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孟子「富貴不能癮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論?
謝邀,剛好有空,滾進來答一發……
一、
● 我覺得,孟子的「大丈夫論」並非為高屋建瓴的學問。譬如他所倡導的「義」,較於孔子的「仁」來說,就不是那麼的玄之又玄,可操作性強了很多。
● 《孟子·梁惠王上》里,有這麼一段:
「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君子對於飛禽走獸,看到它們活著,就不忍心再看到它們死去,看到它們悲鳴哀嚎,就不忍心再吃它們的肉。君子把廚房設在遠離自己的地方,就是這個道理。)
● 現在咱們再看這段,可能有點覺得貓哭耗子——這廚房擱哪兒不都要宰肉么,放你跟前你覺著不忍心,你離遠點聽不到聲兒就忍心了嗦?這不自欺欺人么?
● 但是,這段其實反映了孟子的一個重要的思維基礎,那就是:
「相較於時刻保持一顆聖人之心(仁心)來說,剋制自己不當的欲求、盡量的去做好事(義舉)才是更實際的選擇。」
● 相較於仁心來說,孟子更注重你有沒有行義舉,所以《孟子·梁惠王上》里又接著講: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如今您齊宣王的恩惠足以使動物沾光,卻不能使百姓得到好處,為什麼呢?這樣看來,拿不起一根羽毛,只是不肯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一車柴火,只是不肯用眼睛的緣故;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只是因為您不肯施恩於民。所以您不行仁政統一天下,只是不肯干,不是不能幹)
● 好一個「不為也,非不能也」!
● 孟子的家境並非闊綽。小時候的發奮學習,見到過的民生疾苦,都給這顆倔強勇毅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見慣了貴族「庖有肥肉,廄有肥馬」,人民卻「民有飢色,野有餓莩」,他知道統治階級與既得利益者的虛偽: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梁惠王上》
(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加以檢查、制止,有人餓死在路邊,卻還不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百姓餓死,竟然說:「這不是我的錯,是年成不好啊!」,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
● 所以,他需要提出一種新的道德規範,一個更注重行為和實效的規範;他不想管那些貴族是出於什麼目的,社會道德也好,輿論壓力也好,求名求譽也好,政治資本也好,他只需要他們開倉放糧。每一捧貴族們亦不甚惜的糧食,都是一條在夾縫中艱難求生的人的性命!
● 現在我們再倒回來看那句「君子遠庖廚」,那是孟子和誰說的?和一國之君、和一個千萬黎民仰其鼻息的人說的!他在為千萬黎民向當政者發聲!他用他氣勢滔滔的雄辯術,給當政者勾出了一個似乎無可辯駁的邏輯:
「行仁政,體恤民心,尊重國士,他國百姓與人才便自然歸順我國,我國自然愈發強大;我國富足安瀾,他國民不聊生,我國之師便是仁義之師,王師所過,他國百姓自然夾道歡迎,他國軍隊也會士氣全潰,此乃仁者無敵!」
● 孟子不管當政者行仁政是真為百姓好,還是為了鞏固他的統治,擴張他的權勢,真菩薩也好,假慈悲也好,只要「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這就夠了,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呢?
● 孟子的仁政思想,儘管幼稚,儘管有些一廂情願,但是,一介布衣,無權無勢,只因最初的一腔熱血,濟世之心,變可幾十年苦研學問,幾十載往返於諸侯各國之間,至死弗靡,這是怎樣一根堅韌的脊樑!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這就是孟子「大丈夫論」的第一個方面:社會責任,也就是——「擔當」。
二、
● 如果有人問我,讓我和某一個先秦的思想家對話,我會選誰?我可能只能把這個重要的選擇交給偉大的隨機性(硬幣);但是,如果那人還讓我選一個最不願意對話的先秦思想家,我一定毫不猶豫的說:「對,就是他,孟軻!」
● 孟子的脾氣並不太好。
一次梁惠王接見孟子,當時梁惠王笑呵呵地問一句:「老先生啊,您不遠千里到我們這來,肯定會做些對我國有利的事情吧(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結果被孟子一句話給懟回去了:「你怎麼一開口就談利呢?我這兒只有『仁』和『義』!(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還有一次和齊宣王的對話: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問齊宣王:「你有一個臣子,把妻子兒女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遊歷去了;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室兒女卻在挨凍受餓,他該如何對待這個友人呢?」
齊宣王說:「和他絕交!」孟子又問:「如果管刑罰的長官不能對其下屬嚴加管教,那麼又該怎麼辦呢?」齊宣王說:「撤他的職!」孟子又問:「治理不好國家該怎麼辦呢?」齊宣王:「。。。。呃,今天的天氣好好啊。。。。( ̄▽ ̄")」)懟得齊宣王根本下不來台。
● 孟子早年窮苦經歷磨成的錚錚鐵骨,加上見慣民間疾苦而對權勢者的厭惡,形成了他這種對權勢者獨有的脾氣:「說大人,則藐之(跟諸候說話,就是要打心眼兒的瞧不起他!)。」
這句話語出《孟子·盡心下》,完整的如下: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說:「向諸侯進言,就要輕視他,管他權勢有多高!殿堂的台基兩三丈,屋檐幾尺寬,我如果得志,絕不如此!菜肴滿桌,姬妾幾百,我如果得志,絕不如此!飲酒作樂,驅馳田獵,使用豪華的儀仗,我如果得志,絕不如此!他們所有的,都是我不屑的;我所有的,卻是存古至今的,我憑什麼怕他們?!」)
孟子食齊宣王之祿,卻沒有一絲諂媚之態,反而端起碗吃人酒肉,放下碗罵人爹娘,頤指氣使,大大咧咧,反倒是齊宣王恭敬有加,小心翼翼聽教受訓。這種象態中國歷史幾千年怕都難有幾回!
