的大豆都已出售完畢,特別是10月份一個月的出售量佔全年總銷售量的25%。
大豆收購後其總量的60%用於在國內加工榨油,35%用於出口,其餘的用於種子和飼料,大豆出口成為美國農民種植大豆的主要驅動力。
2、大豆國際貿易
美國不但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也是最大的出口國。每年大豆產量的40%用於出口,年出口量在2400-2800萬噸之間。美國有相當數量的農場主專門為出口而種植大豆,國際市場的需求和行情變化直接影響美國大豆的生產。
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地,曾是大豆的出口國,現已變成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2003年從國際市場上進口了2074萬噸,比前一年增加了83.3%,其中50%左右來自於美國,是美國大豆的最大買主,2003年進口美國大豆1100萬噸,其中70%是轉基因大豆。儘管歐盟對美轉基因大豆頗有微詞,其從美國進口量排在我國之後列第二,平均每個銷售年度(9月1日-次年8月31日)進口600-700萬噸。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的是墨西哥和日本,2003年分別從美進口410萬噸和370萬噸。印尼、韓國、泰國分列5-7位,每年進口100萬噸左右。
美國大豆生產集中於大湖區、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和東南部地區。為便於運輸,大豆出口的主要港口分為兩大塊:一是墨西哥灣港口。大湖區及中西部各州生產的大豆通過美內河運輸系統和陸路系統運往密西西比河沿岸的糧庫,再轉入駁船,每隻駁船裝載1500噸左右,10-20隻駁船組成拖船隊運往墨西哥灣的港口。出口大豆的80%從此裝船出海。墨西哥灣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轉運中心。二是大湖區的聖羅倫斯河和大西洋港口,經此出口的大豆佔全美大豆出口的16%。
四、美國燕麥的種植分布
目前每年全球的燕麥產量約為25億蒲式耳,美國只生產3億蒲式耳,佔全球生產的12%左右。70年代美國曾是最大的燕麥出口國,但現在已變進口國,每年進口燕麥5-8億蒲式耳,相當於其國內用量的15-18%。
燕麥分為白、紅、灰、黑四種。白燕麥主要生長於美國俄亥俄河以北和落基山以東,是燕麥生產的最大部分;紅燕麥生長於得克薩斯州俄亥俄河以南,俄克拉荷馬和堪薩斯州;灰燕麥生長於太平洋沿岸北部;黑燕麥種植量很少,零散分布於美國許多個州。
美國燕麥主產區在美國中北部和大湖區南部。位居美國燕麥生產前10位的州是,南達科他、北達科他、威斯康星、明尼蘇達、衣阿華、賓西法尼亞、內布拉斯加、俄亥俄、伊利諾、紐約。以上10個州的燕麥生產佔全美的74%。
五、美國葵花的種植分布
葵花也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最早產於墨西哥和美國的亞利桑那州。目前全球葵花籽生產量約為2100萬噸,其中獨聯體國家佔世界產量的1/4,列世界第一,其次是阿根廷、法國、西班牙,美國排第五,產量佔全球的6%。中國排第六。美國出口葵花籽只有其產量的10%,但葵花籽油出口占葵花籽油產量的60%。
美國葵花分為油籽葵和食用葵兩類。油籽葵占葵花總量的90%,食用葵只佔10%。美國的油籽葵主要生長在南北達科他和明尼蘇達,食用葵的主產區是北達科他和明尼蘇達,部分生長在南達科他、加州和得克薩斯。位居葵花生產前7位的州為北達科他、南達科他、堪薩斯、明尼蘇達、科羅拉多、內布拉斯加和得克薩斯,這7個州的生產佔全美的99%。
六、美國水稻的種植分布
2002-2003年,美國水稻的種植面積為302萬英畝,收穫面積為300萬英畝,平均畝產6578磅。2004年種植面積326萬英畝。比2003年有所增加。
