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禪修經常進入有分心下一步怎麼辦?


換個角度翻譯這個問題:跑步時,腿很酸怎麼辦?

不想腿酸,又想通過跑步鍛煉身體,這怎麼可能?

不管是腿酸,還是有分心,都是禪修必須要經歷的,沒有人可以不經歷這種狀態便直接達到涅槃。

一般人提個三五斤的水果,走個百八十米的路,胳膊就酸疼的受不了,但對於舉重運動員來說,走個千百八米,可能都是小菜一碟。

你現在是以普通人的體質,要求自己做到舉重運動員那樣的身體素質。只看結果,而忽略這期間有著幾十年練習的差距,這行的通嗎?

踏踏實實,繼續努力實修吧。


禪修時落入有分,說明你的定力有了一定的進展。

同時自己能夠省察到落入有分,說明你看過止觀體系的禪修指導書籍。

有了這些信與行的基礎,我強烈建議你找機會在禪師的指導下進行密集禪修,不要因俗事耽誤了定力的進一步培養。趁熱打鐵才能成功!


有分是指人沒有心所生起的狀態。又或者說是前一個念頭結束、後一個念頭未生起的狀態。南傳把心識變化的過程細分為九。一個念頭生起之前,與這個念頭消失之後,都稱為有分。「九心次第轉而成輪之意。為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謂心隨境轉,有九種之別也。成唯識論樞要卷下本,謂上座部師,立九心輪:一有分,二能引發,三見,四等尋求,五等貫徹,六安立,七勢用,八返緣,九有分也。然實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總說有九。故成九心輪。」(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所以說,這個問題不成立。除非你進入了無餘涅槃。否則幾乎每個剎那會經歷有分。


有分(梵語:bhavānga,巴利語:bhava?ga),佛教阿毘達摩術語,心識的一種形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由赤銅鍱部提出,現仍傳承於巴利佛教中。巴利佛教的有分識學說,主要祖述於《發趣論》與《清淨道論》,將有分視為是心的14種作用之一,執行有分作用的心稱為有分心(bhava?ga-citta)、有分識(bhava?ga-vi??ā?a)。

有分識學說,與大乘佛教中的阿賴耶識學說與如來藏學說之間有許多共同點,但因為歷史文獻不足,現代佛教研究者尚無法確定這些學說之間的關連。

字根

有分(bhava?ga)的字根來自有(bhāva),以及分(a?ga)[1][2]。在十二緣起中,有(bhāva)為有情存在的狀態,在阿毘達摩中又有三有或四有等說法。

ā?ga有「支」、「分」、「部份」、「肢體」之意,是構成的要素或原因之意。禪支,七覺支及八正道都使用了這個單字。

歷史

在巴利論藏中,《發趣論》是首次提及有分的論書[3],在《彌蘭陀王問經》中也提到這個名詞。隨後的《攝阿毘達摩義論》及各個經論註釋書,都廣泛應用了這個名詞。

現存文獻引述,最早可以追溯到世親時代,當時被認為是分別說部提出[4]。世親特別提及是由分別說部下的赤銅鍱部提出[5]。在唯識學派論書中常引述此學說,將有分識等同於阿賴耶識[6]。

註釋 1 ^ 玄奘譯《成唯識論》卷3:「上座部經分別論者,俱密意說此名有分識。「有」謂三有,「分」是因義,唯此恆遍,為三有因。」 2*印順《唯識學探源》:「有,是欲有、色有、無色有──三有;分,是成分,也就是構成的條件與原因。在以分別說部自居的赤銅鍱部,把細心看成三有輪迴的主因,所以叫有分識。」
^

3.0 3.1 水野弘元《心識論與唯識說的發展》:「關於有分識,巴利論藏最後的《發趣論》(Pa??hāna, i, p. 163ff.)各處皆有提到,在此以前的六論則完全沒有出現此名稱,其實初期論書以來所說的八十九心中,作為三界諸有情的基礎心的十九心,即是作為有分識而存續。關於這點,在論藏的註釋書或綱要書等中,有詳細的說明,但是,在此只想從其潛在識的立場簡單做介紹。巴利的有分識,即是作為過去善不善行為結果的異熟識,由前世一切行為的結果,而規定有情的下一生,決定其投生的命運。也就是,有情在結束前生時,依據前生的善惡業,投生到其對應的世界,前生的最後死心cuti-citta,以及接續往下一生的結生心pa?isandhi-citta,都是前生善惡業的果報、異熟。而投生到下一生的最初剎那之結生心,是此有情一生的基礎心,此基礎心稱為「有分識」。」

4 ^ 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4:「分別論者,舊名分別說部,今說假部。說有分識,體恆不斷,周遍三界,為三有因。其餘六識,時間斷故,有不遍故,故非有分。」

5 ^ 世親《大乘成業論》:「有如上說持種識體,即依此識。赤銅鍱部經中建立有分識名,大眾部經名根本識。化地部說窮生死蘊。」

6 ^ 玄奘譯《成唯識論》卷3:「餘部經中亦密意說阿賴耶識有別自性:謂大眾部阿笈摩中,密意說此,名根本識,是眼識等依止故。上座部經分別論者,俱密意說此名有分識。「有」謂三有,「分」是因義,唯此恆遍,為三有因。化地部說此名窮生死蘊。」

上面搬運自維基百科,個人比較傾向於阿賴耶識為有分識在北傳佛教唯識派中的同一承續。因此冒昧提供有關阿賴耶識的個人體認與看法,僅供參考。

即已認識,認識即覺,

覺即明覺,即覺即明,

即明即覺,當體即離。

祝吉祥圓滿。


南傳佛教的有分心是唯識宗講的第八阿賴耶識。如果你證得的話,看看有分心是否真的能夠形成三世因果輪迴,前世的有分能否導致今生的三界,今生的有分能否生出來世的六道輪迴,有分心是否存在因緣,有的話分別是什麼,把因緣斷掉,有分心是否也會斷滅,有分心斷滅是否來世的三界六道也無從輪迴,這些你如果都可以通過禪定證實,那麼你可以說就是初果羅漢了,或者大乘的初地菩薩。


推薦閱讀:

南傳佛教弟子在知乎佛教版塊靜默了,他們的到來給佛教版塊哪些思考?
佛教是無神論嗎?
關於原始佛教「無我」觀念是哲學解釋還是實證學說,以及輪迴觀念和無我觀念的問題?
於他是事實,於你是信念

TAG:上座部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