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對於水與柔的提問。?

老子有句話說得好:上善若水。《道德經》七十六章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我們都知道:水會在0度時結冰。那時,冰,也就是水的另一個形態,是堅強的,也就是「死之徒」。那麼,不論水有多柔,也會剛。正所謂是「由生至死」了。這時,有一定的力就會使其碎掉,「以致死」了,而不如液態水那樣「抽刀斷水水更流了」。所以,「上善若水」也會被論證為不正確的,是嗎?至此,我還有疑問:當我們為上善之人(也就是得了一些道之人)是否在冷極時(換句話說,是必死之局)因剛致死?若是,那這時,是應該持柔泯剛,還是棄柔從剛,還是別有他法?


斷句不對,所以會有這些疑問。

善是動詞。

上 善若水,而非上善 若水。

上,是指最好的,最高的,善是指善於,其它章節中的,比如居善地,也是這個意思,居住要善於選地。

水,能化雲化雨,能成堅冰,能成弱水。柔時溪淌,剛時奔流等,雖能利萬物而不爭,但也能洪水滔天。

所以,上,善若水,自由自在的變化無窮,才是道家需要效仿的。


個人覺得,不只是道德經,所有的書都應該一半認知一半否定的看,這又是讀道德經最難的地方。

柔克剛這是道德經,社會還會告訴人,剛治柔。細細看看陰陽圖就是這樣了


老子說的是水,不是冰。老子以水類比「上善」的時候,理由說的很清楚啊,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能做到「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就可以認為是「上善」,水符合這個條件,所以水可類「上善」。那個另一個形態的水——冰,能做到「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么?做不到,就不是上善啊。

回答你的最後那個疑問:

老子寫那本書的時候,不知道你現在碰到了什麼事情,所以不可能在那本書里為你提供解決方案。

不過我認為,所有的事情,解決方案都有共同的方向:

一、不要失掉道德制高點。君子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二、居善地,與善仁,心善淵,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廣結善緣,量力而行,把握時機。

三、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厚積薄發。

四、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少空談,紮實做事。


所以,「上善若水」也會被論證為不正確的,是嗎?至此,我還有疑問:當我們為上善之人(也就是得了一些道之人)是否在冷極時(換句話說,是必死之局)因剛致死?若是,那這時,是應該持柔泯剛,還是棄柔從剛,還是別有他法?

第一,道德經不是自然科學的科普書,所以考慮問題不要單從自然科學出發。老子講的「上善若水」,沒有講「上善若冰」,也沒有講「上善若水蒸氣」,所以我們大概可以理解他講的是水一般的形態,液體的形態。讀書要靈活,不要鑽牛角尖;

第二,道德經第五十章說:「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上善之人是不蹈死地的,不可以說得了一點道,就說自己是上善之人。

第三:是應該持柔泯剛,還是棄柔從剛,還是別有他法?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很多人理解「和光同塵」是不是「同流合污」,這是不對的,和光同塵而不改其道,這才是要緊的。


既然說上善若水,那麼樓主就要弄明白何謂上善若水,樓主只是片面的理解上善若水以及道德經的原文。上善為道,善之至大者無為,因為你的一言一行都會有一定影響而這些影響有所謂的好有所謂的不好,所以你什麼都不做順其自然就是最好的,這種境界不是誰都可以擁有的。堅者死柔者生需要理解這裡的死生是指什麼,與順者生,逆這死有相似之處。


水之善在於,你讓我死我就死給你看,你讓我沖大便我就沖給你看,你讓我停我就停,讓我走我絕不留,他柔弱至極,柔弱到沒有生死清濁的概念,故幾於道。所以不能用生死來否定上善若水。

上善之人遇必死之局,必死。因為你所說的道必須等他死後才能得,無生故不死。


水柔善生,死的人身軀是僵硬的,出生的赤子身體是柔軟的。所以柔弱生之徒,剛強死之徒。養生處世亦是如此。不要把自己鑄造的過於剛強,剛強易破,柔弱無敵,前流無阻,滴水穿石。「反,為道之動。弱,為道之用。」


上善若水,下善若冰,無善若水蒸氣,沒毛病。


上善若水,「若」永遠是個比喻,要不幹嘛不「上善是水」上善同水"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包括後面的文字,這是一個完整的章節。

也就是說,若水的重點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而非水的物理形態什麼的,老子又不是在搞文字遊戲。根本不存在題主要論證的點啊......

當然,題主看到「堅強者死之徒...」以水和冰舉例還是比較恰當的,成冰就易碎了,水反而斷不掉。對於題主的疑問,要看重「道」的可柔克剛,能屈能伸的特質,處在寒地時,有道之人要和其光同其塵,而非與環境作對,但是春暖花開時,有道之人又成了水,而頑固不化者卻「死」於環境變化之中。

正好最近在寫關於道德經的文章,所以來答幾個題玩,附上公眾號同樂吧。


得道者身處絕境,是持柔泯剛,還是棄柔從剛,或是他法應對?

老聃倡導上善若水,當然是液態水,水處下,且柔弱無比,人的絕境莫過於遭逢死境、尊嚴受辱、喪親,身處此境,是柔是剛?柔剛是兩種態度,可以轉化,也可以剛柔並劑,就看度的把握了,關鍵是平靜、豁達、仁慈、寬容。


極冷結冰恐非「水」之常位,

「知其雄守其雌」,「守中」而已,

何必執其極端?

更多探討,歡迎關注公眾號:育龍書房


推薦閱讀: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真實含義是什麼?
個人對得道學說很有心得和體悟,怎樣轉換成金錢呢?
天之道與人之道如何取捨?
《莊子·天道》中說鐘鼓之音是樂之末也,那麼樂之本是什麼?

TAG:哲學 | | 道德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