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削刀紀——記一位文藝范的秦漢刀匠
我國漢代刀具,從形制上看,刀首幾乎都是環首,莖尾多以一個金屬環結束,故一般稱其為環首刀。這種環首刀形制,一直大規模綿延到唐宋,甚至入明以後,在西南地區還有不少存在,可以算是我國傳承時間最長的一種刀具形制了。
而從周到秦漢的小型刀具,一般被稱為「削刀」。
圖:曾侯乙墓出土玉環首、全銅環首削刀。其實下面這口削刀的形制真是非常酷,除去後面複雜的玉環首的話,整刀造型極符合現代審美,真是復刻的最好選擇之一。這是一種大小約在二十公分到一市尺左右的刀具,而且青銅材質的削刀,相當部分帶有一定程度的反,有下弧的內反(也就是弧度曲向刀刃那面),也有上翹的。在《尚書·顧命》中,有這麼一句:「削,曲刃刀也」,可見削刀應該是有弧度的。當然了,差不多尺寸的小刀具,也有很多是直身無反的。
不過到了漢代的鋼鐵環首刀時期,卻開始大量出現了同樣大小但沒有弧度的短刃。
這種刀具應該還是削刀,其刀身之所以開始變直,是因為材料的進化和製造工藝的不同——青銅器製造,是模具什麼樣,澆注出來就是什麼樣。鋼鐵則不同,刀身弧度需要靠手工一下下鍛造出來的,這顯然不如造直身刀容易,且直身刀可以標準化,造弧度刀就麻煩了,很難做到完全一致,或者需要靠後期大量加工手續來實現。同時,手工鍛造的弧度大小和反的位置的控制,還需要花費很多額外的體力、燃料,以及有一定技藝掌握度要求。因此這麼乾的性價比,實在是太低了。故在這個時期,刀匠們逐漸揚棄了青銅削刀的內弧,發展到最後,鋼鐵環首小刀幾乎都成了直身的,徹底不見了青銅器時代的內反弧度。
同時,早期的青銅削刀刀莖,很多都要細於刀身。而到了漢代環首刀時期,莖開始變寬。這一變化,從材料和工藝上去看也很容易理解。一是這麼做在工藝上方便太多,只要在鋼材做素延的時候,直接把鍛打成長條就可以了,無須再特地去加工刀莖,大大節約了製造時間、燃料,同時降低了鍛造難度。二是刀的強度也得到了提高。因此漢代環首刀,尤其是長刀,刀身和莖的寬窄非常接近,甚至會幾乎沒有變化,直接在刀條上鍛造或者切削打磨出刀刃,這個開刃部位就算是刀身了。
削刀的刀首,也有兩種。一種是和刀身一體鑄造或鍛造(鋼鐵削刀)出來的,一種是另外接一個刀首上去——通常這種接續刀首多見於青銅削刀,因為一體鑄造的話,模具和工藝都變複雜了,不利於批量生產,所以乾脆另外接 一個還來得方便。同時,這種刀首接上去的削刀材質,有全是青銅的,也有青銅刀首接鋼鐵刀身的。
這是全青銅削刀的兩種不同刀首接續方式。
至於削刀的用途,學者們長期以來的觀點,概括起來大致有四種。
一是作為戰鬥武器的短兵。因為有相當部分青銅削刀,是和戰車及戰車武器一起出土的,尤以周到戰國時期為多,故可以確認是隨身短武器。不過這類可以充當戰鬥短刀的刀具其實佔比很少,畢竟有專門的青銅劍,邏輯上看,實在無太大必要再要配備這麼一把短戰鬥刀具。
二,有些削刀是和武器及其他一些裝備,如砥石等物一起出土的,外加尺寸比較小,再從形制角度考慮,多可能為軍用工具刀,而不是戰鬥刀具。
三,出土於普通墓葬的。根據一些相關文獻的記載,可知其是作書用的文房刀具。如《釋名》有曰:「書刀,給書簡札有所刊削之刀也。」古代作書的竹簡,要削竹為之,此所謂「殺青」是也。「殺青」一詞,就起於此。其本意是削去竹子上的青皮,使之成為可以作書的竹簡,後來演變為完結的意思。
