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背著相機時,我在記錄什麼
相機是我的工具,經由它,我給予我周遭的所有事物一個理由。 -- André Kertész
tl;dr
前陣子在學校書店偶然翻到星野道夫的《與時間的河約定》,序的部分貼上了 19 歲的星野道夫給阿拉斯加 Shishmaref 村的村長 Mayor 寫的信。在那封工整謄寫過的長信中,字裡行間滿溢著對阿拉斯加的嚮往和對記錄生活在那片極地上的人與生物的心愿。村長回信歡迎他前去阿拉斯加幫助他們割馴鹿角。那一年,星野道夫暫住在村長家三個月,度過了他在阿拉斯加的第一個夏天。24歲,星野道夫開始了阿拉斯加二十年的旅居生活,他穿梭在阿拉斯加山脈與凍原之間,拍攝了大量傳世的生態攝影作品,更與亞當斯齊名。而讀過他遊記的人都知道,他純凈洗鍊的文字有時能比照片描繪得更加具象,也更加寧靜。不禁讓我揣測到,也許星野道夫想記錄的,只是他心底和眼中純粹的阿拉斯加而已。不在乎經由紙上的筆觸還是指下的快門,可能他拿起相機的那一刻只是手邊的鋼筆沒了墨水,門外的雪橇犬狂吠催著他上路罷了。
所以『當我背著相機的時候我到底想記錄什麼』,如果早在剛接觸相機這麼精巧的工具時就開始問自己,可能也就省我接下來要絮叨的那麼多的糾結與折騰了,不過當然,樂趣也在於折騰:
* 第一台膠片PS相機 -- Contax T2
Contax T2 高級袖珍相機在擺弄了我的第一台相機(Sony A200)一段時間後,開始迫切希望嘗試沒有被裁剪過的視野,與鏡頭焦段真正的視角。那時全幅數碼還太貴,135 膠片機則成了首選。以 1500 的預算,我從 Ricoh GR1,Olympus XA 和 Contax T2 裡面選了顏值最高的 T2。雖然當時那部 T2 成色不新,但精細切割的紅寶石快門鍵,沉穩的磨砂鈦金屬機身,Sonnar 結構 T* 鍍膜的蔡司 38mm 鏡頭,無一不驚艷到學工程的我,原來和我同時出生的機器設計與做工可以這麼精美。唯一美中不足的可能就是手動對焦幾乎不可用,當然這是 PS(Point & Shoot) 相機的通病了,只能全身心信任它的自動對焦,或者慢慢摸清它的脾性,如按下快門到鏡頭伸縮對焦再到過片才能算完成一次拍攝,伸縮鏡頭半秒左右的時滯會有不爽快和不信任感,感覺一定要鐵手握穩全程才能安心。T2 陪伴了我大學的前兩年,也讓我養成了隨身帶相機的習慣。
* 第一台全幅數碼 -- Canon 5D2
Canon EOS 5D Mark II在 Canon 最熱賣的傳奇機型 5D2 停產的時候,我買了我的第一台全幅數碼,不為"無敵兔"任何吸引人的賣點,只為 Canon 的 35L。而且當時堅定地認為 35L 就應該放在 5D2 上,就好像豆腐花就應該加糖一樣(夠了)。光圈全開天然的暗角和當時認為的"美味"的焦外著實吸引著『35先決』的我。5D2 + 35L 陪我從台北到花蓮,從札幌到京都,從多倫多到蒙特利爾,算是陪我走的最遠的相機了。但終於有一天發現好像自己實在背不動那麼重的單反了,放著這麼好的一套相機落灰實在太暴殄天物,於是就心情平靜的出給了想玩攝影的朋友,因為想著就算 35L 出了二代三代,某一天總歸會淘一個成色很新的基於膠片設計的一代 35L 回來的。
* 友人的寬幅 -- Hasselblad Xpan
Hasselblad XPan II雖然沒有真正擁有過 Xpan,但如果有人評出人類發明相機以來值得推薦的相機的話,它絕對能佔有一席之地。Xpan 統領了 135 的寬幅相機領域,fujifilm 的 TX-1 與 TX-2 只是將 Xpan 重新塗了層漆換了個標而已,Mamiya 7 的 135 套件實現寬幅也實質上是對 120 像場的鏡頭做裁剪而已,Hoseman 的 612 寬幅是基於 120 膠片的 bug 不做考慮。而 Xpan 是哈蘇完全基於 135 膠片所設計的 24x65mm 的寬幅相機,鏡頭也完全是 135 旁軸鏡頭的大小但是擁有驚人的像場與素質。Xpan 一代配 45mm 鏡頭(等幅 135 的 24mm)作為普通記錄已綽綽有餘,還有 30mm 超廣角鏡頭可選(等幅 135 的 17mm)但價格就已經夠前面這一套了。Xpan 絕對是記錄自然風光的利器,想著如果有機會在美帝自駕或者去玻利維亞鹽湖,Xpan 是絕對要背上的相機
