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文學終將壓倒傳統文學嗎?

我身邊有很多人熱衷於網路文學,對於文學史上的一些經典之作卻毫不問津。是國民文化素質的降低導致了名家之作成為天書?還是網路文學的發展及其對我國文化環境強大的適應力使傳統文學終究走出主流?各位對網路文學的飛速發展及其對傳統文學的巨大壓力有什麼看法?


這個問題老是跳出來,今天忍無可忍了,發個言。發言之前,先說一下自己的工作,我是個老編輯,從事編輯工作很多年了,每天都在和各種文字打交道,對任何文學形式都不帶偏見。

1,這是個提法錯誤的問題

為什麼看到這個問題忍無可忍?因為題主在提問時,就預設了一個錯誤的前提:他認為網路文學是一種有別於以往文學作品的新的文學類型。這是很荒謬的!某種意義上說,現在所謂的網路文學,就是傳統文學的一個分支——通俗文學在今天的一種表現形式。更白話地說,現在的網路文學就是發表在網上的通俗文學。

它和過去的通俗文學一樣,有武俠、歷史、神怪、言情、架空、穿越等題材。還不過原來是金庸、古龍以及很多二三流的作者在寫武俠、是瓊瑤、席絹在寫言情,黃易寫穿越(其實穿越不是新東西,馬克·吐溫的《威斯康辛佬在亞瑟王朝》就是直白的穿越故事),還珠樓主寫仙俠,田中芳樹寫架空……再說一次哈,現在所謂網路文學,就是發在網上的通俗文學。

題主因為在提問時就已經設定了錯誤、荒謬的前提——用」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這兩個稱謂,將網上發表的通俗文學未發表在網上的所有文學作品設定為取代與被取代的關係。這種問法實在是很荒唐!很多人看到這個題目都會自然覺得很荒謬,但由於題主預設了上面荒謬對比的前提,於是有朋友在答題時都在順題主荒誕的語境而下,總是像打在棉花上。

互聯網時代的通俗文學

通俗文學發展到網路時代,的確呈現出了一些新特點。在出版時代,搞通俗文學創作門檻更高,因為書刊印刷、發行的成本更高,所以編輯把關更嚴,一旦刊印的作品,一般來說品相都還過得去。

到了網路時代,情況變了,發表成本大幅降低,所以更多人能夠參與文學創作(尤其是通俗文學創作。至於為什麼互聯網平台主要孕育通俗文學,我後面再解釋),人多力量大,於是乎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者,而在他們背後,是更多更多很爛很爛、不入流的作者。這種低門檻造就了網聯網時代通俗文學的繁榮,也造就了許多經典作品。同時因為作者水平參差不齊,模式化、抄襲、雷同、挖坑填坑等現象也在網路通俗文學中非常凸顯。這些都是通俗文學進入網路時代所呈現出的特點。

——————————————————分割————————————————————

下面我來簡單地回答一下我認為題主真實想問的問題:在互聯網時代下,通俗文學如此發達,會不會取代偏嚴肅的文學作品,成為主流呢?

題主說:」我身邊有很多人熱衷於網路文學,對於文學史上的一些經典之作卻毫不問津。「

我身邊的情況是:我和身邊的朋友並不排斥、小看通俗文學,但是大家對偏嚴肅的文學作品同樣不排斥,我一個同事今天還在讀馬爾克斯的《惡時辰》,另一個在翻戴維·洛奇的《好工作》。我說這些,只是想說明:題主身邊很多朋友熱衷於網路通俗文學,並不代表所有人都不讀偏嚴肅的文學作品。

事實上,現在也未必是通俗文學最發達的時候,哪年哪月,通俗小說都是很有市場的。早回二十年,你去中學門口租書鋪子看看,各種言情、武俠、風月小說,一堆名字稀奇古怪的作者。這些小說就和現在網上的通俗小說是一樣的。那些名字稀奇古怪的作者也和現在網上通俗文學作者一樣,大浪淘沙,作品和作者絕大多都被人忘了,只留下那些寫得特別好的,也就是現在看的金梁古溫這些的。

類似的情況不僅在中國,在歐美也一樣。喬治·麥卡琴,過去美國寫浪漫小說的,維納·德爾瑪,過去美國寫言情小說的,克拉克·史密斯,美國寫恐怖小說的……通俗小說在哪國哪洲、哪年哪月都是廣受大眾歡迎的。

所以,大眾熱衷通俗小說是很正常的現象,這並不是互聯網出現以後造成的。在互聯網出現之前,每天盼著買份報紙看武俠連載、窩在被窩裡看言情的大有人在。請不要覺得是互聯網興起之後,人們才開始熱衷於武俠、言情、驚悚、玄幻這些通俗小說的。

通俗文學(網路文學)和偏嚴肅的文學作品都有自身的價值。它們各自有各自的功能,並不是取代與被取代的關係。過去如此,現在也是如此。而且二者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

之所以題主會問:是國民文化素質的降低導致了名家之作成為天書?還是網路文學的發展及其對我國文化環境強大的適應力使傳統文學終究走出主流?

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題主根據自己身邊的環境和氛圍下的結論。讀通俗文學的人很多,讀偏嚴肅的文學作品的也很多。這更像是一個題主在自己的一隅里臆想出來的問題。


別鬧,把網路文學從文學中剝離出來本就是耍流氓,照這麼分,荷馬史詩是羊皮紙文學,詩經是竹片文學,天龍八部是報紙文學,紅樓夢其實是手抄本文學。名著就是名著,雖然價值觀會隨時代發展而變化,曾經的庸俗之作經歷時間的沉澱可能會閃耀於後世,但是,由人類進步帶來生活模式的變化並不應影響文學價值鑒賞本身,孤立並鼓吹所謂網路文學的險惡用心實為降低門檻,使更多的人有了冠冕堂皇的談資。


誰把網路文學跟傳統文學對立起來的?是不是還要區分一下甲骨文學?金石文學?簡牘文學?帛書文學?紙張文學?紙張文學裡面再區分一下旋風裝文學?經折裝文學?蝴蝶裝文學?包背裝文學?線裝文學?銅版文學?激光文學?

終究都是文學,看問題要有歷史的眼光,別看見個新東西就急著和傳統對立。


「夫歌《采菱》,發《陽阿》,鄙人聽之,不若比《延路》、《陽局》,非歌者拙也,聽者異也。」

淮南子人間訓篇里的一段話。


那麼什麼是網路文學,什麼是傳統文學呢?

我受魯迅影響,決意寫作,最終寫成充滿現實主義色彩的小說。

我也想投稿在《小說月刊》、《收穫》,或者乾脆讓《人民日報》整版連載。

可是不行啊,我一個沒熟人、不善交際、不懂得出版流程的初出茅廬的黃毛小子,憑什麼去找人家出版社商量?

不是每個寫作者都能成為哪位前輩的關門弟子,或者有一個文豪的爸爸或爺爺。長得也不好看,對不起美女作家、暖男作家的名號。我又不是某某大學中文系畢業的,有一大堆學長學姐導師貴人的。

最終朝我伸出橄欖枝的,只有網路。


①網路文學的對手是紙張文學,就像紙張文學打敗的是竹簡石刻。

②文學是一項傳承,不會因為載體的變化就消失,只會因為好不好而消失。

③你的傳統文學指的是什麼?如果可以,請詳細、具體說明下。

PS你身邊的朋友沒有一個人懂文學。

——————第二次編輯——————

我身邊有很多人熱衷於網路文學,對於文學史上的一些經典之作卻毫不問津。是國民文化素質的降低導致了名家之作成為天書?

答:知乎上好像有人計算過,文盲率低了,國民的文化素質確實會降低幾個百分比。但是名家之作還不是天書。總有人懂,比例小是因為一直都沒思考的讀書人基數多了,可是懂的人還是那麼多。

網路文學的發展及其對我國文化環境強大的適應力使傳統文學終究走出主流?

答:(假設網路文學指的是目前網路上發布的文學,傳統文學指的是教育課本上的文學)網路文學的發展短時間根本動搖不了傳統文學的地位。假如我們按載體分類文學,把我們知道的文學簡單分為竹簡類,紙張類,網路類。從紙張的出現到紙張上發出的文章多於竹簡上的文章總共用了好多年?網路十多年就能完成?紙張把竹簡上的文學全部保留了,要不我們也不會知道孔子。網路這麼厲害,不要紙張上竹簡上出現過的文章?傳統文學中的好,是經過了長時間,很多人檢驗出來的。才出來十幾年的以一種新型文學載體命名的文學(注意文學代替文學,載體進化於載體),就能把它們殺死、不存在於世?不可能!

各位對網路文學的飛速發展及其對傳統文學的巨大壓力有什麼看法?

答:網路的發展慢慢會取代紙張的大量使用。就像紙張取代沉重的竹簡。但是紙張取代竹簡時,把竹簡上所有的文章拿過來,優秀的還是優秀,差一點的還是差一點。同樣的,網路也是。一篇文章不管是以書、竹簡、還是網路,評價它都是看它本身魅力。所以,我認為網路的發展對傳統文學(假設傳統文學定義同第二問)並沒有壓力啊~哦,你說網路文學的發展啊?你再堅持這樣分,我真的估計都估計不到你到底在說什麼了……


核心觀點:信息文明終將取代工業文明,正如工業文明取代農業文明一樣。而工業文明發展到信息文明物質生產的提高帶來了媒介的發展。而媒介是文學的依附載體。相對於文學來說,媒介是第一性的。沒有媒介,就沒有文學。從古到現在,人類經歷了口頭媒介時代,紙張媒介時代(手寫紙張媒介時代,印刷紙張媒介時代),電子媒介時代,網路信息媒介時代。每一個時代的文學依附於這個時代的媒介。口頭媒介時代產生不了《紅樓夢》這樣的經典。只能產生《荷馬史詩》。印刷時代也產生不了現在你看到的網路小說。只能產生《戰爭與和平》。印刷時代發展已經幾百年了,積累了大量印刷時代的經典,造成大家的影響是只有那些名著才是經典的印象。但隨著時間的發展,信息文明取代工業文明。文學的傳播媒介與寫作方式都將發生改變。不會再產生工業文明時代的經典,而是會產生網路時代的經典。網路文學必將壓倒傳統文學,這本來就是非黑即白的理論。正如當出現了紙張,沒人再去寫竹簡一樣。你可以想想你現在看的最多的是不是網路媒介上依附的文字?電腦、手機。現在網路媒介發展的時間還很短。但趨勢不會改變。你大可不必為自己看不了工業時代的名著而感到苦惱。因為你本來就是信息時代的人。

當然以前任何時代的經典還是經典,因為思想性是有超越現實的特性的,文學即人學。但世界大勢浩浩湯湯,工業時代的文學終將過去。現在的網路文學才發展了十幾年,當然很弱小,許多還很庸俗。但世界一切符合歷史趨勢的事物都是由低向高發展。發展的網路當然不會是現在這樣,取代傳統文學的也不是現在的網路小說,是會經過無數人不斷提高,錘鍊,共同創作的網路文學。幾十年後也許就會完全打破你現在還抱著的工業文明的思維。正如封建社會的中國注重詩詞八股一樣。工業文明用長篇小說打了封建文明的臉。大家還是向前看吧。這個問題上,我立場堅定。

諸君不如2020年再看,中國的網路文學會生長到什麼樣子,諸君不如2050年再看,還有幾人用筆寫作,按照傳統的寫完一本書再出版的模式寫作。

2000年網路文學泛善可陳,2015年已經成長到這樣。2000年你還只看印刷時代的產品,2015年你每天可能離得了電腦手機?不必對未來恐懼,早些適應未來,因為未來不會因你而改變。相反如果你2000年開始到現在適應新時代有規律的寫網路小說,今日的你早日成為網路文學的代言人。2015年如果你開始規律的寫作,也許2050年你就能寫出網路時代的經典。至於工業印刷文明的文學?只能被從文學史的角度進行研究和學習了。

(長文預警!!多圖預警!!)

200多個回答都看了,跟幾位知友觀點類似。不過可惜這幾位知友說的不太通透,有點遺憾。預計是篇長文,也算是填上前幾天的坑。2000年之後的中國文學有些什麼優秀作品? - 李東煜的回答。

先亮下觀點,網路文學將會生長的完全超出你的想像。雖然目前還是野蠻生長、亂象叢生的階段,但與傳統文學相比,它具有原生的活力。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我從不懷疑隨著時間的流逝,網路文學會產生出經典。

正文

先來解決一下什麼是網路文學這個問題。

大致有三種觀點

一是所有在網路上流傳的文學作品都是網路文學,也包括《紅樓夢》這樣的古人所作被今人傳上網路的作品。顯然這個是最廣泛的概念,是從媒介的角度出發。不過我認為這種觀點太寬泛,無法概況真正意義上的網路文學。

二是在網路上原創,傳播的作品。這個概念在於網路上原創,這限定了網路文學的時間,即最起碼應該是有互聯網之後的作品。這個概念看起來不錯,但它太駁雜了。也許它代表的廣泛,但對於今日的網路文學,重點不夠突出。

三是概念上最狹義的即發表在網路原創文學網站上,以市場為導向的文學作品。主要為網路小說。我傾向於這個定義。首先目前來說,這個概念重點最突出,在我看來也最能代表網路文學的主流。而且在大家的心目中,真正與傳統文學相抗衡的也就是網路小說吧。不過要說明一點,隨著時間的流逝,真正的網路文學的概念應該是第二種。那個時候,網路文學就真正壓倒傳統文學了。

本文主要是從第三個定義來談的。所以,眾多的博客散文,眾多的網路詩歌這個答案就不會涉獵了。

1.會變嗎?

我們現在這個年代正處於時代的劇烈轉型時期。現在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在劇烈的變化。經濟、政治、思想是這樣。文化藝術文學也是如此,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罷了。這個世界不變的唯有變化。

看待文學一定不能斷裂的去看,文學是有文脈的,也就是文學的歷史。許多問題我們只能從文學的歷史中推測未來。先不說網路小說和傳統小說。單單說小說這件事。

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無論在中外,真正成為主流也就幾百年的事。中國古典文學的明珠是詩詞,西方文學的桂冠是戲劇。對於小說來說,很長一部分時間都不是主流。都是「小道」罷了。而到了今日,小說大行其道,詩詞、散文、戲劇已不再有往日獨尊的地位。諸位可曾想過這世道就是會變的?

中國文學自先秦起,《尚書》《易》《詩經》《楚辭》諸子百家《春秋》《左傳》《山海經》《戰國策》這些典籍告訴我們,文學開始的狀態本就是交織在一起的。文史哲不分,詩樂舞也不分。可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的出現了不同的體裁。敘事性的與抒情說理性的作品逐漸涇渭分明。

而我們說小說的起源,可能會說到上古神話、會說到《山海經》、會說到史傳文學。

但即使到了魏晉南北朝,真正意義的小說(志怪小說、志人小說)出現的時候。

小說這種體裁依舊是小道。正經的文人士大夫是不會以這個為重的。到了唐代,出現了更為成熟的傳奇。

可這個時候的小說依舊是小道。唐代鼎盛的文學是詩。

到了宋代說話的出現,說話人的本子「話本」便是情節更加完整,人物更加鮮明的小說了。

可這個時候小說依舊不是藝術最高超的體裁。因為我們知道有宋一代,初期依舊是詩當道。到了蘇軾,詞才真正被士大夫所承認。直至詞成為宋的最璀璨的文學體裁。

同樣,到了元代,小說繼續發展,可這個時候興盛的是元雜劇,南戲。戲曲又蔚為大觀。到了今日我們發現元代最鼎盛的文學體裁是戲曲戲劇。

到了明清,乃至現當代,我們才發現小說這個體裁才真正興起。

從明到現在600餘年,小說才在語言藝術這個門類成為如今的受眾最廣,最流行的文學體裁。其實還是多說了。其實到了民國的時候,小說才被胡適,魯迅他們真正開始提高了地位。清朝甚至晚晴小說也不是真正的顯學。

你以為只有在中國小說才是這待遇嗎?

西方一樣的。

古希臘古羅馬興盛的是史詩是戲劇

到了中世紀,教會文學,騎士文學,史詩民間謠曲出現。小說依舊不是主流。不過正如中國唐宋一樣,小說也在發展。

西方真正意義上的小說的成熟來說可以從文藝復興算起。《十日談》《堂吉訶德》《巨人傳》都是典範。可怎奈西方出來了一個莎士比亞。所以戲劇成了西方文學的桂冠。

古典主義沿著戲劇的路繼續發展

到了啟蒙主義,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西方近代「小說之父」笛福。

之後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小說在西方才奠定了它的位置。

直至今日。小說在全世界範圍內成了最重要的文學體裁。也不過幾百年的時間。你真的確信網路小說未來一點希望都沒有成為經典嗎?

2往哪變?

如果大家認同了文學一定會變的事實,那我們可以談談接下來的話題,也就是這個問題。傳統小說會不會被網路小說壓倒?