其實我的這個筆名,也與此有關,竹子做竹簡還需要一道工序,就是用火烤,要把竹子的水分也就是「竹瀝」烤出來才可以用。而烤制過程中的竹瀝滲出頗像出汗,故又謂之「汗青」,後來被代指史書。題外話一句,這個烤出來的竹瀝,還是一味葯,據說可以治咳嗽,我小時候還吃過。
而《後漢書》劉盆子傳的注中,有「古者記事書於簡冊,謬誤者以刀削而除之,故曰刀筆」一說。歐陽修《集古錄》所載的《漢故國三老袁君碑》則道:「今特賜錢十萬,雜繒卅匹,玉具佩劍、書刀、綉文印衣、無極手巾各一」,可見此為文房刀具無疑。
四,在其他場所和其他用具一起出土的。如在冶煉鑄造或骨玉作坊等處,與製造工具如鑽孔器、打磨工具等一起出土,也可見是製造器物時用的工具刀。
其實想一下也可以知道,這種尺寸的小刀,固然可以當匕首類的短兵使用,但生活中做工具刀也是必然的,其用途非常廣泛。書刀、工具刀乃至餐刀,都是必須品。雖然在大小和形制上必然各有最適合其用途的元素,但如果是非短兵類的生活刀具,其實其中差異只取決於主人怎麼用而已,不會有太必然的一定之規。而在金屬製品還不是那麼便宜的時代,一刀多用更是一點不奇怪。
當然,這不是說沒有出土地點及一起出土物品等等考古信息,就完全無法分辨其用途了。有時候依據形制和尺寸等本身信息,還是可以分辨的。同時做些信息整理和歸納工作,也是對各領域的研究有所裨益的。
我之前說的刀首是接續的削刀,其刀首有很多是有紋飾的,且多為鳳鳥紋。這種鳳鳥紋使用的時間相當長,一直使用到唐代。傳播區域也非常廣,同時期的朝鮮和日本也多見這種環首。
風鳥紋一般分兩種,即單個鳳鳥和兩個鳳鳥。
我們仔細看以上這幾圖,會發現這種中心部位形似蓮花的兩尖或三尖形環首,尤其是其中一口的錯金銀紋飾,將雙鳳鳥紋表現得非常清楚,但其環首外觀卻已經不太能看出風鳥形狀了,就只是簡單的一個環,中間有個突起而已。這是雙鳳鳥紋環首的簡化。這種被簡化了的雙鳳鳥紋,經常會被誤認為是三尖蓮花或者唐代寶相花,這是不對的。隋唐到宋,開始出現了另外一種三個骨朵的雲首紋,以及單尖、兩尖、三尖的寶相花紋,但這些和雙鳳鳥紋不是一個東西,這是需要特別予以注意的,尤其在斷代的時候。
北京有位資深藏友,朋友們喊他胖東家。他的手上有一隻很完好的削刀的單鳳鳥環首,而很有意思的是這個環首,與我在另外一個門戶上看見的一個環首幾乎完全一樣,差異非常之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翅膀上的羽毛有些不同,胖東家這隻要精美複雜些。
實際上這種款式的風鳥環首的形制,是當時相當主流的一種款式,甚至一直被沿用到了隋唐時期。不少隋唐環首刀上的環首,依然是這種鳳鳥紋。就我所見,隋唐環首以雙鳳鳥紋居多。
這口是西安唐墓出土的著名的金柄飾水晶豬墜環首儀刀。這口刀的環首,應該也是這種雙鳳鳥紋,只可惜鏽蝕過重,已經很難看出具體的紋樣了。這口刀還有一個特點,是它是一口單刃劍形刀,它的刀尖是兩面同時收縮的劍形,這為我們對唐代儀刀的形制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我們再來看看削刀的功能性。
削刀的功能和刀的大小及形制,是有相當關係的。
