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北京人藝李六乙導演的話劇櫻桃園?
回答一個跟這個劇沒太有關係的。
五年前在北大百年講堂,看李六乙導演的《安提戈涅》,感覺槽點太多了。導演對劇本完全採取了中國式的誤讀,原本劇作講述的,是神的規則(死者必須予以埋葬,靈魂才能渡過冥河進入冥界)與人的規則(叛國者不予埋葬)之間的衝突,卻被導演生生導成了一部女權反抗僭主的故事。
「誤讀」本不是一件壞事,外國戲劇進入中國文化語境,有了不同的被理解,原本無可厚非,可是導演卻在其中加入不少略花哨的戲劇手法,讓古希臘悲劇原有的流暢的敘事變得有一些割裂—這原本也無可厚非。可是把敘事和戲劇手法整合在一起看,就顯得有一些莫名其妙了。
簡單說,我覺得這些導演,過於注重一些所謂先鋒的戲劇手法,卻忽視了重要的事情—研讀劇本,並因而忘卻了舞台下面坐著的觀眾,忽視了他們的接受能力。
那天演出過程中,不斷有觀眾中途離場。中場休息時候和兩位同學在大廳里討論這個劇,還有觀眾一臉懵逼地湊過來問,這個劇到底在講啥。
PS:本人研究生時期是做西方古典文學方向的,對於現代戲劇也略有了解。李六乙導演的《櫻桃園》我是2016年7月1號(神奇的日子)在首都劇場看的,那是我看的第三部話劇,大抵是沒看懂,當時覺得可能是太高深了,自己才疏學淺的原因。
一年多後再回想這部劇,坦白說我依舊喜歡不起來。
李六乙導演喜歡營造一種慢節奏的舞台氛圍,不論是肢體、台詞還是舞美,皆是如此,這是他個人的審美偏好,無關對錯。
用這樣的方式來解讀契訶夫,效果如何呢?個人感覺是不怎麼樣的,直觀的感受就是,沉悶、乏味,契訶夫的劇作講的可能也是壓抑的生活,但那是內容,是否形式也要搞的一般沉悶呢?我覺得不一定。這樣的結果是難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往往會讓觀眾不耐煩、走神,至少對絕大多數觀眾來說是這樣的,我覺得這樣至少是不友好的。如果在直觀的觀劇感受上都是乏味無聊的,光靠事後理性分析它的好,是沒有說服力的,很虛。
舉兩個我覺得比較成功的闡釋契訶夫的劇,一個是賴聲川的《海鷗》,一個是美國運動集市劇團的《3站台》。
《海鷗》用的是賴聲川傳統正劇的方式排演,和《如夢之夢》有些相似,商業氣息沒有後者濃,賴導相對比較克制地對契訶夫的劇本進行呈現,但沒有李六乙那般刻意從氛圍、台詞、走位上製造壓抑,平平淡淡地敘述,火候剛剛好,我看到了劇中人乾枯的靈魂、被壓抑的熱情,看到了殺人不見血的生活。
《3站台》用的是誇張甚至是略帶癲狂的肢體語言來呈現契訶夫的《三姐妹》,看起來二者似乎很不搭,但竟然相得益彰,誇張的肢體不僅沒有奪去壓抑的本質,反倒把人內心的情緒直觀地表達了出來,從而讓我們更覺壓抑。
我想說的是,不一定要什麼樣的形式搭配什麼樣的內容,就好比喜劇也可以展現悲情的內核一樣,平淡甚至誇張的形式也可以展現被生活壓抑的生命。
結論大概就是,李六乙導演的形式並沒有很好地符合他要展現內容,我首先感受到的是無趣、睏乏,遑論產生共鳴了。《櫻桃園》是如此,同樣由他導演的《萬尼亞舅舅》也是如此,看過上話版《萬尼亞舅舅》之後,我更覺他的形式出了問題。不過聽說他的《小城之春》還不錯?有空可以去看一下。
稍微引申一下,我們現在的很多創作者,尤其是年輕創作者,總喜歡搞什麼先鋒、解構,而且很幼稚地認為突然智障、插科打諢就是先鋒,除此之外我根本看不到他們對文本真正的思考,更看不到他們對自己的誠實,很讓人失望。先扎紮實實地鑽研內容,做好基本功,再尋找合適的表達方式,這才是創新的王道,戲劇如此,電影如此,世間萬物大都如此。10.15晚上在美琪大劇院看的,濮存昕和盧芳主演。
奔著他倆去,但是看完心裡很不舒服,謝幕時並不熱烈的掌聲也許說明大部分觀眾和我是一樣的感受吧。結束後在劇院門口和一個觀眾交流了一下觀後感,我們都覺得劇本編排得看起來太累了。情節其實很簡單,人物很多台詞太硬,而且每個人物形象都要凸出真的是有點用力太猛於是看不到重點。當然了,濮存昕和盧芳的功底還是相當不錯的,算是唯一讓我覺得錢沒有特別浪費的地方吧。
最後導演為了表現櫻桃園被拆的那段超級長的噪音,恕我直言,在劇院裡面真的聽起來很難受,要不是為了謝幕鼓掌,真的好幾次想衝出去了。總體而言,是今年非常期待的一部劇,但是比較失望。2017年12月2日看的。非常的失望。布景和燈光但從形式上看很獨特。但是和劇的內容搭配到一起就是非常的沉悶。所有的人物就像是在聚光燈下讀劇本。只有濮存昕演的暴發戶說話的時候台上才有一絲活人的氣息,但也只有一絲,其他時候的感覺就是一群犯了中二病的人在講話。確實,《櫻桃園》中的俄羅斯貴族有幼稚病,但是犯病癥狀不能如此的一致吧?
