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近餓死時是什麼感覺?
在你最接近接近餓,快要死的時候是什麼樣的體驗?
幸福。
謝邀。高中時候被女神說了一句胖,於是發噴節食減肥。只喝水。
第一天,喝水
第二天,喝水
第三天,早自習,餓得渾身乏力,呼吸都覺得費勁。喝水頂著,同桌喝著豆漿還衝我嘚瑟,從前不知道豆漿味是這麼香啊,同桌繼續嘚瑟嘲笑,實在忍不住了,一把搶過他喝了一半的豆漿,豆漿在手天下我有啊,那一刻,我哭了。
然後知道爆餓之人不可饕餮,我拿起豆漿,一小口一小口慢慢飲,真香,真甜,豆漿還帶著溫度,像一股暖流流進腹腔,那種飽滿,欣慰的幸福感霎時間包圍全身,再一次淚流滿面。那種餓急了得到食物的滿足感,在接下來的好幾年裡,極大的激勵著我。
——事實上,那種幸福的感覺沒能持續10分鐘。餓了兩天的腸胃,一時接受不了如此溫暖香醇的豆漿,哪怕並不多。10分鐘後我跑到廁所大吐特吐,吐到最後是黃色和綠色的液體,嘴裡酸麻。
以上應該是什麼都吃不下的感覺吧沒試過快餓死,但是試過將近一周不怎麼吃飯每天起來,喝水,吃藥,發獃,睡覺一開始會覺得餓,後來慢慢的就什麼都不想吃了莫名的會有一種飽腹感後來吃東西也很少,吃一點就不想吃了
一度覺得自己是不是得了厭食症
後來…男朋友帶我去吃自助餐嗯自己還是很能吃的謝邀
我只餓到肚子疼,應該不是快餓死了吧。
瀉藥!我覺得是發現連屎都沒得吃了啊!或者是「我上個月吃進去的金針菇都消化的沒法再吃一遍了」
謝謝你邀請,今天集中處理所有邀請問題!
我個人第一感覺接近餓死的人應該是處於意識和行為非常極端的狀態,以前有一個小區38歲的女業主被困電梯30天活活餓死,發現她的時候電梯內部有多處抓痕,手已變形,死狀凄慘,現場恐怖,令人痛心。
記得作家楊顯惠寫過一本很出名的書:《夾邊溝記事》,裡面就記載了在共和國初期,鬧饑荒的那些年一些被扣上階級帽子發配到貧苦山區勞動改造的那群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抵禦飢餓的過程,建議題主可以選取來讀一下,真的是觸目驚心,當樹皮和老鼠都沒得吃的時候,當拉關係只為捎口糧都行不通的日子,當只能飢不擇食地躺在床上知道自己可能就活不到第二天清晨的預感時,人們所擁有的不是絕望,也不是恐懼,而是無奈、回憶與感慨,而這個過程體驗在那些年,是很多人都經歷過的真實,所以了解到這些事實不禁讓人反思,更是有些憤慨,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執政者一般不太樂見這種書籍和文字問世吧!
最近很關注張居正這個人,順帶把明史,尤其是嘉靖到萬曆之間的歷史一併有了些了解。真實的大明王朝,貧富差距是很嚴重的,府邸內的王公大臣們想的可能是明天去那裡遊玩,作一首什麼樣的詩詞歌賦,拜訪一下誰送點什麼禮物表示人情,可就在一牆之隔的外面,或許就是底層百姓的哀鴻遍野,且成為了司空見慣的常態。當年三十歲的張居正全國三年巡遊,就是因為見到了太多這樣的景象,知道人生也可以如此之地獄之後,從而珍惜起自己的起點,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向,並領悟到了謀略處世的許多方式,然後重新開始自己仕途的,日後成為了首輔仍舊不忘初心,力推改革,管束官員。
明朝的吃不起飯的人民,可不會管你什麼詩詞歌賦舞文弄墨的事情,畫作的意義在於紙張的厚度,以衡量是否填飽肚子,賣兒賣女只為換得摻著沙子的米飯,同樣,馮小剛導演過的一部《1942》裡面也有這種類似場景。
因此我說接近餓死時人的意識和行為是趨於極端化的,沒有任何尊嚴地暴露出物競天擇的獸性,所以古代坊間才會有「民以食為天」「倉稟實而知禮節」等等的說法,而封建君主專制的歷史中,革命起義的由頭基本上根結也是跟土地分配相關聯的,食物有時候也如同空氣與陽光,受益而難覺,失之則無存!
覺得只要有什麼可以吃就好了 最後就啃著自己的衣角入睡。從此以後養成了有飯吃的時候就多吃點到撐的習慣,現在慢慢調整。
我只能說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個好作品,應該對你有幫助。
身體代謝降到這麼低,其實是沒有感覺的……滿腦子都是雪花點,無法思考完全靠本能行動,會很冷,體溫下降。沒有飢餓感,也不想吃東西,但求生欲告訴你不吃你會出事,不吃會死…………
感覺自己快死了
謝邀
餓到沒力氣就知道
東歪西倒控制不住為什麼邀請我,我會這麼窮逼,還要餓死?難道我高中時代連續上網三天,就吃兩桶泡麵的事都被發現了?
我這也不算要餓死吧。。。。
好吧,反正餓的不行,頭昏眼花,但是網吧里煙多,也沒很強的食慾。特別虛弱感,可能精神上佔多點。身上流黃汗,不知道是不是要死。
出門看到太陽,直接倒了,差點沒站起來。回到宿舍,把鬍子颳了,洗澡換衣服,忽然狂餓,跑食堂打了三個拼盤的快餐。。。吃的乾淨,還買了垃圾食品啤酒,全部吃完,美美地睡一覺,爽到爆。
在以後的很長時間,我都迷戀這種飢餓到極限,疲累到極限,暴食休息的快感。。。。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