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這句話?
這句話乍一看貌似很有道理,仔細一想,一個抱有孝心的淫棍,到底是善是惡呢?或者推導開來,善心未泯卻犯了滔天大罪的人,是善是惡?一個人應不應該以單純的善惡來定論?如果應該,那麼又是靠什麼來定論的呢?
萬惡淫為首這句話很多人理解有污!沒錯別字就是污。范仲淹說淫雨霏霏,這淫就不是大家想的那種,是過是多的意思。古代朝廷禁止的淫祀,這裡的淫有不正當,也有過多的意思。也就是說淫在古代不是污,而是多是不正當。
而萬惡淫為首,則是在說不正當的事為惡之首,是在說太過了為惡之首。大家都知道華夏文化講究中庸,排斥極端,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人心極端了世界只有一種顏色,對於極端自卑的人來說你的讚揚在他眼中都是疏遠和鄙視,對於極端自信的人來說你的鄙視在他眼中卻是嫉妒,這些都是極端帶來偏移。
極端了就一定會多!古代朝廷禁止淫祭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民眾太過信神,把生產資料都拿來奉獻給邪神。而多意味著極端喜愛,極端的快樂,極端的放縱,極端的投入。好比大家都說年輕人要有上進心,但年輕人不應該只有上進心,如果年輕人只有上進心難免會認同:「你富貴了,你還在牢外面你就是成功者。」這種極端思想。
你可能也會覺得快樂不好嗎?其實快樂足以讓人成廢物!一件事讓人太過於覺得快樂,讓就會放縱其他的事情,全心全意投入到這件事中。這種投入不是不瘋魔不成活,不瘋魔不成活已不在乎快樂不快樂。這種投入更像是吸毒者,吸毒帶來快感,於是放縱一切,投入一切來吸毒,到最後人是廢了。
而這些都是太過或不正當造成的,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身邊走錯路的人,他們一開始走錯是不是這個原因。
百善孝為先,道教有一句話叫:「父母之恩,昊天罔極。」老天爺的恩德也比不上父母,說簡單點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
孝是人最開始的情感在襁褓之中已有,對於小孩來說父母懷中睡覺是最香的,還有種種行為都顯露了小孩對父母的愛和感恩,所以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切都在我們接受道德教育之前,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就有的。
也正因從小就有,也就有人認為這是應該的,這是必然要有的,如果沒有就是不對。這裡說一個以前聽過的故事,有一個小姑娘和父母吵架後離家出走,晚上很餓在一個麵攤前站了很久,麵攤老闆請她吃面,她吃碗面後說:「我這輩子從來沒遇到對我這麼好的人!」麵攤老闆的臉色就變了「我是當爹媽的人,我要是聽我女兒說這話我非氣死,你爹媽供你吃穿十幾年你不感謝,我這一碗面就是最好的人了?」故事後面的版本有很多,多是小姑娘悔悟回家對父母說對不起。
也就是說對父母的感恩是最先有的,我們後來的一切感恩也好,一切愛也好,最早的時候我們都是愛父母,感恩父母。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如果把最開始的感情都拋棄了,還有什麼感情不能拋棄?而堅持了這份感情,也就沒有忘記初心,也就保住了善根,所以百善孝為先,不僅是時間先,也是最優先的感情。