如圖20所示,美國水稻主產區有南方和加州兩個產區。南方產區是個跨越阿肯色、密蘇里、路易斯安那、得克薩斯和密西西比等五個州的狹長地帶,其水稻種植面積佔全美的83.5%,其中阿肯色州是美國水稻種植州之王,一個州的種植面積就佔了全美的46.8%。而整個加州產區也只佔全美的16.5%。南方產區中其他四個州的種植分布為,路易斯安那佔16.7%,密西西比佔7.9%,得克薩斯佔6.4%,密蘇里佔5.9%。
美國水稻按稻粒形狀分為長粒(LongGrain)、中粒(MediumGrain)和短粒(ShortGrain)三類,其種植面積分別佔全美水稻總種植面積的78.3%、20.9%、0.8%。其中長粒稻集中在南方產區,而中、短粒稻集中於加州產區。
第二部分美國動物產品生產和國際貿易情況
一、動物產品生產的特點
美國的動物產品生產與種植業生產並重,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48%,生產和貿易呈現如下特點:
1、畜產品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量高。美國是畜牧業生產的超級大國,各種畜產品的產量在世界上都居前列。2003年肉類總產量為3910噸,佔世界肉類總產量的15.6%。肉牛存欄9610萬頭,居世界首位,牛肉產量和人均佔有量均居世界首位。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禽肉生產國,禽肉產量超過整個歐洲產量,雞蛋產量僅次於我國列世界第二位。20世紀90年代中期人均肉類的消費量開始達到100公斤,1997年為125公斤,2003年為140公斤。人均佔有禽肉和禽蛋居世界前列。
2、畜牧業生產呈帶狀分布。與美國的種植業相似,畜牧業生產也呈帶狀分布,如東北部、北部、中部的乳用畜牧業帶集中了全美70%的奶業生產,乳用畜牧業帶以南及附近地區是肉用畜牧業帶,集中了美國50%以上的肉牛生產和80%以上的生豬生產。德克薩斯州是美國最大的動物產品生產州,銷售額超過100億美元,其次是內布拉斯加州和衣阿華州。
3、畜牧業與種植業緊密聯繫。美國畜牧業生產的高產出主要靠資源的高投入,所以糧食消耗量大。為了減少生產費用,取得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佳的經濟效益,美國所有消耗糧食大的畜牧業生產都位於糧食產區。養豬集中的各州如伊利諾州、衣阿華州、印第安那州、密蘇里州即位於種植業生產的玉米帶上,全國70%的玉米出產在這裡,為養豬生產提高了充足和廉價的飼料玉米。
4、畜牧業養殖場規模越來越大,數量逐年減少。隨著美國畜牧業生產越來越工業化、專業化,各類畜牧養殖場的規模都在擴大而數量卻在減少。1984年全美有43萬個豬場,到1996年已下降到不足20萬個。10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生產的生豬從上80年代佔美國市場的34%上升到90年代的65%。美國三家最大的肉雞公司已能生產美國42%的肉雞。
5、集約化生產水平高。美國畜牧業生產在規模效益和利潤的驅動下,全行業各畜種畜牧生產水平都很高。蛋雞生產中每個雞場的平均規模為20-25萬隻,最大的蛋雞場飼養蛋雞1800萬隻,最大的肉雞場可以年產肉雞上億隻。1/4以上的肉牛育肥場年出欄肉牛10萬餘頭,最大的肉牛育肥企業年出欄30萬頭以上。
6、畜產品生產過剩,須大量出口,對國際市場依賴性較大。美國畜牧業生產的高度集約化和工業化不但使美國各類畜產品產量名列世界前茅,人均佔有量居世界前列,也使畜產品出現大量過剩,需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美國畜牧業產值不足國內生產總值的1.5%,但畜產品的出口量卻占整個對外貿易出口量的5%,佔國內消費的10%以上。禽肉的出口量最大,約佔國內生產量的14%,佔世界禽肉出口的40%。
二、養牛業
