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類會有「禁慾苦行」的行為?

前幾天看到關於泛性慾論討論尼採的文章,出處哪裡記不得了,大意是肉體的性高潮,滿足不了一部分人的需求,他們追求更持久的思想上的性高潮。


修行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在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要留著力氣思考人生和宇宙的大道理。


因為苦行和禁慾被視作心念純凈的象徵,即便不是神的啟示,也和人的根本概念密不可分的,我們中國古代不信宗教的凡人,在檯面上也是講求禁慾的,那些擁有智慧的人能看破一能讓社會衰退的行為並指出來,那些崇尚淫慾的國度在較早期的文明時代是特別容易滅亡的,尤其是國王犯了淫慾。


以一些宗教的觀點來看,他們認為存在唯一的「神」,它不帶有任何私心和偏見,不管人類生老病死還是哪個國家戰勝與拜都不構成任何差別,也可以認為它是一種秩序。

印度教徒有一種「苦行僧」他們認為要達到和神接觸就要放下所有慾望、接受福禍共存的事實,坦然面對失敗、貧窮、疾病和死亡。達到「梵我和一」的境界。

他們認為,人的慾望是得不到滿足的,遇到疼痛就想著消去,遇到歡樂就想著持續它,一生別慾望左右。

為了跳出這個循環,對待事物的時候,要看清事物的本質,而不是著重在它帶來的感受,也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感受到現實是現實,沒有任何幻象和幻想。

他們通過「禁慾苦行」去感受痛苦,直到消滅慾望的存在,那就是他們追求的「涅槃」。


為偉大而禁慾苦行的人基本上是受到某種概念的感染。

吃苦相對概念的學習,算是身體力行,但僅僅是吃苦,並沒什麼意義。

苦行的目的是在苦中而不覺苦。擺脫外在的概念認同,在苦中體會到生命之樂。

話說回來,說單純吃苦無意義,事實上,吃苦就能擺脫外在認同,人便是如此。

選擇吃苦可能會失去很多形式上的東西,但這種選擇和其他選擇並沒有高下之分,那僅僅是不同的選擇。


凡是宗教都是從生殖崇拜中起源。(凡有用佛教反駁我的請去看看藏傳佛教的壁畫)

歐洲古神殿的聖女都是為虔誠的信徒提供性服務的性工作者。雖然,在古羅馬中有守護聖火的聖女必須由處女擔任,但是羅馬什麼鳥樣大家都知道。

反觀他們鄰居希臘或者斯巴達,在這個時期中的奧運會的參加人員都必須光著屁股全身塗油的參加。連當時少女都被認為如果一個少女精通肛(和諧)交而且還是處女的話,那麼她將會是一個非常值得追求的女孩。

生殖崇拜這種東西古人認為非常神奇:為什麼jj插進去十個月之後就會有娃出來?於是早期的社會一直是母系社會,直到後來,人類學會了使用武器來互相殘殺,社會才開始走向父系社會。

古人認為,性高潮時的大腦處於一片空白之中,而這個時候是最有可能聽到神的指示,於是就開始了長達幾千年的濫交生活——孔子的出生也類似這樣。

猶太教作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始祖大概就是最早提出禁慾思想的宗教。十誡有書:要孝敬父母;不可謀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做假證;不可貪戀別人的房屋、妻子、僕婢、牛驢和財物。而這些都是為了部族穩定所提出。

此後的基督教中,為了維護耶穌的神性,將聖母瑪利亞寫作了處女懷胎。

緊接著禁慾狂潮中,一度導致了中世紀人口出生率非常低,連教會都認為男女的肉體都是不純潔的,在啪啪啪的時候都必須要穿著麻布服裝,不允許肉體相互接觸——這就是後來睡衣的原型。

另外,印度教徒的禁慾修行是為了讓大腦形成類似性高潮的狀態,所以苦行僧們不光發現了罌粟,也發現了瑜伽。

而在中國的禁慾苦修思想則是從道家思想中演變而來,比如修仙道人辟穀喝露水一樣。佛教從漢朝傳入之後,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中融入了方術和中國本土文化,最終失去了原有的生殖崇拜的影子,漸漸變為了一種保守的宗教形態傳承下來。