中場大概有一小半人離場。
感覺這部戲的唯一價值是和其他的版本對比。是排給看過很多版本《櫻桃園》的人看的,不是給普通觀眾看的。
以後大概再也不會看李六乙。
看這齣戲的絕大部分觀眾估計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好意思說不好看。
利益相關:上周首都劇院和朋友一起看的,看完在心裡默默拉黑這個導演的名字。半場離開的時候,身後正響起一句台詞:你不要走…
六導心有餘而力不足
演員 就沒有一個人能理解櫻桃園 他們根本沒有哲學上的痛苦道具都是死的 演員在台上作為道具的時刻也是死的 導致這部戲漫長的無聊 台詞別提了 我真希望我不懂漢語最後露出人藝後台的場景沒看到 聽別人描述還算震撼
我心疼我的八十塊錢12.3首都劇場看的,平心而論,十分失望
本來是奔著人藝+濮存昕、盧芳的名號去的,早有耳聞李六乙導演個人風格濃重,沒想到這麼過分。
首先是語言,沒有回去細究是原版接盤童道明還是自己翻過來的,據豆瓣評論說是前者。這就十分尷尬了,翻譯成文字的時候直譯一些可以接受,畢竟通過想像填補的空間比較大,但是話劇不一樣,一出口就是味道不大對的「我的上帝」,真的特別讓人齣戲。尤其是接受過俄國文學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原文熏陶的,真的是沒有演出那種東正教濃烈深沉的感覺,就像念課文一樣乾巴巴的,要真是這樣,還不如不尊重一下作者來一句「我的天啊」,至少感情更豐沛。
之前聽說照搬翻譯還以為會在對白上比較文藝,但是其實也很白,而且表現力不足讓劇本編排的空更大地暴露出來了。理解留空白的意思,但是對這齣戲,奢侈地留空白也很難創造情感空間,反而是讓劇情顯得拖沓,說一停等半停需要情感和台詞撐著,很遺憾,櫻桃園並沒有。節奏的問題其實和導演本人確實有關係,風格如此,也說不上是好是壞,但是也不能把所有劇都演成李六乙啊。
就演員而言,女僕人不知道是在幹嘛,聲線是小鮮肉?年輕男僕就像只上躥下跳的猴子,沒體現出荒誕,反而是有點招人煩。老男僕中規中矩,最後一句經典的歸結其實特別突兀,前面沒有做到鋪墊出來那種感覺,像是強行總結。幾個女兒還可以,但是和大學生一樣,都想塑造,都沒塑造好,總感覺一口氣差那麼點兒出不來,場景銜接更讓突兀感貫穿始終。
兩位大牌,也真的是……說句難聽的,濮存昕最近好幾場不那麼火的劇,包括早些時候的《貴婦還鄉》,都有點被劇本耽誤了,男主並不能體現出什麼特點來,這次也差不多,只能說到位,演技到了,但很難讓人眼前一亮。盧芳也是,水平擺在那裡,但是拖沓太嚴重,台詞太寡淡,根本體現不出感情。就像小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一樣。
最後的噪音啊……差點就想退了,確實好多退場的,真是入不了戲,可能必須要讀原劇本才能理解更多。這裡必須要說的是,並不是因為西方劇本本身的緣故,國家大劇院的《命運之影》《玩偶之家》怎麼樣?前者連語言都不通,但是傳達出來的東西基本沒差,看完也很有感覺。但是綜合好幾次人藝改編外國話劇的經驗來看,以後這種還是謹慎考慮,人藝能把《窩頭會館》《茶館》演到酣暢淋漓,也能把很多優秀的外國劇本毀得令人心酸,只能說它更適合傳統的味道,太喜歡追求自己的感覺來重構一切,實在不值得推薦。
不大好意思說一無是處,但是確實是幾乎一無是處
中場中…走了一小半人…翻譯腔很嚴重,我的上帝我的啥的…
上半場沒看懂,睡著了十幾分鐘…
看看下半場會不會好一些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