美國牛的存欄數在上世紀70年代初到達1.4億頭的巔峰後一直呈下降趨勢,80年代末、90年初曾下降到一億頭以下,後又回升到1億頭左右,1998年為1.012億頭,當年牛肉產量1150萬噸,居世界第三位。進入21世紀後牛存欄數仍在下降。2003年全部牛存欄1.039億頭,牛肉產量為1194萬噸,佔世界產量的21%。牛肉人均佔有量44.2公斤,人均消費量31.5公斤。總產量和人均佔有量都居世界首位。
(一)肉牛
肉牛業是美國畜牧業中最大的生產部門,產值占畜牧業產值的25%。美國的肉牛是16世紀由西班牙人引進到佛羅里達州、密西西比河流域和美國西南部一些地區。17世紀時,英國和荷蘭殖民者又將肉牛引進到美國大西洋沿岸一些地區。1805年第一批用玉米育肥的肉牛從俄亥俄州到巴爾的摩,開闢了美國國內的市場。1860年以後隨著新修鐵路不斷延伸,肉牛飼養從大西洋沿岸延伸至伊利諾州、依阿華州和內布拉斯加州。由於具有廣闊的優良牧場,溫和的氣候和大量的廉價玉米,使這裡成為美國肉牛業的巨大中心。
1、肉牛存欄與分布情況
2004年1月全美國有肉用母牛3286萬頭,育肥存欄牛1381萬頭,待育肥母牛1532萬頭,小牛1520萬頭,產牛肉1194萬噸,肉牛業銷售收入700億美元。
美國肉牛業分布較廣,存欄100萬頭以上的州佔70%。集中產地一是中西部地區,包括堪薩斯、內布拉斯加、南達科他、俄克拉何馬、科羅拉多等州。二是西部地區,主要包括加利福尼亞、華盛頓、俄勒岡等州。三是東部地區的田納西、明尼蘇達、賓夕法尼亞、佛羅里達等州。四是中南部的得克薩斯州,養牛業最發達,2003年肉牛存欄1400萬頭,約佔全美國的14.6%,居第一位。第二、三位為堪薩斯州和內布拉斯加州,存欄數分別為635萬和620萬頭,各佔全國總數的6.5%左右。四到十位依次為俄克拉何馬(540萬)、加利福尼亞(525萬)、密蘇里(450萬)、南達科他(370萬)、依阿華(360萬)、威斯康星(330萬)和科羅拉多(265萬),前10位的肉牛存欄數佔全美的57.5%。
2、肉牛品種
美國飼養的肉牛品種主要有安格斯牛、海福特牛、婆羅門牛、西門塔爾牛、夏洛萊牛,此外還有短角牛、聖格魯迪牛等品種,每個品種都有品種協會,實行良種登記,負責品種選育。
肉牛大部分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品種雜交,利用雜交優勢。雜種牛生長快,易育肥,肉質好。家庭農場飼養比較多的是安格斯牛和海福特牛的雜交一代,其生產性能好,後代適應性強,增重快,出欄率和出肉率高。南部地區多為安格斯牛或海福特牛與婆羅門牛雜交,其生產性能也很好。
3、生產經營方式
美國肉牛業的經營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放牧肉牛業,這種方式主要是在放牧場上,依靠大量牧草飼養牛犢架子和育肥牛。放牧肉牛業一般規模較小。約一半左右的牛肉產量來自放牧肉牛業。二是育肥肉牛業。通常是先在西部如密蘇里、南達科他、北達科他、堪薩斯、肯塔基、蒙大拿等州放牧飼養,「搭好架子」,再轉運到得克薩斯州、加利福尼亞州和中北部玉米帶的科羅拉多、內布拉斯加、衣阿華、俄克拉何馬州育肥。這種方式利用了大量精料,在封閉的環境中對牛進行育肥飼養,專業化程度高,需要大量購入飼料、架子牛和其它一些設備,但使用的土地少,對市場價格和市場周期的反應也較快。架子牛一般是14-15月齡送入育肥場100天左右,由原來體重300-350公斤長到520公斤左右出售。1960年以前,美國的肉牛育肥農場以小型為主,平均每個農場育肥肉牛不到1000頭。進入20世紀80年代,情況發生變化,全國420個肉牛育肥場所生產的育肥肉牛佔全國總數的一半以上。35000頭牛以上的育肥場有100多個,平均每個農場每年銷售75000頭。二十世紀90年代以後,出現了可以育肥10萬頭肉牛的大型育肥場,通過6個月的育肥,即可上市銷售,每個大型育肥場每年可以育肥20萬頭。目前全美國有肉牛育肥場4萬多個,每個肉牛育肥場平均養牛2000頭。三是育種肉牛業。這種方式主要是生產優質種公牛和種母牛,作為改良肉牛品質之用。育種肉牛業的經營特點是,需要更高的技術和經驗,每頭牛的投資也比其它方式的肉牛業高,不需要大量的穀物。不過收益較慢,因為需要許多年才能培育成一頭優質種牛。
(二)奶牛與奶類製品生產
