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是如何沒落的?
據說火器使用以後,就淘汰了騎兵,可在最初的一兩個世紀,火器的實用性並不高。如果說對付歐洲重裝騎士有成本優勢,對付草原騎士呢?方陣對衝鋒有用,可如果對騎射呢?若以蒙古人的大縱深,大轉移戰術,配以作戰對方陣的襲擾,射箭能應付嗎?有圖或演示來分析最能說明問題。
火器出現之後騎兵可沒沒落,反而是迎來了騎兵在歷史上最後一次也是最澎湃的一次輝煌。
在滑膛槍時代,騎兵依靠整齊的隊列和強大的衝擊力,在戰場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和燧發與否、三段與否都沒關係。無論你的槍多厲害,裝填速度、精度、和最主要的射程問題,都可以保證騎兵能夠衝到你面前用馬刀和你刺刀拼一把。依靠著速度和衝擊力,作為戰場上最活躍的棋子,當然不會有哪個指揮官將之捨棄。
騎兵真正衰落的先聲,是克里米亞戰爭中米尼步槍的出現。米尼步槍是一種線膛的前裝速射槍,相對於舊式滑膛槍,在射速、精度和射程上都有了很大提升,將步兵火力提升到了騎兵衝鋒時難以逾越的程度。所以才出現了英軍兩排紅色隊列正面阻擊俄軍騎兵,並將之擊潰在衝鋒過程中。只此一戰,騎兵便再無可能在正面戰場上對抗步兵了。
不過相同的是,後來出現的後膛步槍和機槍對火力的提升,導致步兵也無法以整齊的陣型對射,這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步兵反騎能力。之後的戰爭中,騎兵雖然無法像他們的前輩一樣在正面衝擊敵方陣地,但在追敵、襲擾等方面仍有作用。
此後,機械化部隊連戰術機動這一點都追上了騎兵,在火力、防護和戰略機動能力上則是完虐。這點可以對比二戰時的中國戰場和歐洲戰場,在歐洲由於坦克的進步和大規模列裝,騎兵基本沒有用武之地了。而在機械化程度較為低下的中國戰場,雙方還是在努力運用騎兵的。
武器和載具發展到了二戰時歐洲戰場的水平,騎兵已經基本無用了。但最終將騎兵送出戰爭舞台的,是自動步槍。自動步槍讓一個步兵可以輕鬆打敗數個騎兵,騎兵最終一點優勢也完全無法發揮了,徹徹底底無法作為作戰力量出現了。至此,騎兵基本只能扮演禮儀角色了,以讓世人從他們的身上略微窺視一下往日騎兵馳騁疆場的英姿。「據說火器使用以後,就淘汰了騎兵」這句話是不對的,原話大概是馬克思說的火藥粉碎了騎士階級,請注意,被火藥粉碎的不是騎兵這一個兵種,而是騎士這一個階級。原因也很容易理解,火器的大規模應用後,軍隊的訓練成本大幅下降,平民可以更容易的被訓練和組織成有戰鬥力的軍隊(中世紀早期的平民構成的軍隊在戰場上戰鬥力是很差的,因為封建領主們沒有訓練他們的財力,封建國家也難以有財力維持這樣的常備軍,因而只能徵召民兵和騎士老爺們來作戰),這樣的軍隊可以和盔甲精良、個人戰鬥力強悍的騎士抗衡,因而騎士階級在軍事上的特殊地位就漸漸式微了。後來法國、西班牙等國的憲兵騎士雖然仍然是騎士老爺們組成的,但其訓練已經從過去的騎士階級注重個人單打獨鬥變為注重集體作戰、隊形和紀律,這種軍隊其實讓普通人接受訓練也能組成,並不一定非要騎士們組成。但騎士階級的沒落不等於騎兵的沒落,拿破崙戰爭時期騎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因很簡單,騎兵相對於步兵擁有很高的機動性和巨大的衝擊力,其戰術和戰略層面的優勢是難以被替代的,即便步兵有帶刺刀的火槍組成方陣,但騎兵的機動性讓他們可以在步兵不及結陣或者脆弱的地帶發起毀滅的打擊,更不用說戰略上騎兵部隊遠比步兵速度快的優勢了。