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知乎的「專業性」和「旁觀者」心理

專欄很少更新,因為我確系不想追一些知乎熱點。熱點問題具有太大的時效性,而這個問題的關注往往來自於一種頗有話語權的人士埋下「公眾情緒」的影子,然後旁觀者來追罷了。然而大多數熱點事件本身並非太過重要,旁觀者怎麼服用這一塊暴露得無處躲藏的事件及當事人.

前幾天關於此事還發了一篇回答,也算是這次知乎專業性討論的一部分,我當時提出了一種我自己的觀點。

「知乎本不具備專業性,而在這種背景下專業性的直接體現是一種嚴謹的態度,才會有專業的旁觀者和專業的回答,才有專業的回答和專業的討論氛圍。」

這幾個論點之間貌似邏輯跳躍的有些誇張,而且某人就這個論點在私信里和我抬了一晚上的杠,那麼我在專欄裡面專門來敘述一下。

第一, n為什麼知乎本來就不具備專業性。

我個人僅從我接觸到的領域來看。我說過在我剛來知乎的時候,我認為知乎上存在兩個分類,雜問題和專業問題,但是在後來,我顯然改變了這個觀點——也許知乎問題的專業成分不同,但是大都是一些雜問題,從專業性的角度來說,知乎大部分話題都是被蹂躪的階段。

比如數學,數學專業性很高,故而數學問題大多不會激起太大的話題性,即使出現一些神奇的觀點。數學就歷史階段來說和從「泛哲學」剝離出來的現代哲學和自然科學不同,其為工具學出身,數學本身是從解決問題才發展到抽象世界的一種形式理論,顯然後者是不可能簡單幾百字的文字就可以說清楚的,而大部分能夠解決的也只是一些小問題。而現今知乎的數學問題大致分五類:

1, 一個已經被良好定義,並且無數教科書給予通俗解釋的概念,叫你去重新科普。

2, 一個目前沒有被證明或者停留在暴力破解階段的大話題的解釋。

3, 一些功利性的東西,比如叫我教他們怎麼打牌。

4, 資料性的東西。

5, 專業問題

以上其實四類都是些雜問題,而且都是不好回答的雜問題。第一種除非教師一樣的口頭教導,重新寫一遍文字意義根本就不大。第二類大多是民間愛好者來宣揚其成果,但是往往前五行證明都會找到錯。第三類,純粹是想錢想瘋了。第四類,大部分維基百科就能解決,而且很多問題甚至回答者也只能將維基百科扔給你。

哲學其實也是一個重災區,只不過這年頭很多人把哲學著作當高級心靈雞湯看,所以貌似有些人畜無害。而實際上,知乎哲學話題下的東西,根本就是典型不懂哲學。

很多人以為只要提出很宏大的命題,那就是哲學。(理工科生居多)。

很多人以為將生活細節藝術理論化,甚至乾脆文學化,那就是哲學(人文背景的居多)

很多人以為嚴謹的哲學論證就是憑經驗講大道理。

很多人以為將一些難以解釋的規律和發展趨勢,隨意加上沒有推論的解讀,那就是哲學。

說句不太好聽的話,哲學版除了極少數專業問題,大部分就成了大家一起煲雞湯,大家一起輸出價值觀。。

所以很顯然,知乎即使在專業領域,大部分問題也不過是專業程度略高一點的雜問題罷了。。知乎本來就不具備專業性,只不過早期的邀請制有一定的門檻,以及回答質量頗高,讓很多老用戶有一種「知乎是一類專業性論壇」的錯覺。而且知乎上最熱門的話題未必不是專業問題,而是具有參與感的問題,旁觀者認為這個問題在心中「可以被討論」,這是一個問題是否能得到更多關注或者回答得到更多贊的原因。

所以我得出一下三個看法:

1, 知乎不是專業性的下降,而是內容質量的下降。

2, 知乎本非是專業性網站,而現階段更多的是,「高質量問題」的受眾比例在用戶擴大以後進一步萎縮。

3, 知乎用戶的需求的重心已經從「高質量內容」轉移到了「尋求參與感」之上。

第二, n關於嚴謹的態度和旁觀者心理。

其實在很多在最近這個問題上沒找到重點。知乎很多大神將這些事情歸結到了「缺乏對專業知識的敬畏心」,「民科湧入。」,「回答問題的謙卑心」等等。。。

我反而覺得某些人確實的態度,其實就兩點,「可以答」和「可以聊」。很多人都習慣自詡「理性客觀中立」,但是其實大都卻反這兩個基本的言論素養。有以下幾種狀況。

1, 炫學心理。

通俗小說界的炫學派在各中類型小說裡面大行其道,其首要噱頭就是在小說中往往打包了一些專業知識,而這些專業知識如果越冷門越顯得其逼格甚高。。。很多人對於一些知識的接收點並非來自科普,更非來自專業書籍,大都來自於這些東西。而且他們也正好繼承了這類心理,不少人在對於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寫答案,只是想表明自己「懂」,並且將自己在這方面僅有的知識儲備一股腦宣洩出來,俗稱「腦補」。這類心理同時喪失了,「可以答」和「可以聊」兩種基本素質——因為他只是在用僅有的知識儲備在拼湊,故而談不上答;他只是想證明他「懂」故而就聽不得任何討論。

2, 預設立場、

這個其實很簡單,一般而言,思想先於立場,而某些人是預設一個自己的立場,再來拼湊自己的觀點,作為答題者,他是預設一個價值觀,然後無限擴寫這套價值觀,無視任何與自己相左的論據;作為旁觀者,他對於言論的認同並非來自於邏輯思考,而是和自己立場和不和而已。這個在涉及到政治話題和藝術派別的尤為嚴重,也就是典型的「站隊」問題。。而這種情況下,兩者在立場原則問題不突出的情況下,還不會有問題,凡是涉及到立場根本的,基本上就是互噴,何來「可以答」和「可以聊「呢?