湖北棗陽九連墩戰國楚墓群里,曾出土了一批生活用具,裡面有很多銅削刀,其中幾口是和鑷子、挖耳勺、剃刀等一起出土的,而其中一口尺寸長大的,其形狀就脫離了經典意義上的削刀形制,變得和戰刀接近,可以肯定這是用來干粗重活計的工具刀。而其中一口小削刀的形制,和當時的小削刀的主流形制完全一樣。
九連墩戰國楚墓還出土了一件非常重要,甚至我個人認為可以說是國寶的東西,那就是一套梳妝用品。雖然它和其他如車馬、鼎簋比起來,在階級等級上確實遠遠不如,但從考古和文物信息的獲取以及珍稀程度上,我認為其價值一點都不小於那些重器。
這套梳妝用品,是一個木製盒子,裡面有兩個脂粉盒,一口銅鏡,一把梳子,一口銅削刀,還有兩可以摺疊活動組裝的架子,用來將鏡子支撐起來,方便對鏡梳妝。
這裡面的這口削刀,應該是貴夫人所用的修眉化妝用刀具。因為一,那時不存在剪髮的問題,而在這個活動梳妝台里,也不存在用得上削刀的地方,那麼它的存在的使命,就只能對鏡修眉了。二,其他用途如切削化裝美容材料等等所需要的削刀,在我之前說的那套工具里,和鑷子剃刀耳勺這些工具一起出現了,那個小削刀是干那些活的。這個削刀,只能是對鏡子修眉用了。
我從老獨那裡得到的這口鋼製環首削刀,從形制上看,應該是秦漢之際的,即便入漢,也是早期。因為它雖然已經是全鋼產品,但卻保留了先秦典型削刀的內反特徵,這對於鋼鐵鍛造產品來說,是個相當吃力不討好的活。
而後有意思的是它的莖,也繼承了青銅鑄造削刀的一個特點,與後來直身環首削刀不同,它的莖要遠細於刀身。這麼做,鍛造工序也會變得複雜,費時費力費燃料。
再然後,最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
這位秦漢之際的刀匠,不辭辛苦地將本就遠細於刀身的莖,再足足鍛細了一半,然後回爐加熱,等再次熔融軟化後,先將最末端折出了了一個不到三毫米非常小的圈來,然後把環的起始部位反向折了一下,又再反向大弧度彎曲。經過兩次反向鍛折,莖環起始部呈現為S形,形成了一個單鳳鳥紋的鳥首樣子,然後他把細莖盤成環狀,將末端小圈焊合到莖上,閉合了環首。
同是身為一個鐵匠,我知道這個環首,必然是你一次鍛折出來的。但我深知鍛折出這麼一個鐵鳳鳥環首來,得要多靈活的一雙手和多快的操作速度。這是一次足以讓人眼花繚亂的操作,如果能有幸在旁觀看,那一定是次充滿美感的體驗。
還有,這位親,你只僅僅鍛折了幾下,就把這麼一根細鐵條做出了一個鳳鳥環首來,是要有多強的藝術概括和提煉能力啊。
按一位博物館親的說法,那就是這位刀匠的內心絕對住著一位菇涼。
而我則在想,這位手藝高超的刀匠是要有多文藝范,才能幹出這麼費時費力又秀技藝又秀藝術涵養的事來——要知道,這只是把莖不滿一握的小削刀。
其實在這個時候,我們雖然隔著兩千年,應該算是有了神交吧。
我不知道你的名字、年齡、籍貫,不過總可以說,多少觸摸到了一點你的內心。
這位不知名的文藝范秦漢刀匠,你好。
我會好好用你這口文藝范削刀的。
等我收拾好,我會發出來讓你看看,讓大家看看。
看看我把你的刀,拾綴得可還合你意。
(本文有一些圖片來自網路,先在此致謝。如有版權意見,還請告知我,我會刪除)
推薦閱讀:
※美軍還可以燒軍旗?
※歷史雜學:那些美國南北戰爭中的奇葩武器
※如果二戰時期德國在本土進行完全的戰爭動員,並且最大程度減少武器生產過程中的浪費能否贏得戰爭?
※被衛星拍攝到的中國新無人機 究竟先進在哪裡?
※殲20不敵f15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