我認為是會的。不過不是取代的關係。而是此消彼長,網路文學會逐漸成為主流。當然那個時候的網路文學不是現在的網路文學,而是經過提高,發展,錘鍊的網路文學。

在2000年之後的中國文學有些什麼優秀作品? - 李東煜的回答中我說過。

中國當代文學自從80年代後到現在已經很明顯的分為三條線。

一條為以政治為導向的官方的話語系統,以茅盾文學獎的各種官方文學獎,文藝座談會為代表。這話語系統下的文學群體是以前4、50年代的作家(路遙 賈平凹 鐵凝 王安憶 莫言 閻連科等),到現在開始逐漸接班的60年代作家(格非 蘇童 余華)。目前70年代的作家們還沒有掌握這個系統的話語權,看作協名單就可以了解了。

另一條是以純粹文學為導向的大學,研究機構的學者的話語系統,多是他們所寫的論文,專著。基本屬於圈子內部交流。而且多追求文學的藝術上的造詣。

再一條就是以市場為導向的新生代的話語系統。各種市場上包裝精緻的「爆款」的流行文學(郭敬明 韓寒 張嘉佳 等)以及越來越火的網路小說(唐家三少 貓膩 天蠶土豆等)。

要強調一點的是,這三條分支不是完完全全分開的,而是互相糾纏的。官方政治話語系統中很多也是大學圈子的,比如梁曉聲,格非。市場上很多爆款也有很多是官方政治話語系統下的作家的作品,例如蘇童,例如莫言。而寫網路小說大火的唐家三少也跑進了作協。

而為什麼說網路小說以後會產生經典,並超越傳統小說。

在我看來這是因為互聯網自身的特性。也就是網路媒介的特性。

網路小說被詬病的一點在於它的低俗,沒有節制。

我承認這個缺點,但這個缺點卻正是它的優勢。

網路文學最初誕生的時候本來就是草根文化。一來網路文學是全民的。二來網路文學本就不追求經典化,本來就是大眾文化。三來是網路文學是一種反叛的角色出現的。

如果把網路文學比作孫猴子,他本來就不想被傳統經典文學這個天庭收為弼馬溫。

有人說互聯網只是一個載體,經典在哪裡都是經典。但其實紅樓夢不會在竹簡時代出現,竹簡時代只能出現短篇的諸子百家。同樣,你讓《仙逆》這樣600萬字數的小說出現在純粹紙質時代也不現實。

有人說字數不是經典的判斷依據。但正如一個時代的經典可都是大約一個量級的字數一樣。因為就小說來說。他本質是敘事藝術。書寫的載體其實是一種限制。你拿毛筆寫,一天能寫多少字?你往竹簡上刻,一天能刻多少字。為什麼長篇小說在明清才出現。印刷業的發達才使得長篇小說成為可能。

而到了今天,互聯網的發展,生活的進步要求著適合這個時代的小說出現。

而網路小說這種每日更新,讀者可以馬上反饋的文體是終將取代傳統的寫完再出版的傳統小說的。

媒介的發展促進了文體的發展。當大眾導向新型的文體媒介,傳統的必將衰落。至於傳統的經典會固化成經典符號,但是後代不會再有人繼續續寫這種類型的經典。正如不會有人續寫《道德經》之類的文章,是因為有足夠的載體讓他把事情說的透徹。今日的他們會選擇用網路寫作。那麼網路這種新型載體的特性會導致他們創作理念的改變。網路小說每日更新,讀者隨時反饋。如果我們認同文學是一種交往行為系統的話。那麼這種新型的網路小說的交往行為系統是要比傳統文學一次寫完作品再發表是有優勢的。所以未來傳統文學這種紙媒時代的產物,一定會被互聯網媒介時代所取代。只不過我們說紙媒時代的經典依舊是經典。互聯網時代經典也是經典。是因為文學本質是人學。

至於網路文學的思想性?大可不必擔心,我相信會有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家,可以既適應時代的媒介的特色,又能寫出思想性和文學性和可閱讀性的作品。正如,在竹簡上刻刻劃劃的人,還在擔心著那些一天在紙上寫那麼多字的人,怎麼能寫出經典呦?


包子麵條終將壓倒鮑魚龍蝦?

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是不同層次上的消費,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的。總有一些人,動不動就想搞個大新聞,非要挑動群眾斗群眾,好像傳統文學的不景氣是因為網路文學興起造成的,這挨得上么?古代評書戲曲的流行度遠比四書五經高對吧,也沒說評書戲曲就要壓倒詩詞歌賦。有趣的是,說評書,唱戲曲的人紅了,總要讓自己孩子多看四書五經。放現在也一樣,搞網路文學的如果能堅持到最後,也會去認真的鑽研傳統文學的表達和精神,熟悉這個圈子的人都知道,儘管大家嘴上不說,但寫著寫著都會找一堆名著來研究,學習人物刻畫和結構設計什麼的。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是互補的,用不著誰瞧不上誰。

另外,互聯網只是一種載體,和紙張一樣。寫在紙上的垃圾也終究是垃圾,不會被稱為經典名著,寫在網上的佳作也一樣會被載入文學史冊,流傳後世。簡單的用載體來劃分文學,你們真是還是要多學習一個啊。。。。。

不能再說了,不然會被小黑屋了。


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嚴密。

什麼是網路文學?網路文學區別於其他文學的地方是什麼?僅僅是因為它是在網路上發表的嗎?

當然不是,網路什麼的,僅僅是載體罷了,而載體的不同,絕不會影響到文學本身的價值。前面有朋友說了,荷馬史詩是寫在羊皮紙上的,詩經是寫在竹簡上的,紅樓夢是寫在紙上的,那麼,它們的價值會因此而有高下之分嗎?

又有朋友說了,網路文學之所以價值低,是因為它是連載的,每天都必須更新,因此無法達到精雕細琢的地步。但這個說法也站不住。連載並不是從網路才開始的,金庸的小說當時就是在報紙上連載的,但金庸小說的成就我們也看到了。而且,就算連載的時候不能精雕細琢,那麼作者在出版實體書的時候仍舊有修改的機會和權利,——而且這種機會不止一次。對連載小說的反覆修改,這個金庸也已經做出了非常好的示範。

所以,這個問題根本就不關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的啥事情,它的本質其實是說的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的關係。

這其實是一個自古以來人們就在討論的問題。

孟子見梁惠王,問:「我聽說大王你非常喜歡音樂啊。」

梁惠王赧然變色,羞愧地說:「我其實只是喜歡流行音樂,並不是喜歡那些高雅的古典音樂。」

孟子回答:「不要緊,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其實是一樣一樣的。」

看看,從2300年前開始,人們就在為流行藝術和古典藝術而撕逼了。但時到今日,象孟子這樣大大方方表示一句「今之樂猶古之樂」的人,卻太少太少,人們總是不願或不敢承認,那些奇裝異服的殺馬特小青年口中哼的歌曲,能和古代聖人所推崇的音樂平等。

孔老夫子喜歡聽古典音樂,他聽見據說是堯舜時期的大型交響樂《韶》,感動地三個月忘了吃肉。但對流行音樂就不那麼感冒了,特別是對鄭國、衛國那地方的民歌,他曾經說過:「我特別討厭紫色奪取了紅色的光彩,也特別討厭鄭國的民樂擾亂了古典音樂的地位。」鄭樂能讓魯國的老夫子感到討厭,甚至有掩奪雅樂地位的苗頭,可知當時鄭衛之樂是何等流行。我們能想見當年老夫子對它的感受,肯定和30年前的家長老師對武俠小說、今天的某些人對網路小說的態度一模一樣。

但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即使老夫子也沒辦法阻止鄭衛的這些靡靡之音最終登上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最高殿堂。到現在,《詩經》中鄭風21首,為諸國風之冠,到今天,誰還敢說這些當年被詆毀為「淫」的鄭樂的高雅地位?

王國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這其中漢大賦、六代駢文且不必說,其他幾種文學形式,哪個不是從通俗中發展而來?唐詩嚴肅不嚴肅?高雅不高雅?可如果追到最早,也不過「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流行歌詞罷了。宋詞高雅不高雅?但追溯到最早,也不過是「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的里巷俚詞罷了。元曲和明清小說更加不用說。

柳永填詞,流行四方,乃至於「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為此皇上不許他當官,讓他「且去填詞」,這可不象是一個嚴肅文學作家的待遇啊。然而時到今日,誰要說《樂章集》是通俗文學,大耳刮子扇過去可也。

《三國演義》、《西遊記》,到今天號稱四大名著,誰敢說這不是高雅嚴肅文學?可在當年,寫這東西就是丟人現眼辱沒祖先,以至於作者都不敢署名。到今天連這書是誰寫的都不知道,以至於幾百年來我們都以《西遊記》是丘處機的作品。——當然,就算是現在,吳承恩著西遊仍然不是定論。至於《金瓶梅》的作者,到現在還是個迷呢。

說這麼多,無非是想說明一件事:這世界上,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今天的通俗文學,隨著時代的推移,終有一天會登上經典的寶座,——當然,前提是你確實有經典的內涵。

30年前,我們說武俠小說是垃圾,但到今天,金庸赫然經典。30年前,我們說科幻小說是宣揚偽科學,但到今天《三體》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

那麼,有什麼理由能斷定今天的網路文學就出不了經典呢?

武俠小說、科幻小說、玄幻小說、穿越小說,這僅僅是題材的不同,但這絕不是阻礙經典出現的障礙,《西遊記》難道不是玄幻?《水滸傳》難道不是武俠?只要作品的寫作水平和思想內涵有了,照樣會成為經典。

網路小說在這十年中的進步,是肉眼可見的,那麼在不遠的將來,出現經典級別的佳作,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唯一對其造成阻礙的,就是人們的偏見。


鄙人剛大二,學藝不精,以下皆為個人看法,觀點片面。若有問題,歡迎指正討論(?? . ??)

………………………………………………

補充:以下所說的「網路小說」不是指「以網路為媒介的小說」而是指目前普遍認為的網路上的那些言情武俠網遊玄幻之類的小說哈。

看到有兩位親點贊,還是來認真地來補充一下答案吧~

首先,在我看來,題主的問題有這樣幾個漏洞:

1.身邊的人就能代表所有人嗎?

「身邊的人」局限性很大,畢竟一個人在大多數情況下,接觸的是和自己同年齡同層次的人。所以題主問題的前提是不能支撐你的問題的。

比如在我讀中學的時候,分班前,看經典作品的寥寥無幾。分到文科班後,班上有十來個很愛看正經書的。讀了漢語言文學專業之後,身邊各種喜歡看經典的,還有寫詩的寫小說寫話劇的都冒出來了……

2.國民素養怎麼就降低了?

當然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不良現象,但很多東西是不管哪個時代都存在的。而但就識字率來說,絕對是上漲了的。

3.主流作品怎麼就成天書了?

現在研究文學的人可不少,即使說不一定每個研究者都研究得好,但也那些作品也沒成天書吧。我一個二本生照樣能看得出個大概意思啊╮(╯▽╰)╭

4.網路文學怎麼就讓名家作品脫離主流了?

「主流」不代表是大多數的。即使是在此之前(比如說現代文學時期),所謂名家名作主流文學之類的,它的受眾也並非是社會大多數人。主流的小說、散文、詩歌都是一個圈子的東西,可以說是精英階層。而當時的普羅大眾的識字比例絕對沒現在高,將他們排除在外的話,對於能識字的小市民階層等,他們看的更多就是當時的通俗文學(言情、武俠之流)。

雖然網路小說是中國在近十餘年出現的,但就其性質而言,這也就和當初的鴛鴦蝴蝶派啊什麼的通俗文學差不多,都是滿足小市民階層的趣味的。與真正的主流文學屬於兩個圈子。(當然,二者之間肯定會對彼此有一些影響,當初通俗作家有借鑒主流創作方法的,主流作家也有「下海」寫通俗的。)

所以,現在主流文學依舊是主流,是我們當代文學都要學的。

不過,在我看來,題主對於網路對正統文學的不良影響擔憂也有一定道理。因為網路文學的絢麗多彩會吸引到很多成長中的青少年,而現在的網路文學良莠不齊,甚至糟粕太多(有的簡直不忍直視╭(°A°`)╮)。閱讀過多的網路文學而不加以正確引導的話,對於他們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是很不利的。等於是搶走了一些潛在的主流文學的讀者。而且在現在網路普及而版權保護相關法律政策不完善的情況下,對於文化市場大環境、出版社、作家什麼的也有影響。想當初迅哥兒的稿費可是很多的,放在現在可能就沒那麼多了。

所以,雖然網路小說本來就是看著玩玩兒的,但網路創作環境還是應該改善一下吧(現在每次打開瀏覽器,推薦的《殘酷總裁絕愛妻》《豪門獨寵》之類的都是什麼鬼←_←);傳統文學應該革新,利用起新的技術手段吸引更多的年輕讀者(但絕對不是向媚俗靠攏哈)。

當然,我說這些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這些問題人家自己肯定早認識到了,但做起來可不容易。

之前起點就有做過一個30名作協主席的競賽,是用網路小說創作模式(就是網路寫手寫作模式)創作的,雖然效果不太理想,但也可以看出雙方在努力改進自身的缺點。

ps:中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歐陽友權關於「網路文學」「網路與文學」做了一些研究,如果題主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搜搜看。

………………(?? . ??)………………

以上皆為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哈


看了很多答案,我補充一個文化力量的角度。

我的觀點是:傳播度廣跟得到社會認同是兩個概念。網路文學只要不得到正統文化的認同,愛看網路文學的人再多也沒法讓它壓倒傳統文學。

一、文化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改變,而非自下而上的改變。

明清時期小說頗受大眾喜愛影響廣泛,但流傳多少年也始終是不入流的文體,而傳統戲曲之類的文化從民間走入殿堂都跟統治階級的愛好有關,所以一千萬個老百姓愛看網路文學也無法讓網路文學成為正統,因為文化的改變本來就是自上而下的。(更多例子參見評論)

二、文化是維護國家統治力量的一部分,是一種天然的社會秩序,它常常被用來區分階層。

愛聽古典音樂的人你會默認對方受過良好教育,想像對方是某個高級階層出身,你會通過對某些階層的文化的認識來區別你身邊不同階層的人。這個文化的含義包羅萬象,包括對方的消費習慣,他的口音,他的日常禮儀,這些都是文化。除了階層,你也可以透過一個人展示的文化去判斷他所生長的國家/地域,因此某些地域的人會被認為是整個地域素質都不高。(因為文化的緣故將地域和階層聯繫起來了)因此,網路文學如果得不到社會上層的認同,不能跟高階層人的生活方式聯繫起來,就始終無法翻身。

三、主流文化存在一個自然的評價機制。

任何一種新興事物進入一種文化,都會自動被主流文化制定出來的標準規定其性質。而在主流文化的壓制下,由於天然被視為是異端,網路文學很難得到大家認同,因為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都是主流文化賦予的。比如這個問題下其實提到網路文學沒有人關心內容如何,都自然認為它是低俗的。其實紙媒就不低俗嗎?低俗的傳統文學也比比皆是吧。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上已經會形成一個刻板印象:網路文學是低俗文化。只要網路文學一日不摘掉這個標籤,只要大眾一日認同這個觀點,網路文學永遠也壓倒不了傳統文學,因為它的自身形象被邊緣化了。

綜上,網路文學只要不得到主流文化的認同,愛看網路文學的人再多也沒法讓它壓倒傳統文學。

(除非某個主流文化偶像站出來為網路文學正名,比如莫言聲稱自己是網路文學受益者之類的)

相關內容參考

阿諾德:《文化與無政府主義》


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什麼傳統文學。

但是世界上有這麼一種人,他們認為文學應該分為兩種,一種是屌文學,一種是不屌文學,這兩種之間隔著一條不可逾越的大河,這條大河能讓他們清晰地辨別出哪邊是屌的,哪邊是不屌的。

當然叫「屌文學」不足以凸顯他們的逼格,他們把它叫做傳統文學,經典文學,另一邊的不屌文學要叫商業文學,網路文學。由於他們缺乏基本的辨別能力,甚至他們根本沒有仔細看過什麼書,所以他們要給各種作品貼上屌和不屌的標籤,作為他們的路標,方便他們跟人吹牛逼的時候,當別人提到莎士比亞的時候,鄭重其事的提上一句,「我跟你講,這個我知道,這個超屌。」

為了不出簍子,在關鍵時刻掉臉子,這樣的人一般有兩種毛病,一種是崇古,一種是崇名,四大名著是最屌的,當然魯迅也很屌,不過比曹雪芹還差很多,錢鍾書什麼的也很屌,比魯迅是差一些,但秒殺王朔陳忠實什麼的是沒有問題的,莫言本來是不屌的,但是獲了諾貝爾獎以後,就像孫悟空變身賽亞人一樣,超屌,屌爆了。韓寒郭敬明什麼的也只能是小屌啦,不過轟殺那些網路作家是沒有問題的。

崇古的一個表現是字紙崇拜,汪曾祺說過,中國人有敬惜字紙的傳統,寫在紙上的字是很神聖的。據我觀察,這種傳統越是沒文化的人保留的越好,其實白紙黑字印在紙上的垃圾也不少,但是他們不明白,就是紙上滿紙他媽的也比網路上寫正經文章的要好。

崇名的另一個表現是崇外,莎士比亞,跪了,這是神級屌,魯迅跟他比都是渣,陀思妥耶夫斯基,這好像沒聽過,偷偷百度一下,我擦,屌爆了。

但事實不是這樣的,屌文學和不屌文學之間根本沒有這條河。很遺憾的一個事實是,現在市面上九成九的書,都是商業寫作,無論是網路文學還是書商策劃,都是一樣的,那些你認為是屌作家傳統作家的新作,跟你鄙視的網路小說一樣,只有寫得好與不好的區別,不是天生就帶有屌屬性和不屌屬性,你要實在認為那些青春文學、校園文學,還有什麼什麼的文學一定天然比網路文學來得好,那也是你自己的事,你開心就好。

這種觀念也不是今天才有。

上面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老陀這種級別的文學家大概不能用屌文學來形容了,應該是屌爆了級別的文學家。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時代他寫的根本就不被認為是「傳統文學」,在他的那個時代,托爾斯泰和屠格涅夫的寫作,才是屌文學,屌文學應該反映複雜、宏大的社會背景,比如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和屠格涅夫的《父與子》。

這令他十分苦惱,更令他苦惱的是,托爾斯泰和屠格涅夫無論是稿酬還是評論界的聲譽都高他一籌,他們繼承了大量的財產,有大量的時間優哉游哉的創作,而苦逼的老陀,卻是一個「文學無產者」,要為掙錢而寫作,換言之,他就是那個時代的網路作家。

這讓他嫉妒得發狂,他一邊把托爾斯泰和屠格涅夫的作品說成是「土地貴族鄉紳文學」,一邊暗暗發狠一定要寫出一部跟那些屌文學一樣的重大作品,但是很遺憾,他一輩子也沒寫出那種宏大敘事的偉大作品,相反,他的那些直面靈魂深度的作品,在今天,沒有任何一個評論家敢說他的寫作不嚴肅。