真正讓騎兵沒落的是自動火器的出現。自動火器出現前,火槍部隊的火力投射縱然可以靠三線陣之類的戰術彌補,依然是斷續的,騎兵憑藉速度、突然性完全可以承受一兩次齊射就衝到步兵面前,而自動火器如重機槍不間斷的火力投射能力則讓騎兵幾乎完全無法衝到步兵面前,也就從戰場上被淘汰了。比如一戰期間,戰壕密布、鐵絲網和重機槍遍地的西線戰場是完全沒有騎兵的餘地的。但即便是一戰的年代,在地域廣闊、火力密度不大的東線,騎兵依然發揮著不可或缺的突擊作用,蘇俄內戰時期紅色騎兵或許是人類戰爭史上騎兵最後的絕唱了。
有一部片子,拿過奧斯卡的,最後的武士,阿湯哥演的,建議您去看一看就明白了--------機槍
騎兵沒落?我生活在西南部一個小縣城。
每天出門都能看見無數摩托車呼嘯而過。
摩托車上一般坐兩個人。前面帶著墨鏡,桀驁不馴。後面拿著武器,叱吒風雲。他們自豪地稱自己為騎兵。窮的騎兵武器由一根鋼管和一把西瓜刀焊接而成。土豪騎兵好像直接淘寶的青龍偃月刀。路過的時候刀尖總是劃著地面。帶著火花和信仰。走街串巷,殺人如麻。其實騎兵並沒有衰落,作為雙腳跑路之前的時代,騎兵是戰場上唯一的機動力量就像下國際象棋,小兵多也奈何不了有車、有馬,有皇后的對手。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詳見我之前的一個回答
為什麼近代化的騎兵,即便沒有火器也無敵於天下?騎兵真正的落寞在機槍等自動武器出現之後,機動性被機械化取代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取代騎兵的不是火器,而是汽車和坦克。甚至直到一戰,騎兵仍然是重要兵種(參考電影《戰馬》)。刺刀方陣+後膛槍甚至機關槍可以有效對抗騎兵衝鋒,火車可以取代牛馬提供補給,卻永遠不能克服騎兵高機動性切斷後勤和戰線的致命力量。直到汽車和坦克出現,才取代騎兵實現這一功能。換言之,今天的汽車和坦克就相當於古代的馬或騎兵,正如美「騎一師」的名字。
不是很同意 @孟慶斌 的答案,應該說部分正確,但最後一段有問題。(「但最終將騎兵送出戰爭舞台的,是自動步槍」)
一、先說說自動步槍的歷史
自動步槍一般是指「全自動步槍」,即擊發、退彈殼、上彈等一系列機械動作自動完成的步槍。第一支所謂的自動步槍發明時間為1860年,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斯潘塞,看這三個字大家應該就知道是哪只槍了……這也只是原始的「自動步槍」而已。
改良型自動步槍是美國人奧利弗·溫切斯特在1866年發明的,但開鎖和退彈殼依舊需要手動。
真正意義上的自動步槍,是馬克沁在1883年發明,利用火藥氣體完成開鎖、退殼、送彈和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此人1884發明設計了現代意義的機關槍)
二、再說騎兵的沒落
騎兵的沒落有一個階段,這一過程是從火炮普遍部署開始,到重機槍普及部隊為止。
在歷史中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就是克里米亞戰爭開始(第一場現代戰爭)。1855年10月,巴拉克拉瓦戰役,英國5個團共673名騎兵,面對俄軍部署的大量火炮和步槍兵進行衝鋒,傷亡慘重(基本可以理解為徹底失去戰鬥力)。