人心不可能沒惡念,所以有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又因孝子最重要的是讓父母開心,而不是為父母提供錦衣玉食,所以還有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世上無孝子。但這句話過於絕對,因為人心有父母就一定會做點什麼,當子女的要父母開心不須錦衣玉食,一個電話幾個問候便是孝心,所以說大家最好明智的看這句話,因有心之後行多少會有一些,只是多少的問題。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
這個論述非常明白,沒有文字公案好打,無需註解。「淫」就是淫蕩的淫,是 lewdness 的淫,不是放肆放縱,清朝人都這麼用(真的不是在吐槽另一個問題的答案。核心在於論「心」還是論「跡」;
簡單說,「心」即動機,「跡」則「行跡」。先說惡,何為淫論跡,為何論心世上少完人?判決惡的是法律。現代刑法學的基本原則其中有幾條——一條是無罪推定,一條是罪刑法定,一條是罪責刑相適應。- 無罪推定,未經審判來證明有罪確定之前,優先推定被控者無罪。
- 罪刑法定,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 罪責刑相適應,罪刑相稱,刑責程度與刑罰程度相稱。
所以要判定一個人是否有罪,罪有多大,要觀其行跡,是不是真的犯罪,是不是構成犯罪基本要件,證據是否充分。
具體到這個論述里,食色,性也,色慾是人之本性,再怎樣存天理滅人慾,本心不可違,一時半會少有鬆懈,思想偶爾跑錯軌道,這是難免,所以論心世上無完人。心中想想,可以;只要不行差踏錯付諸實際,就不是惡,無罪。再說善,何為孝論心,為何論跡貧家無孝子?判斷善的是倫理。
從倫理學出發,人的自由意志包含兩部分因素,理智和意志,理智認識真理,意志向善趨同。自由意志行為的心理過程,便是在理智和意志的不斷推進中達成,這是一個大題目,恕不展開。
關鍵是什麼事情會阻礙自由意志向善的行為呢?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暫時的阻礙,譬如無知——缺乏對真理的認識;譬如情慾——人的感官對其本有對象所發生的自然傾向;譬如外力——恐懼、暴力和物質困境。一種是是長久的阻礙,譬如習慣——漠視且習慣了非善的存在,這涉及到文化相對主義,不展開;譬如心理疾病或智力缺陷,無關題目也不多說。具體到這個論述里,家中赤貧,力不足以供養父母,再有孝心父母也過不上好日子,遭罪。論跡,父母受苦是事實;有心向善無力回天,但卻有孝心,能盡量努力讓父母過得不那麼難受,依然「上有父母」,那這是孝。綜上所述,善惡不是簡單的加減法,社會實際中善惡是在人身上重疊的屬性。
一個抱有孝心的淫棍,到底是善是惡呢?淫,意志屈從於情慾,倫理上是惡的,若沒有實際行動,法理上不存在惡的事實,這時是無罪推定。但「淫棍」這個稱謂是否隱含既成事實,得另說。善心未泯卻犯了滔天大罪的人,是善是惡?無心之失,已成事實上的惡,法理上適應罪刑法定,罪責刑相適應;但在倫理上,只是對於自由意志的暫時阻礙,以後尚有回歸善的可能;這時刑法學還有一條原則,叫做懲教結合,所以改過自新依舊可以成為善的人。以上。首句:百行孝為先,萬惡淫為首,講的是一個道德標準,不用解釋了吧?