大仲馬的小說算是傳統文學吧,但雨果推薦大仲馬進法蘭西學院,他卻被認為是一個通俗小說家,對不起,你是一網路寫手,你寫得不屌。

再往前推,莎士比亞也是一網路寫手,他的巔峰期,每年都要寫兩三部劇作,而且都要迎合觀眾趣味。

我們中國的四大名著,都曾經是某種程度上的流行作品,在他們的時代,經史才是正義,詩詞才是文學。我想,要是這些人托生在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的時代,他們一定會不屑一顧的對看《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的人投來鄙視的目光,瞧你們看的這些垃圾。

你開心就好。

搭配我以前寫過的文章,一起食用有助消化。

http://www.15yan.com/story/lMrTKGSOnwp/ 網路小說能否產生經典。

這篇文章我原來在知乎也發過,但拜知乎偉大的搜索所賜,我找不到了。

http://weixin.qq.com/r/OUM9JcvEw5a8rY9G9xYr (二維碼自動識別)


因為網路文學的出現,才讓你感覺身邊的人都在看書。其實他們本來就不愛看書,只不過因為網文輕鬆不費腦,這才看起了網路小說。


題主所說的"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的二分本身就是有問題的。這種二分法折射的是所謂"傳統文學"本身的傲慢、封閉與僵化。

眾所周知,"傳統文學"一詞,就其具體使用而言,和"嚴肅文學""精英文學""雅文學"指稱的基本是同樣的對象。它代表的是精英階級的趣味,與之相對的只能是"大眾文學"或"俗文學",亦即雅俗的對立。而"網路文學"卻是以其傳播媒介得名的,可以類比的概念應該是"印刷文學""口述文學"。所謂"傳統文學"與"網路文學"之爭,本身就很可疑。

最典型的例子是金宇澄的《繁花》。《繁花》於2011年開始連載於上海「弄堂網」,在網路論壇的互動環境中展開寫作,完全符合學界對「網路文學」的定義。但由於作者「傳統文學」圈內人的背景,此書2012年得以在《收穫》上發表,並且在今年八月獲得茅盾文學獎。「傳統文學」界對於《繁花》的評論,極少回應其原汁原味的網路背景,《繁花》也就不被承認為網路文學。究其原因,無非《繁花》在藝術性上遠超一般概念上的「網路小說」,而且作者是一位「傳統文學」人。一言以蔽之,批評家和「網路文學研究者」們的邏輯是,凡是好的,就是我們的,是「傳統文學」;凡是壞的,就是你們的,是「網路文學」。萬一你們有了好的作品,那要麼把它說成是我們的施捨(「學習傳統文學」),要麼乾脆搶過來變成我們的(就像《繁花》那樣)。

雅俗之辨,古已有之,任何時代都必然會有雅俗之分。在印刷媒介產生之前,文人的詩文為雅,民間的歌謠為俗。印刷術剛剛產生的時候,印的都是經卷、符籙這種不入流的東西;傳入西方之後,也不免有「印刷術將殺死建築」的嗟嘆,有錢人的《聖經》可都是請專人手抄的。但等到印刷術已成大勢所趨,文人的詩集和細民的小說,就都是刻在雕版上的了。網路媒介取代傳統媒介的歷程,就是當年印刷媒介取代手抄的歷程。日後精英們的文學寫作也自然會轉移到網路上來,到那個時候所謂「傳統文學」與「網路文學」之爭,將是荒謬得無法理解的東西。

所以現在的狀況其實是,躲在"傳統文學"這張面具背後的人正在拚命地維護自己的利益,並且依靠他們所剩無多的話語權培養出其最後的代理人。

當然,我可不是為當今的所謂「網路文學」辯護,它或許比腐朽但卻溫順的圈子文學更加危險;然而,這不應歸咎於某種媒介。


分兩個方面來講。網路平台作為傳播媒介,必然對文學產生影響。正如唐詩宋詞到明清通俗小說背後反應的是造紙印刷術的發展。今天大家瞧不起的網路文學,長篇廢話水字數-不用手寫敲敲鍵盤複製黏貼。要是手寫這些寫手肯定不會這麼水,要是寫在竹簡上,那就惜字如金了。而之所以垃圾,正是教育和電腦手機網路的普及化廉價化,讓更多原本就不在文學圈的大眾參與了進來。

第二方面,精英們會在網路平台上既汲取傳統文學的優點,又做出順應新媒介的特點改變,寫出不同於傳統文學的網路文學經典。而同時,更多的平庸乃至垃圾的大眾文學將源源不斷並被時間淹沒


網路只是一種載體,在網路上寫,寫得好的還自然好,寫得爛得還自然爛,

然而 網路作為新媒介,普及性是比紙媒高太多,所以整個寫作者的人口基數大幅度上升,幾乎所有的群體,在人口基數大幅度上升時,素質是必然下降的,至於看起來滿眼皆爛書的情況倒是真的, 而就如唐詩,宋詞一樣,小說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最多保持現有水準,不會有質變的更新和提高了, 而當前的情況,實際要扯到另一個問題"藝術作品作為商品,是 走 賣家市場(提高藝術性,讓市場跪舔) 還是 走買家市場(順應潮流,跪舔市場) 兩條道路之間分歧的問題.


文章的好壞,只與作者有關,和作品所在領域沒半毛錢關係。

正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令讀者始終熱愛嚮往,數百年來前赴後繼為之傾倒的,不是文章的嚴肅或詼諧,而在於作者縱情恣意、浩瀚如海的天才。


首先要說問題很贊,作為一個酷愛紙質書傳統文學的大家所謂的網上寫手,鄭重表達觀點,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網路文學只是一個平台的開放,降低門檻作廢套路,能認字能寫字會打字就能參與,題主所說的國民素質降低我倒並不這麼想,這個跟國民素質拉不上大邊,以前網路文學沒誕生的時候照樣有堆人捧著淫穢書垃圾書看得津津樂道,為什麼那時候這樣的人少?因為識字的少,那還可以說明義務教育普及度高,如今識字的多呢,所以,廣大人民群眾里,題主所謂的素質高的人,一直佔少數,不管扔在哪個國家都一樣。

所以,網路文學興起不過是大眾生活豐富化,題主所說的沉迷於網路文學的噴。。就算他不沉迷於這個,也不會沉迷於經典的,相反的,有些人,喜歡看經典文學傳統文學的,有不會對網路文學多沉迷,歸根結底,網路不過一個工具,怎麼選擇在個人,另外,題主也沒必要覺得網路文學多麼不堪,我休閑的時候還回看看何以來憧憬未來愛情呢~哈哈

總之,你喜歡你喜歡的,別人自有他的安排跟生活方式,至於國民文化素質降低的問題,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建國以來按照大比例算。。。曾經有過不低的時候嗎?所以上下三十年,我國都不會高到哪裡去,題主憋擔心~


這個問題我喜歡!!!

我看了很多網路文學!男頻的女頻的!玄幻修仙和霸道總裁!還有那些所說的網路幾大奇書!什麼藏地密碼 算命先生什麼的!還有一些網路文學裡被大家認為有情懷的書,比如《悟空傳》。

經典的文學作品就不說了,本身就是學這個專業的。

我要好好寫這個回答!

1 人們為什麼喜歡網路文學?

在這裡,我所說的網路文學是網路小說中的男生看的玄幻修仙,女生看的霸道總裁。這樣的文學,人們不喜歡都沒天理啊!!!網路文學其實就是我們以前所說的通俗文學,只不過網路小說是把通俗文學中俗的東西全部抽出來,進行一個大的整合,整合成一個最符合人們口味的文學樣式!

以男生看的小說為例 比如著名的斗破蒼穹或者斗羅大陸什麼的

裡面反映了人們最本質的關於現實世界的渴望——成功 名位 女人 權力。少年英才,進入廣闊世界,然後打下一片天地,成為世界主宰!這是在社會中艱難打拚一無所有的年輕人最渴望的事啊!不說現在,以前就有「朝為田野郎,暮登天子堂」這樣的詩,說的就是人們渴望一飛衝天的願望。看看網路小說,包括金庸的武俠,最激動人心的部分不就是主人公奇遇之後實力飛漲嗎?這個反映了人們心中的一個願望——不勞而獲。

人們看網路小說還有一個很喜歡的——付出必有回報!網路小說中的主人公幾乎做所有的事都會獲得回報,和一個女人搭訕後就會發生愛情、救了個路人以後就會得到秘寶、去了個荒野就有奇遇。哪怕是修鍊,主人公都不會止步不前!發現了嗎?主人公從不做無用功!而我們呢?我們可能強迫自己看了許多許多書,結果到頭來一本也記不住……可能把英語刷了一遍一遍,最後的分數還是慘不忍睹……我們付出了,但可能卻沒有回報。

現實生活很艱難,年輕的人們到了社會上只是一個沒人重視的新人。付出了努力但可能沒有回報、有喜歡姑娘卻不敢去追求、希望紮根在北上廣但沒有經濟、希望被人尊重但卻總被輕視。這時,我們看到了網路小說,裡面有一個一開始和我一樣「屌絲」的傢伙。他可以付出就有回報,他可以成功、他可以有權力、他可以有愛情!他的世界,我好喜歡。於是,我們開始看網路小說。我們藉助這個手段,看到了一個比現實生活理想的多的一個世界,在那裡找到了安慰。

這是第一點,來自於人內心的不勞而獲和生活的艱難。

2 娛樂第一!

我們都知道在以前,識字是一種特殊能力,只有讀書人才會。在那個時候,識文斷字就是區分階級的手段。而現在,我們幾乎所有人都認字。以前高高在上的,只有老爺們能看的書進入了千家萬戶。我們這些以前看戲、聽評書的小人物有了新的娛樂活動——看書!

但是,那些大部頭的經典我們怎麼都看不下去……怎麼辦……哦!有網路文學!這種文學樣式內容簡單,基本就是一個人物的成長,要麼在修鍊要麼在愛情。也沒有什麼涉及人類關懷的宏大主題~也不存在什麼現代派什麼新寫實主義的手法,從頭到尾平鋪直敘!看起來就一個字——爽!

很多人讀書不是為了獲得知識或陶冶情操,而是為了娛樂。日常生活勞累了一天,看看網路小說,換換腦子休息一下。就像我們的老媽坐在家裡嗑著瓜子看肥皂劇一樣,那是一種消遣,一種非常簡單不許需要任何文化積累的消遣。我們可以帶著朋友去愉快的看《夏洛特煩惱》,但我們可以帶朋友去看《四百擊》嗎?雖然都是文學,但門檻是不同的,有人還是無法理解經典文學的魅力。

3 經典文學的門檻

嗯,個人觀點啊,世界名著不等於經典文學。我所認為的經典文學要麼具有宏大主題和歷史關懷,要麼具有技法上的創新。

舉幾個例子~我們可以說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是世界名著,但我們永遠不會將大仲馬和他的作品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邊。兩者作品是有地位差異的……

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就是現實主義的高峰啊!裡面對於環境細節的描寫,都是寫實主義技法的展現啊!這麼來解釋,我們如今看到習以為常的特寫鏡頭,其實都是當初電影大師天才般的發明!這就是技法創新的重要性!也是一些文學被視為經典的原因,因為它是開創性的!

網路小說……顯然不具備以上兩種能力~

4 網路小說是否會經典化?

可能!但不一定。

百年之前,小說被視為下里巴人才看的東西。宋代的時候,唱本戲曲顯然也不是國粹。唐代的時候詞的地位還不能和詩相比。但如今,唐詩宋詞元曲的地位顯然是一致的。所以,百年之後網路文學是否會成為經典文學,這就不得而知了~留給後人吧。不過可以肯定,這肯定是一個文學現象。

5 網路文學壓倒經典文學?

科學家研究了很多年,關於為什麼某些畫或某些曲是經典。他們研究的結果是這些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曝光率高,也就是經常被人提及或欣賞。我們在生活中也說「人的名,樹的影。」可見名氣還是頂用的!所以呢,只要大家認為經典文學是經典文學,那麼它就是~

其次,說什麼是經典文學的權力不在我們手中,而在掌握話語權的人手中~你看,開了個座談會,網路作家花千芳和周小平就進了作協了~我等有什麼好說的呢?

6結束

網路文學在現在獲得成功,就像以前人們喜歡看戲一樣,喜歡看裡面窮小子考狀元當駙馬一樣。是對於現實生活的不滿和逃避,也是人性中某種因素的作用。如今是網路文學,以後還會有別的樣式,來幫助我們逃離日常生活的束縛和壓抑。

網路文學不會壓倒傳統文學,如果有可能,它可能在某日也會成為傳統文學~到那時,我等估計也會不免唏噓感嘆


網路文學要是最終"壓倒"傳統文學,我覺得挺糟糕的.

因為 傳統文學不完全是市場導向的。網文目前看來,完完全全是市場至上,流量為王。

我最近在關注創業。我發現,互聯網創業這件事情,原來跟寫網文一毛一樣。

這是一個全民創業的年代,也是一個全民寫作的年代。就像前10%的互聯網企業拿掉了99%的市場份額,前10%的網路作家拿掉了99%的版稅收入。

但是我們只看到金字塔尖的那10%,以為CEO和作家都是很了不起的職業。於是微博大V的身份認證,如果不是CEO,那就是作家。要不然既是CEO又是作家。

累到猝死的創業者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打小鬧。行業頂級的大牛從來不管他們的企業。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出國考察,演講,寫雞湯,做公知。

當然,他們也會在關鍵時刻回來稍盡本分。比如馬雲,他會在雙十一出現在淘寶城西溪園區,主要職責是充當精神領袖。

累到腰椎肩盤突出的作家至多只能算中流。微博粉絲千萬級別的作家從來不寫作。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拍電影,上電視,發微博。當然,他們也會在旗下寫手出書時稍盡本分,為後輩寫個序,以證明他確實是個作家。

創業者做到企業家,就變成投資人。自己不幹,投資讓別人干。寫手做到著名作家,就變成主編。自己不寫,辦雜誌讓別人寫。

有的企業家不好好經營企業,一天到晚拿配偶炒作。比如劉強東和奶茶妹妹。

有的作家不好好寫作,一天到晚拿配偶炒作。比如郭敬明和陳學東。

創業和寫文一樣兩個關鍵字。「流量至上。」「王者通吃。」

創業講風口。據說在風口豬都能吹起來。早年門戶網站曾是風口,視頻網站曾是風口,熟人社交曾是風口,分類廣告曾是風口,移動互聯網曾是風口。在同一風口搏殺的企業,你抄我來我抄他,誰最能抄誰你媽。死掉一大半,最後剩下的,不管它以前有多少黑歷史,那都是從此笑傲的行業巨頭。

寫文講熱題材。寫熱題材叫「跟風」,跟對了風多爛的文都能火。早年清宮曾是熱題材,青春曾是熱題材,宮斗曾是熱題材,盜墓曾是熱題材。在同一題材中搏殺的網文,你抄我來我抄他,抄完我們接著掐。被淘汰一大半,最後剩下的不管它抄了多少,那都是千萬級別的大IP。

創業抄襲和寫文抄襲都是有講究的。比如百度抄谷歌,logo做得丑一點,那就不叫抄,叫借鑒商業模式。

網文情節雷同的那多了去了,字句不一樣那就不叫抄,叫做借梗。

創業講商業模式。曾經你懷著改變世界的熱望踏上創業的不歸路,你以為你要成為中國創造的代表,你要做一件前無古人的大事。最後你發現你只能在B2B,B2C,C2C,O2O當中,選一種做大家都用的模板做app。

寫文講梗。曾經你懷著承往聖繼絕學的願景踏上寫文這條不歸路,你以為你要成為曹雪芹巴爾扎克博爾赫斯狄更斯JK羅琳。最後你發現,你只能在一男一女、二男二女、一男二女、一女二男、一男N女和一女N男當中,選擇寫婆媳,抗戰,仙俠,或者玄幻。

行業格局既定,創業必須在垂直細分領域做文章。這個垂直細分領域應該是某技術與某行業的交叉。比如一個創業企業,在3D列印領域不是最好的,在醫療器械製造領域不是最好的,但它可以是醫療器械3D列印這一細分領域的行業第一。

比如丁墨。寫推理不是第一,寫言情不是第一。但寫推理言情,她就是垂直細分領域的第一。

創業講市場容量。有的投資人覺得創業方向的市場容量小,就會以此為由拒絕創始人。寫文也有市場容量的問題。比如一篇講做愛以後跟男票說什麼的雞湯文,轉發量理所當然會超過對產能過剩與霧霾關係的深入分析文章。

一些領域的創業有門檻。比如人工智慧。谷歌阿法狗和深腦一出來,資本盲目洶湧進場,結果就是泡沫。因為人工智慧有技術壁壘,靠忽悠做不成。

這就好比劉慈欣一火,一堆作者湧入科幻。可是科幻不是盜墓宮斗傻白甜,技術壁壘擺在那。顧西爵跟風顧漫能紅,玖月晞跟風丁墨能紅。誰跟大劉能紅?