2004年1月美國奶牛頭數為899萬頭,比1988年下降10%,比1994年下降4%。比2003年1月下降1%。後備母牛402萬頭。牛奶產量7502萬噸,平均單產8噸,最高單產12噸,人均佔有量達267公斤,居世界首位。
1、奶牛的分布
美國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適合發展奶牛生產。奶牛主要分布在美國太平洋沿岸、五大湖地區、南部平原區和東北部地區,形成著名的「奶牛帶」,這些地方生產的牛奶佔全國產量的70%以上。
美國奶牛發展起源於五大湖地區,這一地區的特點是雨量充足,氣溫較低,土壤欠肥沃,比較適合青貯玉米和牧草的生長,為奶牛提供了豐富的低成本飼料來源。本地區的另一個優勢是消費市場集中,擁有美國最為集中的大城市群,市場需求拉動奶牛業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由於道路條件的改善,加工設施的建設和灌溉地區飼料生產增加,使牛奶生產、儲存和運輸成本降低,生產重心西移。1993年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州奶牛頭數和牛奶產量超過威斯康星州,並在1998年成為第一大生產州。西部的愛達荷州、新墨西哥州牛奶產量連年上升,中西部和東北部各州產量卻不斷下降。2003年末奶牛存欄排名前十位的是,加利福尼亞州167.2萬頭,威斯康星州126.5萬頭,紐約州67.5萬頭,賓夕法尼亞州59萬頭,明尼蘇達州48萬頭,愛達荷39.2萬頭,得克薩斯州32萬頭,新墨西哥州31.4萬頭,密蘇里州30。2萬頭,俄亥俄州26萬頭,十個州的奶牛頭數持續保持全國奶牛總數的70%以上。
2、奶牛主要品種
美國奶牛的主要品種是荷斯坦牛、娟姍牛和其它一些乳肉兼用型品種。全國建有數量眾多的奶牛育種中心和種牛公司,進行高產奶牛的商業性培育和奶牛的繁育。無論是奶牛育種中心還是奶牛飼養場,都十分重視奶牛的後裔測定工作,對每頭牛的血統和產奶量都作十分準確全面的記錄,為培育高產奶牛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美國奶牛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數量發展階段,主要特徵是發展奶牛頭數,穩定奶牛單產,增加牛奶總產。從1929年到1955年的25年中,奶牛飼養頭數基本保持在2000萬頭以上。1929年到1949年發展速度最快,總頭數曾達2370萬頭,年增長率為9.6%。單產穩定在2200-2600公斤左右,總產增加到5580萬噸,1955年比1929年增長25%。二是過渡改造階段,主要特徵是減少奶牛頭數,提高單產,穩定牛奶總產。1955年至1975年的20年間,奶牛頭數減少到990.5萬頭,下降47%,每頭奶牛的單產提高了2051公斤,增長77%。牛奶總產穩定在5200-5600萬噸上下。三是質量提高階段。主要特徵是穩定奶牛頭數,提高單產,發展牛奶總產量。1980年至1995年的15年間,奶牛總頭數穩定在1050-1100萬頭左右,每頭奶牛的單產繼續提高,到1997年已經達到6900公斤,總產發展到6600萬噸。2003年的平均單產是8512公斤。
三、豬肉生產
美國是世界養豬生產大國,生豬存欄數和豬肉產量都僅次於我國佔世界第二位。2003年12月底生豬存欄6082萬頭,2004年3月生豬存欄5931萬頭,比去年底下降2%。美國生豬存欄數相當於我國的15%,而屠宰頭數和豬肉產量分別為我國的16%和18%。二十世紀90年代,美國生豬生產連年下降,1994年生豬存欄5790萬頭,豬肉產量802萬噸,1996年豬肉產量775萬噸,比1994年下降3.3%。1998年存欄5617萬頭,豬肉產量進一步下降到772萬噸。進入新世紀後,生豬存欄有所回升,2002年豬肉產量897萬噸,生豬年銷售額為10億多美元,養豬行業每年為美國創造75-80萬個就業機會。1998年豬肉人均消費量31公斤,在肉類中排第二位。
1、生產分布