次句:論心不論跡,論跡不論心,講的是判斷一個人道德好壞的方法,對於孝,判斷其是否有孝心而不是判斷其是否有孝行,對於淫,則反過來看行為不看思想
未句解釋原因,如果非要有孝行才算孝子,那窮苦人家就很難行孝。如果連只是腦洞大開在意淫而沒有付諸行為都不允許,那世界上就沒好人了。個人認為這個說法是非常包容,非常人性化的。我一開始也有樓主的感覺,後來覺得可以換一種思維來看,把這兩句比較著看。這裡面涉及到兩個兩個關鍵矛盾,善-惡(也就是孝-淫),物質-思想(跡-心),
上句說孝,是善行,強調的是不能用物質條件來評判。這個跡和淫的跡有個共同點,就是標準的統一性。比如說,如果孝論跡,你給母親買了轎車是孝,那麼我要是孝就也得買汽車。而如果論新的話,我家裡拿不出這個錢,我給母親打車,或我騎自行車,這一樣是為了讓母親出行舒服一些,你給母親買車也是讓她出行更方便,我們兩個的心也就是初衷是一樣的,這就是論心不論跡。下句說淫,是惡行,強調的是客觀存在。睡了就是淫,沒睡就不是,強調的更多是惡行要有實在的行為發生才行。這兩句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一方面認為人心向善,善行無論大小都算數,另一方面認為人人有行惡之心,只要沒有真的做就不算為惡。希望可以幫到您:)這幅對聯一般在城隍廟門前書寫,全聯為:
百行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則天下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事不論心,論心則舉世無完人。
也有不同,強調「寒門」,如瀋陽城隍廟: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寒門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少完人。
出處已難以考證,張維迎教授在《市場邏輯和強盜邏輯》中提到他在山西榆次縣古衙門看到過,南懷瑾先生在書中也提到過「古人云」,亦有書籍提到「上聯為道光時甘谷生員張及泉先生撰寫」。
在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員溫克勤教授的《中國倫理思想簡史》中,提到過後兩句是後人所填:過去有個故事:一城隍廟有副對聯:「百行孝為先;萬惡淫為首」。後來有人在對聯下面續加了字句,成為「百行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則天下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事不論心,論心則舉世無完人。」
若按照溫教授所言,上下聯後兩句是後人續寫,個人認為,上下聯後兩句補寫的並不高明,仍然未脫主觀主義,過於強調主觀能動性,而且會出現不同的解讀。如果」論事天下無孝子「解讀為「事事需完美,對待父母稍有一點失誤則為不孝」,那這幅對聯上聯倡導的就是愚孝,後來亦有變化為「論跡家貧無孝子」,仍不失主觀唯心主義,行為上踐行的孝才是真孝,在日常生活中,亦有寒門子弟行為上十分重視父母親情,以自己不懈努力為提高自己父母的生活水平,照顧生病卧床父母無微不至;同樣有一邊嘴裡空談大道理,高歌《父親》《母親》,在行為上卻很令人失望的子女。
而「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確實是封建社會、傳統禮教的思想,對於這些思想,要去粗取精,如現代更應該注重父母子女愛和親情,而不是通過道德來約束,通過道德約束並不發自真心的「孝」,往往產生的結果都令人遺憾。
再說到論跡不論心,在法治社會,犯罪則必然有犯罪行為,任何「論心「都是違背現代刑法觀的。刑法只能懲治行為。
而對於一些嚴於對人寬以待己的極端衛道士,恐怕要拿道德來忽悠,可是如果你學他們,要做封建禮教門徒,就應該不僅要論跡,還要論心,不僅類似於朱熹紀曉嵐這種人做不得,而且就連一絲一毫都不能動色慾的。
如凈空法師說過經典講得很明白,小乘論事不論心,起心動念不犯戒,不是沒有罪,還是有罪,但是不算犯戒;大乘是起心動念就犯戒,不但有罪又犯戒。
跟佛教凈空法師們比,禮教衛道士們早就落入小乘了。
那個叫梁興揚的道士說的是個啥玩意兒啊。@
淫是有過度的意思,這特么的上過初中語文課的就知道 但是淫也就有常用的那個指男女之事的意思啊,你一句此淫非彼淫,就糊弄過去了,你也沒解釋為什麼是你說的這個意思而非那個意思?然後大篇按著你的解釋再來注釋,也不說為啥,就長篇大論,莫名其妙。你說啥是啥?
我們先看看原文
原文出自:《圍爐夜話》(清)王永彬 著
原文如下:「百善孝為先 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所以淫是萬惡之首。」特么的人家自己都給你解釋了,邪淫念,這次指示很明顯了吧,出自佛經,就是指不正當的性行為。乃是五戒之一
再看看古人解釋
夫淫為萬惡首。今則不顧廉恥。亂用心思。撰此淫書。壞男女之人心。敗天下之風俗。是自居首惡。 —— 家庭寶筏-清-別樵居士
難道是因為你一個道士不讀佛經就在這瞎bb?