創業公司經營到一定程度,有時會改變業務方向。初始商業方案也許跟後來的主營業務毫無關係。比如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看公司名字你以為這是一家機器製造公司,後來你以為它是一家電腦公司,最近你發現,IBM竟然是一家諮詢公司——它把PwC諮詢分支買下來了,這居然就變成了它的主營業務。

網文大神換業務方向是分分鐘的事。比如說桐華,你以為她是寫清宮的,後來發現她是寫的青春都市職場的,再後來發現她轉上古神話,接著她又寫都市玄幻,最近……她開了一個……完全超過我承受能力的……星際幻想的坑……桐大,網文界的IBM。

創業最初的一步是融資。創業初期,投資人會來叫你簽Term Sheet,「投資框架協議」。它的功能不是保證資金到你賬上,而是保證你不再跟其他投資人接觸。

寫文最初的一步是簽約。網站平台相當於你的投資人,會來叫你簽一個授權協議,民間叫賣身契。它的功能不是保證平台肯定給你榜,而是保證你不再跟其他平台勾搭。

所以,這邊廂90後CEO跟紅杉剛撕完,那邊廂苦逼作者又跟饒雪漫撕了。

撕逼是創投圈與網文圈常態。創投圈的撕逼大戰,通常比撕逼主角們做出來的產品帶勁得多。網文圈的撕逼大戰,通常比網文大神的作品本身狗血、精彩、激烈、神轉折得多。

據說,創業要有BP(商業計劃書),寫文要有大綱。但是你聽馬雲說:「BP是什麼?我見投資人從來沒BP!」你聽網文大神說:「大綱是什麼鬼?我寫小說從來沒大綱!」

你真傻。真的。你真的信了他們的話。你創業真的沒BP,被你約的投資人全拒了。你寫文真的沒大綱,撲了。

創業講市場需求。行業巨頭的出現基於對剛性需求的壟斷。百度滿足搜索剛需,阿里滿足購物剛需,騰訊滿足社交剛需。

網文面向的是人性剛需。女性向網文滿足當代女性對於兩個、三個、四個或五個及以上霸道總裁對自己愛得死去活來,一個接一個為自己死去,最後所有人都死光了,只有她活了下來,變成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女帝、妖神的剛性需求。男性向網文滿足當代直男對於七個、八個、九個、十個及以上公主、郡主、格格、仙子、鬼王之女等對自己愛得死去活來,一個接一個為自己死去,或者一個接一個被他撲倒,最後他變成一代明主、一代賢相、斗神、巔峰、始祖等的剛性需求。

創業有為原始用戶積累,而進入灰色地帶的。寫文有用寫肉完成原始讀者積累的。現在都有人蹲著號子。

滴滴CTO張博講滴滴如何打敗快的。用戶體驗第一條:把用戶當傻瓜。把用戶當成什麼都不懂的白痴,做最簡單易用的app,降低使用門檻,直擊用戶痛點,想用戶所想,才能最大限度積累用戶。

網文寫作第一條:不要讓讀者思考。你要做的,就是用最容易懂的語言和橋段,直戳讀者爽點,滿足讀者慾望。讀者定位小學生的小說,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都愛看;讀者定位博士的小說,沒有人會看。儘可能用最簡單的句法,最簡單的字詞,提供滿足剛需的服務。排行榜一水的雞湯和傻白甜不是沒有道理。最低的准入門檻,才可能有最大的流量呀。

吃,是企業命名的一大熱元素。比如蘋果、黑莓、小桔科技、百度糯米、百合、豌豆莢、土豆、豆瓣。網路作家也有不少吃的。唐家三少(糖加三勺)、我吃西紅柿、天蠶土豆、Fresh果果、桂圓八寶。

成功的創業者經常被粉絲管叫爸爸。成功的寫作者經常被粉絲管叫公子。比如X公子,XX公子,XXXXXX公子。叫公子可以培養粉絲的認同度。叫公子的粉絲,其逼格自然秒殺那些叫爸爸,叫乾爹,叫老公的腦殘粉。叫公子可以令粉絲產生一種優雅而高貴的,做小姐的感覺。

萌萌嗒企業形象可以增加用戶忠誠度。比如百度承認了沒JB的現狀,默認了「度娘」這一拉攏宅男用戶的昵稱。螞蟻金服是個螞蟻,淘寶公仔是個……怪物。鵝廠吉祥物是企鵝。

萌萌嗒作家昵稱可以增加讀者忠誠度。比如二狗/二熊,三少/三叔,小四,小六,七七,九爺。

一個好的名字真的很能帶給人運氣吧?在互聯網創業上半場,沒有哪個字比「馬」更牛掰了。我第一次聽說騰訊創始人名叫馬化騰,心裡想,噫,當年那個謀殺同學的死刑犯逆襲啦??

網路小說上半場,最流行的字眼大概是,彼時看起來很有feel,現在看起來很中二的「安」吧。哦,我至少能數出五個。

為了擺脫那不堪回首的中二時代,騰訊微信應運而生。邁入壯年與中年的QQ用戶,終於可以揮別那段「→y偶憂郁,偶圊賰,偶媞非炷留」的中二歲月了。但是,別忘了微信是靠QQ完成的原始用戶積累。就像希望闊別矯情過往的安妮寶貝,在改名「慶山」後仍然需要「-安妮寶貝」這個後綴來留住用戶。

培養用戶忠誠度的關鍵,在於為用戶營造一種身份認同。比如蘋果。再比如豆瓣。豆瓣用戶在微博用戶面前,就會油然而生一種「我特別有文化,特別有情調,特別有逼格」的謎之優越。雖然,豆瓣用戶也都刷微博。

這就好比,東野歸吾的粉絲在村上春樹和安妮寶貝的粉絲面前,會油然產生一種「我特別不一樣,特別有智商,頭頂有陽光,隨時能飛翔」的謎之優越。雖然,東野的粉絲也曾拿村春和安寶的語錄,當過三年到五年不等的QQ簽名。

某創業訪談。主持人問360創始人周鴻禕:你覺得中國目前的創業環境怎樣?周鴻禕答:中國缺少對失敗的寬容。

他說的是創業。可哪個行業不是呢?

哪裡不是呢?

缺少對貧窮的寬容。「博士畢業月薪三千。哈哈哈哈哈,技校出來一個月搬磚都有八千!」

缺少對不幸的寬容。「四十歲被男人甩了,真可憐哦。」「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要不是她這人討厭,怎麼會被甩。」

缺少對不同選擇的寬容。「三十五歲還嫁不出去。八成有病。要不怎麼沒男人要?」

缺少對低顏值的寬容。「天啊,看了她照片我嚇死了。她文還行,怎麼長這麼丑啊!」我就奇了怪了。你吃個雞蛋,還要求母雞長得標準、精緻、毛白貌美大長腿?

缺少對一切不能轉化為經濟利益的行為的寬容。「寫作有什麼用。你出得了書嗎?你掙得了錢嗎?你賣得版權嗎?」「讀書有什麼用。你找到得工作嗎?你找得到男票嗎?你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了嗎?」

然後,對,缺少對失敗的寬容。

一個創業公司,在經歷幾輪生死後,原來的夢想、願景、初心都難以維繫,唯一剩下的目標,上市或被收購。於是全身心撲在刷日活量,關心用戶粘度,提高付費用戶比例。

一個網文作者,在經歷幾輪冷熱後,原來的寫作使命都變成空談,唯一目標變成賣版權。於是全身心撲在跟風,集梗,怎樣迎合市場,怎樣製造話題,怎樣發展動員粉絲。

李白杜甫假如有寫作使命,大約是「為民請命」,「不平而鳴」。在我們這個時代,要去做這兩條,該是一件多麼、多麼艱辛的事情?

模式化流程操作,跟風填充熱門梗,搜集所有狗血人設和套路,這樣的小說可以賣出百萬乃至千萬的版權。怎麼可能還有人願意花時間,去體驗,去考察,去思索,用十年時間寫一部為無聲者發聲的,充滿血淚,曾為生活磨礪的現實主義小說?

(這時,我憂國憂民的毛病,又開始劇烈地發作了。)

寫作跟創業,明明不是一回事啊!創業是一種商業行為,創作不應該是啊!怎麼可以用圈錢邏輯壟斷文藝創作啊?怎麼可以用商業資本去擠壓文學藝術存在的空間啊?

無怪乎我們的時代,出不了詩人。他要怎麼生活?

***

韓愈和他的讀者之間,曹學芹與他的讀者之間,博爾赫斯與他的讀者之間,隔著一堵厚厚的牆。

這堵牆保證作者可以擁有屬於他自己的空間。在這裡他不必日更三千,不必在意漲了多少收藏留言。在這裡,他可以思考,可以探索,可以磨蹭,可以體驗,可以痛苦,可以咆哮,可以宣洩,可以沉澱。他是孤獨的,但也是自由的。他是痛苦的,但也是快樂的。他既是為自己的,也是為生民的。

但是互聯網把這堵牆拆掉了。我看著我喜歡的大神,開坑,寫到十萬字,數據不如前作,棄坑;消失,挨罵,復出,再度開坑,又寫到十萬字,又沒到上架標準,棄坑;接著消失,接著挨罵。我知道她一定在掙扎。她掙扎在她想要寫的故事,和讀者想要看的故事之間;掙扎在她的夢想初心,和流量、數據、影視改編可能之間;掙扎在她想要的自由,和成名、「爆紅」的可能性之間。

我很想對她說:你不用日更的。不要逼自己。不要因為寫文而把腰椎累壞。你有很多很多時間。你可以去閉關,去旅行,去體驗。三年五年都沒有關係。我們會在坑裡默默等你的!

你不用去跟熱題材的。寫自己想寫的就好了。寫了就一定會有人看的。不要為了賺錢而讓自己痛苦。

可是她真的能就此去閉關,去旅行嗎?寫網文這件事,就像創業一樣。三五年的周期已足夠行業洗牌,天翻地覆。三五年後回來,我能承諾她一定還有讀者嗎?

承認資本主義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並不意味著這世界應該由商業邏輯主宰啊!我越想越覺得,這體制真是可怕。它在模塑一整個文本生成的機制,它在主宰一代人的文學創造,它在昭顯一個「結果至上,抄襲無罪」的行業邏輯,它在為後世奠定一個「成王敗寇,勝者即王」的可怕生態。

在這樣一個迎合以博爆紅,流量即是一切的喧囂時代里,假如還能有人去求知,去思考,不以取悅而是負重的姿態,去反省、定位和餞行自己的寫作使命,甘於貧窮,甘於寂寞,甘於回歸真誠與恆久,以此保有原初,那樣的寫作者,該是多麼的偉大。

——可是他,活得下來嗎?


魯迅的麻麻很愛看鴛鴦蝴蝶派的小說,每逢更新必看,對樹人作人很是失望:「都是寫小說怎麼差距那麼大呢,你們什麼時候才能趕上張大師啊?」

補:今晚恰好看到。

若干年後,島國一個叫做大江健三郎的作家接到諾貝爾文學院的電話,很狂喜,急切的跟母親報喜。母親很不高興,問,魯迅先生獲過這個獎嗎?三郎呆住了,羞愧了很久。

後來三郎說,我的一生就是為了向這個人致敬,就是為了靠近他。


明明是相輔相成的事情,為何非要分出個勝負?

有了網路和數字化,以往很多只能在圖書館查閱的古籍可以以pdf、txt等各種形式被廣大民眾瀏覽;厚重的書籍會變得輕盈;誠然,碎片化的閱讀不利於知識的深造,但在這個世界已經碎片化的時代,這是我們必須做出的改變……

好的文學作品永遠不會因為網路化和數字化被淘汰,而網路也不是文化輕浮化的罪魁禍首,網路文學也是可以厚重的,只不過現在大量利用網路的人還沒能真正成為大家,而大家們又因為年齡的關係操作不來網路罷了……

其實真正要擔心的,不是文化,而是文字,西方國家已經出現了大量失語症,和拼字不全的現象,雖然我們漢字作為象形文字有其獨特的優勢,但在網路信息化的衝擊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筆忘字,開始下筆手疼,尤其是在學校都在提倡網路作業的大背景下,如何讓我們記得字如何寫,才是關鍵的。

當然,如果未來發展到了完全信息化的時代,寫不寫字也沒什麼要緊的,要知道,時代是不會因為個人意志變化的,清朝的皇帝阻擋不了工業革命,不管你是反對網路化,還是支持網路化,個人的意志其實無關大局,科技的恐怖推動力只有時間才能做出解答!

最後說一句,答主本身是非常非常討厭現今的網路文學的,但時代在進步,未來如何我們不可知,與其在這裡無謂的爭吵,不如你好好看一章唐家三少,我好好看一篇《資治通鑒》……


我身邊有很多人熱衷於網路文學,對於文學史上的一些經典之作卻毫不問津。是國民文化素質的降低導致了名家之作成為天書?……

我覺得並不是國民素質原因,是你自身圈子問題。


我只是個搬運工

月關:吐槽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

在傳統文學班蹲班學習,前兩天老師出了個題目,關於文學的困境與突圍。

  有些發言很空,你聽不到什麼具體的東西,耳朵里交織的是守望本心、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左諾夫右諾夫、上斯基下斯基、先鋒作用、心靈禁忌等等辭彙組成的官樣文章,不涉及具體的東西,人家「無招勝有招」了,你無從接招。

  另外一些好些,承認現狀,很是感慨悲壯,似乎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懷抱崇高理想的人被這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時代拋棄了,知音少,弦斷沒人聽了。遠大的文學抱負,深邃的文學眼光,得不到世人的理解與欣賞了。

  一時按捺不住,說了幾句我的看法。於是被趕鴨子上架,讓我參與全班研討,於是被輪了……,悲慘吶,不過早在意料之中。我既然要說,就不能敷衍了事,也不想故弄高深,講些玄之又玄漫無邊際的東西,僅就我的認知,說說我的看法而已。

  先秦有詩經,漢代有賦,唐有詩,宋有詞,元有曲,明清有小說,明清小說、民國小說、現代小說,當代小說之間各有不同。

  以上說明,文學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其次在不同的階段,引領風騷的主要文體也不同。而主要文體自身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它的發展,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其中有沒有生產力提高的影響?

  最初,人們在鼎上鑄字、在龜甲上刻字,其艱難可想而知,那就務求簡單,一個字要具備很多意思,而且只寫一些當時人認為的最重要的大事,比如祭祀、占卜,軍國大事。

  這時還談不到文學,文學那時只是口口相傳的歌謠和故事,它那時的載體主要是人們的記憶和交流的語言。

  到後來出現了竹簡,詩歌和文章開始出現,比起鑄在鼎上刻在龜甲上的東西的晦澀,它開始通俗易懂了,詩三百里有些古代字詞我們不查字典難得明白它的意思,那大多是因為當時和現代對一些事物的稱呼不同,其基本內容我們能看明白,而且分的出好壞。

  等到紙張出現,印刷術出現,較之竹簡時代又有不同。文章的篇幅在擴大,文學的種類在增加。

  漢代出現了賦,唐代流行的是詩,此外小說的萌芽唐傳奇開始出現。宋朝的主流是詞,這時有了話本兒。元朝是元曲,戲劇開始流行。到了明朝時期,真正的小說出現了。

  其中以歷代傳說、民間故事、戲曲等方式不斷豐富的西遊記的故事、梁山好漢的故事、三國的故事,被三位作者綜合先人的創作,進行再度加工,出現了三國演義,西遊記和水滸傳。

  這些種文體,每種風騷了幾百年,民國之後,出現了白話文。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原因很複雜,可是其中有沒有印刷成書的技術提高、成本降低的緣故?如果在這方面有困難,簡練的文言文能被白話文取代嗎?

  白話文運動初起時,阻力重重,胡適認為大概需要十年討論,到達成功則需要20年,陳獨秀更悲觀,認為在他有生之年都看不到白話文普及了。實際上,僅僅四年,白話文運動就成功了。

  又是一百多年過去了,世界科技比之進步節奏緩慢的古代快了無數倍,現在出現了電子網路這種更先進的載體和平台。於是乎,幾百萬、上千萬字的小說也出現了。

  其中一本書要印刷出來,能裝一格書架,不知道要耗費多少樹木來製成紙張,紙張成本、印刷成本、環境成本都極高,可是在電腦上,它只佔幾M空間,還不及我們拍攝的一張照片大。

  因為參與創作的方便,發行成本的低廉,發布方式的快捷,更多文學愛好者積极參与其中,讀者也便利地進行接觸。龐大的創作基數使得泥沙俱下,乍一看次品廢品多了,可是正由於它的基數太過廢大,比傳統發行方式一年裡可發布的小說多幾百上千倍,精品也多了。

  《悟空傳》《褻瀆》《第一次親密接觸》《裸婚時代》《山楂樹之戀》,《杜拉拉升職記》《蝸居》等等作品廣為人知,互聯網入侵的不僅僅是金融,也不僅是電影電視市場。

  從龜殼銅鼎到竹簡,從竹簡到紙張,從紙張到網路。白話文運動遭受的來自傳統的阻力我知道,至於此前載體的變化、文體的變化是否有如許之多的爭議,我也就不清楚了,我不知道當紙張出現的時候,拿著刀子在竹簡上刻字的人,會不會一邊刻字一邊嘲笑在紙上寫字的人,說你們永遠出不了精品。

  但我知道網路文學是有的。

  前年參加南方一個研討會,會上一位地方作協主席一口斷言網路創作永遠出不了精品,事前大會安排我發言,我拒絕了的,我說我在這裡陪坐就好,不發言。聽了他的話,我告訴主持人,請下一個安排我。

  那是我唯一一次面對來自傳統的批評和質疑提出反駁,之前我不講之後我也不講,因為沒有意義。我們直接面對的是讀者,評定我們的存在價值的不是評論家、不是編輯,所以我們信奉的是,說的再多,不如做的更好。

  但那次我講了,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台下那些聽眾,因為那是一個文學網站邀請他來的,台下的都是年青的網路作家。我看得到他們的神情,他們沒有發言權,心裡再不認同也只能聽著。我在主席台上,我不能不講話。

  我問他,你看過幾部網路文學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網路文學有沒有垃圾?有,那些垃圾,我們一樣認為它是垃圾,你不要專門挑垃圾來說事兒。

  傳統文學中有沒有垃圾?儘管傳統文學要發表需要層層把關,出版形式不如網路自由,出版量也不如網路之大,次品率因之低些,可裡邊有沒有糟粕?

  我講了網文的發展,我講了讀者在成熟,從小白讀者一步步發展成需要有深度的作品,反過來激勵網文作者也在提高成熟的過程。最後我說,你不妨現場說出幾部網路小說來,咱們當場辯論一下。

  王顧左右而言它,這位一本都沒說出來,他根本就沒看過。

  吃飯的時候,另一位傳統界的來賓在酒席上高談闊論,高深莫測的術語張口就來,深刻的思想與人性發掘的淋漓盡致。這個斯基那個諾夫,其中還有幾次提到白燁老師。

  我問:「我有十多個年頭沒怎麼看傳統文學了,請問白燁老師有什麼作品嗎,告訴我一個書名,我回頭拜讀一下。」

  他眨眨眼睛,說:「白燁啊?他是寫小說的。」

  我說:「我是說小說的名字。」

  他眨眼、眨眼、繼續眨眼。

  我不想讓人下不來台,趕緊岔開話題。

  在這次準備這個稿子的時候,我特意上網搜了一個白燁老師的資料,結果慚愧地發現,人家其實是評論家。

  當然,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並不是每個人都是連他讚美的書都沒看過就來信口雌黃的,可他真的了解他批評的作品嗎?這裡邊沒有立場問題、屁股問題、利益問題、圈子問題,態度很端正?