美國養豬生產原主要分布在玉米生產的集中地區(CORNBELT),北部平原區(NORTHERNPLAINS)和大湖區(LAKESTATES)附近的8個州,東起俄亥俄州、密執安州,西北到明尼蘇達州,西南到密蘇里州。這裡生產了全國70%以上的玉米,為養豬生產提供了充足、廉價的飼料玉米,所以美國生豬生產的80%分布在這裡,其中依阿華州佔全美生豬生產的27%。生豬生產布局在飼料產地符合畜牧業經濟效益原則。美國生豬生產在西部和新英格蘭很少。然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在南部各州一些地方生豬生產數量上升,一些大企業從幾百英里以外的州運輸飼料來發展養豬生產,比如北卡來羅納州、德克薩斯州和賓夕法尼亞州、威斯康星州,是南部和東北部地區幾個生豬生產量較大的州。以2003年出欄數計算,美國養豬生產排名前十位的州為:衣阿華(1484萬頭,下同)、北卡來羅那(900)、明尼蘇達(590)、伊利諾(359)、內布拉斯加(253)、印地安那(280)、密蘇里(261)、俄克拉何馬(202)、堪薩斯(149)和俄亥俄州(136)。
2、品種
美國飼養豬的品種主要有7個,其中5個為單一品種,2個為配套系種豬。5個單一品種為長白豬、大約克夏、杜洛克、漢普夏和皮特蘭。2個配套系種豬為PIC和迪卡。豬的主體品種仍然是前4個單一品種。在全美700多萬頭存欄母豬當中,PIC約佔6萬頭,迪卡約佔2萬頭,雙品種雜交的母豬約佔70%,而飼養的純種母豬僅佔17%。當然上市商品豬100%為雜交豬。PIC是美國,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豬育種公司,在26個國家設有分公司和種豬基地,其種豬出口到世界54個國家,年營業額達670億美元。PIC豬的生產性能為:產仔成活數9.43頭,母豬年產2.23胎日增重750克背膘厚2.03厘米。迪卡公司是美國第二大豬育種公司,在美國有12個種豬經銷中心、13個種豬場,並從中國進口梅山豬和東北民豬用於提高種豬產仔數。
3、生產方式
美國養豬生產二十世紀70年代以傳統開放式豬舍為主體,80年代以半開放式為主體,90年代半開放式仍佔60%,全封閉現代化的約佔30%。現在100%的豬場使用配合飼料,嚴格按營養標準由計算機控制配料。也有一些大型豬場自己生產配合飼料。養豬生產中允許使用促生長激素飼料添加劑。年上市1萬頭以上商品豬場對豬的飼養管理採用計算機全程式控制制,包括舍內溫度、濕度和飼餵、管理等。仔豬斷奶一般為28天,試驗研究的時間已提前到7-17天,並普遍推廣仔豬早期斷奶的代乳料和補料。美國養豬生產成本中各項的百分比為:飼料50%,人工10%,能耗7%,固定資產折舊20%。
美國豬場均有嚴格的防疫制度,豬場的設址有良好的天然屏障和隔離環境。一般豬場只注射豬丹毒和萎縮性鼻炎疫苗,對豬瘟、豬呼吸繁殖綜合症等疾病進行重點監測。每個豬場都設有糞便和污水處理系統。
4、生產規模
美國養豬場的數量近30年呈減少趨勢,二十世紀50年代豬場數量在300萬個,1984年為43萬個,1996年下降到不足20萬個。豬場規模日益增大。1980年1000頭以上的農場出售的生豬佔市場交易總量的34%,到1987年即增加到57%。二十世紀90年代以後65%的生豬由1000-50000頭豬場生產。1000頭以下豬場提供的生豬下降到不足30%。隨著美國專業養豬場的數量不斷下降,平均規模卻日益擴大,養豬生產效率不斷提高。豬的屠宰胴體重從20世紀80年代的77.6公斤增加到2003年的90公斤。2003年出欄率在170%以上。目前,綜合養豬場占豬場總數的70%,只飼養商品豬的佔17%,單純飼養種豬並出售仔豬的豬場佔11%。