比如某Y和@陳浩 私人過節擴大為的「文理之爭」就出現了這類很無聊的情況。比如說:哲學和科學遠古時期是一家,所謂「泛哲學」,現在明確的有了分工,兩邊有聯繫,但不是一體,也並非單純的線性聯繫,更不是一個單純的呈遞關係。那麼就有一種觀點,在發展之後,現代哲學和科學會不會合併回去了?理論世界會不會大一統呢?

然後在這場文理之爭裡面就成了這樣:

文科:學理科的牛什麼牛,自然科學最後還不是要歸結到哲學一起去。

理科:理科是你媽,懂不?

這種東西很無聊。。。。。。。。。

3, 無腦型結論

很多人在討論問題之時,結論往往並非來自於論據,而是單純的一種直覺歸納。這種東西在哲學重災區裡面無比常見,某些人在論述一些問題的時候,直接預設「他認為」的一些結論為「常識」,然後下一個和這些「常識」毫無關係的結論。實際上他只是想寫個結論而已,前面的一切只不過寫出來嚇人,然後顯得自己比較有理而已,整套東西從基本論據開始,到論述邏輯完全是空白,屬於神侃級別。哲學當然歡迎不同角度的觀點,但是觀點是要有邏輯性和事實性的,所謂「觀」和「論」是一套嚴格的哲學論證條理。。一個基礎理論的觀點,並非是寫散文一樣丟一堆個人感想就完了,OK了。

4, 濫用「我認為」。

「我認為」的排頭,表示這是一種個人觀點,本來沒有苛責的必要,但是「我認為」的大前提在於,「你真的這麼認為」且「你懂了腦子以後這麼認為」。。但是很多人就是藉助「我認為」的「無罪行」開始「無責任」放言論。。

這種例子很多,比如,

我認為1000年後,人類要變成猴子。啊?問我為什麼?這只是一種觀點嘛,你TM有本事拿1000年後的證據來證偽我啊。

這個在物理學討論中經常出現,經常就是「我認為」打頭,然後一堆他自己都不能邏輯自洽的神論就出來了,然後專業人士給他證據,論文,或者幫他理清邏輯。他表示

「我看不懂你這些,我就是這麼認為。什麼?你居然這麼認為,你簡直太白痴了。什麼?我最好多讀點書再來?你不尊重我的言論自由。你怎麼知道XXX,你怎麼知道?愛因斯坦不過就是XXX,霍金不過XXX,我都看不上,不過是你們這些人造神罷了,不要覺得我不專業,老子看過《時間簡史》和《量子力學史話》的。。。。你們這些學理科的就是傲氣。」

(以上在人文藝術領域基本上也是這樣)

呵呵呵呵呵。

5, 毀滅權威的慾望。

我一直有一種不太成熟的觀點,僅供參考。

「很多西方的思潮凡是引進到中國往往都容易變成怪胎。」

「民主自由」就不說了,這年頭公知什麼名聲我覺得不需要我多說。

還有一個就是「獨立思考」和「公民智慧」,這兩個東西延伸之後都涉及到一個東西,那就是「權威毀滅」。。而在我們這不少人確有一番極端解讀:

1, 逢專業人士必反。

2, 逢官方必反(特別是CCTV之類)。

3, 以「反對」樹立自己「獨立思考」的牌坊。

4, 為「反對」而「反對」。

這種情緒化的思維,自然是沒辦法「可以答」的,是否「可以聊」呢??NO,他只是反對而已,常用手法就是「你怎麼知道?你就是對的么?你別在這裝專業,老子XXXXX。。。。我就是看不慣你才找上你的。。。。。」

在軍事論壇,這種行為,俗稱「打滾」。。。

說了這麼多,其實無非只是想說這麼一個事情,不要過分苛求知乎的專業性,知乎的性質決定了其不可能是專業論壇,無論旁觀者還是回答者需要去有一種基本姿態和一種嚴謹的態度,解決知乎質量下降的途徑並非減少旁觀者的話語權,而是樹立一種基本的嚴謹論壇氛圍。。無論回答還是評論,都要有個基本的「可以聊」,「可以答」且尊重基本事實的言論態度。。。自律這種東西聽起來很不靠譜,但是解決根本問題真的只能靠自律。。。。


推薦閱讀:

跳樓輕生後掛在樹上,對輕生者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催眠:傳說與科學
霹靂布袋戲為何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為什麼有些人玩慣了單機遊戲不喜歡網路遊戲?
When you learn to die,you learn to live | 我為什麼想研究「死亡焦慮」

TAG:知乎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