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失孤》到安珀警報

*寫在前面:終於更新了,挖了坑不能不好好填。不過鄙人寫字屬於比較磨磨唧唧,總是思前想後覺得比較合適了再發,加之近日又有很多事情處理,新文章拖了很久,請大家包涵。可能還是沒把寫作當成生活的一個習慣吧,這個問題俺也意識到了,今後努力加強,要養成寫作的規律習慣。

前陣子,劉德華的新電影《失孤》上映,電影里劉德華飾演的人物原型是山東聊城的一位父親郭剛堂,97年,他2歲的孩子丟失,為了尋找自己的孩子,他騎摩托車,行程逾40萬公里。18年過去了,郭剛堂的兒子郭振至今仍未找到,但他的努力替七個家庭找回了孩子。電影里有句台詞很讓人觸動,也基本是郭剛堂本人的原話:

「十多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覺我是個父親。「

雖然沒能抽出時間去看這部電影,但這部電影也給了我一個觸動想要去做做這方面的調查和研究,也寫點什麼東西。剛好又看到BBC近期有一篇報道 The father searching for his abducted son,文中從一個被拐孩子父親的故事出發,探討國內愈發嚴重的兒童拐賣問題。裡面提到一個國內兒童被拐賣的估計值,是每年至少有2萬名兒童被拐,平均每周有400名兒童被拐的案件發生。文中還提到被拐孩子父親的觀點,他希望國家對兒童拐賣鏈條中的購買者施加以更大的法律制裁,但現狀是購買者幾乎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While Chinese courts already deal firmly with traffickers, Xiao wants tougher penalties for people who buy children. Currently they can face up to three years in prison - but experts say that in reality most buyers are never charged."

假設兒童拐賣也可以用供需理論來詮釋,對購買者的更嚴厲的管制和處罰確實應該會很好的限制這方面的需求,當然除了防堵的手段也應該建立更良好和有效率的收養機制,從而讓有收養意向的家庭不尋求非法的渠道。不過這些屬於上層建築,包括法律和社會學的問題,不是自己熟悉的領域,這方面的變革所需要的時間和準備也會更長。或許從技術角度結合社會的公益資源,可能是一個在短期內比較可行和可以發生效果的突破口。如果在技術上有一套更有效的兒童保護和救助系統,是不是未來這樣的尋親的故事不要花費1個人十多年的尋找?是不是每周被拐的兒童數字能被大大的減少?

首先想到的就是在美國被廣泛投入使用的安珀警報(Amber Alert),很巧的是,一位在紐西蘭工作的華人工程師Ray也希望推動安珀警報在中國的發展,他建立了網站安珀中國來 宣傳和介紹安珀警報,下面的很多研究和思考就是在和他的討論中產生的。

美國的安珀警報系統於1996年設立,起名為了紀念和緬懷同年在阿靈頓市被綁架和謀殺的小女孩Amber,距今已經有快十個年頭。

下面是用一張圖來說明安珀警報的基本運作模式:

(來源http://www.pcb.its.dot.gov/StandardsTraining/mod04/ppt/m04ppt.htm slide37)

警方收到報警信息,在確認發生兒童綁架案且案情嚴重性符合條件後,會通知地面巡警車輛、交通管理部門和高速公路巡查部門。交通管理部門在進一部通知媒體進行信息投放,和更新公路的電子公告牌。媒體信息投放包括無線電廣播,網路電台,衛星電台,電視,手機和互聯網的本地搜索或News Feed (Bing, Facebook & Google )。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安珀警報通過手機的推送方式。從2013年1月開始,安珀警報可以基於美國獨有的一向通信警報系統Wireless Emergency Alerts (WEA)向用特定區域基站附近的用戶發送警報信息。WEA迄今主要用於三個方面,1.總統簽發的警報;2. 重大人為或自然災害警報(有毒物質泄露,颱風,海嘯,地震等);3. 安珀警報。華爾街時報的一篇專欄還有篇報道調侃過這WEA系統,說奧巴馬終於有能力給美國的每個人群發簡訊了。不過這篇文章從技術角度分析,還是犯了一個錯誤: WEA警報和簡訊不同,走的並不是簡訊的網路,是獨立於常規簡訊和電話頻道的一個服務,所以不會有被網路堵塞的風險。譬如某地區,發生重大事故,簡訊和電話網路被大量使用,WEA警報還是能用自己獨立的網路能迅速傳遞給每個人。

