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很多服裝的實體店不能砍價了?

記得我還小的時候,老媽帶我上街買衣服,或者她自己買衣服都能砍價。而且貌似店老闆報完價格之後也是在等顧客砍價。現在的砍價現象越來越少,大部分的商家都說:我這裡是平價店,不能砍價。那是否意味著服飾或者說商家的利潤較之前幾年有所提升。是什麼原因導致砍價現像不復存在呢?


1.先回答"利潤是不是增加"了。

不是。不但沒有增加,反而逐年下降。

2.回答為什麼市場趨向不還價市場了。

A.經營規模擴大了。

雜貨鋪可以有空跟你還價,超市就沒空。大體量的經營,直接導致交易量上去,價格博弈所需要的賣方精力就被消耗了。

這裡充分考慮了交易成本的因素。所以透明價格有利於規模化經營時的交易成本的消減。

B.市場供給的擴張帶來的信息不對稱被減弱。

還價的基礎是什麼,是信息不對稱。在不對稱信息中,買賣雙方在價格博弈中,各自尋找到最能滿足自己需求的價格。作為這個機制的提供方,顯然賣家需要買家有更少的信息,才能有利可圖。而眼下的中國服裝市場,顯然已經不太具備這樣的信息差了。

淘寶、比價軟體的大數據處理,實際上為顧客提供了一條產品價格的基準線。

C.超市購物模式帶來的觀念轉換。

過去大家去買服裝,喜歡討價還價,既有對服裝價格水分的懷疑,也有對這種還價模式的一種樂趣追求。但隨著超市價格模式的推廣,把服裝行業的另一部分沉默的消費者給解放出來了。他們討厭討價還價,或者他們不具備這樣的技能,恐懼這樣的被宰可能性。超市定價模式給了服裝行業一種新模式。從而將服裝毛利鎖定在相對固定的範圍,實現與這部分買家的契合。

消費能力的提高,喚醒了更多樣的消費需求,也對消費者的類型進行了分類。自然銷售模式也要與之匹配。

綜合來說,討價還價模式下,相對來說,是對賣家更有利的,因為他掌握信息,可以選擇買賣與否。唯一的副作用,就是不透明價格下,顧客對暴利猜測帶來的疑慮。

而在固定價格下,價格回歸到相對穩定的空間,顯然讓買家更有權力。因為由他變成了他們。他們用共同的投票來獲得了基準信息。

而這也恰恰能夠回答第一個問題。畢竟,一個對買方更有利的市場怎麼可能會平白無故增加單位毛利呢!


你在菜市場買菜可以砍價,去超市就不能砍價


謝邀

說大了,就是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區別。

要形成規模經濟,必然價格統一管理。


推薦閱讀:

TAG:服飾 | 市場經濟 | 實體店 | 商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