我真是服了知乎了,前有無後為大的無後不是沒有後代的意思,現在又給我來了個萬惡淫為首是過度的意思,然後依據都特么是百度百科,百度百科是什麼正經東西?說實話,查查一般定義還好,這種解釋古文的,還是別用什麼百度百科了,害人不淺,誤人子弟。人有淫心,有人克制了,所以論跡,難聽點就是有色心沒色膽那種,評判淫否,看你做沒做過,而不是看你有沒有想過,想過也是標準那麼世上沒有完人。人有孝行,但是寒門孝心難補,有心贍養,資源不夠無可奈何,但是評判標準是有沒有孝心,而不是有沒有孝行
難道沒有人知道這裡的「淫」是「過分,過度」的意思嘛?驚呆了我,下面還有人跟著題主歪曲八扯地回答下去?!!
還是我的百度搜索和古代漢語詞典是盜版???
而且淫蕩貪色可以被稱為萬惡之首么?燒殺擄虐坑蒙拐騙吃喝嫖賭排第幾?
如果能正確理解這段話,完全不會有題主的顧慮。
貪慾的話除非聖人很少有人完全沒有的吧?你在工作學習上的爭強好勝也算追求,但達不到「淫」,但為了這個開始損害他人利益,這就是「淫為首」的惡;嫉妒他人或者想盡天下好東西,是「淫」;你作惡多端,燒殺擄虐坑蒙拐騙吃喝嫖賭,也是因為超出了道德法律之外的「淫」,對某些東西有了過分貪婪追求。
所以題主要表達什麼?連意思都不理解就要來討論人性善惡啦?
此外孝子不一定對外人很善,對外人善的不一定對父母好,一個人的善良只體現在被施善者的身上。
這句話不也側面體現了人不是非善既惡的么?所以我們有了法律和道德。
如果題主心中還有疑惑,去翻翻法律文獻,可以為你排憂解難^_^曹德旺:中國有兩句話,好像是孔子的一位弟子說過的,「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道;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跡世上無完人」,什麼意思呢?
第一句講的是「孝道」,說看一個人是不是符合「孝道」,不是看他有沒有給老人貴重的東西,而是要看他心裡有沒有老人,如果論財富,窮人家難道就沒有孝道可言了?
第二句說的就是「性情」,只要是人,就不會對異性沒有感覺,但是有感覺是一回事,是在心裡的。
「論心世上無完人」說的就是不能以「心裡有沒有感覺」作為依據,如果以這一點做依據,世界上就沒有好人了。
鏈接:forcode: 億萬富翁曹德旺自述感情史,我曾有過外遇,但最終沒有離開文盲妻子,原因令人感動! 他是靠賣妻子嫁妝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 他的...萬惡淫為首代表人的思想迷糊、錯誤、好壞顛倒。
實際上性 交只是生育過程,並不會對雙方身心及生活有什麼好處,而人們卻認為性 交對身心及生活有好處,然後去追求,結果淫 亂 害得自己身體殘疾、害得自己智慧下降及精神萎靡、怕見人、害得自己家庭破裂丟失事業工作、貧賤一生,經常淫亂還會短命。
如果人破了色迷這一關,能對生育和夫婦關係正確理解,就會對憤怒、懶惰、貪求財名位、辱罵、誹謗、吸毒、賭博、打架等擁有正確觀點及處理的辦法和理性對待。人破了色迷這一關,人就會聰明有智慧,人就會避免災難,就會從災難中脫離,就會過一個幸福平安的生活。
百善孝為先代表人掌握了最好的方法用於處理事情和對待別人。
人破除思想中的錯誤迷惑後,就會考慮與人相處的辦法。什麼樣的方法不會引起與人矛盾而能讓人喜歡自己,讓自己從別人那裡得到好處不得壞處,這就是孝法。孝法就是待人如父母如祖宗,絕不傷害,遇害不報仇,見面行禮貌,有問如實答,隨順或有令執行,不爭理,不爭對錯,以微笑面對無理取鬧和憤怒氣人,勤勞勤學,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在家裡實行孝法,就能得到父母最大的幫助與關愛,在社會上實行孝法,就能得到社會整體、他人的最大的幫助與關愛,自己的身心及生活就會得最少損失、得最大幸福。
正確理解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身體會變好,精神會變好,人際關係會變好,事業也會變好。