  我現在四十齣頭,從小一直是看傳統文學的,直到05年我還對網路小說嗤之以鼻,然後從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到接觸、喜歡,並最終參與,兩種文學我都看過,都了解,我認為各有優點。

  我認為傳統文學有很多優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繼承,如果網路文學再多吸納些傳統文學的東西,它的質量將更上層樓。

  可這是不是意味著傳統文學沒有缺點?或者說不適應時代的一些特點?我同相熟的幾位同學交流時,提到過一點,比如情節的平緩,文風的平緩,明明寫三千字就可以把畫面感給讀者,把高潮給讀者,為什麼要拖成幾萬字的問題?

  他們說:「對的!那就是我們的風格,我們要的就是那個味道!」

  「我想問,這種風格是不是讀者想要的風格?這種風格或許曾經有過它獨特的魅力,可它是不是永遠不需要進步?京劇咿咿呀呀半個小時也唱不完一個情節,曾經風靡九洲、無數人陶醉於它的唱腔。今時今日,你聽過幾場京劇,你買過幾回票去捧場?

  它現在成了國粹,被供起來了,因為它有它的獨特藝術價值。可是詩歌、散文、小說作家們,如果你的東西被讀者所冷遇,它可能有這個待遇嗎?新形式的詩歌、散文、小說將取而代之。你有成為國粹的資格嗎?

  原味的、正宗的就一定是好的?那麼自認為是傳統的詩歌、散文、小說形式,是自古一直就這樣的嗎?它才形成多少年?你們還不是拋棄了舊的詩歌、散文、小說形式?

  幾千年來,有哪種文學形式沒有變化過?為什麼你就得一招鮮,吃遍天?當你永遠是這一招,而且它也不鮮了的時候,你還能吃遍天?

  當讀者說不喜歡一種東西的時候,是創作者應該改變,還是讓讀者遷就你的品味?

  再一個,你對新興文體作出評價的時候,你有多大的權威性?你說它是廢品它就是廢品了?如果別人說你寫的才是廢品,那麼由誰來做裁判?是幾個專家學者還是廣大讀者?

  網路文學從98年左右誕生,02年左右成長,06.07年成形,一直是不被關注的,不大有人理會,從09年開始,它不得不被注意了,開始有人把它貶的一文不值了。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之前沒有人提?因為在此之前還沒動了他的蛋糕。

  我見過某地作協的兩位領導,兩人看法截然不同,一個堅持認為傳統無需改變,網文全是垃圾,讀者拋棄我,我就做屈原。

  另一個沏上茶,關上房門,唉聲嘆氣地對我說:「愁人吶,我們的一些作家,自戀吶,不肯進步,一寫就是農村,一寫就是三十年前的農村,再不然就是城鄉結合部,內容文風不肯改變,寫出東西來自己陶醉的一塌糊塗,可讀者根本不買賬。」

  好的很,這個陣營已經出現不同的聲音了,這是事實。但是這個過程,很艱難。07年青創會的時候大會就提議要發展網路會員,09年首批網路作家寥寥數人入會。

  09年提出成立網路作協,一片人認為不可能。今年它成立了。由傳統評論家參與的網文研討會、網路詩歌、散文,小說等大賽開始頻頻舉行。12年開始,網路文學的處境開始好轉,現在比12年還要強上許多。再過幾年又會如何?

  一直以來,面對攻擊,我們幾乎沒有發出過任何聲音,從未挑釁,只是在默默地創作,你看到有哪個網文作者撰文長篇大論地反駁過?

  如果不是今天要研討,而且我不喜歡說些言不由衷的話,我還是不會說,哪怕你當著我的面把它貶的一文不值,為什麼?因為,辯論對我們而言沒有意義。

  在傳統領域,或許你佔據了評論陣地,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把對方打翻在地了,但是在我們這裡,它的作用幾等於無,就像當年老師收繳瓊瑤和金庸,說那是閑書,但是阻礙不了我們閱讀。

  對我們來說,喜不喜歡,讀者說了算。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他不會在乎你的評價。

  因為我們的一切取決於讀者,所以也不存在什麼評獎過程中的「水很深」,我們越過了所有這些中間環節,直接面對讀者,一切取決於讀者。

  可我覺得,這種形式並不是創新啊,它只是反樸歸真。以前的小說不就是這樣子的嗎?國外很多國家的創作也是這樣的啊。

  四大名著、三言兩拍、聊齋志異、或者國外名著的地位形成,都是因為讀者喜歡,而不是讀者群體大小無所謂,全靠中間環節來推動,並最終把它推上神壇。

  名著的地位是後來確立的,在此之前如果它沒有雄厚的群眾基礎,能推得上去?

  這些名著擁有了龐大的讀者基數後,反過來才有人去研究,評價,並推波助瀾。如果讀者們一開始就不買賬,中間環節再如何努力吆喝也沒有用。所以我們不會反駁或辯論,你說你的話,我走我的路。

  我這麼說,不是在鼓吹網路文學,我覺得傳統文學自有其優點,網路文學應該繼承和學習,可這並不表示傳統文學完美無暇到了毫無缺點的地步,而且它可以永遠適應時代,不需要改進。

  傳統文學的歷史有多久?再遠些不說了,明清時代、民國時代、現代當代,都是截然不同的,它才傳統了多少年?就敢自以為「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了?」

  正如唐詩翻新於詩經,漢賦翻新於楚辭,這世上可曾有過永遠一成不變的東西?如果說傳統的就是永遠不需要變的,就是完美無暇的,那麼我們現在應該還在寫詩經和楚辭。

  有些東西要變,載體和形式、文風和內容要變。但有些東西卻又永遠不能變,這個東西就是文學的本質。這個東西,自文學產生就一直沒有變過。它是感染力,是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是美。

  三國、水滸、西遊記,就是當時的市井文學,就是當時的通俗文學,是人民大眾所喜歡的,大學士們的這個集、那個注,除了在圖書館裡束之高閣,你還在哪裡看得到,它的生命力在哪裡?

  當然,這裡說的是小說,如果是學術文章,那種價值不是以讀者多寡來決定的,另當別論。小說就是小說,它是給人欣賞給人看的。

  一些傳統文學創作者,恰恰是堅持了舊的形式,卻拋棄了文學的本質,這個本質,從文學以政治挂帥開始就被一些人拋棄了,到現在都沒撿回來。

  時至今日,春秋時期的「蒹葭(家)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兩千多年前的「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耀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

  一千多年前的「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幾百年前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十幾年前的「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年代不同、文風不同、體裁不同,共同的是美,讓我們一直傳頌至今。

  「那一天,我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即便翻譯成了漢語,流失部分原韻,它依舊很美。這就是生命力,這就是美。哪怕時隔千年,又或者是用不同的文字創造,你一聽就是美的,就能撼到你的心靈,這就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學,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

  可是現在一些人寫著乾巴巴的文學八股。還有一部分求新求變的,中西結合、劍走偏鋒,以創造晦澀、怪異的東西為美。

  以前的詩,是歌出來的,接著地氣,有聲有情有景有畫,誰都能唱。而現在的詩,沒有了旋律相佐,成了文青們的奢侈品,與生活與音樂漸行漸遠,於是詩歌離開了一般人的生活。

  更有甚者,把一些辭彙進行怪異的組合,甚至上一句和下句思維跳躍的八杆子都打不著了,以此為詩歌,玩弄玄之又玄。如果他只是在一個小圈子裡玩擊鼓傳花,互相吹捧、自娛自樂那也無所謂,但是又要拿出來希望讀者認同。

  讀者看不懂,不明白,不喜歡,他就跳出來說讀者沒品味,需要進步和提高,這種做法,你真的確定你不是那個忽悠皇帝穿上「新裝」的裁縫?

  當然,我說的不僅是詩歌,僅因為詩歌的篇幅舉例方便。幾千年前的詩我們一聽就懂,而且喜歡;不是本民族的語言翻譯過來,我們一樣品味得出它的美。到了你這裡我聽不懂了,我覺得難聽了,覺得它不叫詩了,你卻說它莫測高深。

  難道它比先秦漢晉唐宋明清以來的諸位大家都莫測高深?它比少數民族語言和外語翻譯過來依舊優美的東西還要莫測高深?

  曹植《洛神賦》里對美女的描述,和今時今日的美女要求沒什麼大的區別,如果說有,僅僅是錐子臉還是圓下巴更受歡迎,豐腴性感和窈窕纖細誰更喜歡的爭議,其本質沒有變,削肩細腰、豐胸長腿、明眸善睞、貝齒潔白。

  你就是講出個天花亂墜來,也不可能讓大家把五官錯位、滿臉麻子的長相,認同為美女,文學也是一樣。

  美國現代學者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中提出文學四要素理論,即作品、藝術家、世界、欣賞者。其中的欣賞者要素,指的就是作品如果束之高閣,不跟讀者見面,還是不能構成完整的文學活動

  這個不能跟讀者見面,可以是發行環節的問題,也可以是發行後讀者不買賬的問題。

  我們在魯院上的第一課是白燁老師講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提到一直以來的一個錯誤:即文學以政治挂帥。莫言在領諾貝爾獎的時候也說,這是文學的勝利,與政治無關。

  我並非認為名人說的就一定是對的,我是說我有人和我有同一看法,我當然不能拿你們都不認識的鄰居王二來舉例了,對不對?

  我們從一九四幾年開始,文學創作就一直是政治挂帥,現在國家沒有這種要求了,可它已經深入一些人的骨髓了。我在2013赴京參加全國青創會的時候,在火車上同一些傳統作家聊天。

  對話如下:

  月關,聽說你是寫小說的?

  是的。

  哦,你的故事揭示了什麼深刻的思想?暴露了多麼深刻的人性?

  我大吃一驚,機靈靈打個冷戰,趕緊掏出電子書,先看幾章小說壓壓驚再說。

  我和來自星星的你,實在沒有共同語言。

  他都沒問你寫的是什麼小說,講了一個什麼故事,這個故事好不好看。張嘴問的就是深刻的思想、深刻的人性。吳承恩寫了本《西遊記》,蒲松齡寫了本《聊齋》,告訴朋友說我剛寫了本小說,對方如果馬上給他來這麼一句的話,這種思維正不正常?

  吳承恩也好,蒲松齡也罷,提筆之初誰不是想寫一個好看的故事,而是先立下一個宏大的主題,然後再去拼湊故事給這個主題?

  吳承恩的西遊記,在他之前已經有很多民間故事了,他是把歷代不斷完善增加的傳說綜合在一起加工創造的;三國演義也是、水滸傳同樣如是。蒲松齡的聊齋就是採訪老百姓知道的民間故事加工而成。

  那些口口相傳,靠人民大眾集體加工不斷完善出來的故事,你說這一代代人他們在傳播創作的時候想的是要賦予作品什麼深刻的主題?它得以流傳難道靠的這個?

  這些主題都是後人賦予的,創作者最初的目的只有一個:寫出精彩的故事,精彩的人物,只要不是三觀不正的,自然而然就具備了這些你想賦予的東西。

  《飄》是一部精彩的愛情故事,至於美國南北戰爭的背景,與之相伴的還有社會、歷史的重大變遷,反映社會政治、經濟、道德諸多方面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這些都是附著於這個故事的背景,為這個故事服務的。

  那些深刻的東西,抽象的東西,是後世的評論家們總結出來的,作者本人在創作的時候考慮的絕不是這些東西。

  曹雪芹寫《紅樓夢》也是創作一個精彩的故事,他把他的家族的興衰史融合進去是來源於生源,高於生活的再創作。

  什麼該書系統總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制度,對封建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並且提出了朦朧的帶有初步民主主義性質的理想和主張。

  扯淡,都是後人附加之上的意義。

  我前些年看過報紙上的一篇報道,說一些紅學專家研究紅樓都走火入魔了,有人把紅樓夢裡的一首謎語研究多年,研究出一百多個謎底。書中人物出於情節需要說的一個謎語,都能被閑的蛋痛的專家考據出這麼多的謎底,現在紅樓夢被挖的到處是坑,這些坑真的都是曹雪芹先生當年埋下的嗎?

  任誰的小說、散文、詩詞拿出來,寫的精彩絕倫也罷,寫的狗屁不通也罷,如果有人抱著這個勁兒去裡邊一字一句地琢磨,他一樣可以琢磨出無數的暗示、無數的聯想,機關重重、環環相套。

  而現在有些所謂的好東西,就是這麼琢磨出來的。可惜的是,紅樓夢的評價高,世人的認可度一樣高。而有些東西,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裡評價高,世人並不認可,它還是真的高嗎?

  我認為,首要的是把故事寫好,哪怕他僅僅符合普世價值觀,寫的就是簡單的親情、友情、愛情,或者孝順,或者忠誠,這就足夠了,什麼深刻思想深刻人性,你的故事人物寫活了,寫的有血有肉,自然會有人去為你分析你揭示了多麼深刻的人性,你創作了多麼深刻的主題。

  你寫的作品只要有明顯的時代特徵,是融合在當代背景下,幾百年後自然有評論家說從你作品中發現你反映了多麼重大的歷史變遷,你反映了社會政治、經濟、道德諸多方面深刻而巨大的變化。

  你寫的東西要感人,真的感動別人,而不是你自己覺得很沉重,很深刻,把你自己陶醉的一塌糊塗,別人卻不買賬,然後來一句他不買賬是他水平低來自欺欺人。

  誰規定文學就得曲高和寡,就得甘於清貧?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學,永遠是人民大眾所喜愛的。後人總結的這些那些是後人的事,作者創作它是唯一任務是寫出一部好看的小說,後人傳播它的唯一原因也是因為它好看!

  關漢卿的作品是雅俗共賞的。在當時,關漢卿是元大都的文化名人,是元朝貴族們的座上客。他創作時想的是這個劇大家喜不喜歡看,劇院會不會演出,觀眾會不會為之喜為之悲,會不會被我的故事調動他們的情緒。

  什麼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啊一類的東西,那只是他作品中的客觀體現,是他在創作一個好看的故事時自然而然地帶出的時代印記,不要想當然的認為這是他在創作之初,一提筆就主觀想到了這些,他就是為了抨擊封建社會,就是想要揭露社會不公,他想表達什麼深刻的思想與人性。

  有的人為了證明他是這樣的一個鬥士,他創作的目的就是為了這個,還用關漢卿說過的一句話來證明,說關漢卿自喻:「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神展開啊,這位偉大的戲劇家就此成了一個理所當然的革命鬥士。

  可關漢卿這句話的全文是什麼?他說:「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後面還有一句: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台柳……,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魂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銅豌豆是什麼呢,不是自喻為不屈服的革命鬥士,而是當時社會上流行的一個詞兒,就如現在用鴨子比喻男妓,銅豌豆意思是老嫖客。人家老關在自詡風流,你非讓人家當革命鬥士,這不是斷章取義么?這不就是為政治服務么?

  一部好作品,第一任務是故事要好看。可現在好看在一些人眼中成了貶義詞,發行量大、掙的錢多,也成了貶義詞。好看就是YY,YY就是不好的。什麼是YY?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在我看來就有YY,在那個時代,一個省委書記的女兒愛上一個挖煤的,往現在的年代靠,不就是白富美愛上窮吊絲的故事么?往以前的年代靠,不就是相國千金愛上窮書生的故事么?基督山伯爵就是YY,灰姑娘的故事就是YY,三個火槍手就是YY,千年白蛇愛上許仙就是YY,女駙馬就是YY,你如果說有些小說YY的過頭了,只剩下俗缺少雅,可以。你說有些文學低俗平庸,可以,那你就寫出雅俗共賞、為社會大眾所喜愛的作品來。

  可雅的YY,在他而言依舊是一種污辱,他是自詡為陽春白雪的,雖然他創作出來的東西,要麼是暮氣沉沉的老貨,要麼是怪異莫名的抽象畫,跟我們心目中的陽春白雪完全不搭界。

  在先秦時期,大部分人不識字,知識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你還可以自詡為陽春白雪,說人家只懂得下里巴人。今時今日,有多少人不識字?各行各業那麼多的人才,無論是學識的深厚還是思想的深度,有多少人比你更高,他們需要你去教育么?需要你做他人生的指路明燈嗎?

  如果故事不像故事,而是成了一本思想品德課的標準教材,如果你寫小說不是為了寫小說,而是先擬定一個深刻主題,再為了這個主題往裡灌故事,本末倒置,人家能買賬么?

  郭德綱說相聲時,他說:我在台上這一段相聲三四十分鐘,我讓你笑了,我就盡了我的職業道德,我得讓您笑,然後才是其它的。你買票不是為了上我這受教育來了,我站在這兒得吧得吧講半小時,您也不可能思想立即升華了,出門全攔驚馬去了,這不現實。

  南派三叔說「寫小說不以好看為目的,就是耍流氓」。我覺得這句話稍顯武斷,你不以好看為目的,就為了感動自己,就喜歡樹立深刻宏大的主題寫出來自己欣賞行不行?當然行。

  可你寫出來了,讀者不買賬,你就說這些讀者品味低,他們就喜歡低俗的,我的是高雅的,你不喜歡看我的是你有問題,你喜歡的那些作品就是垃圾,這就是不折不扣地耍流氓!

  清貧和無人欣賞不應該是文學的正常現象,越是無人問津就顯出自己的文學性?這和以前越窮越光榮,祖宗八輩是貧農的思維有什麼兩樣,區別只是一個體現在政治上,一個體現在文學上,而這種文學,恰恰是長期以來政治挂帥的文學,兩者之間沒有聯繫?

  有些人中毒太深了,現在一寫東西就沉浸在過去,寫出的情節永遠那麼套路,而且是很俗的套路,永遠是用那麼厚重悲愴的語調、或者把粗野、粗俗當質樸、當成鄉土氣去描述一個故事。

  為什麼有些人平時很風趣,我們只要不聊文學,他也很正常,各種社會現象、生活中一個個有趣的小段子他張口就來,一提筆就老氣橫秋了?是我們身邊沒有可寫的東西還是一直以來他們受了什麼思想的影響,以至於慣性地在鄉土文學,而且是缺乏時代氣息的舊鄉土文學呢?

