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類會有「禁慾苦行」的行為?
在《美麗新世界》這本書里描繪了這樣一個世界:從出生前人就被決定了5個等級,通過對胚胎的改造產生五等人從事不同社會勞動。成人後一產生什麼不好的情緒:不安、難過、焦躁、無聊、勞累…都可以服用「蘇麻」來消除。因為人是從試管里、流水線上下來的,這個世界就沒有了家庭和婚姻。男男女女可以一起去看看感官電影,然後隨便性交。整個新世界的人雖然有智力、體力、膚色等等差距,但沒有對生活、工作不開心的人。好一個烏托邦:)
在閱讀的時候,感覺這樣的世界很荒誕,但是轉念一想,我如果生活在這樣的世界,每天都能開開心心,飄飄欲仙,有什麼不好呢?畢竟一直在找工作、還房貸、面對生離死別,自己有多久沒有開心過了…能夠永無煩惱真的很好啊。
大家都很幸福,但是大家都是在被幸福。大家就是整天樂呵呵的傻子,服用「蘇麻」就跟嗑藥一樣,只是沒什麼副作用。藉助藥物不停地逃避,逃避一輩子。我忽然對自己之前居然產生了想要這樣生活的想法感到可恥。我居然會想用藥物得過且過,麻痹自己,不惜去做一具行屍走肉。
這個時候,我忽然發現了禁慾和苦行的意義。刺痛是生活的本質,時刻提醒人不陷入懶惰和平庸,把人從麻木中打醒,從昏睡中驚坐。我們需要的是真實,真的食物、真的衣物、真的感情和真的道理。
我想要嘗試大麻的味道,但我不是來這個世界嗑藥的。我們在這個世界苦行,是為了不失掉做人的本性。
只有悲劇才能衍生出偉大。我從人類認知角度來說這個問題。
因為守恆率。
人類的本能和理智都是由逐利而來,有所區別無非是追求長期還是眼前利益,個人還是集體利益。。。人的一切付出,都是有期望利益回報的:- 存錢不花,是為了將來花,拿眼前利益換取長久利益。
- 革命獻身,是為了民族獨立,拿個人利益換取集體利益。
- 信用卡透支消費,是拿長久利益換取眼前利益。
- 當漢奸,是拿集體利益換個人利益。
這些行為,無論是支持還是批判,無論你會不會這樣做,都很容易理解。都不奇怪。
禁慾苦行,不一樣, 它 不利人,不利己,沒有眼前利益,也沒有長久利益。它是一種完全反逐利的行為。之所以讓大家感覺奇怪。
( 有些人苦行,是為了攢錢給孩子買房子。
有些人禁慾,是因為期待波多野結衣女神的新片。 這些都有明顯的期望回報,是不奇怪的行為)
答案在於守恆率。
人類對於守恆率有著超常的熱愛。
主動或者潛意識裡 , 人總是傾向於認為: 一個人在某些方面的得失,一定會從另外的方面找補回來。人類在理解世界的時候,如果能用某個守恆率去解釋,就會很心安理得接受。不管是已經證實的- 能量守恆
- 質量守恆
還是大部分人都明白這是唬人,但就是攔不住有人信的
- 人一生吃9000斤糧食,誰先吃完誰先死。
- 「人品守恆」 ,情場得意賭場失意
小說里也有:
- 這輩子你給我澆的水,下輩子哭還給你
還有很多原始信仰里
- 活人獻祭,神要我們死一個人,死了他,大家都沒事了。
- 粽子:扔粽子給魚吃,魚就不吃屈原了。
- 藥渣倒路邊,人來人往分一點走,我的病就好得快
- ( 我小時候也很疑惑: 我把感冒傳染給你了,我的感冒應該輕了才對哦)
現存宗教也有
- 因果循環:這輩子多享的福,就是下輩子多遭的罪。
- 你生活不順,一定是上輩子造孽了。
- 你忍住這輩子對豬肉的渴求,就能得到天堂72處女的永恆幸福
還有很多不好判斷人生信條
- no pain , no gain
- 上帝關上一扇門,就會打開一扇窗
包括玩遊戲的時候
- 初始生成的英雄,無論如何調整, 武力聲望智慧值的總和一定是100
- (機器貓某一集,是 體力+顏值+智慧)
- 小時候貪玩,長大了找不著好工作受苦:因為小時候把快樂都用完了
為了降低快感的闕值。
統治者教導被統治者禁慾。
統治者自己花天酒地。人類這種生物呢,腦子發育得太大了,這導致他們時常陷入一些面對終極問題的迷茫。
比如:我是誰?我從哪來?我往哪去?