而且變好的速度會讓你感覺到驚訝。不信你馬上去試一試。一試就會有效果的。正確認識到這種思想,比學什麼技巧,懂得什麼發財的項目都有效果。都立竿見影。就會發現賺錢是細枝末節,也是順手就完成的事情。
我認為 判斷善惡有幾個緯度,主觀意願(心),行動,結果(跡),
這幅對聯從主觀意願(心)和客觀結果(跡)來判斷善惡,確實有可取之處。我補充3點
1 其他人難以判斷其主觀意願(心),所以論心之說,也只是別人說說。比如王莽沒篡權之前,其他人怎麼評論王莽的心? 最終還不是要從行動,結果來論心。2 缺失行動緯度。比如說 一個年輕人看到老人倒在地上,年輕人心裡想把老人扶起來,但是還沒行動。這種有心 無行動 的如何評價?再比如,網上好多好戰分子動不動就要滅掉這個滅掉那個,有心「愛國」 可是沒有實際的「愛國行動」。
3 結果也具有主觀性。同一個結果,不同的人看來善惡也完全不同。如何論(跡)?百善孝為先!因為東方文化是家庭式的,以家庭整體為單位,以情和愛為基礎,從處理孝悌關係開始的,這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由來。只要從孝心開始做,感恩心,包容心,利他心,敬畏心都會油然而生,這都是人生需要修行需要的幾顆心! 還有就是國以家為本,家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萬惡淫為首!色性是人與生帶來的,即DNA內就有,加上為了人類的下一代繁衍夫妻必須進行的,但是與夫妻之外的人邪淫就會帶來很多災難,而且對家庭可能是毀滅性的災難,所以萬惡淫為首!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
百善孝為先,論心也論跡,心跡圓滿真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更論心,跡心雙全實完人。
(搬運)
社會管理之所以這麼難,就是因為任何程序化的文字,都不足以描述人的所有行為,總有讓規則不適的情況出現,這讓我們從邏輯上理解人生的各種現象變得格外困難。有性繁殖在創造無限可能性方面體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強大威力。
人是複雜的再壞的人不可能沒做過一件好事,再好的人不可能沒做過壞事。
有功必賞,有過必罰。
想那麼多真是莫名其妙。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不說,陳雲怎麼評價毛的?
都什麼年代了,還信「神」?偷麵包給媽媽的小偷,怎麼處理?要我說盜竊要罰,可以從輕處理,但是要明確這行為是錯的。孝順母親要褒獎,通報嘉獎都可以,立牌坊。總得就是心意值得表揚但是方式不鼓勵。
這個問題一千多年前唐朝就已經有過爭論了。代表就是徐元慶為父報仇案。
徐元慶的父親被殺,可能是被上司冤枉,結果他就殺了那個官員。而在當時,「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絕不是說說而已,朝野上下對於怎麼處理這件事產生了爭論。而討論為父報仇這一行為的就包括陳子昂、柳宗元、韓愈這些大家。為父報仇者基本都是殺人的大案,生者基本都是特赦。這就是「以德」+「依法」。柳宗元的說法又拋開法不談,搞主觀那一套,實際上就是「法外開恩」。韓愈的說法其實最好,但是實施難度太大,就說徐元慶一案,他老子到底是不是被冤枉死的都講不清楚,怎麼討論。要我說,孟子早就講了,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捨生而取義者也。
與其在這討論什麼兩全其美、萬世一法,不如先去解決統一場論。「世上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