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書籍有助於理解「消費升級」?為什麼?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消費升級啟示錄,更多「消費升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中國這一次的消費升級是否和之前美國、日本的比較像?有描述當時狀況的書嗎?另外到底是怎樣的社會變革支持了這次消費升級?求推薦相關數目,謝謝~
推薦一堆書,跟一本都沒推薦是一樣的。
我覺得理解消費升級,其實就是理解人在外界物質條件變化之後的行為變化。
所以我覺得看一本書,加理解一個理論就好。
一本書是凡勃侖的《有閑階級論》,這本一百年前的書已經很清楚的描述了人隨著收入越來越高,可以支配的資源越來越多的時候,心理和消費是怎麼變化的。
一個理論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有興趣的話把馬斯洛的原著《動機與人格》讀一讀就好。
讀當下的「創業學」,不如讀歷史。除了「互聯網」這個變數,中國消費升級的規律和美國經歷過的,有許多相似之處。美國是橄欖型社會,中產階級是消費社會的主導力量,所以理解美國的消費變遷,需要從理解中產階級的生活消費習慣開始。有三本書值得推薦:
- Bobos in Paradise: The New Upper Class and How They Got There
作者David Brooks是當代美國最有影響力的社會評論家。Bobos是他發明的名詞,是bourgeois bohemians的縮寫——前者直譯就是中產,後者意譯可以類似「非傳統生活家」。
David Brooks的主要觀點是,美國當代中產,具有雙面屬性,Bourgeois是經濟層面的標籤,但文化和生活方式上,他們認為自己是Bohemians。所以能滿足他們的消費產品,必須是兩種屬性兼備。你看最明顯的例子星巴克,產品工業化標準化,服務體系流程化自動化,是講究效率的Bourgeois價值觀。如果星巴克出咖啡晚於十分鐘,還有人會買么?但從氛圍來看,就竭力講究文化屬性和精神屬性,非要顯得自己不那麼主流,還要創造類似第三空間這種新名詞,顯得是「生活方式」的代表——精神層面的追求、創造力與文化、不受物質束縛,則是Bohemians的價值觀(藝術家是典型的Bohemian群體)。Bourgeois和Bohemians的價值觀有矛盾,又在消費過程中奇怪地統一在一起。
2. The sum of small things: a theory of the aspirational class
很多年前,美國上層社會和大眾的區別在於炫耀性消費:豪華跑車和別墅。這本書裡面,作者說今天的美國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最重要不再體現在物質,而在於「the sum of small things」,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知識、觀念和生活態度。
因為隨著社會變得越發富裕,有型商品越來越不難獲得(例如汽車,例如獨棟住宅),同時通過物質顯擺來顯示自己高人一等,逐漸成為為人不齒的行為。中高端收入階層,也就是在書中被定義為aspirational class的這群人,和其他階層的主要差異在於無形消費:教育,醫療,和旅遊。這樣的消費習慣,和階層固化互為因果:對於體驗和服務的支出意願高,既是精英群體自身價值觀的驅動,同時也在拉開他們和其他階層認知上的差距。
閱讀什麼雜誌?晚餐上討論什麼話題?對環保和全球化的看法?是否關心商品的來源和製作過程?20億美金市值的Etsy能存在,一定程度基於美國的aspirational class擁有這樣的意識:商品如何被生產,是否源於手藝人的匠心而不是工業化流程,比性價比重要。是這樣的意識,而不僅僅是消費能力本身,更加決定了一個人的社會階層屬性。
當然這樣的立論中國不一定適用。美國的厲害之處是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大致成正比,中國還是「土豪」橫行的年代,受教育程度高的群體,和收入高群體的重合度顯著低於美國。
3. Coming Apart: The State of White America, 1960-2010
美國的立國原則是人生而平等,但過去五十年,這個偉大國家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社會趨勢是:階層分化。
經濟收入的分化,根源是工作種類的變化,美國社會的職業類型大致分為三類:生產性工作,面對面服務業,信息分析處理類職業。
第一類工作指的製造業,通常對應中等收入,也是傳統中產階級的主要來源,但過去五十年工作數量一直在萎縮。Trump競選的核心綱領bring manufacturing jobs back to America戳中了這個群體,憤怒的製造業工作者給Trump投票,是他獲勝的重要因素。
第二類工作通常是低收入職業,例如餐廳服務員,這類職業無法外包到中國和印度,工作數量不會縮減,也是新移民進入美國後的常見工作種類。
