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人說話時候喜歡中夾英?

平時場合說說也就算了,但是在正式場合也經常中加英,教育人時候喜歡說too young, too simple,表達憤慨的時候說Im angry! 我很好奇,這類人是因為英文太好,在表達某類情感時候,來不及轉換成中文表達,還是因為覺得中夾英顯得自己姿勢水平很高,更有利於教育他人?


說話里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裡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裡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此外全無用處————錢鍾書


大部分時候我說話中文夾英語的不是為了show off,也不是想teaching someone,只是當時想不起那個word在中文裡怎麼說,或者是single word比一大堆中文方便。

比如說,我有時候和我老婆抱怨:

「唉,周三又要presentation,每天被老闆push簡直是催命的節奏啊!」

又或者出去開會住旅館的時候:

「老闆讓我去check in,你們誰下車陪我一塊去。」

再或者:

「我下午有個due,你們出去吃飯幫我帶個卷回來。」

至於什麼人在炫耀,請參見本答案的第一段吧。


我個人認為分情況。

1 長時間處於英文環境,切換到中文環境有點不適應。

2 各領域內的專業名詞。

3 相對中文能更好表達某一東西的辭彙。(這種情況要考慮對方的英語水平。)

4 裝X(根據我個人觀察經驗,大多使用簡單辭彙,有時語法錯誤令人無語。)

5 梗


中文夾英語不牛逼。牛逼的是英文夾漢語。

我在網上下棋的時候,曾經調侃過這麼一句: You are not my 對手。

對方氣得吐血,連續回復我三次: 我弄死你!


有各種情況,試分析之:

1、交流的一方是在中英雙語環境接受教育和工作的人,比如香港,新加坡等地區,和英語國家的華人,對他們來說夾帶英文是認知和習慣,有些常用和專有名詞他們的確不知道如何翻譯成中文,或是翻譯之後表達不夠簡潔,因此在雙方都沒有理解障礙的前提下,中加英可以提高溝通效率。

2、交流各方都是中文母語背景,但是討論英語背景的事項,還是限制於認知和習慣,夾帶英文可以提高效率。

3、交流各方都是中文母語,討論中文背景事項,夾帶英文,可能是裝逼成分更多一些吧。


知乎上曾經有人問過類似的問題,當時的高票答案是這麼說的:

因為有一些專有名詞,第一次接觸的時候就是英語,很難在漢語中找到一個合適的詞去替換它。

咱能別沒事就改問題嗎?顯得答非所問了啊!

說too young too simple,那是因為膜啊!


蟹邀

?_?我同你講啊少年,本身嘞,最喜歡這樣講話的就是航港人吶

?_?教辣個姿勢水平不行的呂記宰,只能如此啦!

?_?看沒看過海上鋼琴師吖?知不知道黑蜀黍怎麼輸的吖?

?_?並不是說,啊,這個混雜著英語顯得自己姿勢水平高,

貴督的我感到非常氣憤,是不是就透露出一種弱雞的氣質嘞?

_(:з」∠)_ Im angry!是不是就顯得優雅了許多一切盡在掌握吖。


「說話里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裡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裡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此外全無用處」。

————錢鍾書《圍城》


專業領域相關的一些術語還沒有像樣統一漢語譯文的時候,不說英語咋辦


絕大部分詞的翻譯總是有的,而且對方很可能並不是圈內人士,所以用英文也不一定能更易於對方理解,所以這並不能成為中夾英的借口。

很可能是因為懶,在一個環境中某些詞用多了就成了習慣,就會懶得找其他表達方式。

比如「卧槽」這個詞,當我們發現它能表達震驚、高興、害怕等等一堆意思的時候,我們也懶得找別的表達方式。

在某些圈子裡,比如廣告圈,平時講話聽著各種高大上,雖然不乏各種東北口音或者帶京片兒子的英語,仍然對這些英語辭彙鍥而不捨。因為廣告行業的規範很多是從國外傳來的,很多辭彙直接引用了國外的表達方式,熟絡之後也就缺乏改成中文的動力了,新手們只能主動去適應這些辭彙。

而留學群體肯定是中夾英的最重災區,大部分詞從第一次輸入到腦中就是英文版的,和中國同學交談時翻唱中文要花個半秒,對方接受之後翻譯過去也要花個半秒,省點時間多好。

除此之外還有些別的原因,比如表達憤怒高興之類的情緒的時候,英文往往更加強烈。

指責對方」too young, sometimes naive「是不是比「你們還太年輕強烈」的多

「excited」是不是比「我高興極了」更能體現談笑風生的水平。


我想說... 我的腦子裡有一堵牆. 左邊是中文 右邊是英文 他們互不串通 很多英文詞 我找不到中文的替換詞...真的是身不由己 不是為了裝逼 而是因為中文太差 英文又沒好到哪裡去...最後說都不會話了.