  哪怕是一些作品滲入了一些現代要素,裡邊有電腦,有網路,有農民工這些有時代特徵的名詞,但我一看其中的情節,人物,描述和風格,猶如我少年時代看的《綠洲》《芒種》《人民文學》上所載的文章,那時我十多歲,現在我四十多了,那股子味道三十多年一直沒變。

  沒有畫面感,沒有劇情的衝突和張力,永遠都是娓娓道來,節奏一定要緩慢,氣氛一定要壓抑,文字一定要拙樸,作者一定要置身事外,用冷靜、旁觀的語調去平靜地描述,既不能讓你身臨其境,也不能讓你融入其中,你能說它是好小說嗎?

  先擬一個崇高偉大的主題,然後破題、承題、起講……,八股而已。

  我們要做的是小說家,是詩人、是詞人、是散文家,而不是搶過政治宣傳員和品德老師的飯碗。態度謙卑些吧,不要總想著當讀者的指路明燈,如今這個時代,不從事文學這個行業,而文學造詣、思想深度比你高的人比比皆是。

  一部作品,有幾個人不喜歡,你不用理會,這世上沒有任何一部作品是所有人都喜歡的。如果是絕大部分人不喜歡,那就不要自怨自艾,覺得世人皆醉我獨醒了,你要做的是改變你自己。

  守舊不是文學的本質,絕望地守護本該隨時代一同過去的東西,不如與時俱進地向前發展。

  綜上所述,我認為,文學的困境是個偽命題。文學沒有遭遇困境,遭遇困境的是文學之中一種不肯與時俱進的東西。

  不管曾經創造過多大的輝煌,沒有人有資格說我就代表文學,我走入困境就是文學進入困境,你想把文學和自己綁在一起。文學還不想和你共存亡呢,你若抱殘守缺,自有別人去趟新路。

  我不相信曹植、司馬相如的的賦,李白、王維的詩,柳永、蘇東詞的詞,羅貫中、王小波的小說,要通過專家點評、同行吹捧,才能贏得讀者的喜歡。發布回答

  在我而言,文學就是文學,不是一道數學公式。你可以在自我陶醉中說你堅持不變的東西永遠是完美的,我還是要說:「看,皇帝身上明明什麼都沒穿!」

  --------月關

  來自:龍的天空

  原文:哎,吹什麼韓寒,看了月關巨的一篇文章,我想吹月關大神


「網路寫作作為一種藝術性的勞動,我們是要一直沉浸於一種下行性的快感,還是更願回歸文學本身承受審美探索中那些上行的艱難?」這是今年四川省網路作協榮譽主席阿來在接受南周採訪時所說的。

所謂「下行」就是「人家要什麼給什麼」。藝術美學則要求上行,就是創新、探索。阿來說「我們不能因為給文學貼了一個新的標籤,就可以躲在這個標籤下面,把所有的藝術性質(本質)的、本體的東西全部忘掉,假裝它們不存在。」

很遺憾的是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網路寫作的主流是前者,「人家要什麼就給什麼」。你可能會說我很武斷,或者像月關那樣質疑「你到底看過幾本網路小說」。我想說我不用看一本,直接點開起點、晉江的主頁掃一眼標題就知道了。或許我們很難定義什麼傑作,但垃圾只要一聞就知道了,為什麼還要親自去嘗嘗。

所謂的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區別並不像變化了一下傳播載體那樣簡單,並不像紙張取代了竹簡、鍵盤取代了筆墨那麼簡單。當我們談論網路文學的時候,我們談論的其實並不是在網路上所呈現的文學(否則電子版的四大名著都算是網路文學了),而是一種類型文學的集合。所以與「網路文學」相對峙的不是「傳統文學」,而是「嚴肅文學」。

網路文學的前身並不是俗文學,而是「類型文學」,而且現在也難脫類型文學的窠臼。起點中文網對旗下網路小說的分類包括「奇幻、玄幻、武俠、都市、靈異」等十幾類,這也是網文界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劃分方法。請問網路文學中有哪一體裁是與「嚴肅文學」相重合的?實際上當你從事網路文學創作過程中你就把自己局限在了這十幾個類型內,你去競爭的根本不是嚴肅文學,你所追爭取的讀者也根本不是嚴肅文學的讀者。

在《紅與黑》,《高老頭》,《俊友》以及《美國悲劇》中我們可以看到青年人心靈的隕落,可以看到靈魂的掙扎與正義的拷問。於連上了斷頭台,拉斯蒂涅放棄了夢想,克萊頓坐上了電椅,這種閱讀帶來的不是盡興的酣暢,而是一種強烈的震撼,是失落和懷疑。但在網路文學中我們只能看到屌絲的逆襲,修真,打怪,一步步走上人生的巔峰,這是一種思維的懶惰。

嚴肅文學的內核從來都不是宏大敘事,而是對「人」的樸素關懷,這和主義無關,和概念無關。所以張愛玲筆下的王佳芝愛上了大漢奸易先生,亦無損其偉大。卡爾維諾筆下的騎士沒有身體,無損其嚴肅。王小波筆下的薛嵩行為荒誕,無損其正經。

也許有一天紙張會消亡,傳統的書寫方式會消亡,但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不會消亡,因此嚴肅文學不會消亡。網路文學所取得是和過去的電視、廣播等娛樂方式相同的勝利,而不是在文學領域內的勝利。


網路文學時代中國「主流文學」的重建

文: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邵燕君

如果從1998年台灣蔡智恆(痞子蔡) 在BBS上連載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在大陸中文網路迅速傳播算起, 至2014年中國網路文學的發展已經走進第16個年頭。

2013年底, 中國網路文學用戶已達2.74億[1]。 經過十餘年的迅猛發展,特別是2003年以後在資本力量的催動下向類型化方向發展以來, 網路文學不但形成了自 成一統的生產—分享—評論機制, 以及建立在「粉絲經濟」 上的「快感機制」(如「爽」、YY等),並且形成了有別於「五四」「新文學」 精英傳統的網路大眾文學傳統。 這些都對傳統精英文學的主流地位構成挑戰, 也對傳統的學院批評構成挑

戰。

在經過被稱為「網路改編元年」 的2011年之後, 2012年網路文學又發生「第二次革命」 , 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 隨著大量的網外之民的「被網路化」 , 網路不再是「網路一代」 自娛自樂的亞文化領地, 而正在成為重新彙集所有文學力量的主流媒介。

正當網路文學「悄然坐大」 的時候, 聲勢浩大的「掃黃打非·凈網2014」專項行動[2]再度讓人們感受到意識形態強大的管束和規訓力量, 但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向人們暗示, 網路確乎正在成為國家「主流文藝」 的「主陣地」 。 在這個意義上,「主流文學」 的問題重新被關注。 到底何謂「主流文學」 ? 目前居於正統的「體制內文學」 是否還能「坐穩大位」 ? 網路文學與傳統紙質文學的關係, 到底是通俗文學與精英文學的關係, 還是新舊媒介文學之間的關係? 網路文學是否能被「主流化」 ? 面對媒介革命,「主流文學」是否需要重新建構? 它將具有怎樣的「中國特色」 ?

之後以PDF圖代替附上鏈接: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YSPL201412020dbcode=CJFQdbname=CJFD2014v=

網路時代的文學引渡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MZXS201516012dbcode=CJFQdbname=CJFD2015v=

匿名是因為不用做商業用途的分享,等待某一天自己也寫一篇小論文:-D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華流群俠傳 - 知乎專欄的一個方向就是科普網路文學現狀與發展,本文來自於 《小范的網文研究中心:范翔宇 在話題 小說 下的回答

范翔宇,娛樂 Not Just for Fun !


題主說:我身邊有很多人熱衷於網路文學,對於文學史上的一些經典之作卻毫不問津。是國民文化素質的降低導致了名家之作成為天書?

其實,我們總是把自己眼界的邊緣當成了世界的極限,也把自己看到的生活當成世界的樣子。這受限於個體的生活經驗,在此無可厚非。從身邊的人都閱讀網路文學了就得出結論「國民文化素質降低」很不妥啊。仔細想一想的話,相對於過往的時期,更多的人識字了,更多的人有餘力而去讀點東西。有更多的人去讀文學經典(我更願意理解成嚴肅文學)了,也有更多的人去讀網路文學了啊。名家之書中有被稱為天書的,但更多的是初讀起來有些困難的書,我們只是因 為讀來覺得有挫敗感自我放棄了而已。每天工作很累,好不容易抽點時間讀點東西,你會想找挫敗感還是找點愉悅的事呢?還有一個因素是,一群嚴肅文學的研究者不斷地濫用文化話語權詮釋經典,以此來維持自己的研究地位,而將一些經典塑造為了天書。不過,儘管如此,有時間讀書的話,就讀點被時間沉澱下來的書吧,畢竟生命有限。

我家上初中的侄子表示:姑姑啊,我讀點讓自己開心的書怎麼就不對了?

我:沒說你不對啊,也沒說你審美爛,我只是建議你去看看其它的世界。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般意義上區分一個人文化素質水平高低的標準,也許不是他讀了什麼,而恰恰是他選擇了不去讀什麼。

我家侄子:哼~

2.題主問:網路文學的發展對我國文化環境強大的適應力使傳統文學終究走出主流?各位對網路文學的飛速發展及其對傳統文學的巨大壓力有什麼看法?

首先,亮明我的觀點:網路文學本身我們就可以當作是「通俗文學」在當下的發展流變。簡單來講,當下通行的文學史教材中,文學史劃分為:古代文學史、現代文學30年和當代文學史(近代不尷不尬的),當然了也有20世紀中國文學史。從這些文學歷史來看,所謂雅俗不是一成不變的,所謂傳統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也是如此。一時代的通俗文學可能以後慢慢就是傳統文學了,例如《詩經》中的國風、宋詞、明清小說等。即使是在「五四」以來的時期,傳統文學和通俗文學也是各行其道,都發展不錯啊,大家各玩各的啊,也會互相激烈地撕逼。

時間再近一點,大家把80年代稱為文學的黃金時代,那個時候傳統意義上的嚴肅文學佔據了很大的文學空間。隨著經濟發展,進入90年代沒多久,嚴肅文學陣營和通俗陣營就開撕了,史稱「人文精神大討論」。大意也就是文學變得庸俗了,我們的人文精神衰落了,文學質量下降,大眾文化審美(媚俗)逐漸崛起抗衡精英文化(高冷)。。。。。。當然了,也有人反對這種看法。具體詳情大家谷歌即可。大家吵來吵去,這個討論也就一直持續了很久。沒有分出絕對勝負啊!直到現在,傳統嚴肅文學有自己的茅盾文學獎等等,網路文學也有自己的評獎機制;兩者各有各的主要讀者群,學院派的研究者和學生們/喜歡閱讀以娛樂身心的大眾們。這兩者不是一種絕對的對立關係啊,幹嘛老是革命思想,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題外話:嚴肅文學的受眾群,假如說是大學高校群體,那閱讀嚴肅文學就代表文化素質高嗎?NO啊,搞古代文學的看不起搞現代文學的,因為大家都叫「現代文學30年」,笑稱「30年的每一天,都有人在研究啊!」搞當代文學的瞧不起古代文學鑽舊紙堆,除了文獻還是文獻,古板啊,迂腐啊。

文化素質的高低?那得看誰來看誰啊。

你造bilibili嗎?

不知道,不過我有註冊知乎啊。

呵呵呵呵······


樓主我給你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有個年輕人,寫了一部講述一個被迫害的年輕人在落難中遇到一個有學問有本事還有遺產的老頭,從老頭那裡學到了一身本領,瞬間繼承了老頭的寶藏,最終逃出生天,然後向敵人復仇,他把仇敵一家逼得妻離子散,把沒有等待自己而是和仇敵結合的初戀給逼到了懸崖邊上。最後他自己和救下的美少女瀟洒的離開了故土去過快活日子去了。

這個小說寫出來之後,所有著名的文化人都覺得這個太低俗了,是給下賤的沒文化的人看的。加上寫這個的年輕人是個混血兒,黑人和白人的混血兒,所以這部小說和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一起,被視作低俗讀物,大家甚至禁止他進入文學沙龍,儘管他是一位將軍的後人。

可是人民喜歡年輕人的書,商人嗅到了商機,就來幫助這位年輕人出書,甚至幫他辦了一份報紙,專門刊登那些「低俗」文學。

很快年輕人的名字傳遍了大陸,連遙遠的冰雪國度的年輕文學評論家都知道了他的名字。

這個人叫大仲馬,那本書叫《基督山恩仇記》,將近兩百年後的今天它是毋庸置疑的文學名著。

第二個故事:有個年輕人,在海軍航空站工作,是個工程師,窮困潦倒。他為了賺錢,決定給以刊登低俗的、怪誕的幻想作品的雜誌 投稿。他的第一篇短篇,賣了80美元,和當時的大作家們的收入簡直天差地別,甚至比不上初出茅廬的新人傳統文學作家。但是僅僅十年後,他的作品就在美國賣瘋了,但這時候還有人抨擊他低俗,下三濫。

二十五年後,他被授予大師稱號,六十八年後,他已經是提到美國當代文學就不能不提的泰斗。

這個人叫羅伯特·海因萊因,世界科幻大師,他和艾薩克阿西莫夫等人一齊,將科幻從下三濫的、被所謂經典文學界看不起的通俗文學變成美國當代文學基石。

所以,什麼東西是好的文學作品,文學批評家說了不算,文藝青年說了不算。廣大人民群眾說了算。

引用老毛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某種作品,只為少數人所偏愛,而為多數人所不需要,甚至對多數人有害,硬要拿來上市,拿來向群眾宣傳,以求其個人的或狹隘集團的功利,還要責備群眾的功利主義,這就不但侮辱群眾,也太無自知之明了。任何一種東西,必須能使人民群眾得到真實的利益,才是好的東西。

======回答評論的分割線========================

Q:受教了。不過除了這兩個經過歷史考驗的例子外,同期還有更多湮沒在大潮中的"爛作"、"庸作"。所以會不會有些倖存者偏差的嫌疑?

A:我舉的兩個例子,本身就回答了你的問題。大仲馬」出道「的時候歐洲通俗文學方興未艾,正是爆發的時候,所以出現了很多以連載通俗小說為主的小報,書商也熱衷於出版通俗小說,不光大仲馬,再晚一點很多名家都會在通俗小說這個」低俗「的領域刷新出來。和他們同時期,還存在大量連名字都沒有保存下來的垃圾小說。海因萊因也是一樣,當時海因萊因是投到了」明主「坎貝爾名下,但當時和坎貝爾一樣的主編還有許多,他們編著許多科幻雜誌,刊登著大量沒啥價值的三流作品。

所以說,爛作自古以來就比好書多很多,但是人民群眾會選擇的,只是這個選擇需要時間。

Q:說得好,但是那些龍傲天小說真的會成為名著嗎?

A:你覺得我是為什麼要專門把基督山恩仇記的大致劇情概括一遍?順便,海因萊因不少作品也是你所謂的龍傲天流,最明顯的就是海因萊因寫過一個系列「少年科幻」,推薦你去感受一下。

Q:起點上面看一看,熱門小說儘是小白文,唐家三少、蛤蟆、土豆、西紅柿.....廣大人民群眾喜歡的就是經典?

A:網路小說現在才十年,還淘不出經典,再過四十年再來討論我們現在(2015年)的網路小說中哪本比較經典,是比較合適的。

Q:因為老毛的這種態度,中國沒有了士人階層,沒有了精英,不再追求高雅和品質,不再追求人性的極致,幾千年的禮義廉恥一掃而光,一味的迎合低俗,一味的追求平民文化。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商品成為了廉價低質的代名詞,在國內假貨橫行,誠信盡失。所謂一人喪邦,不過如此。被大多數人認可只能說明符合目前的需要,並不能證明品質的優秀,按照你的說法,一坨屎被一群狗搶就可以證明屎很優秀?

A:當年文化人也覺得基督山恩仇記是一坨屎來著,估計也有人說過你這樣的論調。順便,你對世界的認知太落後了,我整天在推特和2CH上混的死宅男一個,13年就開始看到有日本人感嘆「中國追上來了」「還是買海爾放心」。事實就是,人民群眾創造了偉大的奇蹟,只有你這樣自絕於人民群眾的人,才會對人民群眾冷嘲熱諷。

---剛剛回答完其他問題,順便看了下評論,所以挑一些來回答一下——

Q:現在發展時間短,同時老百姓的審美還比較初級,內心也是渴望屌絲逆襲的思維。但是假如隨著時間發展,龍傲天此類已為大眾厭倦,普通人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對網路小說的品鑒能力逐步上升,是否會倒逼網路作家更加創作新的題材,並淘汰文筆不行且沒有創新的寫手,不斷提升網路文學的水準呢?

