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改革開放之前的牛羊肉價格都低於豬肉,而現在又大大高於豬肉?


原來看各地地方志時大略看過各地歷年畜牧產品價格,不知道記得對不對,大家姑妄聽之。

————————————————————————————————

1、早年我國沒有肉牛養殖,所以流入市場的都是死牛、老牛之類,味道不佳也少有人吃。耕牛作為重要的勞動力,國家也不鼓勵宰殺,因此人為壓低了牛肉的收購價。

2、羊肉有味(即膻氣)多數漢民不習慣吃,所以售價長期偏低

3、國家要通過剪刀差賺取利潤,自然要在銷量最大的豬肉上下手。一般銷售價是收購價的150%。

4、因為肉類都要根據肉票配給,所以國家可以預估各種肉類的消耗量。考慮到部分少數民族禁吃豬肉,所以為其額外多供給一些牛羊肉。政府用豬肉盈利補貼一點牛羊肉價格,照顧民族情緒可謂皆大歡喜

5、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牛羊肉逐漸進入流通領域,成為不可忽視的肉類品種,其定價也就更符合「市場價」了。至於這個倒掛發生的時間大約是70年代中期,還沒開始改革開放。

——————————————————————————————————

總的來說共和國前二十多年的肉價並非純市場原因,主要受歷史原因和政府行為影響。

回答完畢


1、改開前不僅牛羊肉,陽澄湖大閘蟹、鮑魚什麼的也都比豬肉便宜,在物資供應不足的情況下,熱量高的肉類更容易滿足人的營養需求。在工業油脂供應不足的年代,豬油也曾經充當過工業油脂的一部分來源。

2、計劃經濟時代的「國家儲備肉」政策長期實施,以豬肉為主要儲備品種,大量豬肉供應並未投放市場,而是由國家收購後冷凍封存,以備自然災害和物價波動時使用,這導致了豬肉價格偏高。

3、改開後,集約型養殖業首先將生豬養殖納入,時至今日,生豬散養已經變得不經濟了,工廠一樣的飼養模式大大減少了出欄時間,降低了飼養成本。而牛羊的養殖集約化程度仍然遠低於豬,無論是大規模的牧場還是農戶散養,成本都高於生豬那樣的圈養,導致價格上漲。

4、改開後,東部和中部地區的清真飲食業興起,牛羊肉消費量大大增加,而牛羊產地的生態資源不足以支撐如此巨大的需求增長,每平方公里草場的承載能力有限,牛羊養殖量有封頂,供求關係也就導致牛羊肉價格上升了。近年來由於退牧還草的環保措施,牛羊肉漲價幅度尤其明顯。

-------------------------------------------------------------------------------------------------------------

我又想到一個新的因素。在改革開放之前,國家對物價是有很強的操控能力的,因為有憑票供應這種大殺器。發到漢民手裡的肉票,都是以豬肉票為主的,而牛羊肉需要憑牛羊肉票才能買到。在這種票證壁壘下,牛羊肉價格低於豬肉,這種現象背後未必沒有民族政策的影子。總之,改革開放前的所謂物價,和充分市場條件下的物價概念有很大區別,應當慎重作比較。


我以前問過母上同樣的問題,她給我的說法是:早年間家家都窮,買不起油,肥豬肉是油類的重要來源,而牛羊肉耗不出油,幾乎沒人要。所以早年人民都喜歡肥肉,和現在喜歡瘦肉正相反。

@熊汶垚 解釋了為什麼現在豬肉便宜,這裡算是解釋一下為什麼以前豬肉貴。


我補充一條——我爹說那時候沒肉吃,大家都喜歡吃肥肉的,而牛羊肉偏瘦。


豬肉的生產適合工廠化生產,不依賴土地,大概2000年的時候工廠化養豬的經濟規模是3萬頭,每頭豬需要的空間不到2平方(成年豬)50—60天出欄,和農民散養或小規模生產比,成本下降過半,具有很大優勢,現在市場上供應的豬肉超過90%是工廠化生產出來的,牛肉行業實現了部分工廠化,或者叫半產業化,飼料半工業化生產,半散養,羊肉基本還處於散養狀態,效率提高很少。


和雞的遭遇是一樣的,豬和雞都長的快啊!!!

