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臉部審美的本質是否來源於安全感?

審美標準從古至今東方西方各有不同,但有些共同點往往不變。大眼睛(或者至少是大的眼部輪廓,西方人這點很佔便宜),高或細的鼻樑,至少不太大的嘴部,較窄的臉部。以上除了嘴部都可以歸類為防禦弱點特化,而嘴部則屬於攻擊武器的弱化,帶來恐怖的臉部特徵則往往是正好相反。所謂的美是否就是這種安全感的延伸?

眾所周知,帥和美的人總佔少數,很可能是因為這種帶來安全感的美與進化中的強者原則背道而馳,在混亂陣營是劣質基因,而只有在人類種族短暫的文明秩序陣營時期成為了優勢,因此在遺傳時間上不足以使其成為大多數人類的面部特徵。

關於這種思路是否有相關的理論研究?或者關於人類審美觀的本質是否有別的理論?

還有請科學側大佬來回答好嗎,我放眼望去都是神秘測的啊。


題目的論述是不完全的,在雄性生物的戰鬥力較強的物種里,雌性生物傾向於選擇更有攻擊性的雄性生物。能給自己帶來安全感的不止有對方的弱小,還有對方作為自己配偶時足夠強大、可以保護自己和自己的後代。

人類對臉部的審美有很多共性,很大程度上是關於繁殖能力、免疫能力和外表健康情況的,題目提到的安全感只是一小部分。最基本的審美共性是臉的對稱性(五官端正),因為人臉的不對稱往往是疾病引起的,臉不對稱的個體的免疫能力往往較低。從對稱性出發的一個研究是平均臉:將若干正常人臉或被大眾認為具有吸引力的臉的特徵複合產生的臉,比一般人的臉更有吸引力,例如這個:

左邊是某歐美時尚雜誌中最吸引人的32張女性人臉的平均,右邊是同雜誌最不吸引人的32張女性人臉的平均。

左邊是某歐美時尚雜誌中最吸引人的32張男性人臉的平均,右邊是同雜誌最不吸引人的32張男性人臉的平均。

1.對人類女性來說,人類男性的魅力經常和寬下顎有關,這是和雄性激素的水平有聯繫的,也就是說人類女性在這方面表現出選擇攻擊性更強的配偶的傾向。許多人類男性喜歡下巴較尖的女性是因為不想選擇雄性激素水平高的配偶,覺得飽滿的嘴唇性感是因為它能顯示雌激素水平,覺得長發有魅力是因為它輔助散播性外激素,喜歡膚色較白的女性很可能是因為這樣顯得年輕而且更容易發現她是否貧血(古今中外喜歡白皮膚美女的社會,對白的要求絕大多數都是帶有血色而不是死人的蒼白)。一些研究顯示男性覺得有魅力的大量女性面孔顯示出的年齡特徵傾向於低齡,即人類男性的審美喜歡年輕、今後一段時間可以期待大量繁殖後代的女性。動物的不同性別在外貌審美上的相反趨勢,在進化生物學上叫做性別二態性。

2.雄性激素水平過高容易導致免疫能力下降。有代價的行為或身體特徵,例如雄孔雀巨大而美麗的尾部羽毛,能證明自己的身體情況與基因品質:更具活力的個體可以在不影響免疫能力的同時發展出更突出的雄性特徵。這在人類男性身上也是存在的。

3.有實驗顯示,排卵期的女性更喜歡男性特徵明顯的面孔,非排卵期的女性則更喜歡陰柔面孔。這意味著出於繁殖的需要會認為男性特徵明顯的個體更適合,出於共處或撫養後代的需要則會認為陰柔的個體更適合。人類對他人的審美其實是搖擺的。以近年的情況,大部分人類女性一生只繁殖很少的次數,在較長的時間裡會傾向於出於共處或撫養後代來欣賞男性,表現為對帥哥、「小鮮肉」的好感。另外,雖然人類對外觀的基本審美跟動物區別並不大,但隨著文明的發展,金錢、權力、武器等都可以改變人類個體具有的攻擊能力與生存能力,單純外觀上的孔武有力不再那麼重要。

4.曾經有實驗顯示數十名男性在服用維生素後對數十名女性的吸引力有所上升,這只是暫時改善了他們外表的健康程度,並不真的從本質上提升他們的繁殖能力。這說明人類的審美在一些方面是十分膚淺的。

5.很多臉孔細節審美跟當地的條件有關。北歐人前凸的眉骨有利於在惡劣環境保護眼睛,高鼻子有利於緩和冷空氣,當地人對這樣的特徵覺得有吸引力,溫暖地區的人們則對這些特徵的辨識度較低。

6.一些實驗顯示大部分人類女性對女性的裸體也有性反應,甚至有研究認為女性幾乎都是雙性戀或同性戀。在這種情況下欣賞同性別個體的外觀跟安全感根本就沒啥關係,很難期待自己的攻擊能力比對方高。人類是很有意思的一種動物。


大眼睛或者大的眼部輪廓/高而細的鼻樑/窄的臉部,不屬於東方傳統審美觀念▼

唐代仕女圖,仕女的眼睛細長,不算大眼睛;鼻子甚至有點蒜頭鼻;面若銀盤。

而這只是唐代盛行的美人標準,事實上每個朝代的美人標準都有變化,比如漢代崇尚平胸、魏晉喜好清瘦等等。而唐代對美人的要求,除去對繁殖能力的強弱篩選之外,更多地受到了社會文化氛圍的影響,因唐代物質資源豐盛,雍容富麗的大唐以體態豐滿鼻頭有肉為美;又因受佛教影響,所謂美人兒看上去總有點兒菩薩相;而對寬闊臉盤的喜好,除去健康因素的考慮,也有受「福氣」觀念的影響。

而題主所說的大的眼部輪廓、窄臉、高而細的鼻樑,基本上都是進入現代社會,西化審美成為主流之後的事情了。這更多地也是體現在社會文化侵略的層面上。

題主所說的」美就是安全感的延伸「,或許可以理解為「幼態持續」審美,即一個女人若臉上保留了一些嬰幼兒外貌的特徵,往往更容易被青睞。比如大眼睛、幼嫩皮膚、小巧鼻子……因為嬰幼兒特徵外貌使人聯想到「攻擊性弱」、「易掌控」、「新生和發展」……但這也更多地體現在對女性外貌的審美上,反觀男性外貌審美,男人的娃娃臉未必比英俊成熟臉更受歡迎,這後面又牽扯到性別文化……

關於安全感審美,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已經非常複雜了,安全感審美只是一種門檻較低的審美,對很多人而言,一張甜美舒適的臉,或許並不如一張充滿矛盾衝突、突破了舒適區的臉美得更加攝人心魄

只是審美是變化無窮的,隨著社會發展,就連繁殖能力強弱篩選機制在外貌中所佔的比例也已經開始變小了,清瘦的中性身材開始有一席之地,扁平的少女感也備受推崇,至於對大胸翹臀的偏愛,更像是繁殖偏好之後的變相延續,即現今人們偏愛大胸翹臀,更多的是因為它們讓人一下子聯想到性,而非起初的好生養。

總之,審美觀背後牽扯著很多複雜的東西,或許我們只能去探索某種審美的原始動機是什麼,而無法概括出所有外貌審美的共同本質,或許根本就不存在這麼一個可以解釋一切的本質。因為審美的主體:人,就是個個瞬息萬變、人人與眾不同的。


謝邀

個人覺得長相和安全感的關係在於自己

自古以來,除了母系社會和如今的女權主義的時間段,東方的審美都是基於女性的柔弱,溫婉或者嫵媚

女性的眉毛也是在強調這一點,蠶眉,柳煙眉,當然還有前段時間流行的平眉,也就是一字眉,都是在弱化女性臉部的線條,讓女性顯得更加柔弱,可愛

當然,劍眉或類似劍眉,依個人愚見是模仿男性的眉毛,突出了眉骨和顴骨,讓女性的氣場更強,而女強人的妝容除了眉毛和眼影,其他並無差異

但安全感沒個人想法都不一樣,一個大男子主義,擁有一個嬌小的依靠自己的女性會有安全感,相反的話,會找個強勢一點的女性

我個人而言,喜歡東方古典長相的

也發現了和題主的問題中一樣的特點,翻了翻現在的當紅小生,也是大眼睛高鼻樑,簡直一個工坊出來的,眼睛是一個人心靈的窗戶,擁護大眼睛確沒有靈氣的也是不好看的,氣場也是決定因素,而我們現在的審美以柔美為主,當然,古代的審美也是影響頗深


謝邀,美和丑是每個人對事物的直觀理解,並且每個人的世界觀都不一樣,審美也不一樣,更別說兩個人種了。

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就是這個道理。


謝邀!

長女長子最美!

小的時候,我就對人的美醜很感興趣。長得丑的一個小男孩,非常妒嫉長得帥的小夥伴。就對小夥伴們多了幾分觀察,發現長子最美。

我們家三兄弟,大哥瓜子臉,長得最帥;二哥國字臉,還可以;到我,申字臉,最丑。另外,連續幾個姐姐過後的弟弟長得也比較帥。基於當時懵懂的認識,懷疑母親身體里有某種「好」東西,長子吸收得多,長得帥,越到後面,吸收越少,長得越丑!現在看來,這個思想蠻好玩。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46388823.html

近些年來,對人類和非人靈長類進行大量研究。母親身體里確實有一種好東西決定了子女的美與丑,這個東西就是產道。產道首先塑造了新生兒的頭顱、面部特徵,從而影響人的一生。

https://jingyan.baidu.com/article/e5c39bf587c28b39d76033b8.html?st=net_type=bd_page_type=1os=0rst=

首先,由於從未經歷生產,母體產道對頭胎的塑造是最徹底的。在產道中,橫向壓迫最為顯著,長子臉部由於受到最為強烈的擠壓,在額部通過產道後,面部仍然受到擠壓,常呈瓜子型。次子受到擠壓較少,臉部的倒尖型可能不見了,常呈國字型。幾乎不受擠壓的常呈申字型。獨生子女一代,瓜子臉更常見也是這個道理。

男女之間的差別則在於,由於女嬰頭顱較小,受到的擠壓相對較少。一方面,由於橫向擠壓較少,常見園臉。另一方面,由於縱向受到的擠壓較少,臉部立體感明顯,主要是鼻樑堅挺。蒙古褶較少,眼睛又園又大。這就是我們現在定義的美!