第三類工作對教育背景有較高要求,日常從事的不是生產或面對面服務,而是廣義的信息處理,律師、軟體工程師、金融等工作屬於此類。這是社會中上層的主要構成。
在製造業能帶來優質生活的年代,教育背景沒有那麼重要,因為美國大學教育推崇的」批判分析能力」、「閱讀和信息處理能力」在製造業工作里沒那麼重要。當社會的財富越來越和信息處理能力相關,教育水平帶來的經濟收入差距日益凸顯。
所以社會開始按照教育水平分層。哈佛大學的入學難度,基本以60年代為分水嶺,之前也難進,但還不是百里挑一,60年代之後才越來越誇張。而教育水平較高的人,又更有可能和水平相近的異性組成家庭、生育後代,不僅基因遺傳帶給小孩高智商水平,還能調用豐富的社會資源(讓小孩從小受到更優質的教育),把教育優勢在下一代身上繼續鞏固。教育被認為是實現美國夢的途徑,變成阻礙階層流動的手段。
消費是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的綜合,從微觀來看又是多種商業形態的混合,書單會無限長……持續更新:
《第四消費時代》:主要描述了日本的在四種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下的涇渭分明的四個消費時代,以及對應的消費特徵和習慣。
《消費社會》:從社會學的角度,闡述了消費者和消費社會互相影響,消費是一種階級分化的原因也是結果。
《奢侈的》:奢侈品的商業邏輯與大眾消費品有著千差萬別,但是由於要突破「小眾市場的天花板」,很多奢侈品品牌都往「消費品」的方向努力。
《零售的哲學:7-Eleven便利店創始人自述》:便利店霸主是如何產生和運作的。
《一勝九敗》:優衣庫的誕生以及柳井正的經營哲學。
《百年利豐》:零售背後的供應鏈帝國的崛起。
我寫一些我看過的書吧
《第四消費時代》
《定位:有史以來對美國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
《品類殺手:零售革命及其對消費文化的影響》
《第三次零售革命:擁抱消費者主權時代》
《零售的本質》《零售的哲學》
《餵養中國小皇帝:兒童、食品與社會變遷》
《屏幕上的聰明決策:抓住多屏時代的消費衝動與商業機會》
《新消費時代》
紅樓夢
別想了,沒書。消費升級都不是消費升級,其實就是那群作自媒體的人找變現渠道,人造的消費升級。消費一直在升級,只是人造的風口
非常贊同樓上有幾位的觀點,要了解消費,最好的辦法是看看別人的消費是什麼樣的,了解之後,你會發現今天中國面臨的種種問題都不是新問題,西方哲人早已充分分析研究過了,雖然多了個「信息」「或」互聯網」這個變數,但商業社會的發展路徑和人性並不會變。
目前正在研究資本主義下的消費文化,「消費升級」其實沒那麼玄乎,不要被這麼高大上的辭彙嚇到。
「消費升級」我的理解很簡單,就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了,原有商品已經飽和,需要用新的理念重新包裝一下,讓人們進行更多的消費,以及消費更多新的商品。不論是消費升級,產業結構轉型,產業升級其實都是為了生產更高級的商品供人們消費,以保證商業社會的繼續運轉。它具有強烈的時代和階段性特徵。
理解當下的「消費升級」就要理解現在的社會處於什麼階段,這個階段的消費有哪些特徵?這個階段的商家有哪些特徵?消費者又有什麼特徵?為什麼要升級?回答這幾個問題你需要了解資本主義的運作原理以及如何作用於消費的、人性、大眾傳媒、階層等這些東西。
所以如果想要全面了解、分析需要涉獵的還是挺多的,簡單推薦幾本:
《第四消費時代》
對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不同的消費特徵有非常清晰詳盡的描述。對信息社會的消費特徵也有日本化的分析。
《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
對美國最大的消費群體中產階級產生的背景,以及他們的階層特徵、工作狀態如何影響他們的心理狀態和生活方式的,都有非常深刻的分析。
《人類簡史》
血拚年代,對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本質有非常精妙的總結。
《身份的焦慮》
理解我們這些消費物種與生俱來的人性。
《娛樂至死》
了解大眾傳媒是如何讓現代人變成白痴的。
警世恆言:消費主義下的大眾一盤散沙,沒有力量,他們在大眾傳媒的狂轟亂炸下,不得不被動接受信息,最終按照商家的意圖而行動。
多學學哲學,好用,簡單,明了。
推薦的書目沒有。我倒覺得多觀察社會,多觀察企業,多觀察民眾,思考總結,就會慢慢了解消費升級的真實含義。
謝邀
我覺得消費升級不是通過讀書去理解的,而是通過觀察社會的變化。
其他回答已經列舉了很多書籍了
其實消費升級的本質是人群的再細分化,需求的精細化以及在此情況下的對應被滿足。
這樣才會催生很多小而美的品牌、網紅品牌、流量品牌的誕生,而消費升級的本質是產業升級、勞動力升級、社會化再分工以及需求更加精細化得到滿足的體現。
所以,如果要理解消費升級,先從你身邊的生活開始,你自己、家人、朋友的EDC發生了什麼變化,你們接觸信息的方式有什麼改變,這本質都是消費升級的體現。
《第四消費時代》;《肥皂劇、性和香煙:美國廣告200年經典範例》
推薦閱讀:
TAG:消費升級Trading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