四、禽肉禽蛋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禽肉生產國和出口國,是世界第二大禽蛋生產國。養禽業是美國畜牧業生產中發展最為迅速的產業,禽肉產量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650萬噸增加到1999年的1610萬噸,平均年增長率為5%,同期世界平均年增長率為4.8%。2003美國禽肉產量1735萬噸,超過整個歐洲的產量,為世界第一大生產國。美國禽肉產量中83%為肉雞。與我國不同的是其禽肉生產中火雞佔有重要地位,2003年生產火雞肉253萬噸,約佔整個禽肉產量的14.5%。美國禽類產品產值224億美元,肉雞佔67%,約為151億美元,禽蛋產值43億美元,火雞產值為28.45億美元,其它禽類產值6800萬美元。
1、生產分布
1)肉雞
美國肉雞生產集中在東部、東南部各州和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州。東起特拉華州向南直到左治亞州,然後向西的亞拉巴馬、密西西比和阿肯色州。左治亞、阿肯色州和亞拉巴馬三州的肉雞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42%。其中左治亞州的肉雞存欄量和產值最高,2002年分別達12.9億隻和21億美元。生產前五位的州是左治亞、阿肯色(11.8;17.4)、亞拉巴馬(10.5;16)、密西西比(7.7;12.2)、北卡羅來那(7.3;13.7)。美國的肉雞品種主要是AA肉雞、艾維因肉雞、考伯肉雞、哈巴特肉雞以及海波瑞德火雞。
2)火雞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火雞生產和消費國家,年生產火雞2.7億隻左右。主產區較為分散,生產量前五位的州有東南部的北卡羅來那(4500萬隻)、北部的明尼蘇達州(4400萬隻)、東部的阿肯色州(2950萬隻)、中部的密蘇里州(2500萬隻)、東部的弗吉尼亞州(2000萬隻)和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州(1650萬隻)。年人均消費火雞肉20磅左右。圖27為美國火雞生產分布情況,深綠色的六個州存欄量佔全美的67%。
3)蛋雞
美國的禽蛋生產在統計上分食用禽蛋和孵化蛋,食用蛋佔全部禽蛋生產量的85%,2003年全國生產禽蛋872億枚,其中食用蛋744億,孵化用蛋128億。2003年生產量前六位的州有依阿華州(99億枚)、俄亥俄州(79.4億)、賓夕法尼亞州(65億)、加利福尼亞州(61億)、印地安那州(59.7億)、得克薩斯州(47.7億)。年人均消費禽蛋256玫,約合16公斤。
2、生產規模
美國肉雞場飼養規模越來越大,肉雞場數量逐漸減少。特別是肉雞生產一體化,使美國的肉雞生產向少數大企業集中,10家大公司的產量占肉雞總產量的67%,其中最大的三家生產佔了總產量的42%。如美國泰森食品公司(TYSONFOODSINC)有肉雞場和加工廠54個每周生產肉雞2490萬隻,加工肉雞5.66萬噸。佩杜公司(PERDUEFARMSINC)每周生產肉雞1220萬隻,加工雞肉2.27萬噸。一般一個農場每批飼養8-10萬隻肉雞,每年飼養5批,共飼養40-50萬隻,只用1-2個勞動力即可。大型肉雞公司一般年產肉雞數億隻。
美國肉雞生產注重技術水平的提高,現代化雞場的管理和集約化的生產使美國肉雞生產的各項指標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美國肉雞平均屠宰日齡48.6天,屠宰活重2.22公斤,飼料轉換率1:1.92,飼養密度平均為13.1隻/平方米,孵化率83.2%。
美國養禽業的飛速發展,改變了美國人的肉食結構。二十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人的肉食結構中牛肉和豬肉佔80%以上,1976年牛肉消費量占肉食總量的46.1%。到1987年禽肉的消費量第一次超過牛肉和豬肉,2003年已經佔到44.2%,居各種肉類的首位。
五、畜產品國際貿易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畜產品出口國家,近年來畜產品出口增長強勁,1997年畜產品出口額為50.54億美元,2001年增長到76億美元,佔世界畜產品出口總額的14%。