你們放心,凡是吃不飽飯穿不暖衣的,基本沒有這方面的煩惱。他們的問題一般是:
早飯吃什麼?午飯吃什麼?晚飯吃什麼?
話說回來,這些善於思考的人,有各種際遇和想法。
有幾種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後來發揚光大:
1,哲學
2,宗教3,科學
哲學和科學沒有提倡過禁慾苦行,禁慾苦行來源於宗教。
先說禁慾來自何處?當然是來自於縱慾。沒試過極致的快樂,就感受不到極致的痛苦。
釋迦摩尼,又名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其是佛教的開啟者。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時(或19歲),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以超凡的悟性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
身為王子,可見此人年輕的時候那是享受過極致的快樂,而因此陷入了更深切的迷茫。
《紅樓夢》中講賈寶玉,一生榮華富貴,之後家道中落。他也陷入了同樣的迷茫,那就是:我生來從未想過,我這懵懵懂懂的一生衣食無憂榮華富貴,為什麼到頭來還是煩惱不斷?
秦始皇一統天下,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卻不得不面對死亡。他尋求道士的幫助去求長生,道士們自己也在求長生。死本身就是煩惱。
生老病死,情愛糾纏,人的一生冥冥中遵從一些法則的力量,人的慾望也永無止境,似乎得到的越多,就希望得到更多,得不到,帶來的失望就更大。
他們不明白的法則之力,其實是人類的獸性的一面,因為你不是神,你是動物,你的基因讓你尋找交配的機會,尋找可以吃的食物,同時也有了喜怒哀樂。有病毒有細菌,你就會得病。細胞代謝到一定的階段,你就會死。你有的,一隻老鼠也有,沒有什麼了不起。包括你的思想,放在更大的範疇和更長的時間維度,也不過是一段腦電波。
古人不明白,所以他們提出了幾種消除煩惱的方法:
1,修仙得道,猜想有一種超人是沒有煩惱的,而人是有機會變成超人的,比如吃丹藥把自己體質變化。又因為人是要呼吸的,人呼吸有氣體產生,猜想人的身體里有氣海丹田,用氣可以打通經脈,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2,面壁苦修,參禪打坐,冥想誦經,把自己放到一種半睡眠狀態,想辦法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些地方,比如一些經文,這樣就可以暫時忘記那些煩惱,尋求心境的平和,並訓練自己。我有時候打遊戲就不覺得餓了,也是這個原因。3,了卻紅塵,躲到深山裡讓別人找不到,社交關係少了,因他人帶來的煩惱自然就少了。4,自我折磨,比如跑到瀑布底下去打坐,這個一般是想鍛煉自己的意志力,因為人之所以痛苦,是意志力不夠強的一種表現。精神的痛苦和身體的痛苦都可以訓練來提高忍受力。比如SM,窒息做愛,有的人會把痛苦反而當成是刺激和享受,略有點變態。5,絕食辟穀,把自己變回一種半飢餓狀態,當你餓得頭暈眼花的時候,你會進入一種幻象境界,暫時忘記自己肚子餓,產生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其實是你身體養分不足了,大腦釋放腎上腺素促使你有機會再去覓食不要死掉,同時因為胃部沒有食物消化,血液更多流向大腦,讓你感覺思路清晰。6,豁達處世,這種呢,是教你自己把心胸放開,你不在意了自然就沒煩惱。但是人啊哪有那麼容易豁達啊,所以一般豁達者人生中總有一些大起大落的事件發生,比如一個大財主,突然變成窮光蛋,然後突然又變成了大富豪,中個500萬什麼的。他一定心態平和很多,因為他見得多了。我覺得不管怎麼樣,這些古人勇於精神上的追求是值得尊敬的,但既然我們有科學和哲學這兩個武器,實在沒有必要去自尋煩惱。
喬布斯去印度修行的時候雖然苦,但吃迷幻藥什麼的一點不少,後來也因為迷信修行和自我治療,把自己葬送給了胰腺癌症。
多學點現代知識,正確的認知人類這個物種以及身處其中的自己,比什麼都好。因為有些人類害怕失去「慾望」、「甘行」,因為他們想要無限制的、無窮的、無顧慮的遂行慾望、隨心所欲的行動。