現在養殖場的雞和豬出欄時間明顯短了(品種問題,不是激素),白羽雞就幾十天的出欄時間,豬的忘了,但是不長是肯定的。

而過去是一隻雞和豬沒有大半年是長不大的。

而且這兩種動物需求量大,所以規模化之後成本更低。

好吧,我不是專業的,歡迎指正,只是看見其他兩個答案太不像樣了。

我只是看每日農經和致富經。這兩個個節目真是和動物世界一樣美好的存在

補充下,由於牛羊之類的一直中國沒有大規模(注意,是大規模)引進優質肉用品種(比如南美和澳洲的肉牛品種,因為環境不適合,需要改良後才能大規模養殖)所以現有肉用牛羊的生長周期長,不適合大規模的養殖。而且中國對牛羊的需求其實不大(相對於豬肉消費),無法產生規模效應。


因為肥肉可以煎油。


人種+營養+科學訓練+體制+社會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說,牛羊肉價格高於豬肉才是正常的好么,改革開放之前都是反自然地好么?

想一下,豬一般5個月一胎,一胎生10個左右,羊一般6個月一胎,一胎3個,而牛呢?九個月一胎,一胎1個,這特么繁殖能力不在一個水平線上的好么,不貴才怪啊,這才是符合市場經濟的好么?


以前貴不貴不是很清楚,當前而言豬肉比牛羊肉便宜的太不正常。豬生長快本應便宜,但是當前是便宜的過頭了,國家是通過補貼母豬,仔豬,進口糧食壓低飼料價格來控制豬肉價格的。豬肉價格是CPI的主要組成部分,壓低豬肉就能壓住CPI,為寬鬆創造條件。牛羊肉吃的人少,就管不了那麼多了。


供求關係決定價格。


不是因為吃火鍋的多了嗎


物以稀為貴……


問過家裡的老人,說是那時候沒有富餘的糧食餵豬,豬又不似牛羊不能拉到草地里放養吃草。飼養費時費糧食。就是有放羊的,放牛的 沒有放豬的。牛肉一般是作為耕地使用的淘汰下來的老牛。


因為改革開放前整個國家都缺乏飼料和肥料(更別提還沒有雜交水稻了),農產品嚴重不足,養育七八億人都非常吃力,這兩點共同導致養豬難(牛羊吃草就行),吃點肉都是奢侈品,補充能量才是當務之急。牛羊肉相比豬肉來說能量低脂肪少,民眾也吃不慣,菜式又少,需求自然比豬肉少,於是需求量最大的豬肉自然是最貴的。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每年要進口無數的農產品(主要是大豆),化肥廠飼料廠也越來越普及,生產力大大增加,作為重頭戲的豬肉自然是扶搖直上,但是生產力的提升效果明顯更強,牛羊因為需求固定,生產也嚴重依賴草料(家裡養起來超累,哪裡有豬什麼都吃這麼好養,所以農村裡那幾年幾乎每戶人家都有專屬養豬房,豬肉能不貶值嗎?)導致產量提升不快。


羊肉膻,牛肉頑(難煮爛之義),想吃豬肉么有錢。

以前的民謠


斗膽分析,沒有根據的哈。過去糧食的產量好低,過去餵豬需要用糧食的,比如土豆,玉米面,麥麩等,那時候這些東西人都缺呢。可那時候牛呀羊啊,如果不下地幹活,是不用糧食的,去草地吃草就好了。所以成本低一些。和這個有一定關聯。當然和供求也有關係,當時糧食產量不高,食用油比較少,中國人也沒有使用黃油羊油做菜的習慣,所以有限的肉票還是要用來買一舉兩得的豬肉了,又可以吃肉又能榨油。


我覺得還是人民富裕了,對肉類的追求高了。

過去生活條件差,能吃點肉類就非常滿足,而豬肉能炒能炸能煮能燉,並且還可以煉豬油,這個時候豬肉是不二選擇。而牛羊肉相對來說吃法單調,用處少,並且飼養的數量也少。所以對豬肉的需求多。

現在不但追求吃肉還追求各種營養搭配,牛羊肉各自的優勢開始顯現,並且因為飼養周期長,相對數量少,肯定供不應求,價格上漲。而由於傳統,大量養豬,相對豬肉就便宜了。


因為牛羊和豬是完全不同的家畜啊,牛羊吃的是草,豬吃的是糧啊。過去人都吃不飽哪有糧食養豬?現在草原都變沙漠了哪有草養牛羊?


以前植物油很少的時候,豬油是主力


任何這種問題都可以從需求和供給來分析,具體的獨立思考,查找資料吧吧題主


推薦閱讀:

TAG:市場營銷 | 食品 | 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