1、禽肉產品國際貿易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禽肉出口國,第二、三位的是巴西和歐盟,前三位出口總量佔世界總量的85%。在美國畜產品出口中,禽肉出口量最大。從上世紀90年開始,禽肉出口增長迅速,平均年增長率23.5%。到2001年已達248萬噸,出口額13.7億美元,出口量較1996年增長30%,約佔世界禽肉出口量的40%,佔國內禽肉生產量的20%。2000年以後增長速度下降。2002年出口禽肉226萬噸,2003年216萬噸。美國禽肉出口的傳統市場是俄羅斯(包括波羅地海國家)和亞洲國家(中國及香港、日本、新加坡),這些國家已佔美禽肉出口的59%。此外還有墨西哥和中東國家。近年來俄羅斯對禽肉進口實施配額管理,年配額量為100萬噸,影響了美國禽肉進入。美國禽肉出口增長主要在加勒比海、東歐、非洲和中美洲國家,雖然向這三個地區各國出口的禽肉只佔出口總量的17%,但年增長率2002年為50%,2003年繼續保持增長勢頭。
美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火雞肉出口國,年出口火雞肉22萬噸,價值2.5億美元,出口市場為墨西哥,佔45%,中國排在第五位。
2、牛和牛肉產品國際貿易
儘管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生產國,但它也是牛肉的純進口國。美國出口的都是用糧食和精飼料育肥並經加工分割的高質量牛肉,進口的大都是放牧生產的牛肉。在美國出口的畜產品中牛肉占第二位。
2001年出口牛肉64.5萬噸,出口額約22.3億美元,2002年出口牛肉113萬噸,2003年為114.7萬噸。出口的主要市場是日本,平均每年30-40萬噸。直到2000年,日本進口美國的牛肉一直比第二大進口國墨西哥高出一倍以上。2001年日本發現瘋牛病後從美國進口牛肉的數量下降了1/3。2003年12月美國發現瘋牛病後日本完全停止了進口。墨西哥作為第二大進口國,前些年增長迅速但近年來速度放緩。排在第三位的是韓國,從2001年牛肉市場放開後,進口增長非常迅速。加拿大是美國牛肉的第四大市場,近年其重要性呈下降趨勢。美農業部原先預計2004年牛肉出口可達89萬噸,在發現瘋牛病後,目前尚有數十個國家禁止進口美國牛肉,官方預計2004年牛肉出口僅為2003年的17%,約為19.5萬噸。
美國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進口國,主要從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進口。此外美國還從阿根廷、巴西進口加工熟制牛肉。向美國出口牛肉的還有中美洲一些國家如烏拉圭等。
美國進口的活牛要遠比出口的數量多,進口活牛的國家也是其出口的國家,如加拿大和墨西哥,主要原因是地理上相互接壤,養牛生產特性上互補。2002年從加拿大進口牛170萬頭,從墨西哥進口80萬頭。2003年從加拿大進口牛52萬頭,從墨西哥進口122萬頭。但2003年5月加拿大發現瘋牛病後活牛進口一直停止至今。從加拿大進口的活牛直接用於屠宰,從墨西哥進口的還要經一段時間的育肥才能屠宰加工。
版權聲明:撲克投資家致力於大宗商品及金融領域優秀文章精選、精讀。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轉載請註明來自撲克投資家(puoketrader)
歡迎移步微信公眾平台:puoketrader撲克投資家,大宗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領域最權威的『知識庫』,每天都在增加中……
推薦閱讀:
※美國年輕人是否傾向到大城市工作而遠離家鄉?
※如何看待 2016 年中國的 GDP 總量達到美國的 60%?
※猶太人對美國有多大影響?
※被美國大使館拒簽是個什麼體驗呢?
※美國參議院與眾議院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