下面是一個安珀警報的截屏示例,用戶可以看到嫌疑人駕駛車輛的牌照和車型信息:

可見,美國作為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當兒童綁架案發生時,安珀警報可以很快的通過多種渠道實現信息覆蓋和把嫌疑人信息傳遞給大眾,通過社會力量協助破案。安珀警報在設立之後,自2002年幫助找回了495名兒童,成為一個很好的示範案例模板,目前類似安珀警報的系統在加拿大,英國,歐洲,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也陸續設立和投入使用。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參照系統是英國的Child Rescue Alerts,英國的這套系統不像美國是對某地區的所有公眾發布信息。他們的模式是靠志願者主動註冊和下載警報app來協助兒童綁架案的偵破。平台也承諾他們一年只會收到有限制的信息(5個左右),有警告時會反饋給附近志願者的郵箱、簡訊和手機app。他們的發展路線是有一個英國犯罪管理機關的下屬部門 CEOP和一個公益組織Missing People主導,聯合了一個信息發布技術公司「group call」來做的一個平台。和美國的模式相比,政府和公眾的參與度可能相對小一些,但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案。2014年11月,英國公眾已經有70000人下載這一app並主動註冊為志願者, 同時英國皇家郵政Royal Mail的124000名郵遞員也加入到了這一活動的志願者行列。

對比國外的平台和系統,為什麼我們還沒有一套成熟的有時效性的系統出台?我覺得且不論政策、公益組織的力量和社會信息化程度,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我們和國外的社會現實:美國的兒童綁架案基本是屬於嚴重威脅兒童生命的案件,75%的兒童在被綁架的3小時內被殺害;而國內的案件可能是偏多於受利益驅動的兒童拐賣,不直接威脅生命,但是同樣嚴重破壞了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

要將這樣一個平台在國內實現,直接實現美國那樣直接由政府主導架構,社會全方位參與的系統難度會比較大,一個比較折中可行的方案或許是像英國那樣,結合我們政府/社科院、公益組織、技術公司的力量,組織社會的志願者資源(類似英國的做法,比如郵政/快遞公司的職員),建立一個有效的協同網路平台,在一些試點城市(比如深圳)測試並進一步推廣,或可實現一個公益的單點突破。

目前國內類似的項目有微博打拐, 寶貝回家,和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不過這些項目的特點還是很依賴於微博和論壇,公眾的參與度和參與渠道比較單一,目前還無法做到對兒童綁架案案件發生時進行直接有時效性的主動協助搜救。近日比較可喜的看到這樣一個app剛剛在技術上實現,寶寶在哪兒,如果把這個app和其他政府和公益資源結合,形成有規模的志願者團隊群體,我覺得對國內被拐賣綁架兒童的搜救將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

《失孤》結尾,劉德華騎著摩托車繼續上路,畫外音是僧人開導他的話:

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

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緣滅;

找到是緣起,找不到是緣盡。

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緣,

多行善業,緣聚自會相見。

我們也許可以用同樣類似的邏輯來思考這一問題,很多事情不做,緣滅,去做,緣起。在互聯網的時代,可以聚集很多負能量,但同樣能聚集很多的正能量。或許就是去下載一個寶寶在哪兒的app,發一條信息,幫他們提供一些改進意見,分享貢獻一下自己的知識和技術,幫助連接社會的現有資源,就會是一個好的緣起,就會聚集善的力量。

我們的時代並不缺乏善意,或許只是還沒有一個有效的組織形式把人們的善意有效的彙集,期待這樣一個完整整合政府資源、公益組織和現有技術的平台的早日實現。希望那些為了尋親而奔波萬里耗時經年的故事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打拐尋親可以通過平台系統的便捷途徑有效解決。

《小王子》里說過,

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

保衛孩子,是守衛我們自己的記憶和來處,也是守衛我們這個國家的未來。

1/21/2018 更新:

2015年11月中社社會工作發展基金會和騰訊一起上線了CCSER中國兒童失蹤預警平台來因對這一問題,雖然還沒有採用安珀警報大規模手機推送的模式,但是失蹤兒童家長可以比較迅速的發布信息,同時志願者可以註冊成為守護者來協助失蹤兒童的找回。大家可以通過

微博或者微信號CCSER001關注公眾號,或者搜索下載app CCSER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The Drinkable Book」(可以喝的書)?
在哪裡可以找到需要志願者的志願項目及其報名方式?
恩波格鬥孤兒事件再次反轉?拳館屬非法僱傭童工嗎?

TAG:公益 | 科技 | 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