雖然有一定原因是如其他答主所述的那樣,苦行或持戒受眾多宗教提倡,是用「苦」作一種警醒的手段,防止教徒沉溺於世間聲色。讓他們更容易接近宗教的終極目的。但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是很多人容易忽視的,那就是人類對於一定量的痛苦是上癮的。咖啡、可可、茶還有可樂,世界消費量最大的那幾種都飲料是苦的。甜的東西會有喝膩的一天,但如果其中有一些苦味,那會得到大多數人更持久的青睞
人之所以有「禁慾苦修」的行為,我認為是因為人的思想的獨立性,或者叫做思想與身體的分離性。
很多人說「食色性也」,不過是聊以自慰罷了。倘若真的人性全然都是食色,那麼人生還有何痛苦而言?盡量去縱情聲色不就行了?這不就是人生唯一的目的了嗎?曾經看過一個實驗的記錄,不記得具體的情況了,大概就是說在某處有一個裝置,只要小白鼠觸碰到,就會產生電刺激,然後獲得快感,結果就是小白鼠在經過幾次刺激之後,就不知疲倦地瘋狂觸碰裝置,然後直到把自己累死,精盡鼠亡就是如此了吧。就像吸毒的人,明知道危害巨大,卻仍然忍不住要去吸,但人畢竟還是知道不能吸的,就是有一個獨立而理智的思想在人心裡。
但人性這東西,從來都很複雜,不是一兩句話就能夠說清楚的,人性是善?是惡?無善無惡?又善又惡?從來都是爭論不休的。我個人目前而言比較認可的還是理學關於人性的劃分,即氣質之性的說法。
何為氣質之性?
首先得說明一下「氣」這個概念。在理學體系中,氣是具體的事物的總稱、是實物,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甚至整個宇宙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當然,人的身體也不例外。朱熹說:「理,形而上者;氣,形而下者。」總之,就是一切有形的東西,都可以叫做氣,而那抽象的、無形而又統攝萬物的的規律就叫做理。理氣關係的本質是理氣合一、不分先後,理在氣中。理學的一個特點,就是把人性的善惡、世間的倫理道德上升到一個宇宙本體的高度,即人性的善是天生的,「性即理也。當然之理,無有不善者」,這是在為傳統儒家的性善論發聲。既然人性都是善的,那麼怎麼解釋現實中的惡的行為呢,這就涉及到氣了。
張載認為,人性有兩層,一是天地之性,一是氣質之性。天地之性即稟太虛之氣而成,太虛之氣的本性也就是人和物的共同本性,是先天的本性,也是善的來源,其實也就是理,是形而上者。
「性於人無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天地之性對於人來說是好的,人接受的不同只在於善於反省和不善於反省而已。「氣質之性」指每個人生成之後,由於稟受陰陽二氣的不同而形成的特殊本性,說「人之剛柔、緩急,有才與不才,氣之偏也」。
氣質之性對外物有所追求,張載又稱為「攻取之性」。他說:「攻取,氣之欲;口腹於飲食,鼻舌於臭味,皆攻取之性也」。它是人性中惡的來源。張載主張改變「氣質之性」,回到「天地之性」,他說,雖然「人之氣質美惡,與貴賤夭壽之理,皆是所受定分」,但「氣質惡者,學即能移」,通過學習克服追求外物的情慾,「使動作皆中禮」,則能「變化氣質,從而恢複本來的善性,即「天地之性」。
當然每個理學家的觀點或有不同,如朱熹後來說的氣質之性跟張載的不同,他說的是理氣混雜而成的叫做氣質之性,但卻沒有太多根本上的差異。
多數理學家把惡歸咎於物欲對人性的蒙蔽,或者直接就是氣質的構成而導致對外欲的追求,因為身體是「氣」構成的。但只要不斷「求之己心」、「正心誠意」「革除物慾」,就能達到至善的目的。也對應了《大學》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當然以上這些修身的功夫,理學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屬於儒家「內聖」的範疇,「外王」,也就是治國平天下,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這個氣質之性,個人感覺總結的不錯,即使是現代,人的身體受到基因、激素的影響,就會產生各種慾望,但這實際上只是身體的慾望,身體的我跟思想的我並不統一,這才是人痛苦的根源。從這個方面來說,理學的「天地之性」、「義理之性」倒不如說是給出了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我覺得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考慮一下。
如果我們認為,人類文化的起源是基於大腦的進化讓其可以擁有更為廣闊的預測模式,那麼根據海納模型,這種預測模式越完備,那麼對於習慣和傳統的依賴就越小。
這個問題也可以轉化成,為什麼原始人類社會中,禁忌是占絕對地位的?