騎兵(衝鋒類騎兵,非指偵查和襲擾的侍候騎兵)形成戰鬥力的關鍵是隊形,整齊高密度的隊形,不顧對方遠程殺傷,以高速度高動能衝擊地方陣地,達到分割、擊潰地方部隊的目的。早期步槍的殺傷力和發射速度固然大大高於弓箭,但優勢並不明顯,而且騎兵也可以攜帶騎槍,無法實現絕對的壓製作用。真正破壞騎兵隊形的,是現代戰爭中高密度部署的火炮,彈爆、震蕩、殺傷,使騎兵變得不堪一擊。尤其在大部隊 VS 大部隊的戰役中(有足夠數量的火炮)。
火槍發明以後,軍馬都有針對槍聲的訓練,不會輕易發生驚馬現象,但對火炮攻擊沒有辦法,火炮具極大震撼力,人都能精神崩潰,何況馬。
騎兵的徹底消失,則是因為重機槍普及,2、3個人就能控制一台重機槍,子彈和雨點差不多……騎兵在小部隊 VS 小部隊的戰鬥中也失去了優勢。一個兵種被取代,不是天敵多了,而是有能更好完成它任務的兵種出現了
騎兵在特定環境下有復興的趨勢,比如上世紀末我國取消了騎兵,但新世紀為了應對三股勢力,在西部從新組建了騎兵部隊,當然,在總體規模上是漸漸消失的
二戰德國入侵波蘭,面對德國的鋼鐵雄獅波蘭騎兵兵敗如山倒,裝甲部隊對騎兵的作戰無異於一場屠殺。還有諾門坎戰役日軍也出動了騎兵,結果被蘇軍裝甲部隊大敗。從此以後騎兵退出了戰爭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裝甲部隊與摩托化部隊。
從技術上來說,一個事物的消亡一定是伴隨一種替代品的產生。注意,是從技術上來說,前幾位答友更多地考察了對抗騎兵的武器裝備,這也是騎兵消失或被取代的間接原因。從去年紅極一時的電影《戰馬》,我們知道,騎兵到一戰時還作為主力在使用。那時有了一個令步兵被迫改變戰術的新發明----馬克沁 機關槍。它在對付步兵傳統的線性隊形時就像收割機收麥子一樣。後來才有了散兵隊形。但是這一發明還是沒有直接導致騎兵的消失。
美國名將巴頓將軍一直對騎兵情有獨鍾,並在西點軍校畢業後進入了騎兵序列。巴頓在騎兵師的日子是平靜的,但他過得並不得意,因為沒有機會遠赴一戰時期的歐洲一展才華。但巴頓是有敏銳目光的,他以十二萬分的熱情擁護以吉普、卡車、輪式裝甲、坦克等科技產品 裝備騎兵部隊的。並且他指揮了一次以卡車為主要運輸工具機動的剿匪任務,此次戰鬥被寫入西點教範。巴頓對速度情有獨鍾,無論是在北非還是歐陸戰場,其嚴酷的追求速度推進使往昔的騎兵重煥榮光。為什麼要說巴頓,因為他是見證騎兵從馬背到車輪變革的見證者,是這一時期的幸運兒。
坦克,裝甲車,汽車成為了騎兵的新生代裝備。美軍許多裝甲部隊依然保留著騎兵的名號。火器使用後,騎兵並沒有被淘汰,只是更新裝備來適應新的形勢了,騎兵的的機動力優勢和火器並不矛盾,騎兵的淘汰是在發明了更好的坐騎之後的事情了。上網這麼久,怎麼也該聽過波蘭騎兵沖坦克這段子吧。
騎兵是和步兵方陣一起衰落的,科技的進步使得屠殺效率提高了。
騎兵有馬,當然無馬的爽啊
騎兵雖然劇情佔優,但這些年來觀眾低齡化使得步兵越來越火,基本上好的騎兵已經很少見了,這是時代的悲哀…唉…
