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歷史記載過但已經失傳/湮沒很久的東西後來又被現實發現的?


秘色瓷

"秘色"一詞最早出自晚唐詩人陸龜蒙詩篇《秘色越器》。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宋、明、清迄今,學者們為「秘色」一詞的確切含義聚訟不已。據宋人說,五代吳越國王錢鏐規定越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藥配方、製作工藝保密。

周輝《清波雜誌》云:「越上秘色器,錢氏有國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對此,趙麟《候鯖錄》、趙彥衛《雲麓漫鈔》、曾梃的《高齋漫錄》以及嘉泰《會稽志》等書都提出異議,認為「秘色」唐代已有而非始於吳越錢氏。關於「秘色」究竟指何種顏色,以前人們對此眾說紛紜。

一九八七年四月陝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風縣法門寺塔唐代地宮,發掘出13件越窯青瓷器,在記錄法門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帳上,這批瓷器的確記載為「瓷秘色」,這才首次發現秘色瓷實物。


說兩個例子
一是鮮卑石室,也就是現在的嘎仙洞。
鮮卑族原來在大鮮卑山一代漁獵生活,後來南遷到黃河流域,接受漢文化,建立了代國,後來演變為北魏政權。此時的北魏皇帝從居住在大鮮卑山的土著民族那裡聽說了自己祖先在大鮮卑山那裡生活的事迹,而且還有遺物留存。其實這時北魏皇帝對自己祖先的事情已經記不得很全了。
於是北魏皇帝派大臣到大鮮卑山那裡祭祖,在它們鮮卑族奉為神聖的「石室」里祭祀並刻字。
這件事以及祭文都完整地保留在了《魏書》里。但是,隨著時間流逝,這件事逐漸被人們遺忘,到後來,鮮卑族來源於哪裡、所謂的「大鮮卑山」到底是哪座山全都說不清了。近代有歷史學家甚至推測可能在俄羅斯境內。
到了七十年代,考古學家米文平在內蒙古極北處大興安嶺的茫茫密林里找到了這個石室,而且在裡面的石壁上發現了已經風化模糊了的祭文,和《魏書》比較,基本相符。
每一次看到這裡,總感覺到一種很奇幻的感覺。好像歷史讓我們做了場遊戲,魏室大臣去我們國家遙遠的地方留下了個東西,過了一千六百年,我們後人把它找到了。

二是殷墟。

武王滅商以及周公東征對殷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之後那個曾經是東亞最大的奴隸制大帝國的首都逐漸淪為廢墟,後人便稱作「殷墟」。

一直到漢代,殷墟都還作為一個地名存在。再往後,殷墟的具體地點就慢慢地湮沒無人知道了,成為古書上的歷史名詞。

到近代,隨著甲骨文的發現以及考古工作的展開,人們確定了商朝首都的所在,才又把「殷墟」帶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

201505


古代有一種吹奏樂器「篪」,宋以後失傳了,1978年曾候乙墓出土了兩件這種樂器。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里記載:古樂鍾皆為合瓦。但古編鐘合瓦形有何特性已經失傳,建國後雖發現過一些編鐘,但因保存原因人們對編鐘認識十分有限,曾候乙編鐘出土後對人們認識編鐘提供了重要實物,我們現在說古編鐘具有一鍾雙音就在這得到驗證。此外,古代定音多為管樂器定音,如定音笛,曾候乙墓出土了一件弦定音器——均(讀「雲」)鍾木。排簫,又名參差,也是一件曾經失傳的樂器,清人曾想像其形如蝶翼,曾候乙墓出土的排簫卻形如單翼。


講個笑話

麒麟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傳統祥獸,性情溫和,傳說能活兩千年。古人認為,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麒麟是古代的仁獸,集龍頭、鹿角、獅眼、虎背、熊腰、蛇鱗、馬蹄、豬尾於一身,乃吉祥之寶,從古到今都是公堂上的裝飾,以振官威之用,也是權貴的象徵。

在孔子的時代,這東西都是不罕見的,相傳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據傳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獲麟」,對此孔子為此落淚,並表示「吾道窮矣」。孔子曾寫歌:「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視為儒家的象徵。

然後,這東西就這樣不見了。

但是到了大明朝的時候,它又出現了。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九月二十日,鄭和手下的楊敏帶回榜葛剌國(今孟加拉)新國王賽弗丁進貢的一隻動物,明朝舉國上下為之喧騰。當時的景象就如同沈度的頌詩所形容的「臣民集觀,欣喜倍萬」,有詩讚曰:「西南之諏,大海之滸,實生麒麟,身高五丈,麋身馬蹄,肉角黦黦,文采焜耀,紅雲紫霧,趾不踐物,游必擇土,舒舒徐徐,動循矩度,聆其和嗚,音協鍾呂,仁哉茲獸,曠古一遇,照其神靈,登於天府。」因為這個動物的形態、習性與中國古籍中描述的麒麟太過吻合,進一步了解後更發現這動物的原產地在東非一帶,當地的索馬利亞語稱之為「基林」(Giri),發音與麒麟非常相近,使得中國人確信這個動物就是麒麟。於是鄭和的船隊第四次下西洋前往西亞後,繞過阿拉伯半島,首航東非,到了這動物的故鄉,時間是永樂十三年。

同一年,鄭和的船隊回到了中國,一同前來的各國使者中,包括了東非的麻林國(其所在地,一說是肯亞的馬林迪;一說是坦尚尼亞的基爾瓦·基西瓦尼;還有一說認為是索馬利亞)使者,他向永樂帝獻上了產自本國的麒麟。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麻林國第二次向明朝進貢「麒麟」。馬歡所撰《瀛涯勝覽》一書中就此瑞獸有如下描述:「麒麟,前二足高九尺余,後兩足約高六尺,頭抬頸長一丈六尺,首昂後低,人莫能騎。頭上有兩肉角,在耳邊。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麵餅。」《明史》記載,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榜葛剌國又進貢過一次「麒麟」。

前方高能,請注意了。要上麒麟的高清無碼果照了

這是當時禮部官員上表請賀,儘管永樂皇帝免去請賀,但依然請了翰林院修撰沈度寫下了一篇《瑞應麒麟頌》,並且命令宮廷畫師將麒麟圖像畫下,將《瑞應麒麟頌》抄寫在圖上,於是有了《瑞應麒麟圖》,現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沒錯,你沒有看錯,就是這貨,這貨就是麒麟。時至今日,日語及韓語中仍將長頸鹿稱作麒麟,閩南語也將「長頸鹿」稱作「麒麟鹿」。


孫臏兵法


不知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算不算


推薦閱讀: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