從我的想法來回答:

感覺自己活得太幸福了,和山裡的孩子,世界上戰亂貧困地區的孩子比起來,我什麼都沒有做,何德何能得到這麼多。

故此,心裡生出一種恐慌感,覺得自己還是苦一些比較安心。所以不多買衣服,飯就喝粥,吃點餅乾,有同學請客才吃些肉。

好像這樣能讓我安心一點。


為了控制自己,而不被動物的本能控制


早在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仨師徒孫就有意識的將肉體和靈魂區分開。已經認為肉體是為了靈魂服務的,靈魂高於肉體(但還不至於到了中世紀那樣,肉體成了靈魂的囚籠)

然而羅馬人主導歐洲後,表示靈魂什麼的先放一放,肉體享樂第一位,你想想古羅馬角斗,有比這還縱慾的玩意兒么?(縱慾可不單單只是男女之間那點兒事兒)所以縱觀羅馬時代在哲思方面大師很少,因為這是一個注重世俗的帝國。諾大的帝國在大部分時間裡,仍是信仰繼承於希臘這個小地方的泛神教。相對肉體的無限「墮落」,精神「空虛」一些。

所以中世紀的禁欲主義,苦修苦行泛濫,一定程度上就是對羅馬的一種「縱慾」報復。

人就是這樣,大米吃多了想吃粗糧,粗糧吃多了又覺得還是大米好,賤賤的。


大概是為了尋找意識能夠超越肉體和本能的可能性,在肉身極苦和極樂的狀態下意識能夠保持平靜的話,可能就能證明這一點。

畢竟肉體容易腐朽,而意識如果能夠超越肉體,擺脫肉體而長生的可能性就是存在的


比如基督教早期的基督徒,他們認為,在我們經歷的這一生中,我們應該受苦,這裡就是流淚谷。我們的幸福是在來世,我們在那裡將見到神。我們的將來是在天上,在天堂,所以我們應該在此受苦,配得上另一個世界。


簡單說來,就是一些人在反思享樂的道路上走向了極端

後來又有了各種模仿者


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埃及都因為國民放縱淫慾亡國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為了斷絕,區分,內心裡踏實的不同,可愛的人類和世界都收在心中


叔本華說人生的本質是痛苦,人是徹底的欲求的集合體,人的一生都在追求慾望,慾望被滿足會得到暫時的幸福不過那只是曇花一現,幸福過後襲來的仍然是痛苦和無聊,人的一生都在為擺脫無聊的痛苦做鬥爭,這也是追求幸福的過程,之前說了幸福不過是短暫的,所以為了追求長久的幸福,只要能夠避免無聊痛苦就可以了,即不具痛苦就是幸福,人的慾望超過我們所能得到的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痛苦。所以要求我們對自己的意欲有所克制,這樣我們就可以過一種可以忍受的生活,略微的節制慾望可以讓我獲得內心的寧靜和平和,這也是我們一直所追求的。關於節制慾望,清心寡欲的說法不僅叔本華有此論斷,在中國古代的一些哲學文學作品中經常被提及,在老子道德經中有提及,論語,忍經等無一不提倡要節制我們的慾望,因為古代的聖賢哲人們認識到過分的驕奢淫逸必然會走向反面,比如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和叔本華道理相通。任何好東西到了鼎盛必然衰退,所以中國哲學中有一種說法就是盛極必衰,過猶不及,所以儒家提倡中庸,也就是不要做的太過分也不要做的不夠,剛剛好就行。

即使在國外這種節制的說法也有很多,比如犬儒主義,比如富蘭克林提倡節制節慾適度等(見富蘭克林美德十三條)。所以節制我們的慾望是有莫大幫助的。

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世界上存在很多的價值觀,及時行樂也有其積極的好處,主要的是要有限度。

這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法,關於這種節制的俗語諺語名言實在是太多了,所以英雄所見略同,很多哲人的觀點都是出奇的一致。明天查查資料,旁徵博引再來詳論。


生活本來是平淡的,很多人不能忍受這樣

禁慾苦行應該就是讓自己多體驗一下生活的本質,以後能更好適應吧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哲學 | 宗教 | 人類學 | 宗教哲學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