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界開篇:慰藉人心的科技——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這個詞,想必你聽到的已經足夠多了,卻總覺得還是很陌生。
我也是如此。
關於智能家居,企業、媒體、科研單位等相關各方,都有著不同的解讀,但這些定義都無關緊要,因為歷史是由實際的行動一點點創造完成。我們有幸將見證這個時代在前進過程中踏出的每一個堅實的腳印,做一個專註的觀察和記錄者,並最終成為安心的享受者。
從家居自動化的設想,到智能插座、智能燈泡等智能單品的誕生,智能家居已經走過令人不可思議的久遠的征程。我們還在期待著它,因為這代表著我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希望居住環境能變得更加舒適、愜意——科技將幫我們做得更好。
黎萬強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如果說「生活科技化」是科技的炫技,那麼「科學生活化」就是生活的悅己,它的核心是,科技應該具有慰藉人心的力量。
智能家居正是這樣一個科技跟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慰藉人心的環境。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無論是智能家電、機器人等實體存在,還是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投影等前沿技術,以及語音識別、動作捕捉、虛擬觸控等交互方式,都會是未來家居生活的構成因素。
在科技領域,比爾·蓋茨(Bill Gates)曾表示:我們總是高估一兩年能做到的事情,而低估五年或者十年內能做到的事情。
未來可期。一切的一切,我們還是到比爾·蓋茨先生的智能豪宅里來窺探答案。作為開篇,物界整理了比爾·蓋茨於 1996 年出版的《未來之路》( The Road Ahead )里關於智能家居的描寫,基本可視為智能家居的指導理念:
概況
比爾·蓋茨在 Windows 大賣之後春風得意,曾花很長時間構思了一所「由晶元和軟體建成的、採用前沿科技」的智能住宅,並最終用了七年的時間於 1997 年建成,被譽為「未來生活預言」的科技豪宅。
據資料顯示,這所房子建在華盛頓湖畔,依山傍水,佔地約兩萬公頃,地上四層,包含七間卧室、六間廚房、24 個浴室,還有圖書館、電影院、游泳池、帶有海洋館(裡面養著一條鯨鯊)的會客大廳等等,看似一座宏大的莊園。
如此大面積的住所,所有的娛樂設施、燈光、電器都由計算機系統控制,而且能做到感知不同人的需求因人而異,下面分別具體概括一下。
個人身份標識
每位進入這所豪宅的人都會佩戴一個電子胸針,除了安防用途以外,最關鍵的功能是作為個人的身份標識,讓這所房子懂你甚至預見你的需求。比如,房子會識別出誰住在屋子裡,以及經常什麼時候出現,它會提前調至你喜歡的溫度——目前,Nest 溫控器可實現這些場景。
走廊的燈帶會感知到你的身影然後跟隨你的腳步依次點亮熄滅,無論走到哪裡都能聽到自己喜歡的背影音樂,想看的視頻隨時在任何一面牆上都能看到。以及,如果有人給你打電話(行動電話還沒普及的年代),只有離你最近的那台電話機才會響起。
個人身份標識,這是讓房子聰明起來的基礎,現在來看,它可以是一個手環或者其他的可穿戴設備。比爾·蓋茨對它的理解是:
表明自己身份的裝置,就像鑰匙、身份證一類的東西得以讓機器認識你進而為你服務。
無所不在的屏幕
娛樂系統是這所豪宅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除了幾處固定的娛樂場所以外,牆面上基本布滿了隱藏起來的音箱和屏幕。這樣配合電子胸針,就能實現隨時隨地享受自己喜愛的音樂、圖片和視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比爾·蓋茨對於個性化音樂的預見——「可以編一個程序,使古典音樂成為沉思時的背影音樂,而在鍛煉身體時聽到更現代更有活力的音樂」,如今很多音樂軟體都有類似的場景化音樂分類,但目前來看其實做得都不夠好。
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牆上的顯示器都還很笨重,為了美觀以及「需要時就出現不需要時絕不惹人注意」的自然控制理念,比爾·蓋茨花費了一番心思將他們隱藏起來。
事實上,作為顯示信息、交流互動的通道,屏幕在家居生活中一定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的形式可能有投影、有計算處理能力的鏡面屏幕、以及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隨時的視頻通話、起床時溫馨的管家提醒、虛擬的真實交往等等,都是我們可以期待的生活場景。
家用機器人
上個世紀末就有人預測家用機器人會在 21 世紀得到普及,彼時比爾·蓋茨評價是——也許還要更久。而當時他比較看好的是可編程的智力玩具——「孩子們可以通過編程來實現各種好玩的應用,比如裝上攝像頭,讓機器人在行動時可以知道自己和牆的距離,並能按照設定好的角色聲調進行語音問答」。
對照來看,這些描述或許指的就是可完成各類任務的小型開源機器人和智能語音助手。
目前在家庭生活中應用最廣泛的智能機器應該是掃地機器人,還有一些正在研發中的助手類機器人,比如非常惹人喜愛的 Jibo。由底座和一顆圓滾滾的「大腦」組成的 Jibo,還能不時眨著眼睛、歪起「脖子」賣萌。通過自然的語音交互及人臉識別功能,它能夠與人進行對話,告訴你待會有什麼安排;可以在人回家後 Say hello 繼而幫著訂餐,以及視頻通話等功能。
與此同時,情感類機器人也即將開始在公眾場合出現,比如日本軟銀公司的 Pepper。這個身高和小學生差不多的機器人可自由移動,能通過攝像頭來感知三米以內的環境和人類的行為舉止,然後藉助雲端的數據分析、配合他可靈活舞動的上身和胳膊,實現跟人自然的互動交流,甚至還能讀懂你的面目表情。
這類機器人適用於陪伴老人以及大型商場的導購。同樣來自日本的大阪大學石黑浩教授一直在研究超模擬的機器人,從皮膚、四肢到面部表情,都跟人類做得非常相近,這個是否適合走進家庭就另當別論了。試想,有這樣一個高度擬人的機器在屋裡走來走去,還時不時地跟你對話,這會是什麼樣的體驗?根據恐怖谷理論,這多半會引起人的反感甚至恐懼。
可靠的輔助控制
精確的機器控制自然會讓生活更加便利舒適,但在靈敏度以及可靠性方面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某些問題,比爾·蓋茨就分享了自己曾遇到過的幾個場景:
比如,之前設定好一個屋子的燈是晚上 11 點關閉,結果某一天他們在那間屋子辦舞會,到 11 點燈準時關閉了,費了好半天勁才重新打開;以及,某一間辦公室為了節能安裝了動作感應控制器,在檢測到辦公室沒人的時候就會自動關閉。結果專註在電腦前的這些人很少走動,然後他們就習慣了不時揮一揮手臂。
當然,後者的情況現在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比如安裝紅外探測器,或者設置有效時間段。機器的感知和自主學習,都需要時間和人的訓練,因而,比爾·蓋茨建議應該設有可靠且擁有更高優先順序的實體控制按鈕,以防萬一。
以上是根據 1996 年出版的《未來之路》總結出的幾個方面,現如今比爾·蓋茨的豪宅肯定有更先進的科技在應用或者測試。「物界」希望以學習的態度持續關注智能家居方面的信息,科技讓生活更美好,歡迎一道交流探討。
微信公眾號【物界】:wujieiot
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ASK 沉沉汗 #2 HomeKit也難免落入智能單品的窠臼
※13. Home Assistant接入到Google Assistant
※如何看待自媒體王寬有關言論?
※阿里鄢志傑博士:「達摩院」要做下一代顛覆性的人機交互
TAG:智能家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