因為原始社會的預測模型太不可靠了,所以基於習慣和傳統的行為模式就必然佔據主導。
而根據前景理論,我們對於損失的敏感度是收益的三倍。別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們假設人類群體初期每個個體的獲益行為和損失經驗對半開,那麼留在族群記憶里的損失也要比收益多三倍。那麼,我們文化中制動性因素至少比驅動因素多三倍。
假設人類文化的衍生和個體心理結構的演化是不可分割的。那麼,人類心理結構中的制動性因素絕對永遠比驅動性因素多。也就是說,人類大腦的反應中,制止某個行為的傾向是一種演化的產物。它在原始社會是禁忌,在古代社會是禮儀習俗,在現代社會是道德法律。而宗教禁慾,不過就是這種傾向的一種特殊表現罷了。因為宗教總是追求某種極端化的體驗或者說宗教本就是傳統性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禁慾苦修這種依賴於大腦的機能和固有習俗做法在宗教中當然是很常見的。
剛開始看神經學和經濟學的東西,外行人的胡扯八扯,了當娛樂,博君一笑。等我繼續多研究研究之後,再來繼續扯吧。對了,我本專業是宗教學,而上面的回答完全不是宗教專業的回答,有空我再用宗教學的範式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解答吧。
這個問題還可以從社會權力和交換的角度來思考。
馬克思韋伯將社會支配的方式分為三種:傳統型、家父長制和卡理斯瑪型。一般而言,宗教對應的是傳統型和卡理斯瑪型。而提倡禁慾的宗教都是卡理斯瑪式的。為什麼?
用韋伯的話來說因為恩寵與救贖財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需要相對應的付出去換取的。並不是因為只有少數人可以獲得救贖和神聖的資格才需要苦行,而是為了維持少數人的神聖性所以必須設定一種「篩選模式」。宗教權力是廣泛的社會權力的一部分,它在個體支配自身與支配他人之間建構了一種聯繫。
自我意識和群體認同都依賴於同一種感覺,就是「支配感」。通過我可以控制我的肢體我的語言我的意志,我才可以成為我。而通過對他者與自然的支配,統治階層和社會群體才能形成有效的運作。
換句話說,自我只有在自我的作用中才可以獲得存在。這點不只體現在禁慾苦行中,也體現在平常人的生活當中。為什麼有些事明知道不對不好也會去做?抽煙,喝酒,玩遊戲,苦逼的暗戀,不惜一切的追求,這些對於生物機體和基因的保存沒有任何幫助的行為為什麼會發生?因為支配感,在期望的設定和行為的選擇中,我們有了活著的感覺。
那麼,如果支配感才是一切活動的根源,那麼禁慾苦行就是這種傾向的完善和升華。
如果將自我同一性視為感受性的,那麼實際上這種同一性是沒有任何牢固性可言的。而如果自我的同一性是建立在對慾望和肢體有目的的支配上,那麼這種同一性相對而言要更具有穩定性。
禁慾宗教是理性主義的前身。馬克思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的分析說的就是近代資本主義得以興起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新教的禁慾倫理。理性主義無非就是一種可操控機制,這種機制的基礎對於系統性、穩定性、有序性的依賴。而禁慾苦行正是這種控制機制的體現,其作用是通過對現實性的絕對控制從而達到超現實的彼岸。
為什麼資本主義和理性主義可以在西歐產生?正是因為絕對的控制必須依賴於絕對的他者。恰恰是在對於全能的並且是不可理解的上帝權威的信仰中,有序的社會機制和穩定的權力結構得以在西歐產生。
禁慾苦行首先是達人宗教的精英主義的產物,對應的正是無法控制自己不知道意義為何物的庸人屁民們。本來打算抖個機靈就算了,結果看到這麼多毫無思考能力的愚蠢言論也是醉了。禁慾苦行再怎麼有問題,也沒輪到你們這些和牲口沒啥差別的屁民來噴,OK?痛苦使人活得真實吧。人生如果沒有痛苦只有快樂幸福,快樂也將失去光彩吧。習以為常的幸福會被忽略。痛苦和快樂之間的張力,使得人活得真實。不過痛苦也分很多種。無聊的痛苦。人總是有逃避痛苦的本能。肉體的痛苦不是最難承受的痛苦,那些苦行的有可能也會有借著肉體的痛苦來逃避心靈的痛苦,來達到救贖什麼的。對這些人來說,苦行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對於癮君子來說,禁毒是苦行。對於我等凡夫俗子,禁慾之所以是苦行,因為不懂無欲的快樂。
為什麼不去驗證一下看看禁慾真的是苦行嗎?