非洲人產道比中國人窄,頭顱也比中國人窄。新生兒臉部同樣受到強烈的縱向擠壓,和中國人一樣,塌鼻樑也較常見。

歐洲人產道也很窄,頭顱也就很窄。最關鍵的是,新生兒臉部很少受到縱向擠壓,立體感很強,東歐女人為最。有一次,在北京機場出站,一個東歐美女的臉部讓看得發獃!

窄臉、高鼻等由於產道狹窄塑造,反過來則暗示著母親可能有非常美的翹臀,翹臀十有八九「遺傳」給子女,這才是臉部美的真正要義所在。借用一句俏皮話:男人鼻樑高度與他的長度成正比;同樣,女人鼻樑高度與她的深度成正比。

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我將在個人專欄《人類起源新解》另文發表。敬請期待!

http://zhuanlan.zhihu.com/c_131835448


補充回答:

鑒於@庶小峰、@Sophy等的質疑,特做如下補充:

文中說產道對新生兒頭顱、臉型等的塑造,還說輕了。其實,母體產道可以直接宣判足月胎兒的存亡。

如果胎兒太大,在剖宮產技術不發達的過去,胎兒順利娩出的可能性真的很小。即使娩出,也可能由於產道擠壓過大,在出生後不久就夭折。在醫療技術不發達的過去,新生兒的死亡率是很高的。

用達爾文的話說,產道是足月胎兒娩出遇到的第一個自然選擇壓力。所謂的基因,不管是直接遺傳父輩的,還是變異產生,再加上母體的營養等因素,基本決定了足月胎兒的大小。而母體產道作為一種自然選擇壓力,對遺傳或變異產生的胎兒性狀做最後的裁判。@Sophy

正如我在《論靈長類成年雌性骨盆對新生兒頭顱等性狀的塑造》一文總結的:

從演化的角度,足月胎兒體形有逐漸增大的趨勢,靈長類總的演化趨勢也是如此。就個體而言,成熟的、體形更大的新生兒,可以縮短嬰幼兒期,提高存活率。達爾文(1959)在《物種起源》中指出了一個近乎常識的真理,嬰幼兒比成年者更容易遭受不測和災難。自然選擇的結果是,胎兒在母體中生長到不能再生長為止,比如達到某個「臨界值」(Dunsworth,2012)。所以,任何一個物種,至少有一個產道指數接近100%,甚至大於100%。

http://www.wacshome.net/china/cha_13.pdf

對於人類來說,這個接近100%的產道指數之一,就是新生兒頭寬和母體髂棘間徑(相當於產道的最小寬度)的比值。這解釋了新生兒面寬為何對擠壓如此敏感。

胎兒為了適應母體產道,作了兩方面的調整:(1)相對於其他物種,人類普遍「早產」。剛出生的小孩,抱在手上肉嘰嘰的,就像抱著一團肉。這使得他/她很具很強的可塑性。(2)胎兒頭顱是硬化相對徹底的部位,但留有了2個鹵門(前鹵和後鹵),這保證頭顱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如果知友沒有經驗,真的可請教一下細心的媽媽,粗心的也不一定注意到這些。包括睡姿對後天頭顱的影響。

至於說樣本數的問題,文中雖然只列舉了自家三兄弟,就我對身邊其他家庭的觀察也是適用的。僅在同事中發現一個例外,鑒於話題敏感,沒有去進一步調查。當然,整個論證是需要更大的樣本量。但這確實不是我的本職工作,沒有經費支持,實在不能拿出更多統計數據。下面我隨便從百度搜的圖片,也支持我的觀點。

紀曉嵐後代(左起:老大、老三、老二); 資料來源:http://hhhmds.blog.163.com/blog/static/172934301201452432553669/

在不同物種(http://www.wacshome.net/china/cha_13.pdf),和不同人種之間的對比,也確實是成立的。我堅信,如果有更多數據,一定會支持我的觀點。


歐洲人新生兒面部縱向擠壓較小的證據,圖中黑圓圈,歐洲人(高加索種人)白柱比藍柱高很多,表示擠壓較小;中國人(蒙古種人)次之;最強擠壓的是非洲人(尼格羅種人)。

數據來源:

王淑雯, 岳璉, 2003. 中國產科生理常數研究與難產防治[M]. 天津: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1-722.

Rosenberg K, 1992. 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childbirth[J]. Yearbook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35: 85-124.


還是那句話,鑒於內容龐雜,專業性強,我將在以後詳細論述。

http://zhuanlan.zhihu.com/c_131835448


推薦閱讀:

TAG:審美 | 美學 | 人類學 | 進化心理學 | 面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