* 第一台徠卡 -- Leica M6
徠卡 Leica M6在決定買 Leica 之前我一直對這種被簇擁上神壇,眾口一致稱讚的工具持抵觸的態度,甚至認為這是『泳將身材謬論』-- Leica 的傳奇色彩來自於用它的人,而並非來自於它本身。不管是 20 世紀的布列松透過 Leica 50mm 拍下的決定性瞬間,還是現代的Bruce Gilden 右手握著 Leica M7,左手拿著離機閃,近距離捕捉紐約街頭的行人。"是的,他們才是 Leica 傳奇的締造者",這樣的想法持續到我拿到我的 M6。還記得當時裝上第一卷膠捲,第一次過片,估計好大概的快門光圈區間後根據取景框中的指示燈調整曝光,然後扭動鏡頭對焦環直到黃斑慢慢重合,最後輕輕按下快門。"咔-",這簡直是我聽到的最美妙的快門聲了!全然不是單反反光板起落的"咔嚓-",也不是鋼簾旁軸的快門帘起落的"哐-",就是 Leica 延續了幾十年的布簾設計那不緊不慢不多不少的一聲"咔-"。如果用這聲快門當消息提示聲,感覺不論多忙都想打開窗口瞧瞧那人是誰吧。
對於 M 口的鏡頭,我雖然來來回回試了不少,但從沒離開過自己的 Comfort Zone,也就是 35mm 和 50mm。暫不贅述其他鏡頭,最終掛在 M6 身上的是一枚 Summicron 35 F2,從日語舶來名稱"七枚玉",也就是七片鏡片組成的鏡頭的意思。作為顏控患者,M6 (或者外觀差異不大的M4?) 是我認為所有 M 機型最好看的,而與其最相稱的鏡頭非七枚玉莫屬(不管是裝上方形遮光罩還是取下都顏值爆表)。而更多人所孰知的七枚玉則是它的外號『King of Bokeh』,但我更願意提及的是它的手感與構造。一次將它送去北角街市樓上一個修鏡頭的老師傅做保養,他邊拆我的鏡頭,邊給我提及他年青時是香港第一個被邀請去 Leica 德國總部做修理培訓的學徒,他用精巧的工具一片一片取下鏡片抹乾凈,給黃銅對焦圈上油,最後組裝完成後嫻熟地來回撥動對角桿檢查,最後遞到我的手上,"你看這 1979 年的設計,多精巧,這就是我為什麼退休了還來這開了個店,我就喜歡修鏡頭。"
* 第一台67畫幅 -- Makina 67
Plaubel Makina 67在習慣了 135 的 2:3 畫幅之後總感覺拍出來的照片平淡無奇,100 張里選不出一張能看的,從而經常會把相機冷落一旁。而每次拍 120 的時候確完全相反,如果拍 12 張 6x6 感覺能有 3 到 5 張是可以看的,甚至有一張是滿意的,這和拍 120 時的"慢"不無關係。在嘗試過Rolleiflex和Hasselblad之後,我潛意識感覺 6x6 並不是我最喜歡的 120 畫幅,6x7 才是,直到現在我都堅定地認為 6x7 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畫幅。可能 Makina 67 為大眾所知的地方不在於它是最便攜的 67 相機或者 Nikkor 80mm 的素質,而是拿著它拍各種姑娘的怪老頭荒木經惟。Makina 67 拍的黑白過渡柔和,而彩負則有天生的欠飽和感(當然前提是自行控制底片掃描)。日本鏡頭出片的柔,配上德國設計外形的剛,頗有禪意,讓你感覺走在京都的街頭時背著的相機不能是其他,而只能是 Makina。
* 唯一留下來的PS機 -- Contax T3
康泰時 Contax T3隨身便攜設計精巧的小相機永遠是相機愛好者所擁簇的,而 Contax T3 可以作為 PS 相機的典範,擁有了就別無他求了。其 35mm T* F2.8 是我用過的最棒的 35mm 鏡頭之一,機身是 Contax 典型的鈦金屬,比 T2 還要小一圈,十分便攜。不過 T3 也有其不足,相比與嵌在 T2 鏡頭上的光圈環,T3 將其做在了快門旁邊的撥盤上,不太直觀方便。當然如果能淘到一個狀態良好的 T3,你幾乎可以給予它你所有的信任,相比於從前的我出行至少要背上 5 到 6 部涵蓋不同功能的相機,現在的我可以只裝一部 T3 然後帶 20 卷膠捲和倆 CR123 備用電池就可以出發了。如果 PS 相機只能留一部,那隻能是 Contax T3。