A:會,實際上現在已經在發生這種情況了。同樣是龍傲天流,形態已經發生了進化,十年前那種簡單粗暴的已經行不通了,一定會撲街的。

Q《基督山伯爵》、《傲慢與偏見》、《簡愛》這種作品,戴了個「名著」頭銜,倒也能和《紅與黑》、《戰爭與和平》之類的並肩而坐了。類型小說,只有最先寫出來一類故事的作者能在歷史上留名;而古典文學,是無數人用不同的方法講著同樣的故事,講得好的便都是大師。目前的網路小說,未見講出新故事的作品,甚至大多都是拙劣地講著別人講過的,且講得更好的類型故事。網路是個媒介,小說才是本體,而網路這種媒介使作者失去大量思考的時間,或許有天才在這種壓迫下也能寫出好作品,但如果他不用網路,其作品一定能寫得更好。

A:這個回答下面很多人說我太自信,巴拉巴拉的,我卻想說,說上面這段話的那位,才是真的自信,竟然用自己的標準給文學名著劃分優劣,你一定是個大師。我面對大師一般都是自覺閉嘴的,你說是就是啦。戰爭與和平中關於農奴改革的部分大段大段的枯燥的論述文,我這俗人看得想扔書,但想必在大師眼裡這一定是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呢。


這個~~~你覺得漫畫會壓倒畫廊繪畫嗎,流行樂會壓倒古典音樂嗎,街舞會壓倒芭蕾嗎。

這本來就是兩個按照不同邏輯運行的東西嘛。


前言:對於任何藝術家來說,作品不是目的,而是作品引起了人們怎樣的共鳴,給人們帶來了什麼精神價值和藝術享受。

2015年由網路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屢屢被搬上熒屏並獲得成功。有業內人士表明網路文學彩色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文學。對此,筆者不置可否。就形式而言,網路是文學的一種傳播手段,很多著名的作品其實是被粉絲傳播效應和口碑塑造出來的。

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幾個很重要的區別是,網路文學可以和粉絲互動,可以讓粉絲參與進來,進而讓粉絲營造話題,進行二次傳播。網路文學更注重博取讀者閱讀的興趣和偏好,也就是講投大眾的口味,投其所好。比如腐女盛行,比如同性戀,這些題材吸引人,有的是人看。

網路文學不可否認出了很多現象級作品,但關注的人多並不代表其作品的藝術性和文學價值與之成正比。比如講目前火爆的網劇「上癮」,一個同性戀仍遭當局和大部分人反對的國度,一個腐女文化盛行的當下,這樣的電視劇自然讓很多人大呼過癮,滿足了獵奇欲和興趣。

所以我覺得,傳統之於網路文學,傳統文學更具嚴謹和學術性,傳統文學,要有一個對社會對所寫題材很深刻的洞察,要有很深度的理解和思考。而不是嘩眾取寵式的快餐消費。

網路文學繁衍了文學經濟,催生了大批作者,我不否認網路文學的價值,但真正代表文學高度和標杆的,代表一個時代文學的藝術價值和精神高度,還得是傳統文學。

好比快餐也能讓人果腹,東北二人轉也能讓人捧腹,小蘋果可以讓大眾嗨。網路文學說白了更適合娛樂,比如盜墓筆記和鬼吹燈,都被翻拍成電影和改編成遊戲。還有一些其他的網路文學作品,也屢屢被拍成電視劇,比如很火的桐華,她的步步驚心之類。

我前面說網路文學不夠嚴謹,為了名利什麼都可以寫,千萬別講自己是為了人類的進步,這是幽默的辯解。比如講《曾許諾》這個小說,拿中華文明的人文始祖黃帝開刷,滿足了一部分人的閱讀欲和獵奇欲。但是這樣赤裸裸的隨意歪曲和篡改,對那些有著民族和文化認同的人,傷害莫大。把一個民族的人文始祖,一個垂衣裳治天下的先祖寫成渣男,不可謂不博人眼球,不可謂不引人注目,但作為寫手,所謂筆下出忠奸,筆下定生死。網路作者們,還是好自為之。

有人講,從不看活人寫得書,這固然有點極端,但看看那些為桐華辯護的人,不得不感嘆,這些人究竟還是書讀得少,明明缺乏自己的獨立思想和判斷,卻以為自己找到了世界真相。的確,這些人看的書也許並不少,只是大多是沒什麼營養的歪書。

好了,有點跑題了。與其講網路文學導致傳統文學式微,倒不如說是時代發展必然、社會文化、功利主義盛行導致傳統文學無人問津,因為吃力不討好,又沒人關注。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作品無人問津吧?當然,傳統文學即便再小眾,也永遠不會真正沒落和死亡,還是會有人堅持,也還是文壇支柱。

換個角度,也可以看成是傳統文學更大的機遇,為什麼呢?願意抱著赤誠之心去追求純粹文學的畢竟是少數,少了很多沽名釣譽的人,更有利於文壇凈化,也少了浮華喧囂。突然想起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中國文壇官本位思想嚴重,文壇也存在關係和腐敗,看看歷屆矛盾將得主就知道了。很多人占著茅坑不拉屎。

最後總結: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的究極區別是,前者是為了興趣、名、利、或者謀生創作,而後者是為了文學而文學。

傳統文學的魅力在於,也許不在當時發光,而會在多年以後,人們回過頭來,恍然大悟,原來當初有人把這個社會,把我們那個時代的人性與精神洞察得如此真實深刻。


1.網路文學也是流行文學的一種

2.所謂「傳統文學」當年也多是流行文學

——以下是廢話—————

大浪淘沙,總有好作品被時間篩出來流傳下去,這個不用擔心。

以及,題主你身邊的人不代表所有人哦,我身邊啃《莊子》《荀子》《論法的精神》《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也不在少數的。

以及的以及,沒事還是逼著自己去看看快餐文學以外的東西吧,全民趣味提高得從自己做起咯~


不可能,倒是有部分網路文學有可能會變成傳統文學。畢竟以前金庸先生的書也算「地攤書籍」(沒有貶義,我本身也很喜歡金庸先生的書),但後來也成了陳平原先生的研究對象;還有以前的鴛鴦蝴蝶派、晚清狹邪小說,都是當時的通俗文學(如果那時候有網路可能也會變成網路文學吧),現在我們也把他們當作正統文學來看待了(起碼研究的人有很多)只能說現在寫作方式不同,網路文學也有佳作,但它們最終只會匯入「傳統」的大流,而不會有什麼壓倒之說。


還真有人覺得自己能碼幾個字就把自己當作家了呢。

嗯我覺得這麼說挺合適的

要麼深刻而嚴肅,要麼敘事很牛逼。

不然沒事別裝逼。

----—----—----—----—----—----—----—----如果是說現在的那堆網路小說如《斗羅大陸》,《光之子》,《那小子真壞》等等的以起點等為首的網路小說呢。

我覺得吧,這玩意哪個時代都有,也終究沒有代替嚴肅文學。只不過寫得好的被肯定和承認而已。

簡單來說,寫作這件事還是看內容的,我總不能逼著人們去看《蒼蠅》《臟手》《苦水音樂》《冷血》這樣的作品吧。看這些小說很累的。而廉價的網路小說閱讀,讓人們可以在拉屎的時候拿著手機完成閱讀這件事是很美好的。

人們愛看這種小說是因為它不說真話,人們都愛聽假話。因為輕鬆。而方便的渠道又讓看書這件事變得輕鬆,那麼看的人多很正常,

同樣寫作這件事是門技術活,只不過網路小說網站提供了一個方便的載體,讓很多沒有掌握這門技術卻想嘗試的人們有了一個裝逼的地方而已。

於是層出不窮的奇葩小說就冒出來了。因為這讓寫作的成本降低到隨便是誰只要能打字就能寫小說的程度。這是為啥這麼多人寫還寫的爛的原因。

我嘗試在網路小說的地盤上寫過相對靠譜點的東西,然而進行嚴肅創作和碼水話的效率是完全不一樣的,我的創作速度跟不上正常的需求,而且我看不到作品應該投哪個分區。而且也沒人願意去那裡看這種更真實的東西,畢竟拉屎的時候看可能會便秘,於是我就放棄啦。

至於龍傲天那種東西第一個寫的人我稱讚他,因為很好的把握了移情作用。然而後面寫龍傲天的,我正能說傻逼了。人家都玩過了,這種東西繼續寫的價值就木有了,因為不真實。

好的,網路小說不會改變什麼的,寫作這件事會一直存在的,網路以後可能就不存在了,說不好變成腦絡什麼的

最後安利一個作家———西德尼·謝爾頓

吶這是個通俗小說作家,寫的可好看了。

同樣是通俗的,咱看點高明的也不錯。

以上。

----—----—----—----—----—----—----—----

我修改答案是為了引人跟我撕

最近寫話劇寫的我抓狂無處發泄

嘻嘻~


你自己在家寫了本書,很得意,找出版社投稿,一投沒回應,兩投被拒絕,一氣之下掛名一個出版社,買個版號,8000,加印刷,一本三塊五,然後上書店推銷,書店一看你這沒什麼名氣也沒出版社推薦的,不接。沒辦法,你自己蹲在街邊擺個小攤賣紅薯,一個紅薯五塊,買兩個送一本書。後來路過一個雜誌編輯來賣紅薯,看了兩章覺得不錯,就決定幫你上雜誌連載,連載了幾個月紅了,正式出版,第一批印了五千本試銷,賣得還湊合,追印五萬本,你領了一些版稅,總算是自己能養活自己了,就不賣紅薯了。之後你寫出了這書的續集,又出版了,靠領版稅寫專欄收入頗豐,還加入了地方作協,可以領補貼,沒事參加個研討會什麼的,言必稱博爾赫斯什麼斯基之類,斷定村上春樹得不到諾貝爾獎,儼然一副專業作家模樣。靠著這些渠道認識了個二流導演,導演說要不我拿你書拍個電影出來吧,但你不是專業編劇只能掛名原著,他們找了個二流編劇把你書改得面目全非,然後拍了個片子,上映,票房慘淡。後來過年走親戚,晚輩問你那電影內容是不是你寫的,你尷尬得不要不要的,一句話說不出來,把一瓶二鍋頭都喝完了。

這就是傳統文學。一個懷才不遇的故事。

你自己在家寫了本書,很得意,到天涯西陸上連載了兩章,居然收穫一堆好評,還有幾個老寫手覺得你文筆不錯,加你進QQ群,於是你學會了上起點縱橫,註冊了一個筆名發表。一開始沒推薦,訂閱漲得慢,自己一邊寫一邊拚命拉月票找其它作者幫忙推薦,後來發現自己寫得太嚴肅大家不愛看,更新也慢,旁邊有個叫三少的一天三萬字,又賺錢又賺人氣,你眼紅又有節操,覺得不能學他,就開了個小號學天蠶土豆寫升級文。這麼一來,幾年以後終於熬出了頭,編輯來簽約,你每天坐在家裡寫小說保更新保出痔瘡,被老婆罵得半死,但百度一搜自己筆名比那些傳統作家條目還多,心裡挺爽。然後實體書商找上門,幫你出書,你搞了一些VIP章節都沒有的內容,第一批起印就一萬本,直接賣給讀者粉絲,後來又加印了十萬本。一個手游廠商覺得你書的IP不錯,找你簽約給他們做遊戲,你自己又在新更章節里天天給它打廣告,靠遊戲分成也賺了不少錢。有個年輕導演看上了你的書,覺得編一編搞個青春偶像劇還是可以的,就找你買版權,買完三五個編劇一湊,搞了個瑪麗蘇版的玄幻架空偶像劇出來,雖然劇情被改得亂七八糟的,但你心裡覺得老子寫的書好歹也拍成電視了,十分得意,每年過年都要翻出來給晚輩們看,把大家煩得要死。

這就是網路文學。一個屌絲逆襲的故事。


在我看來,傳統文學如果比作話劇的話,網路文學就是電視劇。

話劇好嗎?很好,特別好,電視劇和話劇根本沒法比。但電視劇為了休閑娛樂放鬆,話劇看起來比較累。所以電視劇出現以後話劇生意不好做了。

不過還有一點,就是電視劇和話劇的覆蓋群體有部分重疊,還有一大部分是互相獨立的。

說迴文學。也就是說,網路文學以通俗、簡易的特點憑藉無處不在的互聯網迅速發展,搶了傳統文學一部分生意,但兩者截然不同,所以傳統文學的根基不會受到衝擊,網路文學怎麼發展也做不到「壓倒」傳統文學。

畢竟很多看網文的人,你給他本傳統文學他也不見得愛看。以前不得不看,是因為文學資源貧乏,不看那些東西沒得看,現在有了網路文學,是件大好事,很多人終於有真正喜歡的東西看了。


二十年後你兒子放學回家,你問」兒子,今天上課老師講的什麼呀?「

兒子:「我們學的文學大師唐家三少的文章呢!」

「唐家三少我知道啊,二十年前能日更三萬呢,了不起的文學家,你從他文章里學到了什麼啊?」

兒子笑著回答:老師講的斗羅大陸呢,一個喀耳刻式勵志的戲劇,主角開頭就被仇人滅門,作者用生動的筆法展示了這一段,大家緊張的都摒住了呼吸,最後機智的唐三跳崖穿越異世界,刷怪爆裝攢經驗贏取白富美,從此走上人生巔峰,全場掌聲經久不息

你摸著兒子狗頭眼角有翔滑過


網路文學也是文學的一種,只是載體不同而已,其實本質上都一樣,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


吃快餐最後會比吃精心烹飪的料理更美味嗎?網文就是快餐式消費罷了,每天作者動輒幾千字上萬字的更新,論思想性,藝術性,邏輯性,論小說情節的戲劇性,論小說的深刻與否,這樣量產的文字怎麼可能達到傳統文學的藝術標準?

我真的是看過很多網路小說了,失落葉的,唐家三少的,番茄的,土豆的,辰東的,耳根的,忘語的,夢入神機的,幾乎出名一些的作者的小說我都看過一兩部。我為什麼看這些小說?真心只是為了消遣,只是有時候心裡鬱鬱不平,看看這樣的小說發泄一下。其實我發現網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描寫一下大家在現實中不會擁有的成就,讓你在主角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得到快感,最後達到高潮……說白了就是屌絲的意淫罷了,因為需要滿足讀者的閱讀心理,網文必須做到直白到傻子都能看懂,把邏輯簡化到幾乎沒有人物之間複雜的關係的體現,所有配角都只是過場,升級,換地圖,刷怪,就像一個文字版的遊戲直播。還有裡面的錯別字,真的讓我這種聊天都不打錯別字的人難受極了,你有時間寫沒有時間校閱一下錯別字嗎?

如果要說得再直接一些,網路文學就是比傳統文學更low,他們的差別就是維也納金色大廳的演奏和KTV里唱愛情買賣的區別,就是格萊美金曲和QQ音樂排行榜的區別。在網文里描寫一個人墮落無非就是仇怨,就是殺全家,對比《包法利夫人》或者《安娜卡列尼娜》裡面描寫的人物墮落以及人性的掙扎,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的。

一個畸形兒想要成長必須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把自己不好的地方全部切除重新生長。如果有一天網路文學創作不是為了迎合市場,我相信它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一個新興的東西,沒有產後的陣痛,沒有成長的磨礪,沒有歲月的積澱和歷練,終究不能真正長存於世。文學是演繹的歷史,是源於生活但比生活更深刻的思考,相信未來的網路文學也會有它自己的思考。


速食麵能壓倒正宗的蘭州拉麵么?日本神級別的一風堂拉麵呢?老北京炸醬麵呢?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杜甫《戲為六絕句》

看不懂的翻譯如下:

王、楊、盧、駱四位詩人(初唐四傑)的文體是當時的風尚,某些輕薄的人寫文章譏笑他們,喋喋不休。你們這些譏笑別人的人早已銷聲匿跡、湮沒無聞了;而四位詩人的詩,卻像長江大河萬古長流一樣,流傳久遠,絕不因為你們的誹謗而受到什麼影響。

………………………………………………………

當然,答主其實是在嘲笑絕大部分網文自以為能以自己狗屁不通的淺薄來代替傳統文學,別搞混了。


文學就是文學,

網路只是個媒體,不是一種文學載體。網路上文章很多,也沒逃出詩詞歌賦,小說散文、雜文傳記等文學形式。

既然風馬牛不相及,就沒有誰壓過誰的事兒。沒有可比性。


十年前是,但這種態勢越來越少。

看的網文多了,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作者在研究佛經,鑽研易經,了解紅酒文化,或者乾脆通過一系列數據創造一個世界。

他們想像力天馬行空,有些甚至文筆老辣,但他們年輕,他們走無限的熱情和學習的激情。

十多年,他們在進步在成長。

仔細對比,你會發現,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在流水化寫作,有一部分人換不換藥,但有一部分人,每一本小說,或多或少能看到他們對生活的感覺,社會亂像的誇張和諷刺————網路文學的興起,不是因為網路,而是因為越來越冷漠的社會和越來越碎片化的時間空間,網路只是推了一把,他們火爆,是因為它們確實有這代或留守或獨生或卑微成長起來的年輕人需要的東西。

友情,生死相伴,嘴上罵罵咧咧,相互毆打,但兄弟有難了,二話不說。

愛情,相濡以沫,沒有讓人看不到邊際的目標,沒有背叛,沒有「你是好人」

精神的鎮定劑不是長久,但卻是不可或缺。


在線上寫還是在線下寫,用手寫還是敲鍵盤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誰在寫,寫的水平如何。

我們之所以對網路文學帶有偏見,是因為現實情況是目前網路文學寫手平均水準低於傳統文學寫手。所以這種偏見並不是「網路」的鍋,而是客觀水平的不同帶來的。

樂觀地說,線上寫作對比傳統文學是有一定的優勢的,「互聯網+文學」的持續繁榮和紙質讀物的衰落幾乎是不可阻擋的。

以上。


僅以我國,僅以小說而論,四大名著是傳統!

按照這個最高標準,後來的小說都是顛覆和創新,近現代的主流傳統小說,越來越背離這個傳統,現在成名傳統作家沒有人寫四大名著式的傳統文學,他們甚至可以說早就背棄了最正宗的傳統文學了,反而是網文更多貼近西遊三國這種題材。

請問以四大名著為例,誰的題材更像傳統呢?