所以,他最討厭去順從權勢、屈從財帛、泯於世俗,而玷污了自己「塞於天地之間」的、「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他說: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又說: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如此正氣,如此傲骨,無一絲邪魅之態,這才是孟子最偉大的地方!
● 他討厭當時人的滑頭(「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和媚態(「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可惜他所討厭的東西,卻成了後來中華文化史上的常態。「萬古顛不破」的三綱里,「夫為妻綱」與「君為臣綱」是並列的;臣為君棄,竟自喻冷宮素娥!在文化依附於權勢的社會環境中,怎可能有一個獨立的文化人格?
可惜,「大丈夫」人格的深層基礎,是有一個獨立人格,便是——「獨立」。
● 孟子獨立人格的來源,這裡也是可以分析一下的。
由於性善論,孟子極重視人善的天性。他認為: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 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
(沒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的,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的,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心是義的開端,謙讓心是禮的開端,是非心是智的開端。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
既然人生來就具備各種善端,那麼「人」的地位就非常重要了:
「萬物皆備於我矣!」——《孟子·盡心上》
所以他把個人的人格看得十分重要:
「聖人與我同類者。」(《告子》)
「何以異於人哉?堯舜與人同耳。」(《離婁》)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滕文公》)所以他重民,不僅重民之生息,還重民之尊嚴地位: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告子上》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人吃,就是過路的飢餓的人都不會接受;用腳踢著給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還有臣子的尊嚴與地位: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離婁下》
(孟子對齊宣王說:「你要把我當兄弟,我就把你當兄弟;你要把我當苦力,我就把你當宋兵乙;你要敢把我當個吃土的,我特喵的我現在就乾死你!」)
不管從哪裡,都能看出孟子對於人格獨立的重視。
● 所以,孟子的人格獨立,在中國幾千年的專制文化史上,就獨立的很漂亮。他自稱「王者師」,還說,「大德者不官不王」,頗有一種先知范兒。
一次,在他對齊王的智商感到失望,準備辭官回家的時候,齊王派人對他點頭哈腰的問:「老先生啊,我準備給您在一環邊兒上蓋棟別墅,每月上萬養老金,並授予您為國家優秀道德模範(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您看怎麼樣啊?」
喲呵,送上門來的受,不懟不是我孟子車:
「滾粗!我當年10萬的月薪都辭了我還要你那一萬?你當我是為你那點兒錢嗎(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
孟子一直以來都是這樣,貧苦時是,顯赫時是,現在退休了,還是那樣倔強。他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他自己,便是這句話最好的注釋。
● 之前我說過,我是不願與他談論的,他倨傲又脾氣不好,喜歡罵人,罵得還挺難聽(如這句:「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子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又喜歡引戰,好辯的名聲在稷下學宮都是出了名的。虧得齊宣王肚裡能撐核動力航母,才一次又一次的願意覥著臉聽這隻順毛驢兒講話。但是,我非常願意交他這個朋友,這個倔老頭倔起來,有種說不出的可愛——這也是大丈夫的魅力:
「居天下之廣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
(至於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我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居天下之廣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多麼豪邁,多麼正直,多麼硬氣的一句話!那是一顆人格獨立的、擁有著自己榮譽與驕傲的心臟的有力搏動,從他嘴裡說出來的每句話落在地上似乎都有鏘鏘的響聲!
他幼時啟學,長而立志,身於草芥,起於亂世,曰:「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於是幾十載如砥如矢,不受俗物填豗,不失赤子初心,千年來文人諾諾,獨有此一士之諤諤,大丈夫當如是也!
三、
● 最後,總結一下。
大丈夫人格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格獨立」與「社會責任」,也就是「獨立」+「擔當」。
你如果有足夠的能力獨立,並保持人格的正直,同時再主動去承擔應有的責任,那麼你就是大丈夫了,沒有什麼複雜的地方,也不像成為君子一樣難以把握或者像成為聖人一樣難以達到,而且「大丈夫」還是一個很酷的頭銜,頗有一種水滸英雄梁山好漢的氣息。
但是……大丈夫人格很好嗎?並不見得,至少這種人格由於歷史局限性有點不尊重女性,還沒有強調理性和從實際出發,容易導致各種形式的中二癌晚期。
但但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要成為大丈夫呢?那麼多人非要和堂吉訶德比一比哪個的中二病情更嚴重呢?
那些從古至今的大丈夫們,魯迅給過他們一個共同的名稱,叫——
「中國的脊樑」
● 最最後,艾特一下騰格爾的《大男人》,歌詞如下:
一生有一種大海的氣魄
歲月一頁頁無情翻過
把乾坤留在我心中的一刻
就已經註定我不甘寂寞
一心要一分生命的廣闊
世界一遍遍風雨飄落
把江山扛在我肩頭的一刻
就已經決定我男兒本色
大男人不好做
再辛苦也不說
躺下自己把憂傷撫摸
大男人不好做
風險中依然執著
兒女情長都藏在心窩
任它一路坎坷
拜拜~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何謂「強」?矛盾衝突中,能保持狀態或者狀態改變較小的一方,相對而言,為「強」。
富貴、貧賤、威武都是外力影響,能在這三種不同角度不同性質的外力影響下保持本色,可謂「自強」,可謂「君子」,可謂「大丈夫」。推薦閱讀:
※孟子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如何理解?
※孟子一生很悲慘嗎?
※為什麼孟子喜歡說一些空話,推導出一些不現實的結論?
TAG: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