論「禁慾苦行」的驚悚變態程度,中世紀歐洲的基督教修道者罕有對手。例子後面我來補。苦行的本質,依然是種極其狂傲的宗教行為——苦行者認為這麼折磨自己是有價值的,核心仍然是「我認為這麼做棒棒噠」。如此行,可以贖罪,可以獲得寧靜,可以超脫世人,可以接近神明,可以入完美之境,可以取悅輪迴的法則。其本質,是狂傲。論基督教的苦行者,其變態程度難以想像。有苦行者居住在沙漠洞窟中,每天忍飢挨餓,睡在冰冷的地面,忍受極端惡劣的環境,他們認為這麼做;還有一度流行數百年的集體苦行,歐洲鄉鎮里一群基督徒讓別人鞭打自己,打的鮮血淋漓甚至被活活打死,他們都是自願的!他們之所以如此苦行,是基於一個信念,這麼做——是上帝喜悅的。只有這麼苦行,才能配得上上帝的聖潔,才配成為天堂的居住者。實在是荒謬。自以為是!狂傲!難道上帝在聖經里說的不夠清楚或不夠明白,或者太低級,要使人發明自我折磨的高明信仰來取悅上帝么?苦行,就是人要用自我標準凌駕於上帝的標準之上。雖然很苦,確是上帝厭惡的,本質是一種極端的狂傲。抬高、放大自己的功德——把上帝擺在欠債者的位置,彷彿上帝必須賞賜人們的美德和善行、修行。但是,上帝不欠我們什麼。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我為馬雲做一萬件善行,馬雲也不會認我做兒子;我每天鞭打自己一萬次,我禁慾,不眠不休,馬雲也不會認我做兒子。怎麼,你這麼做了,上帝就能讓你進天國?
禁慾苦行者妄圖以淺薄的「修行」和「美德」來取悅上帝,期待得到永生的獎賞——一隻螞蟻為了取悅你,給你運來一隻大蟑螂。聽著噁心,這就是修行者取悅上帝的方式。何等狂傲無知。
以賽亞書64:6 我們都象不潔凈的人;所有的義都象污穢的衣服。
馬丁·路德的評價——
「他們為贏得地獄所忍受的痛苦,比基督的殉道者為進入天國所忍受的痛楚更多。這對他們雙重的禍患。他們先在地上以自加的苦修來折磨自己,最終當他們離世,他們得到的是永遠的咒詛。」
也適用於今天一切尋求【靠著自身修行與積攢功德】或為獲得解脫、或為得到寧靜、或為進入天堂、或為「極樂世界」的人士。
約翰福音10:10 (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願上帝祝福你。
————————
富人平均娶四個老婆,如何讓窮小伙兒不眼紅呢。還心甘情願地繼續搬磚。還不能讓他們擼,健康向上地創造財富。婆羅門就是給底層洗腦的。
我從另外的角度簡單說幾句吧。我最近認為,人是「非理性」領導「理性」的,具體來說,就是非理性的本能(某種條件反射亦或是人思維繫統的某種機制)會通過情緒來影響人的行為,然後,人又通過「理性」的方式來尋求通往這個由「非理性」設立的目標的道路。所以人們在反思自我存在的過程中,想要去證實去尋求人類理性的光芒是存在的,便通過禁慾的方式,來試圖消滅自我的「非理性」因素,妄圖去尋找一種絕對理性。但我覺得這種方式可能並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當然我也並不禁慾,有時也很享受由於慾望帶來的生的活力:好胃口以及欣賞異性。以上,是我粗淺的、自我的理解,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前人的思想和我的異同,但是我現在要先去寫作業(微笑)。
放縱是不是更容易?禁慾會不會讓你覺著這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最高貴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