傳統與網文的劃分,只有時代的價值,但沒有文學意義上的價值。


一些網路小說水平低主要是因為網民年輕人佔比高,需求決定產品。

很多網路yy小說世界觀比較單純,內容單一缺乏創新,喜歡從自我中心的角度幻想。

說網路小說「幼稚的(受眾和作品)比紙面的多」在10年前是準確率非常高的一個偏見。

現在很多好書也電子化了,但,最活躍的網民還是80,90,00後。水平很高的網路作家還是比較少的。

eg. 留學生表示美國大學最新的教材都是紙面,甚至內部編寫的。沒有任何電子版。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能這麼看,比較通俗的文學作品和相對不那麼通俗的一直以來都存在,麻辣燙和高湯沒必要討論哪個取代哪個對吧


我猜測文學和藝術很可能走向兩個極端,即大眾化與專業化,這是文化產業化後的必然。

一方面專業的創作者依託學院等研究機構以及日漸擴大的具有較高藝術鑒賞能力的客戶資源,可以大膽去實現自己的理論,而非要為了生計去迎合市場的需求。

另一方面,文學作品的商品化也越來越明顯,從未有過的巨大市場必定會催生海量平民化的作品。

具體的事例,專業化可以參考上世紀以來現代化與後現代化的浪潮(可以這樣說,當今最前沿的文學作品估計只有少數幾個文學評論家可以欣賞)。大眾化可以參考商業片與動漫產業,色情文化的發展。

以上純屬胡扯。

對了,詞一開始的地位也和現在的網路文學差不多。


傳統文學並不是沒落了,它依舊還是那樣。

只是網路文學的受眾更大眾化,好像流行音樂和大眾電影,二人轉一樣,覆蓋的範圍更廣。

所以相比之下,傳統文學覺得自己的地位,風頭被網路文學壓住了。

問題不是網路文學取代傳統文學,而是傳統文學的唯一性,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被取代了而已。


我看過的網路小說里唯一還記的劇情的只剩下《褻瀆》…

看完褻瀆之後再也沒接觸過網文。


好了好了,你們也別抓著題主的兩條小辮子不放,心急火燎地去做概念劃分了。看題主的意思,無非是想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看魯巴茅、郭老曹了,身邊都是些捧著唐家三少、天蠶土豆看得津津有味的主兒,看來網路文學一統江湖的日子指日可待了,這事兒真是怎麼想怎麼讓人揪心……正好趁著今天百無聊賴,也來答答這題吧,也算是支持下這位憂國憂民的好題主。

其實,題主想說的也無非是通俗文學和高雅文學的問題,老生常談。我一向是不喜歡將文學強行作『通俗』和『高雅』的劃分的,事實上,『通俗文學』與『高雅文學』之間也並無明確的界限——《詩經》在當時不過是些民歌,雖然經過采詩官的整理,底子左不過還是些世俗的,可是現在但凡是搞文學的人,誰有勇氣承認自己沒讀過《詩經》?四大名著在明清之際也是俗文學的代表,為當時的正經文人所不齒,而今山雞變鳳凰,成了中國古代文學中不可多得的經典。張愛玲在40年代也不過是海派文人的代表,連自己都覺得自己俗,現在呢?簡直成了文青心中的不二女神,地位跟魯迅都有的一拼……其實,這也無非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的事,並沒有什麼高下之分。知識分子掌握了話語權,閑來無事總覺得自己喜歡的東西也要高人一等,非得說自己喜歡的文學是『高雅文學』,其他的都『俗』,你也拗不過他,別在一旁幫腔就是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網路文學將壓倒傳統文學嗎?』感覺題主還真是挺『以天下為己任』的,眼裡常含淚水,只因對文學愛得深沉。其實挺讓人感動的,不過這事真不必杞人憂天,您多餘操那份心。幾千年來,跟您一樣操這份心的人所在多有,可也沒見誰真『壓倒』誰了。所謂『曲高和寡』,某一類文學的受眾群必定是小的。唐朝時白居易說他的詩要讓村婦都能看懂,反觀之,其實當時的很多詩普通的民眾是看不懂的,更遑論愛看不愛看了,可也沒見白居易就『壓倒』李白、杜甫了。說個近點的,前幾年網路文學還沒興起時,韓寒、郭敬明什麼的也是火得一塌糊塗,那時的少男少女們幾乎人手一本,可同時期的余華、莫言、賈平凹什麼的到現在也都活得好好的,該出書出書,該得獎得獎,也沒少了他們那一票讀者。所以,題主,放寬心,網路文學、傳統文學都有它的市場,誰也不會『壓倒』誰,同樣,誰也沒能『滅了』誰。只要你還愛它,它就絕不了。至於別人愛看什麼,就隨他們去吧~

最後的最後,來句雞湯文:『存在即是合理。』『時間會證明一切。』『經典』與否,總還是需要時間來檢驗的,誰也沒狂妄到一寫出作品就覺得這必定是經典無疑了。所以,管它通俗還是高雅、傳統還是網路,是不是好作品,就讓時間來給答案吧。


Q:是國民文化素質的降低導致了名家之作成為天書?

A: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國民文化素質提高導致名家之作成為天書。

普遍的認知是中國古代文盲率在50%~90%之間。其中宋時文盲率比較低,教育體系比較完善,讀書的社會風氣流行,一部分民間私學也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文盲率。文盲率高的時期一般比較動亂,或者是朝廷有意控制。

1860年代,外國傳教士曾在湖南一帶做過調查,結果是文盲率只有60%,而且還是一般的縣鎮山區。在城市,文盲率會低於50%。

明清的時候文盲率也比較低。

宋和明清時期文盲率低產生的結果我們大家都知道,就是文化產品數量非常龐大,同時好的作品也很多。

宋時流行詞、書法、畫,由於門檻比較高,大家還是比較喜歡欣賞和收藏名家的作品。

但是明清就不一樣了,流行小說。接近半數的人非文盲,什麼樣的作品都出現了,有未流傳於世的低俗文字,有你現在還能看到的經典文學。但是這個時候有個什麼問題呢?就是傳播和保存文字比較麻煩(相對現代)。要印刷一本書,在明朝還相對方便(中國古代印刷業在明朝達到巔峰時期),但是在清朝就不一樣了。

清代早期的民間印刷,其內容多為古代經、史、子、集等典籍,或訓、詁考據等著作。由於清初的文字獄,使民間印刷業多不敢印刷當代的著作。最為穩妥的是翻印「殿本」書,因為政府也提倡民間對殿本的翻印。

而成為「殿本」是很有難度的,畢竟是官方印製,普通人寫的東西,達不到官方要求,民間也不敢印,除了手抄本基本沒有別的載體傳播。

清朝中到後期,政策的放寬,使得普通人的文學傳播成為可能,但是這個時候話本和戲曲又很流行,多數都改編成戲曲流傳於市井之間,使得文盲-非文盲-高知分子顯得比較協調。例如有1/2的文盲,1/2的非文盲,非文盲里普通知識分子(識字,上過學)和高知分子(文化創作、學術研究)比例約為4:1。也就是說,十成識字的人裡面有兩成會去讀名家之作,甚至研究。

但是現在社會的文盲率已經達到了歷史新低。

圖中是09年的數據。

10年文盲率只有4.08%,而作為一個非文盲,認識的人裡面文盲率估計不足1%。

中國現在的文化的教育和傳播,使人們的知識儲備更加平面而不是深入,專門去讀相對枯燥和專業化的名家之作很難的。

也就是說4%的文盲,10%讀名家之作(同古代比),剩下86%普通人。8.6:1

發現了嗎?更高的國民文化素養反而讓人覺得讀名作或研究的人少了。

不過這只是其中一說法,我先暫且答到這裡,以後再補充。


不會的,通俗音樂這麼多年了也沒壓倒古典音樂啊


倖存者偏差。

我們的社會文盲率大大降低,以前很多不可能讀書識字的人口也能看書了,絕大多數人的鑒賞力都是相對低下的。

讀經典的人從古至今本來就這麼多。你見到的那只是本該是文盲的群體。


先別急著給「網路文學」貼標籤,文學是人類精神訴求的文字表現形式,網路相對於紙質來說,是文學的另一種高效載體。所以,真正意義上的網路文學,是相對於紙質文學來說的,二者內容相同,載體不同而已,那「網路」這種載體能否壓倒「紙質」這個載體?答案顯而易見。

我猜題主這裡的「網路文學」特指的是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藉助互聯網渠道,以《第一次親密接觸》、《悟空傳》等早期網路文學作品為例(以賺錢為目的的小說不在討論之列),以大眾化、年輕、叛逆等為內核,描寫以70、80、90後為代表的年輕一代成長曆程中與現實或者傳統之間的思維理念衝突。這批作品不論是精神內核、寫作手法、中心思想都與傳統文學格格不入。作為21世紀新興的一種文學,就其精神內核來說,「講述成長的煩惱」這種格調遠達不到挑戰傳統文學的資格,從寫作手法來講,網路文學融入了一部分國外文學式的排比造句,使其表達的思想更加直接、平民化、通俗易懂,情緒化的文字更容易引發共鳴。因此,網路小說是伴隨著年輕一代成長起來的一種小說形式,也會隨著年輕一代的成長而成熟,網路小說對傳統文學的衝擊,也意味著傳統文學在表達方式和表達渠道上,需要有進一步的改良,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與時俱進。


所有我出生時已流行的就是傳統的,是經典的。

所有我成年後出現的都是垃圾的,幼稚的,弱智的。


先確定概念吧,或者說我的理解。

網路文學不是說在網路上寫的就是,而是適合網路閱讀,適合網民心態的。這類文學的特點是章節多但每章短小,文字鋪墊少但情節轉折起伏頻繁,應對的是大部分網民的時間碎片化,心理上尋求更順暢的快感,閱讀也是為了娛樂消遣而不是尋找什麼人生真理。。

閱讀量也不能說明什麼,郭敬明讀者眾多,肯定超過讀過論語的人……郭敬明打敗孔子了嗎?


我們看壓過不壓過要分情況。我給年輕的朋友一個建議:書非古不讀。沒有50-100年以上歷史的書,沒有太多讀的意義。

四大名著的內涵其實比普通人的意義多


……首先,什麼叫「網路文學」?網路是一個載體,如果使用且只使用「網路」這個載體就叫網路文學,那確實網路會因為其便捷逐步取代紙質,這是沒有問題的。

而看樣子題目所指的「傳統文學」更多地指文學的內容而非載體。所以這兩個概念是沒有辦法比較的。

這就好比東漢末的人提問:是否紙質書終將取代儒學經典?

然而這樣的問題在見過紙質的儒學經典的後世人看來無疑是可笑的。


再過一百年,網路也就成為傳統的一部分了,同學.


經歷過有一個答案被網路大神翻牌子評論:第一張是我的照片。之後再也不敢強答網路文學問題【笑哭】

1、就文學作品的內容而言,不應該有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之分,二者只是載體不同。網路文學是指以互聯網為發表平台和傳播媒介,藉助超文本鏈接和多媒體演繹的手段來表現主題,在網上創作、發表,供網民閱讀的文學作品。網路文學不一定全部是質量差的文學,而紙質的傳統文學也依然是良莠不齊,比如說一切青春流行傷痛文學,一半明媚一半憂傷動不動還逆流成河,都印成鉛字放到紙上擺在書店醒目位置,銷量不愁甚至可以讓他躋身富豪榜沒事兒改編個電影,那這算不算是題主所說的國民文化素質的降低?

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不是對立的兩極,而是互相滲透的有機體系。第一,一些傳統文學通過電子化成為了網路文學的一部分,網路文學作家也有很多接受過傳統文學的熏陶。(我舉兩個栗子。第一我採訪過的某個網路作家小時候特別喜歡看金庸、古龍的作品,受其影響才創作玄幻。第二個是我閱讀某一受訪對象的作品開頭時,那環境描寫給我的空靈純粹孤寂之感讓我聯想到平凡的世界的開頭,採訪時出於好奇談到這個問題,他說的確在創作那本書時受到了平凡的世界的影響。)這就說明網路作品不是憑空而來的,肯定是有一定的文學底蘊的依託。第二,網路文學通過出版進入了傳統文學領域;並依靠網路的傳播速度和影響力,成為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影響到傳統文學,為傳統文學的創作題材、手法、語言等增添了新的活力。

2、你問為什麼身邊有很多人熱衷於網路文學,對於文學史上的一些經典之作卻毫不問津?我感覺是這樣,一個人讀書代表了他所能理解的層次,一個人看網路文學覺得毫不費勁,因為那些字句他完全能理解,這本書和他在同一個層次,所以可以掌控它,大家就是享受這種掌控力,誰願意看一本書半小時讀不進一句話呢?經典之作讀多了會有種隔空靈魂對話之感,初讀領悟起來比較晦澀,使勁踮腳還夠不到,未免讓人感到垂頭喪氣。所以說也不能是說人的文化素質低下,因為他們至少還是選擇閱讀這種方式當作消遣,然後從閱讀中獲得了自我的滿足感,何樂不為、何罪之有?

3、我本身是不看網路文學小說的,除了跟老師採訪作家時閱讀了幾部作品,其他不敢妄做評價。重點是,既然我們分析了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不應該割裂分離,二者只是載體不同,那為什麼大家還在擔心網路文學會取代傳統文學成為主流這個問題?難道不是同樣的東西網路取代了紙質?實際上,由於網路這個載體本身的市場化運作,導助它們之間目前還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和分野。網路文學的文學觀、寫作態度、社會影響等方面,與主流、傳統文學的趣味和精神、文學價值和文學標準相距甚遠,幾千年過後中國古代的著述學說汗牛充棟,但很難說幾千年過後我的晚輩家中電腦儲存著珍藏版的鬼吹燈。網路文學的思想和藝術還存在著較大的缺陷,它們充滿好奇與想像力,但是與我們的民族和文化,與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能夠交融在一起的東西太少,與讀者真正實現內心交流的東西還太少。讀起來好像更多的是喚醒了身體的本能,而不能將讀者的愛與恨等所有複雜的人類情感充分調動起來,讓我們的心靈獲得一種共鳴的震顫或重生的徹悟。

4、最後,對於題主所發出的振聾發聵的時代之問:網路文學是否終將代替傳統文學?我覺得無需緊張。因為至少你我都不會因為身邊的人在如痴如醉的閱讀網路小說而去讀它,因此網路再發展,也不過是方便了那些本來就讀它的人。我身邊也有很多寧可吃土一個月也要去買一箱精裝的中華書局出版的《資治通鑒》的人,也有雙十一別人都在搶大衣鞋子暖寶寶的時候花了半個月生活費去買一套英文原版書。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摸了摸枕邊的鏡與燈,我的臉上出現了一抹迷之微笑。

如上。


短時間內不大可能,絕大多數網文寫手不管是寫作技巧還是對於自己作品的嚴謹性都沒法和傳統文學作家相比,實際上網文寫手裡真正在『寫作』的是極少數,大多數人不過是在碼字罷了。

更遺憾的是網文圈子裡存在『逆淘汰』的現象,真的是有想法,想要通過文字表達點什麼從而寫作的往往干不過為了賺錢瘋狂碼字的。

因為作為主要受眾,也是寫手衣食父母的大多數讀者的欣賞水平根本不足以支持去蕪存菁。他們無法分辨一篇小說有沒有什麼思想,文筆好或壞,是否存在常識性的錯誤,用的什麼敘事手法使了什麼寫作技巧之類的。

那麼大多數讀者是如何判斷他們看的小說好壞的呢?主要就是兩點,一是看三觀是否和自己契合,二是夠不夠爽。

比如屌絲青年最愛看打臉逆襲開後宮,拳頭大就是爺。主角瑕疵必報見女就收戰無不勝那就符合他們三觀了,爽了,就大呼好文啊!神作!要是主角竟敢以德報怨坐懷不亂,甚至經常被擊敗,向其他人妥協,那就是垃圾書。

比如強國青年最愛看大國夢,我兔腹黑,大漢帝國賽高。主角穿越回古代,改變了蒙古崛起滿清入關中日戰爭之類的歷史進程那就爽了,是好書,再順便去乾乾歐羅巴美利堅征服世界就神作了。至於明明主角都回到過去把歷史改變了這麼多,那又怎麼可能在現代帶著堅船利炮穿越這類的祖父悖論他們是意識不到的。

比如懦弱青年就愛看殺伐果斷,心狠手辣。你瞪我一眼我就戳瞎你,不聽我話打殘你,敢反抗殺你全家。把自己代入兇殘而強悍的主角,暫時性忘了現實中那個被老師老闆訓斥同學同事嘲笑的弱雞,那就爽了,神書啊。要是主角居然有打不過的對手,惹不起的仇家,除非是作為伏筆為了以後打臉逆襲來用,那他們還能忍,要是真就是『主角並非天下無敵為所欲為』的世界觀收尾了,那就不能忍了,馬上破口大罵什麼垃圾書!

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網文圈子裡通過堆砌各種青年喜聞樂見的爽點的流水線碼字作品往往成為受追捧的神作,擅長這類碼字工序的寫手都成了收入豐厚的大神,而且由於這類模式化碼字一旦手熟了以後碼起來基本全憑本能不用過腦,這類寫手效率都是極高的。反過來說,不這樣搞,反而是像傳統文學一樣將文字視為自身思想的傳承,非要肚裡有貨才下筆的作者,寫出來的東西完全沒法在網文圈裡競爭,基本沒人看,因為大多數網文讀者會覺得這類小說『不夠爽』。

最後要不就是後者生活所迫變成了前者,要不就是乾脆退出了這個圈子。

這樣逆淘汰到最後,能在網文圈子裡活的滋潤的往往是擅長堆砌爽點和快速碼字的寫手,真正的寫作者,要靠作品賺錢只怕飯都吃不起,哪怕是把歷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全抓來讓他們寫網文,那也混不出名堂來。除非他們願意像前者看齊,把自己也變成一個堆砌爽點碼字的寫手。這是由讀者群體決定的,作者根本不能改變。

因此現在這圈子裡,凡是以此為業的都是一堆碼字寫手,製造的一堆流水線式文字快餐。偶爾能看到有創意有深度能讓我眼前一亮的作品,看看作者簡介,毫無懸念的要不就是新入行的新人揣著文學夢闖進來還沒來得及被同化,但他要是真要靠這個吃飯基本也就只能堅持一兩本書然後也得加入流水線生產大軍。要不就乾脆是純業餘純愛好者的作品,一開始就看透了這一行,根本沒指望寫作賺錢,只是以此為樂,慢慢堅持著寫自己想寫的東西,但是這類作者基本上都是火不了的,作品也只能在小眾中流傳。

因此,要比賺錢,網文寫手或許能和傳統作家一爭高下,但要說到文學,再發展幾十年只怕也未必能壓倒傳統文學。


網路文學終將成派,但不是今天,也別想著指望著這一幫子整天總裁愛上我。另外,我認為,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不存在壓倒壓不倒的問題。


漫畫家和畫家是兩個行業,一個為大眾講故事,一個抒發自我、炫畫技。


推薦閱讀:

「不爭,也有你的世界」這句話對嗎?
義大利人的民族性格是怎樣的?
如何反駁 韓非說: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西方列強」是否算一個含貶義或者偏見的詞語?
哪個地方的人最不排外?

TAG:網路文學 | 文化 | 文學 | 人文a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