以上


摘自張曉風《我恨我不能如此抱怨》

 我生平第一件不如人的事便是中國話十分流利,使我失去了埋怨中國話的權利。無論什麼話,要用國語講出來於我竟是毫無窒礙,這件事真可恥。我很想努力雪恥,無奈已積習難反,力不從心了。試觀今日之天下,講中國話實為標準學人的第一大忌。我不幸沒有得到良好的家教,從小竟學會了中國話,思想起來對父母(乃至於祖父母)養子不教一事,總覺得他們難以諉過。他們竟然不約束我,致使我的中國話發展成如此畸形的完整,真是令我氣憤。

  如今學人講演的必要程序之一,便是講幾句話便忽然停下來,以優雅而微赧的聲音說:「說到Oedipus complex——唔,這句話應該怎麼說?對不起,中文翻譯我也不太清楚,什麼?伊底柏斯情意綜,是,是。唔,什麼?戀母情結?是,是,我也不敢sure,好,anyway,你們都知道Oedipus complex,中文,唉,中,中文翻譯真是……」

  當然,一次演講只停下來抱怨一次中文是絕對不夠光榮的,段數高的人必須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連講到brother-in-law也必須停下來。「是啊,這個字真難翻,姐夫?不,他不是他的姐夫,小舅子?也不是小舅子。什麼?小叔子---小叔子是什麼意思?丈夫的弟弟?不對,他是他太太的妹妹的丈夫,連襟,是這個意思嗎?好,他的brother-in-law,他的連,連什麼,是,是,他連襟,中文有些地方真是麻煩,英文就好多啦。」

  我對這種接駁式的演說真是企慕之至,試觀他眉結輕綰、兩手張攤的無奈,細賞他搖頭嘆息,真是儒雅風流,深得摩登才子之趣。細腰的沈約,白臉的何晏萬萬不能與之相比,我輩一口標準中文的人更不敢望其項背。


平時說中文夾英語可能是人家確實是習慣,但你手機電腦碼字還夾英文我就奇了怪了,來回切輸入法你們不累嗎?


If you were working in a multinational technical company you would know.


中夾英這事我就不做,感覺太low。


以中文的辭彙量,和漢字造片語的可能性來說,沒有一個英語單詞不能用漢字表達,純英語和純漢語的交流都足以表達意思。

夾英語單詞不過三種情況:

①所說辭彙太過前沿,還沒有相應的漢語詞翻譯,或還沒有準確的翻譯,或者辭彙翻譯太混亂,需要用英語單詞來注釋。

②本身漢語使用的就是音譯,而翻譯的又不知所云。

③裝逼!裝逼!裝逼!


中文不夠好,英文也不夠好,只好拼湊著還原想表達的意思。


有時候中文夾雜英文是不可避免的,但有時候是可以避免的。在不可避免的時候,尊重傳播效率,只要能表明意思,夾雜起來是無所謂的;可以避免的時候,請不要中英夾雜,那樣太裝逼。

不可避免的情況,比如我在外國讀的會計,後來上班之後的同事很多也都是些外國學習回來的會計,那麼我們之間交流問題的時候,尤其是談到專業知識的時候,一定會中英夾雜:bank reconciliation, solvency, liquidate, bench mark.......其實我說銀行對賬單對方也懂,但是兩邊都要各自解碼一遍,就比較沒有效率了。還有些人確實是從小在外國長大,很多東西就是不知道用中文怎麼說,這樣中英夾雜很正常。

但是那些從小成長在天津,卻覺得自己在牛津的人,還是算了吧。(沒有任何抹黑哏都人民的意思)能下意識用中文表述的話,還是用中文吧。被人踩了叫就大吼一聲艹,別想半天ouch了。

另:

中英夾雜裝逼大法的成功秘訣在於:

1. 高級辭彙用英語,低級辭彙用漢語

2. 稱呼平級用英語,稱呼高級用漢語

3. 動詞千萬不要用英語

例句:

Kelvin啊,你看我們這個experiment report,很多indicator都太biased啦,這樣的regression model會不會有一種欽定的感覺?

強子啊,你look一下我們的這個實驗報告,many指標的偏差都太大啦, such回歸模型會不會給人一種欽定的感覺。


用英語說明他對真正的漢語還不夠了解,無法融會貫通。真正的大師都是用一兩句英語來藏拙或是打發你,一旦到了關鍵時刻都是用詩句的,這樣能更貼切的表達心情,想法。比如表決心,抗重擔時,應該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講英文也要按照基本法,不會背葛底斯堡演講,怎麼好意思炫耀自己的英文?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社會 | 社會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