* 最重的相機 -- Pentax 67II
Pentax 67II
買 Pentax 67 的動機是所有相機里最單純的,只是作為濱田英明腦殘粉做出的非理性的舉動罷了。Pentax 67II 有光圈優先,搭配上著名的 105mm F2.4,總共有 2.5kg 左右,每次決定帶出去前都能盤坐在地上思忖良久,鼓起勇氣將它背起來時瞬間感受到地球引力深深的惡意,想著"啊,還是下次吧"接著默默將其埋回柜子里。想著總有一天會用上的,比如像 Simon Lee(每月必推)一樣拍我未來的女兒 (兒子也行啦XD),接著就任由其在那積塵。剛看到人說『傳說每次搬家的時候你以前買了沒看的書都會化成厲鬼來找你』,嗯···相機也會。(所以 Pentax 67 實在沒有拿的出手的相片,很對不起它 T T)
* 唯一留下來的數碼 -- Sony A7
Sony a7K Full-Frame Camera雖然我完全沒有頭緒"Sony大法好"這句話是從哪來的,但是 Sony A7 的推出簡直是啪啪給 Canon Nikon 兩大牙膏廠幾個大嘴巴。A7 的短法蘭距設計復活了幾乎所有老鏡頭,那塊全幅的 CMOS 素質也毫不比 CN 兩家的入門全幅機型差,何況相比於其他全幅相機其擁有令人髮指的便攜性。Sony 自家 FE 口鏡頭只買了一個 FE 55mm 用來掛機,等待他們鏡頭群擴充的同時其實十分容易湊齊出行需要的焦段,轉接手邊的 35 和 28 成本十分低廉。就算手邊沒有現成的老鏡頭,買 A7 再去淘老鏡頭的性價比也十分高。
以前對相機這個工具的著迷可以說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走在街頭可以根據輪廓道出相機型號,走進中古相機店轉一圈便知道這家店定價合不合理。現在卻對相機還是滿滿的愛但是對摺騰這件事沒有那麼的痴迷了,契機是兩年前偶然翻到了 flickr 上的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拍攝於2005年,拍照的人 (Chunyang LIN) 當時還是一個學生,拿著佳能 500w 像素的小相機在放學的捷運上拍攝,現在他已經是一名導演。第二次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我突然感覺大腦斷片了一陣,直接把我拉回了剛接觸攝影的那一段時間,抱著最入門的機器,刷著各個圖片分享網站,當時看到這張圖愣了一下,完全拋開了所謂構圖,色彩,銳度,噪點,"對,我只想記錄生活中這麼一瞬而已",當時單純這麼想著。原來我想記錄的從來都沒有變過,並不是光線經過高端鏡片打在 CMOS 上轉換為 RGB 顯示在屏幕上的一個個像素點,也不是高級鍍膜特殊鏡組下經過精心沖洗定影后的銀鹽顆粒,我只想用相機這個工具篩出我一天中的那幾個 1/125s,這幾個 1/125s 也許給予了我的周遭一些事物一個理由。
這也許就是他們口中的『初衷』吧。
- EOF -
那些相機推薦閱讀:
TAG:LessisMore | ForeseaZhang | ContaxT2高级袖珍相机 | CanonEOS5DMarkII | HasselbladXPanII | 徕卡LeicaM6 | 『泳将身材谬论』 | 布列松 | BruceGilden | PlaubelMakina67 | 荒木经惟 | 康泰时ContaxT3 | Pentax67II | 滨田英明 | SimonLee | Sonya7KFullFrameCamera | 这张照片 | ChunyangLIN | 那些相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