騎兵的優勢在於機動、速度和爆髮式的衝擊力,重騎兵衝擊力強,輕騎兵機動靈活、以戰養戰。重騎兵如日本、西歐騎兵,往往是在「單挑」式的、有規則流程的中小規模戰爭中形成的;而威名赫赫的匈奴和蒙古騎兵和中原王朝對應的強悍騎兵,往往不是裝備厚重的重騎兵,而是以輕騎兵為主的高度靈活的部隊。草原民族騎兵以其實踐總結出一系列的戰爭規律,他們雖然身形矮小,馬匹不高大,但是以訓練有素的小部分精銳正面牽制敵軍,而大部隊則能夠機動地繞行數十公里的戰場外圍,不斷嘗試接觸敵軍,尋找弱點,這算是太祖所說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以弓箭為主要武器便於遠距離攻擊;在尋找到薄弱環節時,大部隊迅速一擁而上,全力攻擊,在一個點上集結數倍於敵人的,即使是總數不敵敵軍,也能夠在一個最薄弱的環節打亂敵軍的陣腳,用太祖的話說叫「集中優勢兵力,迅速消滅敵人」;而這些輕騎兵大多可以不吃糧食,以牛馬羊奶為食,且以蒙古馬為機動力量能夠適應多種環境,使得他們能夠以戰養戰,脫離給養點,使得遠距離戰鬥變得可能。幾乎所有的輕騎兵都是以
在冷兵器時代,步兵存在射程短、精度低、穿透力弱、速度慢的劣勢,有限的陣地防禦工事不足以應對騎兵的大規模衝擊,平地陣地戰是無法抵禦騎兵衝擊的;依靠高大城牆和堅固的工事則難以長久,只能被動挨打,也存在被包圍斷糧的危險;以騎兵對抗騎兵是僅有的出路。直到近代,騎兵都是很重要的戰場力量。天才皇帝拿破崙的重大軍事貢獻在於充分發揮了當時尚不成熟的火炮體系,其中在野戰中利用火炮和地形壓制和消滅騎兵的手法格外嫻熟。但是天才不能改變歷史的大趨勢,騎兵此時仍然不能被完全壓制。個人認為,真正開始摧毀騎兵因素有:1、機槍的發明和廣泛運用於戰場;2、工業化火炮的威力;3、鋼筋混凝土建築廣泛用於工事。
機槍這種工業化下的武器,實現了一下幾個重大突破:1、價格便宜,便於裝備;2、體積輕便,便於搬遷;3、火力猛、速度快、範圍廣、威力大,只需兩架就可以在陣地上形成成體系的火力網。火炮的工業化生產讓騎兵幾乎沒有地方可以躲藏,大範圍的火炮殺傷讓集體衝鋒毫無意義。
鋼筋混凝土工事在配合多道戰壕和鐵絲網,形成了完整、嚴密的防禦陣地;火炮和機槍形成了立體的、多層次的活力網。這種攻防兼具的戰爭方式在日俄戰爭中展露頭角,並在一戰被全人類所了解。騎兵的機動優勢、衝擊力的優勢徹底喪失,血肉之軀抵不過冰冷的大口徑火炮。到二戰時期,以大規模裝甲集群的突擊作戰徹底在主流戰場上淘汰了騎兵,騎兵再也不是殺傷性的利器了。與其說是兵器滅亡了騎兵,不如說是工業化和資本化讓騎兵和步兵這種傳統戰術滅亡,並徹底讓戰爭從「可控的榮譽決鬥」變成了一戰二戰那種工業化下「不可控制的人間地獄」,榮譽、愛情、浪漫、理想和戰爭徹底脫離了關係;隨著核武器的出現,戰爭變成了不能承受的「同歸於盡」式的自殺行為,相對持久的和平在微妙的威懾下,居然真的來到了人類社會。論戰術,騎兵從來打不贏步兵。無論是古典時代,中世紀,排隊槍斃時代還是一戰。同等資金武裝,同等兵員素質的騎兵一定被步兵打得滿地找牙。軍事越發達(蒙古例外)的國家越是依賴步兵。瑞士方陣,刺刀燧發槍,米尼彈等每一次步兵戰術和武器的變革都在降低騎兵的地位,一直到裝甲部隊徹底取代騎兵。騎兵的戰術優勢在於可以選擇合適的時機交戰,可以靈活的支援戰場的任意方向,可以和主力協同構成側擊。
謝邀
弩兵對付騎兵還是比較有把握的,只不過對補給的要求比較高
在火器剛剛興起的時候,響聲、煙霧對馬的影響比想像的要大,但是騎兵還是佔有優勢
更高效率的燧發槍出現之後,騎兵就不行了
三段式射擊,射速快破壞性強,騎兵根本應付不過來
大炮機槍出現後,騎兵就跪了
至於後面的坦克,那就更不用說了推薦閱讀: