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在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為什麼如此重要?

假設你的眼睛不太舒服,你跑去看眼科醫生,而他只是聽你說了幾句話就把自己的眼鏡摘下遞給你。

「戴上吧」

他說,

「我已經戴了十年了,很管用,現在送給你,反正我家裡還有一副。」

可是你戴了之後看到的東西都扭曲了。

「太可怕了!」

你叫道,

「我什麼都看不到了。」

「怎麼會呢?」

醫生說,

「我戴的時候很好啊,你再試試。」

「我試過了」

你說,

「可是眼前一片模糊。」

「喂,你這個人怎麼回事?往好處想不行嗎?」

「那好,我現在鄭重地告訴你,我什麼都看不見。」

「我對你多好啊!」

醫生惱羞成怒,

「真是好心不得好報!」

下一次你還會再去找這個醫生嗎?我想一定不會。一個不診斷就開藥方的醫生怎麼能信任呢? 但是在生活中,當我們在與他人溝通時,我們常常這樣不問青紅皂白就妄下斷言。

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在與他人溝通時,要麼在說話,要麼就是在準備說話。我們在聆聽的時候並不是為了理解對方,而是為了做出回應。很少有人能夠在溝通中真正的去聆聽他人,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他,去思考對方話語中所包含的深層含義

我們在與他人交流的時候,大部分時候是在灌輸我們自己的經驗,而不去管對方所出現的問題是否真的是他明面上所說的那樣。其實也包括在知乎上出現的問題,尤其是情感以及醫藥問題。每個人的感情問題,都是獨特的,適合你的解決方法,對我而言可能非常糟糕。醫藥上的問題也是如此,你的治病良方,對我而言可能就是毒藥(所以大家在對待所謂的土方子的時候需要更謹慎一點)。

那麼,我們在聆聽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1、聆聽不是一味的聽

聆聽並不是說你只需要聽就夠了,而是說你需要在聽的過程中理解對方所包含的潛台詞,同時你還需要在聽的過程中,給予對方反饋。比如在聽的過程中通過眼神,肢體動作(比如適時的對贊同的內容點頭)等來讓對方確認你的確是在認真聆聽,也可以通過適當的提問來表達自己的困惑。

2、聆聽的時候不能帶有偏見(思維定勢)

有這樣一個腦筋急轉彎:小明家有三個孩子,老大叫大毛,老二叫二毛,老三叫什麼?一般人們由於慣性思維,會第一時間回答道,「三毛!」當然,看過這個腦筋急轉彎的人可能會馬上回答:「小明!」

然而,這個答案就一定是對的了嗎?難道小明就不能是大毛二毛的爸爸甚至媽媽嗎?而這就是偏見對我們產生的影響,當一些事情是我們所熟識的時候,我們就會總覺得事情就是這樣子的,不可能有其他的可能性。當我們和某人產生矛盾後,在對方與我們交流的時候,無論對方怎麼解釋,我們總會覺得這都是借口,這一切都是沖我們來的。所以在聆聽的過程中我們要以原則為準繩,不要預設立場

3、不要快速的下結論

現在很多父母在與子女溝通的時候,都存在下結論過快的問題,比如當子女表達不想寫作業的時候,父母往往就會馬上發火,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是不認真,同時引用隔壁家小孩的故事,他們就不需要他們的父母過多操心。其實也許孩子說不想寫作業只是希望能夠有更多做其他更有趣的事的機會,並不是不愛好學習。這樣匆匆忙忙的下結論,不願意花時間去診斷,去深入了解一下問題的癥結所在,只會讓矛盾越積越深,讓家庭關係變得更差。孩子第一次遇到問題的時候會和你溝通,當你無視孩子的反饋之後,他們遇到問題就會尋找其他解決方法,或者憋在心裡。

其實,在聆聽的過程中,最需要注意的一點,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點,就是態度問題。你是用心的在聽對方所說的話,你願意拋棄成見,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思考對方所說的話,對方必然能夠感受的到,聆聽是為了理解,是一顆心與另一顆心的深刻交流。如果,你是裝模作樣的在聽,幾次之後,他人就再不願意與你分享內心的故事了。

如果是你的話,你會如何去聆聽他人呢?

備註:

1、文章開頭的小故事引自書籍《與成功有約--全面造就自己》,有興趣的知友可以買來看一看,挺不錯的,書中重申了一些我們所忽視或者未曾重視的常識。

2、題圖來源:flickr.com/photos/12412


推薦閱讀:

你第一次跳槽是什麼原因?後悔嗎?
有一位多才多藝,精通外語的領導是怎樣的體驗?
剛畢業不到一年,想考在職MBA,不知道該如何準備?
如何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使自己日常工作生活條理清晰明了?

TAG:生活 | 工作 | 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